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人品与画品

2017-07-10杨悦浦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美术界人品作画

杨悦浦

古人云:“人品即画品。”这也是业内颇为流行的一句话。留意了多年,我发现,许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总是“不得要领”。

“人品”和“画品”,分开来说或合起来说,都很重要。“人品”是“做人”的结果,“画品”是“作画”的结果,一个画家如果既创作出好作品,又是一个有品位的人,那么他就达到了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但是,如果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就会让我们不时地在生活中看到相反的情况:有些画家,画得不好,但人品极佳;有些画家,画得“贼好”,可人“不咋地”。

有位画家,很聪明,人过中年开始画中国画,一上手就很老到,没几年便声名鹊起,但业内口碑却不好。一次,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他,行前,某长者特地嘱咐:“此人是当代一位很重要的画家,但俗不可耐,采访时不要因此而低估了他的艺术成就。”记者采访回来后,愤怒地说:“要不是事先有人打过招呼,我真想扭头就走。他一口一句脏话,真让人受不了!”美术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何况也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所以,“人品即画品”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现实中却有时只是被当作“幌子”。

在美术界,还会听到“作画先做人”“心灵美画才美”“用心作画”“功夫在诗外”等。要是较起真儿来,会发现这些“流行语”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做人”,应怎么做人?做什么人?为什么做人?做了怎么样?做不了又怎么样?这一系列的问题,美术界一些人会用自己的行为做出各种各样的解答。有的人画很一般,但能靠“官僚奸商”大红大紫,被媒体热捧,但终为大众不齿。“浮躁”的社会,“做人”的标准也许随之“浮动”。于是,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现象:为提高画价,便开始炒作,商人炒作、圈子炒作,弄个主席、院长之类的头衔。于是那些略知皮毛的官员利用職权谋取“学术”地位,也便似乎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了。比起长年累月拼命奋斗才能获得社会承认的人来说,这可是省事多了。这样的“做人”,与真正的艺术创作之间,有什么本质联系?“人品即画品”便仅仅是一句空谈。

若从这些现象看,“人品即画品”在现实中便成了一个可疑的命题。人品就是人品,画品就是画品,常常被分置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

画品,包括很多方面:作品是否达到了艺术基本品位,它的艺术价值如何?作品在社会领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否为社会文化艺术综合方面所认知?作品是否经得起历史的鉴证,不要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就算是在当代的位置又如何?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炼,风格和个性要不断地锻造,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情、品质、操守。

打开美术史,都是由无数名作和艺术思想发展而组成的。历史上画得好的画家很多,人品好的画家也很多,美术史不会将其全然割裂。“人品即画品”的道理,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我只想提醒,在鱼龙混杂、浮嚣躁动的社会现实中,若有人还拿“人品即画品”说事儿,千万别当真。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还是要做人有标准,从艺有高度,唯德艺双馨方能遗泽后代。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8月11日)

品读赏析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做人的标准也随之‘浮动”,使一些人的人品很难保证;这些人绘画不是靠努力,而是靠炒作或靠权力,“画品”也更难保证。作者认为“画品”包括很多方面,不但涉及对画作的具体要求,还要上升到社会的高度和历史的高度,这就要求画家有高尚的性情、品质和操守才行。“人品”和“画品”分开来讲很重要,将二者合起来讲,也很重要。一个画家要是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便会达到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

猜你喜欢

美术界人品作画
Song in a cup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闫国庆作品选
70岁老人拿到中国美院双学士学位
人品:人生最重要的名片
论胡也佛的绘画市场
指纹来作画
巧巧手
测你的人品还剩多少?
做人的根本在人品,做事的根本在谨慎
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和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