APP下载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和微社区的混合式学习研究
——以《开放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为例

2017-03-08梅明玉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学习者公众微信

梅明玉

(湖州广播电视大学,浙江 湖州 313000)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和微社区的混合式学习研究
——以《开放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为例

梅明玉

(湖州广播电视大学,浙江 湖州 313000)

微信公众平台和微社区是现代人网上交流和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这个平台也是进行远程学习、开展翻转课堂的有效工具。在这个平台上,实施“在线学习”+“课堂学习”的互动,开展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达到1+1>2的目的,在对传统教学模式优点继承的基础上,运用“互联网+”的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科学有效的颠覆,进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微信公众平台和微社区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网络平台,在开放外语教学实践中,科学合理的建设和运用这些平台,可以对相关教学产生很强的促进作用。

微信公众平台;微社区;混合式学习;开放英语

在“互联网+”技术革命的背景下,移动学习、网络辅助学习、翻转课堂学习已经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很强的冲击和促进作用。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运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多种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由于相关社交性APP的普及,在娱乐化的背景下,学生参与网上学习的互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网上互动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仅次于真实的课堂学习。科学运用“互联网+”的理论和实践,让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形成互动,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是未来学习的方向和趋势。但是目前的有些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由以前的“人为灌输”变成了“机器灌输”,教师成为传递支离破碎的静态知识的传声筒,学生成为网络知识灌输的容器,这样机械的教学手段也会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信息反馈也容易存在片面性、滞后性、被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

一、微信公众平台和微社区的优势

腾讯公司在2011年为智能手机和电脑终端推出了一个免费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它和QQ成为腾讯公司旗下的两款主要的交际APP,由于它们在功能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所以微信系统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智能终端用户的青睐。腾讯公司在2015年5月23号发表报告显示,微信用户已经覆盖了90%以上的智能手机用户,在当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目前,微信在全世界已经覆盖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语言也达到了20多种。在年龄结构上,微信用户普通年龄偏轻,平均年龄在26岁,97.7%的用户在50岁以下。在职业分布方面,绝大部分微信用户的职业来自下面的四类行业:企业职员、自由职业者、学生和事业单位员工等,其中学生的占比达到了总数的19.7%。在使用频率方面,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2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55.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在微信好友方面,接近一半的用户拥有超过100名微信好友,平均每个微信用户关注了近5个微信公众号。而在微信的时间使用目的方面,53.6%用户是为了娱乐,20.0%用户活跃在公众平台,活动中购物方面为13.2%,出行为11.3%,餐饮为2.0%。

众多微信用户参与微信公众号的活动,由于其有很多的强大的社交功能。比如在功能方面,公众号可以进行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群发功能,可以设置自能回复,对相关菜单进行自定义的设置,对相关活动可以进行投票管理等。在这个平台上,参与者可以对相关消息进行管理,管理者可以对相关用户进行管理,也可以对相关素材进行编辑。更为重要的是,微信公众平台可以运用相关的分析工具,对用户进行相关分析,对图文资料、菜单设置、消息性质、网络接口、网页资料等内容进行及时、科学、有效的分析,得到相关的分析图文资料,对参与者的活动频率、参与度、兴趣度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公众号的资料管理和促进有效互动提供了帮助。

微信公众平台及平台微社区对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关微信公众平台在教学中使用和实践方面,王潇雨对微信使用者的学习意图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微信学习者大多是高学历的年轻人和中年人,他们个人的主观规范是其学习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一般学习者看中微信作为学习平台的简单易行、资源丰富、沟通灵活,同时认为学习的便利性比娱乐性更为重要[2]。王萍从语音文本交互、微信群、自动回复响应、订阅推送及内容分析等形式分析了微信平台对学习的支持程度,以及微信学习系统和个人其他学习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等,提出了基于微信学习的移动学习形式的设计原则[3]。对于微信学习资源的建设方面,陈锋和李娜的研究成果较多。陈峰从微型学习理论出发,在研究当今移动学习的基础上,对微信学习资源的构建原则提出了很多积极见解[4]。李娜则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联通理论、鱼塘理论,结合微信公众号的主要功能特点,认为微信平台的学习资源设计应该根据学习主题特点、学习者年龄特征及学习情景的不同,对学习资源进行科学的加工,使其更符合微信平台的学习规律[5]。柴阳丽在2014年对大学生基于微信的英语学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对通过教师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接受英语学习资料非常愿意的占43.43%,比较愿意的占14.14%,愿意的占36.36%,不太愿意和不愿意的分别占4.04%和2.02%,说明大学生是比较愿意通过微信进行英语学习的[6]。

