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取之象外澄怀观道

2017-03-07崔建平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岭南山水画创作

崔建平

广东山水画家王少伦,来自于古都洛阳,居于广州,潜心于山水画实践研究三十年。师从陈金章、梁世雄、林风俗、尚涛、刘书民、周彦生、方楚雄、陈新华等岭南派诸家悍将,长期致力于奔放豪迈、古拙雄奇的北派山水画的创作与探索,画面秀雅与挺拔兼融,古拙与空灵竞美,画风风神俊朗、浑厚沉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生命力量彰显,屋宇房舍佛像人物尽显禅意灵境,笔墨皴擦间追求天人合一,自然浑成。

少伦学画慧根聪颕,心性遗传。祖、父辈在当时就尚书识礼耕读传家已是乡贤,知识文化惠及乡野八里,坊间盛传翰墨情缘。少小的他耳濡目染,中得心源。从小学到中学都是老师眼中的“香饽饽”,老师和家人对他寄予深长的期许。特别是少伦十一岁时世事难料,家庭突遭厄运,作为家庭支柱的父亲因故离世,一家人生活被苦难打乱。但懂得感恩与自强的少伦,不负重望以当时洛阳美术状元的身份考取了南方最高艺术学府——广州美术学院,从此,鱼跳龙门完成了他人生的华丽转身。

大学期间,正遇我国艺术界波飞浪涌、诡异变化的“八五思潮”,由西方涌入的各种思想观念艺术模式层出不穷,花样翻新,轮番风扉登场。闹剧、荒诞、怪异、崇洋、行为等各领风骚,弄得刚步入学院门槛的少伦等一代艺术才俊莫衷一是,不知所踪,迷茫、徘徊、矛盾、苦恼折磨考验着他们。认为传统的甚至前辈的东西均为陈旧迂腐,而传统之外的观念艺术则成了年轻学子的导向标,热衷的追随观念艺术一度成为主流。然而,缺失对传统的认识,所做的一切只能是肤浅的皮囊。这对于求知求理的少伦来說深感惶惑不安……恍惚间,带着坚守与抗争走过了大学四年!

四年异样的学子生涯,尽管有不少的缺失和遗憾,甚或偏离了少伦心中的愿景,然而,师生的那份深情和岭南文化特有的开放包容,让少伦选择了留下。随之,一粒沿海文明和中原文明相融的种子悄然地在这位中原汉子的心田生根发芽。岭南画派既有水性的柔美,又有朗日高照的朝气,风格温和,如玉润泽。少伦的作品正是自然地融入了多种元素,画面以其郁然秀美的层次、浑厚华滋的气象、苍郁雄浑的笔黑、生动自然的韵致构成其“厚重润泽”的总体风神。

从单纯的校园生活转入纷繁多彩的社会现实,学会适应是首要的生存能力,而生存和艺术既是如影随形的兄弟又是割舍不离的矛盾。要在诱惑中淡定,在夹缝中抗争是对少伦新的挑战。恍然十余年,少伦以他特有的毅力挺住了。这期间少伦深深地观察体悟着社会、自然与生活,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国画的经典及岭南画派特有的多元开放的绘画体系,在探索求新中寻找自己的表现对象与技法语言,艰辛与勤劳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出书、办展览亦梦想成真。被广美学院收藏的《秋夜》《美人蕉》《少女像》,被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的《羊城八景》等,都是丰润华兹、深秀雄强兼融的作品。然而,少伦说:“有知是有限的,无知才是无限的,正是因为无知的我对宇宙、人文、自然始终抱以好奇。”他自认为远未探求到自我认识世界、了解自然、品藻人生的钥匙和方法。尽管自己科班出身,但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生活、抒发情感,表述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思考,仍然还在探求摸索的路上……于是,他带着种种思考再次回归母校,攻读在职山水画研究生,开始他对传统水墨之现代语境的新课题。

