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品”的内涵以及龚贤的创新

2017-03-06

中国美术馆 2017年3期
关键词:画品丘壑龚贤

张 卉

在中国传统美术的批评理论中,“画品”是一个核心命题,很多有意义的思想值得我们思考讨论。随着魏晋时期品藻之风的兴起,有关文学艺术的评价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画品”一词应运而生。在之后的发展中,最著名的理论莫过于中晚唐时期朱景玄的“四格”说,即“神、妙、能、逸”。从此,“格法”成为中国美术批评理论中又一重要术语,后世的很多品评标准都明显地吸收了这一方法。在朱景玄的“四格”中,“逸品”虽居第四,但与前三者无优劣之别,而是指其别具特色。“四格”说的是前人重气韵和神采的一种变化,强调绘画对于内在情感的抒发,突出其超越于规范和理性的超逸精神,影响深远。其后宋代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重述“四格”,便极为推重逸品。从此,超越精神成为中国绘画的内在生命精神,表现人的气质和格调,一边是文,一边是画,关乎人的生命境界的“文人画”在北宋形成潮流,实属必然。

这之后,有关“文人画”理论的丰富,与一系列“区别性”讨论密切相关,比如,“图与画”“技与艺”“画工与画士”等。这样,何谓文人画发展的正脉,成为了元代以来画家们讨论的核心。从现存资料看,在绘画中提出“南北宗”问题是在董其昌时代才出现,董其昌的意义在于,他不是将分宗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去讨论,而是通过对两种创作途径的区别,推崇超越法度的别派,从而在明代以来有关“画工和画士”之别的讨论中,明确了超越法度的逸品绝对代表着文人画发展的正脉。

在这场时代性的画学讨论中,明末清初的龚贤对此有一些新的发展,值得重视。他以对“士气”的重新讨论入手,将绘画的内在之理、画家身份以及画品问题融为一体,很多理论的创新,实为艺术创新本身的反思,具有明末清初特有的时代特色。本文将阐释相关画语,试图呈现出明末清初的文人画论的内在发展线索,即龚贤的“士气”理论对于传统的“画品”问题做了哪些新的推进。

一、士气与画士

关于绘画与士气的关系,龚贤有专门的谈论。他曾说:“古人所以传者,天地秘藏之理,泄而为文章,以文章浩瀚之气,发而为书画。古人之书画,与造化同根,阴阳同候,非若今人泥粉本为先天,奉师说为上智也。”1绘画,不是要恪守前人的教诲,而是要立足天地自然间,以“浩瀚之气”聚汇天地中氤氲的气韵,这是生命之韵,也是绘画之源。在《课徒画稿》中,他曾云:

龚贤 《八景山水》之一 纸本设色 24.4cm×49.7cm 1684 上海博物馆藏

画要有士气,何也?画者诗之余,诗者文之余,文者道之余。不学道文无根,不习文诗无绪,不能诗画无理。固知书画皆士人之余技,非工匠之专业也。2

何为“士气”?龚贤把它视为诗画相通的内在之理。理,即天地之道;画是表现天地之道的一种方式,所以画之理、艺之道、天之道,三者一体。这是龚贤讲士气的基础。士气,即道气,它是艺术之根、艺术之理。在一则谈论文人画的跋文中,他表达过相同的意思,“(士大夫画)宜其中有诗意,有文理,有道气。噫!岂小技哉!”3艺术不是单纯的技艺,其关键在于它是有道气的,有诗意的。半千论艺的精髓,都关乎生命境界问题。这个诗意,不能做诗画相融的一般解释,它是生命内在的灵魂,是生命的永恒之意。这样,半千所论的士气,即是艺术对灵魂的体悟。

沿着这一方向,他把画家分为三等:

画家三等:画士、画师、画工。

画士为上,画师次之,画工为下。或问曰:“画师尚矣,何重士为?”柴丈曰:画者诗之余,诗者文之余,文者道之余,吾辈日以学道为事,明乎道,则博雅。亦可浑朴,亦可不失为第一流人。放诗文写画,皆道之绪余,所以见重于人群也。……明乎道,始知画之来由。不明乎道,所谓习其事而不明其理者是也。若画工既不知画理之所存,又不能立法作则,而资继起,请□以岁月而易人廪给,古人所谓异日者也,以手养口,何异运斤雕瓦之人,君子耻之,鄙其名曰“工”,工与士若乘騄駬而分驰也。4

