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7-03-01黄祥豪

新课程·上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创新能力小学生

黄祥豪

摘 要: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广大数学教师的教学重点,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行简要说明。

关键词:数学课堂;小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们探索物质世界的源泉,学校教育则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主要从以下两点谈谈我的粗浅看法。

一、激发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1.变换思维的角度,培养学生灵动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本中的一些习题所表现出的条件和问题与一般题型不一样,有的学生在解题时不能用以往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时,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转换思维角度,从另一个思维角度出发,这样困难就解决了,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教师引导学生转变思维的角度,从减法与除法的关系去思考,题目就可以变成189里面包含有几个7,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了,从而得出列式189÷7。又如,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小明、小红两人沿着2000米的湖边步行,他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走300米,小红每分钟走200米,经过多少分钟小明能追上小红?这样的问题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变换思维的角度:小明追上小红,其实就是小明比小红多走一圈,也就是多走2000米。这样改变思维的角度就突破了难点,学生就能轻松地解题了:2000÷(300-200)。这样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地看问题,又能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进行了求异性思维的训练。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一次公开课执教中,我开课的内容是:乘法的初步认识,“如果老师要给5个学生每人两个桃子,老师要准备多少个桃子呢?”一个举手的学生回答:“2+2+2+2+2=10(个)”“如果要给全班50个学生每人两个桃子,要准备几个呢?一个学生站起来说:“2加2加2,一共要加50个2。我连忙追问:“这么多,你们的练习本肯定都写不下了,那怎么办呢?小朋友们炸开了锅。“小朋友们,那该怎么办呢?哪位聪明的孩子能帮老师想一个巧妙的方法呀?我装出一副求助的样子提醒道。顿时,小朋友们的眼睛一下子有了精神,教室里充满了一种积极思考探求知识的氛围,我再因势利导进行教学。这样,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激发了思维动机,教学效果非常良好。

二、挖掘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1.结合实际挖掘教材

学习数学知识,可以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如,我在教完“认识几分之一”后,就设计了这样的习题: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装个数不等的同样物体,拿出其中一个,告诉学生这是其中的几分之一,让学生猜物体的个数;还可以拿出2个、3个、4个等物体的不同个数,同样告诉他们占总数的几分之一来猜物体的个数。这样有意识地深挖教材,便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敢于合理调整教材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头脑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如果忽视了学生原有数学知识的实际情况,就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新的知识,会感到枯燥无味,学习没兴趣,这样就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发现学生准备了圆规后,上课之前我有意让地让几个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试着画圆,发现他们已经能够画圆了。在这种情况下,我改变了教材中的安排顺序,从教学画圆开始,再到在一张纸的中心画圆,让学生说一说:你怎么知道这个圆就在这张纸的中心,从而引导出圆心,并由学生讨论得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然后再引导画一个与老师一样大的圆,引出半径、直径的定义,并理解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最后,再引导学生从自己畫的圆中发现、总结出半径、直径的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操作和探索中,学生掌握了知识,理解了概念,发现了规律,培养了创新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途径。我们广大教师应该不遗余力地在数学课上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龚春燕.创新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6.

[2]杨素琴.创新教育:学校内涵发展探索[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2.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创新能力小学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