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川崎病患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因素及临床治疗对策

2017-03-03陈红艳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年25期
关键词:高危因素疗效

陈红艳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川崎病患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因素及临床治疗对策。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3月入我院就诊的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儿采取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对照组则采取阿司匹林治疗方法。分析两组患儿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因素,并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发热持续时间超过10天、丙种球蛋白治疗时间超过10天、使用激素治疗、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清蛋白和血钠浓度偏低均是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高危因素;观察组的心电图、心脏X线检查、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高危因素可以是发热持续时间超过10天、丙种球蛋白治疗时间超过10天、使用激素治疗、C反应蛋白增高、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清蛋白和血钠浓度偏低,采取丙种球蛋白治疗明显缩短了各指标恢复时间,为临床该病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高危因素;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5.0.02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发病原因尚未明确的,以全身血管炎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疾病[1]。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川崎病的病变可累及全身中、小血管,其最大危害就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损伤的主要原因,也是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2]。川崎病可导致冠状动脉狭窄、血栓形成,导致心脏缺血、心肌梗死等,严重危及患儿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3]。由于患儿的特殊性,更多的焦点关注于儿童的健康方面。目前,对于川崎病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关注的重点。以往多采用以阿司匹林为主的治疗方法已不能达到治愈效果,如今临床多采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对于该病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川崎病患儿80例进行分组研究,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2012年1月~2016年3月入我院就诊的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为川崎病患儿,诊断标准符合:①持续性超过5天的不明原因发热。②双眼结膜、口腔及咽部内有明显充血。③起初手足皮肤肿胀,发病2~3天,然后面部、四肢及躯干等部位皮肤呈现红斑、猩红热或麻疹样皮疹。④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的肿胀,直径大于1.5 cm。⑤可出现心肌炎、心包炎,甚至心肌梗死及缺血性心脏病。⑥WBC(白细胞)计数增高,二维超声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扩张或瘤样改变。经临床高危因素评分指标得知,①血钠≤135 mmoL/L,2分;②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00 U/L,2分;③血中性粒细胞≥80%,2分;④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时间为第4天,2分;⑤C反应蛋白≥100 mg/L,1分;⑥血小板计数≤300×10?9/L,1分;⑦年龄≤1岁,1分。总评分11分,若评分≥7分,则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高危人群。两组患儿均符合以上标准。观察组患儿采取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对照组则采取阿司匹林治疗方法。观察组年龄2个月~12岁,平均年龄为(3.6±1.2)岁,男30例,女10例;对照组年龄3个月~11岁,平均年龄为(3.8±1.3)岁,男29例,女11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立即给予患儿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2.0 g/(Kg·d)。

對照组采用阿司匹林30~50 mg/(Kg·d)口服治疗,退热2周后改为口服阿司匹林3~5 mg/(Kg·d)。

1.3 诊断标准

临床上可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来确诊。心电图可呈缺血甚至心肌梗死的表现,R波和T波下降是预测冠状动脉的主要线索。冠状动脉造影或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30%~50%患儿伴有冠状动脉扩张,其中有15%~20%可发展为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受损的表现为:①冠状动脉炎,即在二维超声心动图上可见冠状动脉壁厚度增加、扩张。②冠状动脉瘤。③冠状动脉血栓性闭塞。④冠状动脉狭窄。诊断标准为:超声心动图显示正常冠状动脉主干内径:3岁以内<2.5 mm,3~9岁<3 mm,9~14岁<3.5 mm,冠状动脉内径大于正常范围或者冠状动脉内径与主动脉根部内径之比大于0.3视为扩张,冠状动脉内径>6 mm,或呈球形、纺锤样称为冠状动脉瘤。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川崎病患儿高危因素下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比较

研究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高危因素有发热持续>10 d、丙种球蛋白治疗>10 d、C反应蛋白增高、使用激素治疗、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清白蛋白以及血钠含量偏低。

2.2 两组临床各观察指标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心电图、心脏X线检查、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川崎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征,多发于2~4岁的孩童,在我国以7~9发病居多[4]。但该疾病迄今为止病因仍未明确,有研究表明,川崎病可能与逆转录病毒有关[5],另外,遗传因素以及感染等也会导致本病的发生[6]。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几个:①持续性发热:发热持续5~11天或更久,体温常高达39℃以上。常见有双结膜充血,口唇潮红、发裂或出血,可见杨梅舌。手足呈硬性水肿,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片状蜕皮,甲床与皮肤出现横沟。还会出现一过性急性非化脓性淋巴结肿胀,以前颈部明显,大多单侧出现,直径>1.5 cm,数日后可自愈。②出现心脏损害,冠状动脉是受损最多的部位,表现有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的临床症状。患者心脏听诊时可见心动过速、奔马律,心音低钝。可发生心力衰竭,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可发现许多患儿有心包积液、冠状动脉瘤及二尖瓣关闭不全。③恢复期可见指甲横沟纺。一般需要1~11天,可发生严重心肌炎[7]。11~21天,症状缓解,重症患儿可持续发热,发生冠状动脉瘤,可导致心肌梗塞。21~60天,症状消失,如果没有冠状动脉病变可慢慢恢复,如果有冠状动脉瘤则可持续发展成缺血性心脏病[8]。经研究表明,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高危因素有多种,发热持续时间以及丙种球蛋白治疗时间越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机会越大,C反应蛋白阳性、血清白蛋白以及血钠含量偏低也是其危险因素。

有些专家认为,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也可有效降低冠状动脉瘤发生率[9]。但必须在发病后10天内用药。丙种球蛋白,有时可称免疫球蛋白,可提高对某些严重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感染的疗效,是一种被动免疫疗法,采用静脉滴注将免疫球蛋白内含有的大量抗体输给受者,使其抗体与抗原相互作用起到直接中和毒素和杀死细菌及病毒[10]。

本研究结果表明,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的高危因素有持续发热时间超过10天、丙种球蛋白治疗时间超过10天、使用激素治疗、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清蛋白和血钠浓度偏低。因此,采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该疾病,效果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荐

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晓莉.川崎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研究进展[J].四川医学,2011,32(01):136-138.

[2] 刘丽莎,钟天鹰.川崎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22): 3815-3818.

[3] 陈晶晶,刘亚黎.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2,41(2):205-209.

[4] 范海滨,陈 迪,宋军利,等.小儿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高危因素探析[J].中國卫生产业,2013,4(10):39-40.

[5] 章礼真.小儿川崎病30例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2):153-155.

[6] 曹黎明,秦玉明,周 凯,等.平板运动试验评价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32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7):531-532.

[7] 索 琳.中国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的meta分析[J].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1):11-13.

[8] 何 露,蔡晶娟,周小玲.川崎病患儿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J].北方药学,2013,10(3):132-133.

[9] 吴 丹,黄美蓉.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及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3):383-386.

[10] 阳明玉,张 明,秦静庭,等.CRP和免疫球蛋白变化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3(06):876-878.

本文编辑:吴宏艳

猜你喜欢

高危因素疗效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探讨与措施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风险因子及其护理对策分析
足月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分析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高危因素及病原学状况分析
脐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疗效
围生期高危因素与新生儿窒息关系的临床分析
破裂腹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与开放手术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