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别山精神与“青马工程”

2017-02-26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青马工程马克思主义者青马

毛 帅

(信阳农林学院财经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1 大别山精神的内涵

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别山人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集中表现出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的总和[1]。在学术界,许多学者、专家对于大别山精神的内涵解读各不相同[2],笔者根据大别山精神的历史特点与发展演变,将大别山精神概括为:信念坚定、意志顽强,艰苦奋斗、军民团结,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1.1 信念坚定、意志顽强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行革命活动。大别山人民经过革命的锻炼,形成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革命信念。在大革命时期,大别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豫东南各县都进行了农民自卫武装的整顿和发展工作,并开办了农民自卫军训练所,培训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其中,以信阳、罗山、潢川、商城、息县为重点,豫东南地区有数十万武装农民编入农民自卫军。此外,各县还高举反奉鲁军阀的旗帜,广泛联络各种枪会,结成武装农民反军阀的联合战线,促进了援助北伐战争局面的形成。土地革命时期,地处大别山的信阳、商城、息县先后成立了县农民协会或筹备处。此时,妇女协会也有很大发展,信阳、息县分别于1926年10月、1927年5月成立了县妇女协会。以农民为主体的有组织的群众都怀揣着坚定的革命信念。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人民积极参加红军,投身于解放战争当中,用鲜血和生命谱写革命的颂歌。虽然大别山的革命事业也曾遭受挫折,但是大别山人民始终信念坚定、意志顽强,在党的领导下,使革命的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

大别山人民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党的忠诚源于对真理的信仰。在革命的实践中,大别山人民深刻意识到只有共产主义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使人民当家作主,所以不论是革命走向高潮还是转向低谷,大别山人民都以饱满的热情、顽强的毅力投身到革命当中,为革命取得胜利而不懈奋斗。

1.2 艰苦奋斗、军民团结

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斗争只是在极为顺利的成功机会条件下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大别山的革命斗争是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进行的。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山势陡峭,杂草丛生,人烟稀少,自然环境极为恶劣。蒋介石政府对大别山地区长期施行白色恐怖统治和经济封锁,对大别山根据地进行了数次围剿和会剿,使大别山地区人民的食物、衣物等生活必需品供应都得不到保障。但是,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惨绝人寰的政治环境,中国共产党人和他领导的大别山人民并没有退缩。大别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军民团结的精神,没有粮食就挖野菜、啃树皮,没有药品就上山采草药,没有武器就自己造,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在革命时期,大别山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同大别山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代表着大别山人民的根本利益。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1931年7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区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规定大别山地区各级县、乡、村政权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是彻底为工农兵谋解放的政权。为了维护群众的利益,大别山革命根据地还设有各级工农监察委员会,以此来杜绝党员干部中的官僚主义作风,实现军民的高度团结。工农监察委员会受理工农兵劳苦群众对政府机关人员的告状,考察政府人员是否有腐化、欺骗百姓、压迫群众的行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时刻挂念着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可以看到各级群众全力以赴支援红军和赤卫队,青壮年农民自发组织担架队、运输队,昼夜不停地送饭、送菜、运粮食、抬伤员,并且到前线参加战斗;妇女们自发组织慰问团,经常为前线的战士洗衣服、补衣服,到战地临时医院护理伤病员;孩子们则组成儿童团、少年先锋队,帮助站岗、放哨、侦查敌情。一些农民、矿工还深入到敌人盘踞区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在武装暴动取得胜利后,他们把缴获的枪支弹药及时输送给红军,支援根据地的建设。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人民艰苦奋斗、军民团结,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3]。

1.3 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在革命时期,大别山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始终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大别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也是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在敌人的白色恐怖和经济封锁中屹立不倒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初期,中共黄安县委没有机械执行省委“立即攻下麻城”的指示,而是及时将起义队伍的一部分带上木兰山,开展游击战争。之后中共黄安县委又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在湖北和河南交界、敌人统治薄弱的光山开创了柴山堡革命根据地。