对于画家身份的强调,中国画学理论早已有之,从唐代张彦远贬低画工画,到明代董其昌立南宗为正传,“抑师而扬士”一直是思想主脉。半千服膺这样的思想,但又表达了自己新的见解。在这段文字中,他提出了“明乎道,始知画之由来”的观点。明道是绘画之本,也是半千区分画家身份的依据。画士为第一等,关键在于他们超越技艺层面,去把握天之道,画之理。也就是,表现内在的士气,是“画士”之画的根本。这对于文人画视南宗为正传的思想,提供了更有力的解释。

何为文人画的正传,半千以士气为依据,表达了自己的新见。他说:

今日画家……然名流复有二派,有三品:曰能品、曰神品、曰逸品。能品为上,余无论焉。神品者,能品中之莫可测识者也。神品在能品之上,而逸品又在神品之上,逸品殆不可言语形容矣。是以能品、神品为一派,曰正派;逸品为别派。能品称画师,神品为画祖。逸品散圣,无位可居,反不得不谓之画士。今赏鉴家,见高超笔墨,则曰有士气。而凡夫俗子,于称扬之词,寓讥讽之意,亦曰此士大夫画耳。明乎画非士大夫事,而士大夫非画家者流,不知阎立本乃李唐宰相,王维亦尚书右丞,何尝非士大夫耶?若定以高超笔墨为士大夫画,而倪、黄、董、巨,亦可尝在搢绅列耶?自吾论之,能品不得非逸品,犹之乎别派不可少正派也。使世皆别派,是国中惟高僧羽流,而无衣冠文物也。使画止能品,是王斗、颜斶,皆可役而为阜隶;巢父、许由,皆可驱而为牧圉耳。5

龚贤把清初画家分为“三品两派”:能品、神品为正派,逸品为别派。能品称画师,神品为画祖,逸品则为散圣。显然,龚贤更赞赏别派画家。在金陵画家中,又首推石谿、青谿:“逸品则首推二谿:曰石谿、曰青谿。”逸品为士画,而能品、神品则为画士。在他看来,画品的差别,不在于笔墨的高下,而在境界是否通天地之气。作画和赏画,都必须明晓天地之道,然而当时的赏鉴者,见到笔墨高超,即曰有士气,全然不知“明乎道,始知画之由来”的道理。这里,他再一次把士气与画之道直接相连。画家身份、南北地域、笔墨表现等分类标准,并不是文人画的精髓,其根本在于有境界,即有士气。士何以为士,即人何以为人,这类涉及生命的问题是文人画关注的核心。半千对于“二谿”的赞赏,即在于他们的画超越了笔墨之格法,而追求生命之气格。

在南宗正传的问题上,半千显然比董其昌更进一步。他的“画家三等”“画分三品”并不是品第论,实为境界论。身份的高下,流派的正别,实为境界的差异。因此,所谓的南宗之“正传”,关键在“士气”,有境界就有士气。这与龚贤论艺重视心性陶养的思想亦相吻合。从整体看,也符合中国文人画重境界的内在发展线索。重新校正当时画坛的基本观念和理想追求,这是龚贤画学的最闪亮的价值。

不盲目恪守身份,而重视精神的纯粹,龚贤对于当时文人画的正本清源,提供了更适宜的路径。这是理解明清之际遗民艺术的核心问题。“士气”的主旨不在于身份,而在于境界。自北宋以来,中国文人画强调的文人意识,不是一小群雅士的意识,而是代表了一种生命境界。所以,单纯的身份论,亦如笔墨技巧论一样,仅是文人画的表相。重视士气,回到本质上思考文人画的发展,才是龚贤的创造。

龚贤 《木叶丹黄图轴》 纸本水墨99.5cm×64.8cm 1685 上海博物馆藏

二、四要与画家

画而有士气,如何才能臻至?对此龚贤提出了“四要”,其中对于“画品”有很多富有新意的见解。有关“四要”的论述集中在以下两段:

画有六法,此南齐谢赫之言。自余论之,有四要而无六法耳。一曰笔,二曰墨,三曰丘壑,四曰气韵。笔法宜老,墨气宜润,丘壑宜稳,三者得而气韵在其中矣。笔法愈秀而老,若徒老而不秀,枯矣。墨言润,明其非湿也。丘壑者,位置之总名;位置宜安,然必奇而安,不奇无贵于安;安而不奇,庸手也;奇而不安,生手也。今有作家、士大夫家二派:作家画安而不奇,士大夫画奇而不安;与其号为庸手,何若生手之为高乎?倘若愈老愈秀,愈秀愈润,愈润愈奇,愈奇愈安,此画之上品,由于天资高而功力深也。宜其中有诗意,有文理,有道气。噫!岂小技哉!6

