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2017-03-06陈敏

商情 2016年46期
关键词:生态观启示马克思主义

陈敏

【摘要】本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分析了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即要注重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和建立生态制度。

【關键词】马克思主义 生态观 启示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生态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可以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启示和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过生态思想,其生态思想内含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人起源于自然界,人类本身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与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自然界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自然对于人类的生存繁衍而言,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的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的生命之源、衣食之源,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之物,不仅提供了人的肉体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还为人类提供了促进自身发展的生产资料,比如,鱼、肉、蛋、蔬菜、阳光、水、空气、矿产、森林等。人要依靠自然才能生存和发展,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脱离自然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料而存活下去,就是说,“自然是人们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虽然人类是以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依赖于自然界,但是人并不是消极无为的,人是自然界中具有意识的特殊一员,同其他自然存在物具有本质的区别。人类对自然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能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劳动实践是人类同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区别特点,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纽带,通过劳动从自然获得物质生产生活资料,能够认识自然,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和改造自然界。马克思认为人类在能动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接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绝不能不顾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毫无节制地开发大自然,“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自然规律就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例如,水土流失、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雾霾天气等现象。“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二)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批判性地掀开了资本主义伪善的面纱,使资本主义制度的本来面目暴露于阳光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始终以追逐剩余价值、追逐高额利润为最终目的,对于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熟视无睹, 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资本对剩余价值和高额利润的贪婪追求使其大肆向自然攫取和掠夺,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西班牙农场主为了获取种植咖啡的肥料,在古巴山坡上焚烧森林,以致后来热带的大雨冲毁了缺乏森林保护的沃土。为了降低成本,取得利益最大化,资本家往往不惜牺牲生态环境,将废气、废水等有毒有害物质肆意排放到公共空间中,破坏人的生存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和生态失衡,导致人与自然的冲突,成为全球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资本主义生产在破坏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的同时,也摧残着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生活。马克思曾这样描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与生态关系的现实问题:肮脏成了人的生活要素,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生态的荒芜成了这个社会的必然追求。马克思更深层次的指出了扬弃资本主义制度对于缓解及根除全球性生态危机的重要性,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爆发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长期存在,势必会加重生态危机,造成环境恶化,制约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是消解生态危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唯一出路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人类的自身矛盾和解了,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只有用一种崭新的合理的制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人类才能实现人与生态的真正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要对整个社会制度进行彻底的变革,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制度,是根本缓解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重要途径。 “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和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真正“和解”的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唯一出路就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变革,以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扫除最大的障碍。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早消灭、共产主义越早到来,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才能被消除,生态问题才能随之消失。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思想( ‘幽灵) 总是保持着通向几乎所有问题的出场路径”。实践证明,马克思生态思想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理念,更是指导人类生产实践的方法。所以,在面对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一)注重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具有了生态文明意识,才能自觉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近年来我国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环境污染的危害性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很多人掌握了一定的环保相关知识,但是相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仍存在大量环保意识淡薄的人,他们更为关注个人的利益,而把环保视为与己无关的事情。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水平。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当下最为关键的是要充分利用媒体,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体进行大力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更为清晰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增加保护环境的相关知识,将绿色生态理念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抓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环节,引导孩子热爱自然,从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节约每一张纸、每一支笔、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将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作为基础教育的必备知识,纳入各级学校的教育规划。

(二)倡导绿色消费

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离不开绿色生活方式的倡導和绿色消费理念的形成。“绿色消费”即可持续消费,是一种适度节制的、节俭的、健康的、无污染的消费,能够减少和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马克思认为,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上的交换时,必须考虑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以维护和实现自然界对于人类的生态环境价值。在非绿色生活方式的引导下,灾害重生、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退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接踵而来,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绿色生活方式要求人们从自然界中索取自然资源和占用环境空间之时,应该避免无休止的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和向自然环境抛弃废物,给自然界造成不必要的负担。要在社会中树立节俭风气,倡导绿色消费,反对盲目攀比。无止境的物质财富追求,将消耗大量不必要的自然资源与能源,产生更多的污染和废弃物,结果是人为物所累,不仅没有增加自由,反而成了物质的奴隶。所以,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可以从源头上扼制环境污染。

(三)合理运用科学技术

人口多、资源缺乏、生态形势严峻,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自然现状的特殊国情是短期内很难改变的,但生产的效率以及资源的利用率却可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发展水平决定着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科技越发展,生产工具越先进,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越高,因此,生态危机的解决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科技也会带来对生态自然的破坏。必须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既不能把我们目前遇到的环境问题和困扰都归罪于科学技术,也应看到滥用科学技术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马克思认为:在实现“人类同自然和解”方面,科学技术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这样论述:“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大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要想解决生态危机,没有科技的参与和支持,是不可想象的。要大力发展绿色科学技术上来。要把创新意识、创新理念融入到发展绿色科学技术上来。科技创新不仅会带来经济效益,也能带来生态效益。新能源的开发、新材料的运用、排污设备的改善都是科技创新带来的成果。要使企业、民众、特别是科研工作者认识到绿色科技创新所能带来的生态效益,树立起绿色技术创新意识,实现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绿色发展。

(四)建立生态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律、制度来保障。建设生态文明,做到可持续发展,第一要务是要建立健全生态法治体系。要依靠立法,完善法律,在生态问题上确立明确的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用强制手段杜绝和惩罚破坏生态平衡的违法行为。改革幵放以来,我国各级部门都增强了生态文明意识,并加大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力度。要从严进行生态保护执法工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要加强制度建设,各部门和企业制度中应建立合适的生态制度,促使单位人员生态行为的形成,发展生态文化。

猜你喜欢

生态观启示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人际交往价值取向的培养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
浅析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观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