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2017-03-02樊潇潇

领导之友·综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政绩环境保护考核

樊潇潇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和奋斗目标,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首次明确下来,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更是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习近平同志形象地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平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培养和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在各项工作中主动自觉地倡导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一、领导干部要带头培养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过去我们常将人类视为大自然的“主宰者”和“统治者”。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是一种“控制型”自然观,其实质是将人的价值与自然界的价值对立起来,视人类为自然界之上,主张人类中心主义,在这种“人类沙文主义”理念下,随之而来的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使用。人们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是横征暴敛、竭泽而渔,其结果不仅会造成自然资源的大量损耗,而且也必然酿成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要改变这些错误观念,就需要树立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发展,珍爱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是人类遵循自然生态系统规律,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广大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生态文明道德,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大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广大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与思想意识关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因此,提高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至关重要。提高生态文明意识,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在对领导干部的教训培训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普及科学的生态保护观念,党校培训中应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列为必修课,从而使每个领导干部都意识到当前生态问题的严峻性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除了利用舆论与教育途径,还可以采取监督、奖惩等措施增强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努力使生态观念深入到每个领导干部的内心,成为其施政行为的自觉选择。

二、建立绿色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我国在1996年就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实行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要把环境保护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2011年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把生态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意见》还提出要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对未完成目标任务考核的地方实施项目限批制度,暂停审批该地区除民生工程、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外的项目,并追究有关领导责任。中组部随后颁布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更是明确指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不能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评定下一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和考核等次。要转变各级地方政府的发展观,按照不同地区所对应的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强化绿色考核、弱化GDP增长的考核,提高绿色发展相关指标在地方政绩考核的比重,对地方官员进行生态考核,并对地方党政负责人实行离任绿色审计,建立终身追责制。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態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国家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推动建立绿色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就是要从根本上提高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并推进绿色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建设生态文明的能力。此外,还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分别从政策目标、考核指标和政策对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对实施的相关政策进行生态影响评估,建立并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包括全面的政绩考核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要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要实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并以这个体系全面评价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与发展潜力。要将环境质量变化和环境保护工作进展纳入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激励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念。

三、领导干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着力点

一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文明要求改变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催生绿色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意识地压缩传统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对于一些设施落后、污染严重的工业型企业,不能出于短期经济效益的考虑开绿灯,加强对陈旧产业的监管力度,在产业源头上堵住生态缺口。同时,要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完善行政审批程序,放宽对新兴产业的政策限制,鼓励高新产业发展。要积极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资,鼓励产业创新,提高新兴产业的市场份额,并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这些都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有力举措。

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生态文明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新型工业化道路下的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使资源消耗由高变低,能源利用率提升,污染排放减少。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和将来,经济增长不再依靠大规模资源投入,而是要依靠绿色技术投入实现增长。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全方位推进节能减排、环境治理,更好地实现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

三是增强绿色科技创新能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动力是发展绿色生产力,从某种意义上,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应当成为这场绿色工业革命的倡导者、创新者和领跑者。面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需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把生态文明科技创新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为绿色科技创新搭建平台、提供支持,努力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编/吴耀明)

猜你喜欢

政绩环境保护考核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让政绩考核跟着民声走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政绩”何以成“政债”?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国务院扶贫办:政府扶贫考核脱贫成效占逾60%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
假政绩也是一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