二、基于网络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

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网络学习的普及,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结合了传统学习方式和网络化、数字化学习方式的优势,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地发挥了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教师和学习者的广泛认可。这一模式主要是课堂学习(face-to-face)+在线学习(learning online)的有机结合。大多数学者认为,混合式学习之所以在促进学习者学习方面起到了很多积极有效的作用,主要不是在线媒体本身,而是教师、学习者、网络APP、各种学习资源的有机结合所致。混合式学习模式不仅是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的混合,还有各种教学教育技术的混合、教学方法的混合、学习者互动方法的混合、教学评价方式的混合等,这些因素的混合,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作为混合式学习改革的先行者,美国K-12混合式学习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2000—2014年度中,美国的在线教育增长率每年达到了30%,在社区学院中,学生参与网络课堂混合式学习的比例达到了96%以上。在学习形式中,克里斯坦森归纳了四种主要形式,即基于实体校园和在线学习的转换模式、弹性模式、菜单模式和增强虚拟模式[7]。其中转换模式主要基于模块的个性化学习为主,弹性模式主要基于学习者与学习材料多维度的自主选择,菜单模式则给学习者提供了私人定制的学习路径,最后的增强型虚拟模式是指给学习者提供面对面的指导以补充虚拟教学。在各种学习形式中,各种形式都针对不同的学习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者中,在线学习都是学习的主要手段,面对面的教学是对在线学习的补充和加强。在教师角色中,教师既要负责教学,又要承担学习者在线学习导演的角色,使学生的混合学习顺利开展。

根据美国的混合学习的实践来看,混合式学习在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角色、学习者学习方式、互动方式、学习媒介方面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这种学习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技术力量让学习者走到学习的中心。我们也强调教学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的推动下,学习者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下,逐渐体现了学习者的自主性,也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二是通过“线上学习”+“线下学习”的有机结合给学习者提供了结构学习和非结构化的学习。线下学习可以给学习者一个结构学习的环境,让学习者较好地掌握学习任务的主要框架,给下阶段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在拥有学习资源的基础上,线上学习让学习者开展非正式的、异步的学习方式,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有效开展符合自身特点的自主学习,承担起自己进步的路径和责任,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觉。三是混合式学习赋予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权利和让学生学会学习。线上学习是一种弹性很强的学习方式,给予了学习者很大的学习自主权,学习者可以确定自己学习的时间、地点、学习方式、学习路径和学习进度,彻底改变了课堂学习的被动学习、灌输学习、机械学习的弊端,让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其在拥有相关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任务和问题的解决。在学习者自主在线学习的背后,教师要帮助学习者修正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给学习者及时的反馈,让学习者能够顺利开展学习活动。

国内相关专家也在大力推广基于“线上学习”+“线下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李克东、赵建华认为混合式学习是基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倡线下学习和线上学习的混合,教师和学习者参与教学互动的混合,不同学习环境和教学媒体的混合,实体教室和虚拟教学空间的混合[8]。陈坚林认为混合式学习可以使教师、学生、学习内容、网络平台互相作用,这种结合超越单纯的线上学习+线上学习的优点,发挥1+1>2的目的,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效率的作用[9]。混合式学习思想和方法颠覆了传统的灌输,实现了学习空间、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的混合,将学生从灌输型课堂中被动接受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知识构建能力。

三、课程学习模式实践设计

《开放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言的学习本质就是使用,语言学习的途径就是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语言实践,如解决生活和工作遇到的任务和问题等。这门课程的学习者主要是参加工作的成人学员,所以课程学习模式的设计要考虑到成人学习的性质和特点,要把学以致用、培养学员的语言应用能力作为课程学习的核心目的。因此在设计课程学习模式时要考虑以下的设计原则。

一是趣味性原则。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和微社区的娱乐功能,我们可以把枯燥的语言材料设计成符合学员的学习心理需求的学习形式,他们渴望提高自己的外语能力,但又不愿意多接触枯燥的语言材料,如何把语言学习材料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就需要课程设计者花时间和精力对课程内容进行再加工。一般而言,对于语言的学习,人们更喜欢接受音视频和文字结合的形式,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可以产生更好的语言输入效果[10]。