中国美术传统艺术的谱系中,山水画不仅积累了很多的优秀作品,而且艺术水准已达最高水平,是个大科目,尽管她产生的时间晚于人物、花鸟,但是到宋代已发展至臻,技法、笔墨、构图、皴染已十分完备且涌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山水画巨匠,如范宽、巨然、黄公望等,我们并不缺少山水画,而是缺少那种情景交融风神独具的山水画。王少伦当初坚定地选择山水画创作,就是自我挑战,他清楚这条路的艰难,若想走得更远更深,在山水画方面画出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具地域风貌以及个人独特的风格,哪怕只是某些方面的突破,都是难之又难,因此这始终是摆在王少伦面前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读研期间,他把探索的触角深深地伸进传世经典作品,大量临摹宋元山水名作,用新的高度重新审视和研究其深层的内涵。他认为传统山水更重精神层面的诉求抒发,重个体生命的张扬如感同身受,宋元以降的山水画不以外在形象的真实为据,他们借以描绘的“渔父、空亭、寒林、溪桥、远山、近水”都不是真实意义范畴的意象,而是取之象外,寄情山水,述说自我生命的感悟。

说到山水画题材,南方自然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一年四季山青水绿,华滋秀美的植被山林,潺潺舒缓的山间溪水。但这些风物景象都很难表达少伦心中深深的乡愁,很难唤起他创作的激情与冲动。即使画了也仿佛隔鞋挠痒,难能入骨。正如他深情地说:“我们永远不能回去,再回到童年只有在梦里,记忆是凝固于心的符号,在画面的千沟万壑里,是我灵魂的游离。我想,在艺术创作里最需要的正是这心灵的回归,因为她诠释了魂牵梦绕的内涵本意,也许这就是艺术生命的所在。”

2012年,善于探求、总不自满的王少伦再次选择北上求学,有幸拜著名画家姜宝林先生为师,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的访问学者。姜宝林老师首先肯定了他的山水科班底蕴,并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导师主旨求新求变,“既要笔墨又要现代”的理念解开了少伦那淤积多年的困惑,更加坚定了他对笔墨语言新概念的信心。技近乎道,变则通,通则久远,中国画艺术不断求新发展则是永恒的生命。

北京求学期间,他专程回乡拜瞻了龙门伊阙,这次拜瞻非同往日,神奇的是,少伦刚刚步入窟区,双脚戛然而止,无形的力量似卢舍那大佛金口相告:“就在眼前,还找什么?”,顿时方身心释然。这可能就是少伦离开故土几十年后的全然回归,也是学人游子在外风雨漂泊后的梦境再现,那儿熟悉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砾,让少伦倍感亲切,这里曾是他儿时捉迷藏玩耍的乐土,这里的山山水水都牵挂着游子之心。回北京后少伦带着无限深情,创作了数幅《河洛逸风》系列山水画。他把中华文化的博大厚重与家乡山水的绵长深秀融和在一起,从此思念家乡怀思故土不再是单纯的一己情怀,他把佛像的慈悲庄严与家山厚土的荒寂朴茂联系在—起,让人更加感受到爱家乡与爱祖国的大爱无疆。姜宝林老师看到这批作品后激动地说:《河洛逸风》让我大吃一惊!面貌焕然一新,跟他以前的作品截然不同。如此把厚重博大的中华文化与佛教慈悲庄严精神融于画面,跃然笔端,不能不说是个飞跃,题材选对了,语言也有了,这是一个画家发展中的幸事。

《河洛逸风》开启了王少伦的系列石窟山水画,笔墨语言追求当随时代,也有岭南画派的影响,他充分运用书法的笔意线性勾画刻写,皴擦描画,创造了新的山水画皴法——短线皴。这种笔线若断若连,或长或短,见笔见墨,灵动有力,见魏碑之精神,密集处一蓬蓬一丛丛,空疏处也无块面墨色的堆积,有浑厚华兹的感觉,也有一弘弥满其间的旋律,演绎着生活生命的音乐之美,如《河洛逸风》之二,另外,他的山水画还解决了过度渲染的问题,整个画面只有一层浅浅的褐色,没有大面积的浓厚多重的色彩,也不见过重的墨块晕染,慎彩尚墨,笔路清晰,以简约而概括的语言来张扬画面所蕴含的精神厚度。

