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尚德杯”主题演讲在课内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

2017-02-23袁进霞

关键词:基础课理论课大学

袁进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尚德杯”主题演讲在课内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

袁进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大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增强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的获得感,关键是创新课内实践教学方式。“尚德杯”主题演讲是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结合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实施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经历了初步尝试、完善改进、稳定成熟和升级推进四个阶段,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实现了课内课外的有机联动。

“尚德杯”;主题演讲;课内实践

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引导作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度,增强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团队在教学中积极尝试课内实践教学新模式,以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依据大学生的成长需求,联系时代特征和时事发展,探索有效运用主题演讲的课内实践教学新模式,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了“尚德杯”主题演讲这一课程实践教学品牌,实现了课内课外的有机联动。

一、开展“尚德杯”主题演讲的背景

2006年以来,全国高校依照党中央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05方案”指《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以期实现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过于重讲授、重分析、重演绎、重推理的灌输型教学方法和期末考试“千人一卷”的考核方式。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不愿学,教学效果不理想,往往是考试考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的指挥棒已经成了遏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定考试改革作为突破口,进一步推动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设计了具有实践操作性和运用推广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3+2”教学与考核模式*“3+2”教学与考核模式是指“3模块+2考核”。“3模块”指课堂教授由3模块组成,即围绕专题教师精讲45分钟,小组研讨25分钟,学生发言20分钟。“2考核”是指学生成绩考核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这一教学模式的预期目标是:变灌输型教学为启发型教学;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变单一的课堂教学为综合实践型教学;变单项传授式教学为双向探讨式教学;变说教型教学为情感型教学。教学团队在“3+2”模式的运用和推广过程中,探索并总结出了“SCS”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即情景实践教学(situation teaching activities)、案例实践教学(case teaching activities)、演讲实践教学(speech teaching activities)。其中,师生最喜欢的是演讲实践教学,其运用范围广,效果也最好。

二、设计“尚德杯”主题演讲的依据

(一)课程内容是设计主题演讲的重要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在于知识传授基础之上的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和精神塑造,所传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教条,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活学活用、学以致用才是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旨。“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论篇”。这门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紧密相连,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所以应更加重视实践教学。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观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促使大学生知行合一,把各种规范要求“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因此,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穿“基础课”的主线。从一定意义上说,“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最强的课。这是因为大学生只有在日常生活的切身体验中才能领悟教学内容,只有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才能锤炼优秀品格。教师应当遵循育人规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第二课堂的形式和方法,引领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管是适应教育,人生观、道德观教育,还是法治观教育,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保障,仅凭老师的讲解往往收效甚微,也很难真正入脑、入心。如何创造机会,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并分享交流,让时常困扰学生的问题明朗化,这种主题演讲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这种形式最能激励人,感染人。结合课程内容,安排学生学习之余撰写演讲稿,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学生不但要学习书本知识,聆听老师的讲解,还要查阅相关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有助于其拓宽视野,巩固所学知识,深刻理解学习内容。通过演讲,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演讲时,思路已经相当清晰,语言组织已有条理,再饱含深情地把自己的思考大声说出来,更使学生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言为心声,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心声,本身就是“外化于行”的前提和基础。

(二)学生的成长需求是设计主题演讲的根本出发点

“大一新生”的称谓不仅是因为他们刚刚进入大学,是新人、新面孔,它还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开始,一种全新的状态:新的生活环境,新的社会关系,新的学习方式,还有独立的生活方式,新奇的事物和感受。有调查显示:“78.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一个从高中到大学的心理过渡期,89.3%的学生认为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活中最迷茫的一年。”[1]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能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基础课”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对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自己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新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过渡期,现在社会新旧观念的碰撞、很多新的社会现象让他们无所适从,表现出语言和行为的偏激、怪异”[2]。教师教学中的引导很重要,同伴的感召也很有力量,利用主题演讲,让学生发声,传播正能量,可以创造同辈之间相互教育的机会,发挥积极分子的引领作用,感召更多的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大一新生刚刚经历了紧张的高中生活和高考,进入“无人管束”的大学校园,由于过度放松,常容易迷失自我,缺乏新的长远目标。但不可否定,进入大学的他们有自我成长的渴望,有求学求友求发展的需求,同学之间更渴望相互交流和了解,不同的学生需要拥有适合展示自我的舞台。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主题演讲可以让综合素质高、渴望发声的活跃者发出他们共同的心声,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增进老师对他们的了解,有助于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同时,作为课内实践,虽然时间和空间有限,但课堂演讲仍然是参与度最大、参与最充分的实践活动,课内实践可让师生都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

