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万州西山公园景观空间生长演变分析

2017-03-02许入丹袁犁

科学与财富 2016年21期
关键词:万州

许入丹+袁犁

摘要:万州区的西山公园依山面江,其景观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和空间感。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一些不正确的改造,使原有的景观视廊和空间组合遭受破坏和消逝。我们试图运用逆向空间景观分析方法对西山公园历史景观空间构成进行分析,寻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如何注重对优良景观空间延续和保护的方法。

关键词:万州 西山公园 空间生长 逆向空间

1 概述

万州区的西山公园位于市区西山山麓,面临长江,后枕西山(太白岩),依山取势,景观多姿,历史悠久,曾因建“西山观”而得名。相传明代永乐年间京官吴贞被贬至万州,在磨刀溪畔修建“西山观”。园内古木参天,浓荫密被,植物资源繁多,是我国都市园林中森林植被和古树名木保存完好的自然山水名园。园内有西式钟楼一座,是长江沿岸仅次于上海、武汉的第三大钟楼,为万州的标志性建筑,名为西山钟楼。

“逆向空间”是2007年由学者提出的定义及研究方法[1],其基本原理,历史城镇环境空间依附于外部环境景观空间,限定和影响内部景观空间构成,从而形成城镇内外景观空间延续和谐的组合与序列的空间形式,它具有中国传统景观意识下的城镇空间的有序组合特征。不仅如此,它还超越了一般选择山水城址的理念,其内部空间的转折、阻滞、交汇等形式多变,房屋、街巷与人之间尺度宜人,并被更多地融入了人的行为和情感,共同构成而成十分丰富的空间环境。

2 西山公园历史景观空间形态演变分析

西山公园的建成,其空间形态大体经历了民国、解放初期以及现代三个阶段的空间变化,总体表现为空间不断丰富,空间形式不断多样化。结合自然环境,研究认为它一直与周围环境的景观视廊、视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景观空间的发展基本顺应了有利空间的持续生长。但现代城市建设却逐渐使其空间的延续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西山公园形成之初,内部空间结构层次由单一逐步生长发展,进而形成景观序列良好,空间视线通透的优良景观空间形态。而空间的不断持续延伸基本符合逆向空间的组合生长规律,符合我国传统自然山水和谐共生的景观格局,建筑及其环境的建设完全融入了人的生活和审美,空间组合充分考虑了内空间与周围外空间的联系,景观视廊具有良好的空间延伸。按照逆向空间的原理,良好的空间发展应是有序和连续的,它始终保持着与自然环境的优美结合和生动宜人的内部空间格局[2]。但是其后随着城市的盲目地建设,林立的高楼阻断了其与北山、南山等的视线交换,长江边缘交换空间也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西山公园是当时长江上游一带最大的一所在自然式公园,其景观空间的生长演变持续合理,万县的近代并未使西山公园的景观形态遭到破坏。到了40年代后期,虽出现过由于管理不善而导致空间生长停滞,但整体来说,其景观空间的结构仍有序延续和持续生长。其内环境空间逐步丰富、生长,外环境空间临江一侧延续较好。但随着后来的城市建设,没有充分考虑景观效果的表达,使其通向北山和上游视线的通道被遮挡。

2.1 原始空间形态

西山公园建成以前,此空间属于万州城池的外空间环境,保留着原始的自然山水风貌,背靠太白岩,山形俊美,林木葱茏,与翠屏山隔江(扬子江)相望,景观效果较好。至明代于此修建西山观,规模宏大,两殿八厅,后有竹林花圃环绕,面临长江,高台之上与远山近水形成“点”空间交换;观的外围与北山城墙、长江水域的环境形成“边缘”空间交换,视线通透,有效的环境空间交换组合初步形成。但空间格局还局限于较小范围,简单的空间形态尚未达到逆向空间景观組合的多层次要求。随着岁月的流逝,西山观逐渐萧条,空间秩序紊乱,形成一片荒冢坟地,造成景观的极大浪费。

2.2 民国初期的空间格局

随着万县的近代化进程,城市逐渐发展,为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原有空间环境基础上开始修建西山公园,环境空间得到改造和拓展,空间结构逐步丰富显现,成为万县的重要景观节点。民国17年,此时的西山公园基本建成,园内主要建设有“九五图书馆”及“古物陈列馆”、钟楼、花园、水池、道路、亭台、石坝、“忠孝堂”、梅花林、茶花林等,整修园路,改建池塘,增建“体育国术馆”,植物林木苍翠,面积宽阔,眼纳浩荡长江,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游人如云。公园内蜿蜒的通道、体育开敞场地等开始构成园区的内环境空间,供人们游憩、交流,钟楼与亭台、建筑与山林等相互之间形成通达的视线景观交换廊道;运动场旁的望江亭,地势居高临下,俯瞰长江和两岸风光,近观明镜滩码头,远眺两岸村落田野、重山叠影的山水胜景;位于北山之上北山观、翠屏山双塔以及太白岩的太白祠均可俯瞰西山公园,它们相互之间形成了优良的视线交换空间;再者,城市周边的天子城,鸡哈寨,北山,狮子山、翠屏山、都历山等山峦景观均与西山公园之间视线通透,相互因借,相互渗透,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但此时的西山公园虽然内外环境的景观良好,地理位置优生,其内部空间较为单一,景观空间还不丰富。