少伦在山水画的研习创作中他始终坚守一条信条:做最好的自己,永远求新求变,探求山水画澄怀味象、为生命代言的真实宿命。他善于直面问题敢于挑战自我,又在追寻探求中完善自我,他将这种痛苦的蜕变当成生命的历练与享受。一次次在矛盾与迷茫中寻找突破,一次次在扬弃与发现中成就自我,这在他的山水画风格、技法语言、主题题材等方面均有体现从表现塬上风光的《厚土家山》系列转换到兼具佛蕴神性的《河洛逸风》石窟山水系列,更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沉淀、总结、积累而升华。

评述少伦的山水画特征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在岭南派学习创新发展中,坚持沿习南北派山水的融合,为促进岭南画派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作者在写作评述王少伦山水画的整个过程一直在思索:在岭南画派式微的今天,实力派画家王少伦坚持创作北派山水画的意义。坚持研习创作奔放雄强的北派山水,不是他一己之追求而是时代之命运使然,也是大岭南文化兼蓄包容的优长。王少伦的艺术灵感最早源发了他质朴的乡情,家乡洛阳西倚黄土高原,东瞰黄淮平地,这里既有苍茫浑厚的塬上风光,又有着孕育中華文化的土壤,深沉的文化、厚重的乡情是他发笔为艺的责任担当与情怀。二是引入书法笔意创新发展山水画短线皴法。早年的少伦就开始习字,书法学习之于少伦是“童子功”,且在广美学习期间,恰遇“八五新潮”,他还组织成立过“广州美术学院青年书法学会”,如今在山水画实践笔意自然生发,不能不说是“书画同源”。三是画面构图的神性色彩。在少伦创作的《河洛逸风》《厚土家山》等系列山水画时,他以龙门石窟为体裁,大量引入佛像神话入画,既有文化的力量又具地方色彩,神性自然融入其中。

少伦的画创作为我们当今山水画创新提供了三个方面的美学思考:一是中国绘画创作以技法创新为载体的基础上,追求作者内心真实的精神性诉求,是中国山水画创作永恒的主题。探讨研究王少伦的成长历程,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琢磨,1965年出生的王少伦在家乡洛阳只呆了19年,就求学来到了南方都市广州这个岭南派的诞生地,在这块产生过高剑父、陈树人、关山月、黎雄才等著名国画大师的土地上学习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受的是最高等的文化教育,耳濡目染的是岭南秀丽清润、椰风荔雨的熏陶,但他拿起画笔选择题材描画丹青时依然是家乡的厚土家山、河洛逸风等儿时记忆中的风物意象,抒发的是心中不能磨灭的故乡情怀。乡恋、乡愁、乡情永远是画家心中最重的精神家园。二是阅读认知中国的山水画作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辨是提升其精神意蕴的金钥匙。在王少伦呈现给我们的《河洛逸风》《厚土家山》系列创作中处处显见受中国传统儒、释、道哲学的影响,《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意为人要有社会担当,懂得承载包容,提倡博大坚韧的人格力量。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庄子曰:“水静犹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乎,万物之镜也。”提倡营造虚静笃定的山水情境是山水画创作重要的艺术追求。南朝谢赫的“六法论”,把“气韵生动”列于首位,其中说的“气”是元气,是由“韵”烘托的。少伦的山水画作品注重阴阳结合,黑白相映,虚实相偕无不是追求画面气韵生动的艺术手法。三是艺术创作独特性创新永远是其不二法门。王少伦工作生活在岭南画派的浓厚氛围中,要闯出一条艺术发展的新路不探索不行,不追求独特性风貌不行,只有坚持不断探索创新,才能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提供自我一份贡献。

王少伦还很年轻,探索创新还在路上!假以时日,他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画研究院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国画收藏》《丹青画报》副总编、 《艺术中国》特约记者)

猜你喜欢

岭南山水画创作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岭南百年散文诗选》出版发行
Jazz
宋代岭南词中羁旅山水词的特征
岭南传统技艺名扬海外,侨胞助力民俗节庆创新传承
吃荔枝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