画家四要:笔法、墨气、丘壑、气韵。先言笔法,再论墨气,更讲丘壑,气韵不可不说,三者得则气韵生矣。笔法要古,墨气要厚,丘壑要稳,气韵要浑。又曰:笔法要健,墨气要活,丘壑要奇,气韵要雅。气韵,犹言风致也。笔中锋自古。墨气不可岁月计,年愈老墨愈厚,巧不可得而拙者得之,功深也。郑子房曰,柴丈墨气如炼丹,墨气活丹成矣。此语近是。7

龚贤的四要实为三要:笔墨、丘壑、气韵。彼此的关系,龚贤说:“笔法要健,墨气要活,丘壑要安妥,三者得而气韵生矣。”8自谢赫“六法”以来,“气韵生动第一”便是中国画的第一要律,特别是北宋之后,气韵拓展到各个画科,成为山水画的灵魂,没有气韵则不称其为文人山水。半千显然是接受这一山水画主旨的,但是他极力反对当时将气韵视为笔墨趣味的肤浅观点。他说:“今之言丘壑者一一,言笔墨者百一,言气运者万一。气运非染也,若渲染深厚仍是笔墨边事。”9人人都知道,要有丘壑之形体才能得山水之神韵;而丘壑之形体源自笔墨,所以深入笔墨者,比以形体识图者要高。但山水画的根本在“气运”,通晓此内涵者极少。这里,龚贤将“气韵”写为“气运”,非常特别。这并不是求异创新,与谢赫的“气韵”并无分别意,而是要对六法所讲“气韵生动”的内涵,进行重新思考。如他所言:“六法以气运为上,唯善用墨者能气运。故余远慕董翁,评余画者亦谓墨胜于笔。”10

龚贤 《山水卷》(局部) 纸本水墨 24.5cm×620cm 1679天津美术出版社藏

在半千看来,一直以来文人画对于“气韵生动”的体悟还不够,突出“生生不已”之义,仅是其内涵之一。结合上面第一段引文中有关“画之上品”的论述,可知在半千的心中,“体道”是艺术的最高层次,“气韵”理应具有“体道”的内涵。道,不是抽象本体,而是万物背后的秩序,是感性世界内蕴的奥秘。所以,诗意、画理、道气,在本质上应三者一体。气韵生动,就是把绘画作为体道的载体,表现胸中的宇宙。艺近乎道,表现自我对世界的独特感觉,绘画变为个性化的艺术,这也符合中国绘画传统的发展方向。

可见,半千画学所讲“气韵”,是在全面理解谢赫“气韵生动”内涵的基础上,得到的新认识。他要做的是,脱离形神关系的思考模式,超越形神,将气韵具有的主宰地位放在艺道的层面去理解,着意于气韵对生命原本状态的呈现,表达生命的感觉和智慧,这也是元代以来文人画主要追求的境界。如他所说:“气韵,犹言风致也。”气韵是对人的生命精神的一种呈现,没有这个风致,人不成人,画也不成画。故懂此艺道者最少。

龚贤还表达了关于“画家”和“画”的见解。他以在丘壑表现方面的两种趣味“安”和“奇”,作为文人画家和一般画工区分的标准,为董其昌“南宗正传”说提供了一条新的进路。在前面有关四要的引文中可以觇见,在他看来,“作家画”即画工画是“安而不奇”,“士大夫画”是“奇而不安”。关于“奇趣”,著名艺术史学者白谦慎从创造力的角度谈这一问题,对我很有启发。但我以为,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龚贤通过奇趣表达的是对画之境界的思考。龚贤所说丘壑之“奇”,其意在丘壑不寻常之处,它非天地所有,是画家内心的创造,所以可视为画家表现自我的一种形式。这与晚明画坛崇尚“奇趣”的风潮有直接的关联。11对此,龚贤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论奇趣,并不是风格上的标新立异,而强调一种气韵,或是一种境界,“高超的笔墨”“特殊的丘壑”,都是以气韵取胜,超乎笔墨之外而得生命之妙韵,所谓“得象外之妙”。所以,龚贤讲“奇而不安”,如同他的黑白观,并不是一个相对关系论,而是超越一切的境界论,是对性灵自由的崇尚。

