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途径研究

2017-02-26黄志斌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绿色生态经济

宫 蕾,黄志斌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1 发展绿色经济的意义

1.1 推进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界造成的影响微乎其微。这一时期的人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状态。随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被极大地开发和解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社会进步,它在创造巨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迅速地消耗着自然界的资源,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生态危机日益加重的局面。20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从区域性问题变成了全球性问题。海洋污染、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性生态问题也对人类发展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由此可见,粗放型经济在创造地球财富的同时也毁灭着地球的未来,创新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绿色经济是当代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绿色经济浪潮的兴起,欧美发达国家出台了绿色新政和绿色经济战略,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的任务艰巨而重大,面对绿色革命的挑战,中国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走出一条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之路。

1.2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约束日趋严峻等一系列问题,党和政府极其重视,并制定了相关战略决策。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其中包含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等要求,并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和战略思路,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和“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并从优化国土开发、节约资源能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战略性部署;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了绿色发展,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发展绿色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唯一途径。

2 发展绿色经济的途径

2.1 实施绿色政策完善绿色制度

绿色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帮助与支持,尤其是在绿色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更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引导。首先,政府应积极发展绿色投资,通过投资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与绿色经济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补贴绿色环保企业,带动绿色产业规模的扩大,并以政府投资为导向,鼓励和推动社会资本对绿色产业的投入。要重点加强对绿色科技研发的投资,利用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要完善绿色税收政策,绿色税收政策主要包括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课以重税,对绿色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和减免,对于废弃物的不当处理和排放征收环保税以及对现行资源税进行改革与完善。其次是建立和完善绿色制度。具体说来,一是完善绿色经济相关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国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备,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立法,落实监管责任,促进环境信息公开,加强绿色经济相关法律制度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二是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推行绿色政绩考核制度[1]。我国现行的GDP核算制度忽略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成本,在这种核算制度下,GDP的增长往往需要以极大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为代价。绿色GDP核算是在传统GDP核算的基础上将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成本扣除后得到绿色GDP,其将生态环境成本内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本,有利于评价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减少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同时,与GDP相挂钩的政绩考核体系也需要改革,要用绿色GDP代替传统GDP,将领导干部在职期间创造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核,进行生态环境审计,并将其延伸至干部离任后,防止“形象工程”的出现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三是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将生产者对于其产品的资源环境责任延长到产品销售和使用过程之后,这就要求生产者对自己产品的包装物和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理负责。在该制度下,生产者可通过自主回收的方式或与第三方合作的模式对废旧产品和包装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回收再利用。为了降低废弃物回收的成本,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就要进行绿色化、减量化设计,尽可能地减少不环保材料的使用,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并合理使用包装材料。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看似针对生产者,实则需要销售者、消费者等多方的共同参与。销售者应协助生产者对包装物和废旧产品进行回收;消费者在产品使用寿命结束后应配合生产者的回收工作,将废弃品和包装物送到指定的回收点;企业应利用先进技术建立完备的回收体系,方便消费者对废弃物进行处置。

2.2 发展绿色产业建立绿色市场

绿色产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清洁的、无害或者低害的工艺和技术以降低污染、减少资源能源消耗的产业。发展绿色经济必须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三大产业绿色化。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着耕地资源减少、耕地质量退化、水资源短缺和污染严重等严峻挑战。要大力推进绿色农业,发展节水农业,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鼓励农业发展与第三产业相结合,打造特色产业和优势品牌,加快新科技研发以支撑农业绿色化。近年来,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发展绿色工业关键在于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利用新技术推动传统工业清洁生产,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实行绿色化改造,建立高效、低碳、循环的绿色工业体系。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进行绿色转型[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但是目前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高,和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在推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要优化第三产业结构,积极促进第三产业绿色化,降低传统型产业的污染和能耗,大力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科技含量高的新型产业。

绿色市场是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推进和规范绿色市场的发展有助于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和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首先要形成绿色价格机制,将资源环境成本纳入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的价格之中,并基于“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对非绿色企业征收税费以提高其生产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绿色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更多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提供高质量的、环保健康的产品和服务。其次,需要加强对绿色产品标志的认证和管理。绿色产品标志是产品“绿色身份”的证明,它表明该产品在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包装再到运输销售的整个过程中已将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降至最低。相关部门要严格依照标准对产品进行认定,对于已经授权使用绿色产品标志的企业要进行严格评审,及时取缔不符合标准企业的绿色标志,严格保证绿色产品的质量。最后,发展绿色市场需要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观念,摆脱错误的消费观念,拒绝攀比消费、拒绝铺张浪费、拒绝一次性产品消费,养成环保、节约的绿色消费观。

2.3 优化能源系统加强科技创新

科技进步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强力支撑和根本动力。绿色经济发展需要加快绿色科技的创新、研发、推广和应用[3]。绿色技术主要包括绿色能源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末端处理技术、节能技术等。绿色能源技术是通过技术手段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和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化,目的是优化能源系统,降低碳排放。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目前我国新能源电力产业发展迅速,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和太阳能利用规模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我国新能源利用的技术研发和产业体系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明显。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应当集中在增强绿色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新能源制造业体系建设和配套产业建设,提高我国新能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等方面。我国的煤炭储量丰富,煤炭在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有很大比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还会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4]。但是煤炭的开采和燃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非常严重,因此清洁煤技术的推广和利用在我国的绿色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清洁煤技术开发的重点在于减少煤炭开采阶段对环境的破坏、煤炭加工阶段的净化和选洗脱硫、煤炭的高效燃烧和利用以及对污染排放的控制和无害化处理。除了煤炭清洁利用外,石油和天然气的净化加工也是能源清洁发展的重点。“垃圾是放错位的资源”,发展和推进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再利用技术不仅可以让垃圾“变废为宝”,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能降低新资源的消耗,减少传统式垃圾焚烧和填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4 重视绿色教育培养环保理念

绿色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发展绿色经济要重视绿色教育。绿色教育将环境保护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融入人们的日常行为活动中,鼓励人们积极地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的发展中来。从学校角度来说,要创新教育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加快研发绿色教育课程,将绿色经济理念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纳入各阶段的学校教育之中,要创建绿色校园环境,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绿色消费观和正确的生态观。从社会角度来说,媒体要积极通过网络、电视、公益广告等途径向公众普及环境保护、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等与绿色经济发展相关的知识,鼓励和引导人们参与到环境保护和发展绿色经济的进程中来。从个人角度来说,要将绿色环保的生态观、消费观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并落实到“衣、食、住、用、行”的方方面面,例如将不穿的衣物捐赠给需要的人,在外吃饭时按需点菜不浪费、装修时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减少一次性制品的使用,选择公共环保的出行方式等。

[1] 李 伟.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

[2] 曹 东,赵学涛,杨威杉.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和机制政策创新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48-54.

[3] 王 建.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选择[J].人民论坛,2011(10):134 -135.

[4] 白 泉.我国低碳发展的特点、方向与重点[J].中国能源,2009(8):25 -29.

猜你喜欢

绿色生态经济
绿色低碳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生态养生”娱晚年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生态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