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和实践路径分析

2017-03-04孙自然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

【摘 要】新型城镇化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基于对我国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加剧、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落后、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的分析,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实践路径进行理论探索,以期明确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改革任务,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风险因素日益上升的今天,通过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发挥其在扩大内需方面的潜力,城镇化将成为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0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0346万人,减少152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1%。根据诺瑟姆曲线判断,我国城镇化目前正处于中期加速阶段,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多,但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可能会出现地区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针对我国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实践路径进行理论探索,有助于解决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改革难题,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一、我国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城镇化是以政府为主导, 以工业化为推动力, 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产业向第二产业转变、社会文明向现代转化的过程[1]。在我国传统城镇化进程中片面追求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人口的增多和城镇GDP总量的增长,城镇化建设缺少规划,导致我国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许多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城乡二元结构加剧。2015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1%,但由于受中国城乡分割以及户籍制度的约束,我国农业人口城市化难以顺利进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9.9%,虽然有大量的农村产业工人在城市工作,但这部分人口的流动性大,而且并不能同等享受城市的各类公共服务,其收入水平、消费模式无法与城市人员相比,是“不完全城市化”。此外,受城鄉二元结构影响,政府在城镇化规划中对农村的投入较少,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也加剧了城乡间的结构性矛盾。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落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必须有合理的产业结构的支撑,虽然近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一和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但总的来说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2014年第三产业GDP占比是48.1%,而就业比重只达到40.6%,没有充分发挥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无法有效解决城镇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就业问题。而且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片面追求GDP的增长,部分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镇化建设缺少规划,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较低。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缺少规划,城镇建设无序开发和盲目扩张问题严重,城镇的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此外,我国目前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较低,很多城市的“城市病”问题较为突出就是最直接的体现,这一问题直接影响了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高,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是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传统城镇化,在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方面都有着共同追求,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不能只关注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人口的增多和城镇GDP总量的增长,关键在于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一定不是真正的城镇化[2],新型城镇化就是要通过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面下功夫。新型城镇化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以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减少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高能源利用率,提升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城乡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以改变我国农业生产率低下和农村发展落后的局面,同时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更为重要的是发挥内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键是要解决城乡分割以及户口制度对农民身份转换的制度性障碍,以及绑缚在户籍制度上的利益分配问题,为统筹城乡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性条件,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三)加强城镇建设规划,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城市管理是为了有效提供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市民的公共需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水平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和直接体现[3]。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要完善城镇建设规划体系和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城镇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重点解决关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三、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分析

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我国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统筹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尤其是要优化政府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行为,发挥政府的规划和引导作用,推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一)转变发展观念,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转变过去片面追求城镇规模的扩大、空间扩张的发展观念,尤其是地方政府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尤其是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附作用,改变过去因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局面,提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于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城镇化建设绝不能走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向质量内涵提升转变。

(二)合理规划城镇空间布局,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基于城镇发展的现实性和可持续性考虑,降低因无序开发和盲目扩张带来的城镇未来发展的隐患。要加强城镇规划的顶层制度设计,通过规划对城镇化建设作出明确的政策性规定,减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无序开发和盲目扩张,提高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在城镇管理方面要加强城镇的综合管理,针对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建立统一协调的问题处理机制,解决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有密切关系的“城市病”问题,改善城镇居民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三)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城镇化战略把农民和农村放在重要的位置,提出要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要真正发挥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对我国经济發展的拉动作用,就必须突出城镇化建设的整体性,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城镇的“独角戏”,要求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要把农村的发展纳入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强对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城镇化发展的阻碍,缩小城乡差距。

(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制度改革。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化制度改革,扫除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要改革过去对城乡居民不同社会身份划分的户籍制度及绑缚于户籍制度之上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向“完全城市化”转变。此外,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明晰土地产权,明确农村土地实际处置权的归属,推动农村土地的市场流转。地方政府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实际推动者,要明确自身职能,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范和引导,服务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

作者简介:孙自然(1991-),男,汉,籍贯:河南,年级:2015级研二,专业:行政管理,研究方向:新型城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吴江,王斌,申丽娟.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3):88-91.

[2]曹姗姗,白先春.农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J].税务与经济,2016(1):34-37.

[3]冯凌宇,明亮.提高成都城市管理水平的思考与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4(5):47-50.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
“五老”说和团促进和谐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