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艺术“对话”世界

2017-03-04王羽莎

神州学人 2017年2期
关键词:杨丽萍舞剧对话

王羽莎

2015年,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以此为契机,一系列国内高水平、具有创造力和突破性的艺术项目陆续来英访问演出,为英国观众带来中国的传统经典之作,也让中西方共同见证了中国文化自信的力量在舞台上展现出的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而我作为留学生和中国舞的业余舞者,为能在英国欣赏到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舞剧作品而感到激动,也庆幸自己可以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见证者。

之前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和艺术的了解,大多来自于课本和电视。而亲身感受到中国文艺作品厚重的历史性、深刻的思想性和极高的艺术性,则来自于我近期的观剧体验。杨丽萍老师的现代舞作品《十面埋伏》和汤显祖创作的经久不衰的剧目《牡丹亭》都带给了我心灵上极大的触动和震撼,使我对于中国文化的血脉和渊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中国舞蹈艺术家们用肢体语言来讲述内心暗涌的激流,讲述中国人对当今社会问题的思考,对人性的拷问,对身体的探索和对自然的关怀。她们用根植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所汲取的养分,将传统经典艺术融入当代中西方的文化语境,看似在讲历史,实则直指当下。用从自然和百姓身上索取的能量和信息创造出媲美西方的艺术作品,借助千年前的故事,了解黑暗,也寻找光明。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因此活在了无数百转千回、荡气回肠的诗歌和传说中。

在大放异彩的文化艺术成就背后,离不开具有工匠精神的中国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他们推陈出新,发扬古典文化精髓,坚守中国文化本真,富有敏锐的洞察力、执着的艺术追求和独到的艺术品位。资深舞蹈家杨丽萍、冯英(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和新一代舞蹈家杨舞(杨丽萍弟子,国家一级演员)、和尚(杨丽萍舞剧《十面埋伏》项羽的扮演者)、曹舒慈(中央芭蕾舞团领舞,国家一级演员)等,正是他们对艺术孜孜以求的执着和全心投入的激情,才将塑造出的一个个感人至深、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定格在了时光中,印刻在了观众心里。

创纪录的演出密度和场次,场场飘红的票房喜讯,赞誉不断的各方评论,这是中国艺术带给世界的一场惊喜,也是世界艺术的一次涅?重生。这些作品成就了从身体到思想、从传统到现代、从历史到当下、从东方到西方的碰撞和交融,也成就了几代人发扬传统、振兴中华的中国梦。

2016年11月4日,我们Arts of China舞团的姑娘们来到了位于伦敦、建于1683年的英国最古老和最权威的舞蹈剧院之一——Sadlers Wells,观看杨丽萍老师历经两年精心打造的转型之作《十面埋伏》(Under Siege)。现代舞的主打加上杨老师“孔雀女王”的头衔吸引了上千名中外观众到场,剧场内座无虚席。

作為《十面埋伏》的海外首演,为适应英国观众的欣赏习惯,舞剧的演员由25个精简到15个,演出时间也更紧凑,灯光、音乐、情节和群舞编排整体上都有改动。这些为适应英国观众喜好所做的编排调整,是中国文化在新时代和不同地域极强适应力的体现,也是文化包容性在艺术关怀上的真实写照。

从整体观感上来讲,《十面埋伏》一扫杨丽萍旧作的唯美空灵,诠释的皆是赤裸的血腥和争斗,口味重,但不失浪漫,遍地亦是设计上的巧思。万把剪刀悬挂半空,寒光闪烁之间透出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红羽毛代替血流成河,漫舞全场,凄美卓绝。作为一部综合多种跨界艺术手段的现代舞剧,它忠于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以中国历史故事为出发点,以象征符号传达人文关怀。短短两个小时的舞剧,观众既看到了现代舞和机械舞,也领略了传统京剧、剪纸皮影、中国武术、舞台剧、民间故事和典故的魅力,这些元素在一个广阔的时空概念里,成就了一次东西方经典舞蹈和音乐元素的结合,也是中国艺术这朵含苞待放许久的花苞的华美绽放。

男演员胡沈员“反串”女性角色“虞姬”的部分,由他一段赤身独舞亮相,虽是男儿身,却极尽女子的妖娆。那柔弱无骨的身形、纤细柔媚的形象,不是虞姬,却胜似虞姬。从开场时的赤裸到后来换上虞姬的服装,再到最后凄美的死去,既象征人从出生到死亡,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生命历程,也表达了不老的“孔雀女王”对于生命短暂和易逝的感怀。

后面项羽和虞姬的一段双人舞,极尽缠绵,让人无不为之动容。虞姬自刎,不见刀枪,而是用项羽的血自刎。她嘴对嘴从项羽处扯出一根红丝带,扯远,脖颈处绕几圈,倒地而亡。凄美而感人,带给观众无尽的怅惘与遐思。