2.3 解放以后的空间演化

解放后的万县,商贸繁荣旺盛,作为通商口岸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人流汇集,西山公园也因此成为众多人流接纳场地。为顺应城市化进程,公园开始增加人员和园工,加强培修管理,整修西山钟楼、五洲池、园中干道、花丛小径;修建动物园、静园、亭阁、茶楼、儿童游乐设施、库里申科烈士陵园、露天电影场、月台、围墙等;植树种花,修筑花坛,完善公园6大景区,扩大公园景观,提高其园林艺术观瞻水平。此时的西山公园,由于道路系统的完善以及景点的丰富,使其内部景观空间富有变化,生动活泼;且可以直视太白岩、天生城、狮子山以及隔江相望的翠屏山;靜园、钟楼是两处重要景观节点和观景点,园内地势较高的靜园“静亭”可远眺千金石、岑公洞、草盘石、红砂碛等,形成“点”空间交换,景观效果极佳。文革时期的西山公园(改名人民公园)虽进行了部分改建,但由于周围建筑高度的限制和道路的取向,与周围景观视线通廊仍具连续性,由于面积较大,其视线依然宽泛,逆向的景观空间持续生长,景观风貌得以有效延续。研究发现,解放以后的西山公园内外环境空间在此时均达到环境空间发展史上的顶峰,外环境空间依然延续,内环境空间趋于成熟。

这一时期的内环境空间,作为一个空间要素混合体,逆向空间景观特征十分明显和完整:

外向交换空间——以西山公园为基点,城区中,翠屏山、北山公园、太白岩公园等较高大山体的空间要素组合构成了外交换空间骨架,山体与山体之间视线通透自然,景观视线、廊、域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山体与山体呈互为对景,对形成西山公园的外环境空间格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边缘交换空间——公园面依长江,水体景观成为其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视线通达的水体流域便形成了西山公园的边缘空间视域。整个公园东南侧的视线与长江形成宽广的水平视域景观效果。

内交换空间——环境要素在公园内的视线渗透,与城市内重要景观节点形成视线交换,主要表现在公园内的体育场、静园、动物园、五洲池、亭阁、园中干道节点、花园小径交叉点等。

点交换空间——园中的西山钟楼、千金石与岑公洞以及望江亭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点交换空间。岑公洞隔江对望千金石和西山钟楼,形成相互借望;位于北山的北山观,俯瞰万州港和西山钟楼,其点与点之间形成视觉通廊而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内环境空间——在公园内,体育场、静园、大块绿地等公共空间共同组成了内环境空间。道路起着转折引导,组织转换等功能,将园中景观节点进行连接。主要以阻碍转折、转向引导、阻滞停留等空间形式,采用“T”型或“L”型空间对人群视线进行引导和链接,并在地势起伏较大或空间构成较为复杂之处,以及因地形起伏或障景阻隔道路呈曲线性转向导景进入其他空间中起着导向性的作用。

2.4 现代城市空间

进入现阶段,西山公园的空间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空间组合遭受破坏。外环境的优良景观空间格局,与西山公园的空间交换功能开始逐渐消失。靜园丧失了外交换功能,仅能维持其部分内部空间结构;钟楼的交换视域也受到影响,僅仅保存了与长江和对岸的景观视廊,西南西北视线已无法延伸,整体景观空间效果有所下降。在城市的发展忽略对传统景观风貌维持和保护现状下,现今的西山公园仅能保持钟楼近范围的内部空间结构。

3 结语

西山公园的环境空间格局在长期的形成演化过程中,逆向空间原理的景观组合发生了变化,部分持续生长、顺利发展,部分则逐渐萎缩至消失。因此在当下城市经济不断繁荣而又不断开发过程中,我们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注重保护城市优良环境空间的有效延续,认真探求如何才能有效的生长和延续优美的环境空间组合以及修复残损空间,保护现存的积极而有效的景观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1]袁犁、姚萍.历史文化城镇逆向空间序列特征研究及其意义.《第二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本土性》.武汉:华中理工大学.2007:342~345

[3]姚萍,袁犁.历史古城镇逆向空间景观构成及其演化——以四川黄龙溪古镇为例[J].规划师,2010,26(1):21-25,31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重庆万州规划院联合项目“万州历史空间调查与环境空间演化分析”,项目编号(16ZH0145)

作者简介:

姓名:许入丹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研究方向:城乡规划

猜你喜欢

万州
万州:发展生态经济 书写绿色答卷
万州面的乡愁味
一江碧水千帆过 三生有幸到万州
我困在这座小城二十年
我们万州人
重庆万州无公害蕹菜生产技术
后三峡万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重构
怀恋那座桥那段旧时光(下)
万州有个『草莓王』
宜昌—万州铁路胜利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