二是系统性原则。《开放英语》每个单元的语言材料都有一定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像《走进美国》课程一样,这个课程的主人公都是固定的,整个教材通过对几个主人公的生活、学习、工作、旅游等多方面的描述和记录,让学习者在和主人公场景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学习掌握系统的语言材料和文化差异知识。所以在课程学习模式设计时,要保持线上和线下语言材料呈现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既要保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因为随着时间的迁移,教材的内容会和社会现实吻合度不够,学生和教材中的主人公也会有代沟和认知差异,所以为了保持语言的新鲜度和社会性,就需要对材料内容进行必要的再加工。

三是差异性原则。虽然《开放英语》的基础起点很低,适合基础不是太好的学员学习,但毕竟学员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不同,所以在学习任务和问题的设计时,可以适当安排不同梯度的材料,让不同层次的学员都参与进来。即使同一个学习材料,我们也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考核要求。我们要把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让成人学员利用好他们的碎片化时间,学习资料的设计和呈现方式要简洁、语言信息承载量要小而精,要符合成人学员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化特点[11]。

四是时效性原则。微信公众平台是个信息即时交流的平台和空间,信息反馈的时效性对学员学习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语言学习需要交互性,交互性就是在当时语言交流的语境中,交际的双方都希望对方做出即时有效的反馈,即时的语言反馈能激活人们大脑中的语言材料,把它们从语言材料的深层迁移到表层位置,通过即时的交际活动,交际者可以把他们的惰性词汇(passive vocabulary)变成活性语言词汇(active vocabulary),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基于上述的方法和原则,我们可以对《开放英语》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科学设计,相关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微型公众平台的《开放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图

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建设是学生翻转课堂学习的基础,学习资源建设要有适度的梯度,在此基础上,对学习资源添加一些课外知识的拓展,增加语言材料的信息输入。基于平台的互动社区板块中,我们按照互动的形式进行了简单的分类,不同的场景下,学生会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选择不同的互动方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评价反馈板块,我们也把课堂互动反馈区放到了平台上,这样可以把课堂活动内容融入网络互动中去,增加线上线下的互动性,提高评价对学习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四、《开放英语》课程教学实践分析

1.研究对象和过程

为了检测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和微社区的混合式学习的效果,我们采取了定量研究方式,来检测该模式对学生学习动机和语言能力的影响。我们选取湖州广播电视大学2015级财会专业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分为2个自然班,其中实验班35人,对照班32人,学习课程是《开放英语2》,学习时间是一个学期。在实验前的测试中,学生在英语应用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方面没有显著差别,(P=0.561>0.05),在英语语言能力方面也没有呈现出显著差异(P=0.572>0.05)。相关数据符合实验的条件。在教学中,两个班级有同一名教师授课,期末语言能力测评有教研室统一组织测评。数据搜集中,我们用SPSS20.0进行相关的分析相关的实验数据见表1。

表1 学习动机的实验班和对照班T检验结果

2.研究数据及相关分析

在学习动机方面,前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习动机几乎差不多。P1=0.473>0.05, P2=0.210>0.05,在学习前都表现出了很强的应试性动机,而应用型动机普遍较低。在经过教学实验一个学期之后,两个班级的动机分值有了明显的分化,相对于对照班级,实验班的应用性动机有了显著增加(P=0.021<0.05),应试性动机也有了相对的降低(P=0.032<0.05),说明在学习动机方面,该教学模式起到了较显著的作用。

在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测及后测实验中,数据呈现显著性差异较多,相关数据见表2。在实验前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各项分值和总分中P值都是大于0.05的,没有显示出任何显著性差异。但在后测的检验中,学生每一项的分值和总分都显示了显著性的差异,其中体现语言输出能力的翻译和口语分值的差异显著性最为明显,翻译的P值=0.004<0.05,口语的P值=0.006<0.05,其次在听力和阅读方面也都显示了显著性差异。在学生的总分对比中,实验班的均值比对照班高出了8.86分,P值也呈现了显著性差异,这些数据说明了实验班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表2 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学生各部分成绩测评变化表