《十面埋伏》的主题之所以深刻,就在于它所彰显的人性善与恶,并不限于中国人,而是人类共通。所以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虞姬、项羽或是刘邦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在感谢舞剧的创作者和演员们为观众打造这样一场中英文化盛事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舞台上演绎的悲欢离合,正是历史上千千万万辛苦劳作的百姓们智慧的结晶。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能创造出无数令今天的中国人为之骄傲自豪的根本;同时也要感谢在场的观众们,因为每一名观众都是演员们最为亲密的倾诉对象。但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根基,说到底,还是来源于我们自己,来源于千百年来祖先勤劳智慧的结晶,来源于我们自己的肯定和认可,来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于血脉相连文化的触动和情怀。

冬日寒意渐深,熙熙攘攘的伦敦街道上飘舞着金黄的落叶。清冷的夜风侵入骨髓,唯有剧院灯火通明的大厅中火热的人流在为这个冬夜带来丝丝的暖意。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有一种爱,不惧时光冷厉的刀锋,不顾世俗窒息的压抑,不惜殉我今世之身,苦苦追寻,只为冥冥中那灵魂的共鸣,一夕交融,从此风光霁月,海阔天空。这或许就是芭蕾舞剧《牡丹亭》的梦幻世界带给伦敦Sadlers Wells剧院现场1700余名观众们的感悟,这一刻定格在格林威治时间2016年11月29日晚。中央芭蕾舞团用一曲对真爱的赞歌,带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舞动乾坤,将与莎翁同代的东方文学巨人汤显祖精致唯美的《牡丹亭》搬上这闻名遐迩的舞台。

芭蕾形而上的外在,结合了东方文学意境深刻含蓄的表达。《牡丹亭》这部芭蕾传情之作在行云流水的舞蹈编排、东西交融的音乐氛围、如梦如幻的布景服装中,亦真亦幻地将现场观众带入了一个深沉而引发无限遐想的梦境之中。朱妍清纯率真的杜丽娘、张剑花海飘香的花神丽娘、贾鹏飞雍容典雅的昆曲丽娘,三位一体的角色阐释,和马晓东饰演的柳梦梅,以及舞台上的众生群像,用灵动的肢体、传神的表演,让观众们融入其中,一起经历苦乐伤悲,生死阴阳,一起感悟着“情为何物”。

回首间惊梦百转千回,花雨中转瞬人去亭空。一场华丽的视听盛宴传递出深邃的东方哲思。莎翁伟大戏剧传统浸润出的英国观众在感叹东方文学巨匠汤显祖惊人戏剧魅力余韵的同时,带着怅惘的满足,纷纷起立,对中芭艺术家们致以最真心热烈的掌声与欢呼。雍容华贵而又坚韧高洁的中国人文精神,现代唯美的舞台呈现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地通过中芭艺术家们的生动演绎沁人心怀,深深感染了在座的1700多位观众。

花间亭前梦中的浅斟低唱,天地人神鬼的交融碰撞。委婉婀娜的柔美和荡气回肠的雄壮。整部舞剧跌宕起伏,最终将气氛推向高潮,又回归寂寥。庄生晓梦迷蝴蝶,让人不禁怀疑,刚刚结束的一切是否只是一场美丽的梦境?真爱是否只有在虚幻中才能追寻?艺术家们挥洒的汗水和泪水,编织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梦境,包裹着Sadlers Wells剧院,久久不灭……

芭蕾作为舞蹈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世界人民无障碍的交流语言。莎士比亚的文学光辉尚需翻译的努力灑向世界,中芭却用舞蹈向世界直接演绎汤显祖的名作,在400年后莎翁的故乡向两位同时代的大师致敬。中华文化的韵味在剧场深邃悠远的舞台上风华尽显。这就是舞蹈的魅力,也是中国文化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力量。

演出结束后,剧院总监斯伯丁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能够邀请到国际重量级舞团——中央芭蕾舞团对于‘舞韵文化项目来说是一次重大胜利!70名演员的规模,史诗级的作品。观看这部壮观唯美的《牡丹亭》将是一次珍贵的人生体验。”这部被英国广播公司评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中国作品,以其充满东方美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浪漫气息,为各界所称赞。缓缓走出剧场的不同人群带着各自的人生体验在剧场前厅、在社交平台上,对《牡丹亭》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我不断发掘着这部剧中的叙事、音乐和演员运用身体的方式。这带给我全新的体验。在不断隔空向导演提出问题的同时,我也紧跟故事,把所有元素融合在一起,这真是非常好的观演体验……”

“视觉震撼,表演高雅,超凡脱俗……”

“戏剧冲突强烈,布景和服装唯美,演员们激情澎湃,气场满满……”

然而,在这清爽微寒的冬日,在这魂牵梦绕的英伦三岛,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的精彩才刚刚开始……

(作者就读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会计与金融专业)

猜你喜欢

杨丽萍舞剧对话
手语学习,只为更懂你
百科全书舞剧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舞剧《瑞鹤图》剧照
杨丽萍的“舞”侠世界
舞剧《红高梁》——一种对于生命的诉说
Aetion(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