在战术上,大别山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大别山的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战术由游击战转向运动战,创造了凭借部队的外线运动作战和根据地中心区域的群众性游击战争相结合的新战术,粉碎了敌人的合围。到反围剿后期,大别山的红军又创造了“飘忽战略”,完成了游击战向运动战的彻底转变,在数次反围剿战争中,红军采取避强击弱、机动歼敌的新战术,以红军主力选择弱敌,机动歼灭,以地方武装、赤卫队结合的群众游击战术袭扰和牵制敌人,粉碎了敌人的数次围剿。大别山红军的“围城打援”、“飘忽战略”、“袭击战”、“伏击战”正是创新战略的实践。大别山人民凭借这股创新精神开创了许多革命时期的第一,例如,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个航空局;举办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届体育运动会;建立了一支平均年龄最小的红军队伍等,这些都是大别山精神中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具体体现。

2 大别山精神与“青马工程”

“青马工程”旨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4]。信阳农林学院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不仅肩负着继承与弘扬大别山精神的重要使命,还承担着建设“青马工程”的重任。继承与弘扬大别山精神对于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1 以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精神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青马工程”旨在培养一批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有志青年。大别山精神中蕴含的信念坚定、意志顽强有助于对“青马工程”培养对象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青马工程”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也是一切工作的开始。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们对于社会问题和一些社会现象缺少清晰的认知,而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大别山精神作为一种正能量可以有效推进“青马工程”的建设[5]。在面对来自生活、学习以及就业的压力时,青年大学生应该树立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发扬革命前辈勇于拼搏勇于奋斗的革命精神,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武装自己,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地区曾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斗志坚定、百折不挠的革命先辈,他们用自己的切身行动诠释了大别山精神中的顽强意志与坚定信念,他们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教育中的旗帜和标杆,应以他们的英勇事迹来激励广大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党的忠诚与信任,坚定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共产主义必将胜利的信心,激励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终生。

2.2 以艰苦奋斗、军民团结的作风推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完善人格修养

艰苦奋斗、军民团结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形成的优良作风,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生活准则、工作作风和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人民发扬这一作风,在战争年代和建设年代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我们更应该大力传承和发扬这一精神。新的时代,艰苦奋斗具有新的时代内涵,例如创业精神、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勤俭节约精神。艰苦奋斗、军民团结可以用来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格修养,使广大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能够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并且能够做到奋力拼搏,淡泊名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形成高尚的人格修养。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精神。坚如磐石的军民团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团结就是力量。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对他们的团结精神教育尤为重要。应弘扬大别山精神,将其中的团结精神融入到“青马工程”的教育中,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团结合作的意识观念,团结一心、奋勇前行。

2.3 以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现人生价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青马工程”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创新精神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大别山精神中蕴含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可以推动“青马工程”培养对象以创新去实现人生价值。应大力发扬大别山精神中的创新意识,以此来释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创造潜能,坚定他们的创新意志,激发他们的创新胆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激情,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创新创造出一个崭新的领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前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没有创新很快就会落后。创新是一个破旧立新、推陈出新的过程,有阻力和风险,也可能会遭遇挫折甚至失败。创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是对自我、对过去的否定。“青马工程”教育中必须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敢为人先、志在进取的创新精神[6]。大别山精神中蕴含着敢于超过前人、永不满足现状的拼搏精神,具有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大无畏勇气,这将激励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敢于挑战,敢于发问,以不断的创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总之,信念坚定、意志顽强,艰苦奋斗、军民团结,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大别山精神,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大别山儿女前仆后继,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在新的历史时期,将大别山精神融入到“青马工程”的教育中,有助于帮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负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的力量。

[1] 刘国胜.大别山精神综述[J].党史天地,2007(12):46 -49.

[2] 朱慧花.论大别山精神[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0.

[3] 涂苏豫.大别山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与应用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3.

[4] 郭 超.论“红色社团”与高校“青马工程”建设[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3(3):16 -20.

[5] 王向阳,徐建龙.“青马工程”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9(6):43-47.

[6] 蒋毓新,鲁 镇,高 冬,贾颍辉,高丽倩.探析“青马工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现路径[J].新西部,2011(5):175-176.

猜你喜欢

青马工程马克思主义者青马
创新“青马工程”实践持续夯实“青马工程”广州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高校“青马工程”的意义
参考答案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四化”研究
高职院校“青马工程”与学生党建的衔接路径探析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观条件分析
信仰教育视角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问题与对策
“青马工程”在高校团组织思想引领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毛泽东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