3.研究结果讨论

该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实验表明,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生外语学习方面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针对开放教育的外语教学方面,这种开放式、互动式、线上+课堂的学习互动、合理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都特别适合成人学习的需要,同时,这种学习形式也促进了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外语能力是在语言信息不断激活和使用的环境中得到和提高的,而网络平台频繁的互动性恰恰符合外语学习的一般规律。该教学模式建立起了平台信息资料的即时推送功能,微社区、师生、生生、群内、群与群之间、课堂面对面互动等各种渠道的有机互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师生共同创造了一个仿真的语言学习环境,这也是实验中学生的外语输出能力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合理利用学习者的移动终端设备确实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频率和学习效率。在目前的学习环境下,由于各种移动通讯终端的广泛使用,在日常环境中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度,在我们日常的观察和调查中,学生在每堂课刷看手机屏幕的次数平均达到了5次之多,在课堂之外,学生平均每6分钟看一次手机内容,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的可能性逐渐降低,特别是对于开放教育的成教学生来说更为严重。在此背景下,我们通过微信平台即时推送内容精练、形式活泼、前后自成系列的学习资料,在群内多数人的互动下,学习者就可以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进行有效学习,这样的学习互动也是他们获得一个良好综合评价的基础,进而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条件,促进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外语学习效果也较为理想。

在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实验班所施加的外部因素也可能是他们学习成绩提高的原因之一。我们对实验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基于微信微社区的翻转课堂的学习活动,并在线上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学习互动、作业提交、反思交流等活动,这些形式无疑增加了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实践,而对照班级学生却没有这样的学习活动,这就说明实验班学生成绩的提高也可能是由于学习者增加了学习时间的缘故,这就成了我们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和任务,如果对照班级同时也增加了相应的学习时间,实验结果会不会有这些显著的变化,如果没有显著变化,说明我们的这一教学模式和一般的教学模式没有明显的区别。

在混合式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表面上看是削弱了,隐藏在网络之中和学生学习互动的幕后。在网络空间中,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地位,彻底颠覆了具有“符号霸权”和“符号暴力”的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12]。其实,这种隐形的角色实际上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实际上成为教学活动导演的角色,同时也是一个剧本的编剧角色,他要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改编,提供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剧本,他还要去营造成一个良好的促进学生表演的环境和空间,激励学生、指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完成角色任务,这比传统的教师角色更加复杂,任务更加具有挑战性。这就要求教师要贴近学生、贴近教材、贴近社会实践,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去改、去导、去参演每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做互动的主角和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技术辅助外语教学,目的是有效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但过去的实践表明网络技术并没有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说明网络技术和网络平台并不是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充分条件,网络技术需要深深整合到外语教学过程去。基于微信的语言互动交流不能代替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只是可以延伸和深化师生和生生的互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微信平台推送的学习资料也不能代替优秀教师的系统讲解,但能承载和传递优秀的教学资源,使他们更便捷地获取教学资源和参与语言交流,促进语言综合能力的内化。

[1]李红美,陆国栋,张剑平.后MOOC时期高等学校教学新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58-67.

[2]王潇雨.微信使用者使用行为及意图探讨[D].兰州:兰州大学,2013:33-35.

[3]王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6):34-41.

[4]陈峰.基于微信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57-59.

[5]李娜.基于微信在公众平台的微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7):52-55.

[6]柴阳丽.基于微信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说学习诉求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0):66-72.

[7]Christensen, C, Horn, et.al. Is K-12 blended learning disruptive? An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of hybrids [EB/OL].http://www.christenseninsititute.org/publications/hybrids,2015-12-22.

[8]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式学习的原理和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9]陈坚林.关于“中心”的辨析:兼谈“计算机和课堂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中“学生中心论”[J].外语电化教学,2005(5):3-8.

[10]梅明玉.三维建模和3D数字平台在高职行业英语中的应用[J].天津电大学报,2014(2):48-51.

[11]方海光.基于学习对象的移动学习资源自适应引擎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7):51-55.

[12]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等.“翻转课堂”教育领域:主题异质性、惯性冲击与价值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186-191.

Study of Blended Learning Based upon WeChat Public Platform and Micro Community ——Illustrated by the Design and Practice ofThisisEnglish

MEI Ming-yu

(Huzhou Radio & TV University, Huzhou, Zhejiang 313000, China)

WeChat pubic platform and micro community are the major tools for people to communicate and exchange information. The tools are also effective for people to carry out distance learning and flipped classroom. On this platform, we can implement blended learning by using “learning online” + “classroom learning”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1+1>2.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we use the “Internet +” mode to mak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o be scientifically and effectively subverted, thereby enhancing the learning effect. WeChat public platform and micro-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network platform for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practice of ope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use of these platforms can have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relevant teaching.

WeChat public platform; micro community; blending learning;ThisisEnglish

2016-12-05

国家开放大学2016年度科研一般课题《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和微社区的混合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以〈开放英语〉课程为例》(16A1632Y)

梅明玉(1976-),男,安徽阜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开放教育研究。

G434

A

1008-469X(2017)01-0027-06

猜你喜欢

学习者公众微信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微信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