丘壑的表现离不开画家和画作。《课徒稿》中有关于“画手”的两段论述:“画非小技也,与生天生地同一手。当其未画时,人见手而不见画;当其已画时,人见画而不见手。今天地升沉,山川位置是谁手为之者乎?见画而不见手,遂谓无手乌乎可?欲问生天生地之手,请观画手。”12又说:“造化一轮擎在手,生天生地任凭他。”13半千认为,画家是创造世界的人,他的创造性即在于觉悟的瞬间,生命真实意义的自在显现,他开启的一个无限光亮、无限自由的新世界。

龚贤 《自藏山水册》十二开之一 纸本水墨 25.5cm×34.2cm 1668年夏- 1669年春 上海博物馆藏

何为画家?半千曾说:“惟恐有画,是谓能画。”14这八字真言,是半千论“四要”的精髓。是画而又不像画,才是真正的“能画”,即庄子笔下进入忘我状态的“真画者”。笔墨、丘壑、气韵,中国艺术所讲的这三个层次,并不是说画家心中已有一个先在的具体情感或抽象意识要表达,而是在超越形式本身的同时,呈现出一片生命境界,艺术的形式即为生命的形式。艺术的真实,是生命的真实,它不是通过理性的追索而得,它的命意是超越艺术形式本身,即是生命“显现的真实”。

最后,关于四要的关系,所谓:“愈老愈秀,愈秀愈润,愈润愈奇,愈奇愈安。”龚贤一生的绘画都在探讨“画之理”,由二元相对关系谈起,但其要义不在融合,而在于彻底的超越。八个“愈”字使“四要”相生相应,但整体那种似有若无的气韵,又推动着心灵超越这些格法的相对性,遁入永恒的平衡。如其所说:“画之妙处,在欲接不接处。”

结 语

在明末清初的艺术反思思潮下,龚贤有关“士气”的探讨,不盲目恪守身份,而重视精神的纯粹,对于当时文人画的正本清源提供了更适宜的路径。这是理解明清之际遗民艺术的核心问题。“士气”的主旨不在于身份,而在于境界。自北宋以来,中国文人画强调的文人意识,不是一小群雅士的意识,而是代表了一种生命境界。所以,单纯的身份论,如同笔墨技巧论一样,仅是文人画的表相;重视士气,回到本质上思考文人画的发展,画品不是品第论,实为境界论,这是龚贤的创造。画之气韵,不仅仅是表现一种活泼泼的生命感,更是一种生命的原本状态,如龚贤所说“气韵,犹言风致”,我们常言的画品即人品,实际上也是关于艺道的领悟。

注释:

1.跋见《龚野遗山水真迹》,著录见周二学《一角编》乙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41页。

2.《龚半千山水画课徒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4页。

3.《虚斋名画续录》卷三,《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八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4.龚贤《柴丈画说》,《泰山残石楼藏书》第四集,上海美术制版社1929年版。

5.周亮工《集名家山水册》,龚贤1669年观后为其题跋,见《石渠宝笈三编》著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69年版,第3232-3233页。

6.《虚斋名画续录》卷三《龚半千山水冊》,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八冊,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7.龚贤《柴丈画说》,《泰山残石楼藏书》第四集,上海美术制版社1929年版。

8.龚贤《课徒稿》,《龚半千山水画课徒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5页。

9.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龚贤约1677年作《山水册页》(十二开),其中一开题跋。

10.跋见龚贤《廿四幅山水巨冊》,1676年作,上海博物馆藏。

11.参见石守谦《由奇趣到复古——十七世纪金陵绘画的一个切面》,《故宫学术月刊》第十五卷第四期,1988年春季,第33-76页。

12.龚贤《课徒稿》,前揭书,第74-75页。

13.龚贤《课徒稿》,前揭书,第70页。

14.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龚贤《山水册页》(十二开),其中一册题跋,约作于1677年。

猜你喜欢

画品丘壑龚贤
龚贤山水摭议
山水之间
李香邮 胸中有丘壑 石上现江山
李可染:胸中丘壑,笔底烟霞
姚最《续画品》成书与流传考略
也谈人品与画品
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画上者妙在笔墨淋漓——传统文人之山水趣味
墨太白
胸中丘壑 笔底烟霞
——陈永山水画作品选登
浅析龚贤的笔墨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