三、“尚德杯”主题演讲的具体实施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课”教学团队在改革中不断总结经验,大体上沿着“改革—实践—改进—实践”的过程,形成了目前“尚德杯”主题演讲大赛完整的流程和成熟的赛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来说大致经历了初步尝试、完善改进、稳定成熟和升级推进四个阶段。

(一)初步尝试阶段

从2009年开始,在“基础课”课堂教学环节,结合教材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的内容,让学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尝试在课堂上进行班级主题演讲。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开始尝试的时候,教师们还不敢太放手,活动顺序是:教师布置活动→每一学生都交演讲稿→教师从稿件中筛选→指定演讲稿写得好的学生在班级演讲→教师负责组织和打分→给出平时成绩。但是,分析几个学期的教学情况后发现,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第一个环节,接下来的环节,除了被选中的演讲人,其他学生参与度仍很低,很大一部分学生属于被动参与,显然偏离了教学改革的初衷。于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改进班级主题演讲的环节和赛制。

(二)完善改进阶段

在这一阶段,任课教师尝试信任学生,大胆放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动员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班级主题演讲改进后的组织顺序是:教师布置和动员→学生分组→每一位学生交演讲稿→教师审阅演讲稿、小组推荐演讲人→班级成立组委会,推荐主持人、评委和记分员→教师对学生的演讲稿进行指导→班级演讲、学生评委现场打分→教师以选手得分给其所在小组成员记平时成绩,此外演讲代表和组委会成员还可获得相应奖励加分。

(三)稳定成熟阶段

通过改进阶段的尝试,教学团队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提出来,并把教学心得和体会及时在教研会上交流、讨论、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学科特点,在细节方面创新,但活动开展的模式和顺序是基本固定的,演讲成绩的分值比例通过论证得以确定。通过面向2013级学生的尝试,以演讲形式开展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教师运用表现得得心应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表明改革进入稳定成熟阶段。

(四)升级推进阶段

通过尝试、改进和稳步推进,针对学生的意愿进行调查,“基础课”教学团队一致认为,大家有条件和信心将班级课堂主题演讲升级为全校性的演讲大赛,进而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扩大实践教学的影响力。于是,举办了2014年第一届“尚德杯”“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演讲比赛;2015年第二届“尚德杯”“爱国主义”主题演讲比赛;2016年第三届“尚德杯”“长征·信仰·传承”主题演讲大赛。

“尚德杯”主题演讲比赛坚持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在选题、组织和运用各个环节力求创新,突出过程育人,也有效地推动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据统计,参加过“尚德杯”主题演讲的在校大学生,在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小水滴”“聚沙”“梦之舟”等全国较具影响力的志愿者社团,其成员中90%的人曾参加过“尚德杯”主题演讲。教学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只有持续创新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改革的信心。“基础课”教学的整体改革还在继续,接下来的改革重点将转向网络平台建设方面,要探索利用手机媒体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有效互动,全方位、全过程传输主题演讲理念,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模式,引导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

[1] 龙晓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因“才”施教[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54-57.

[2] 齐亮亮,王云红.大学新生教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181-183.

OntheApplicationof“ShangdeCup”KeynoteSpeechinIn-classPractice-basedTeaching

YUAN Jinxia

(School of Marxism,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46, China)

Students are the main body of teaching. To promote their participation in class, and increase students’ sense of achievement in Moral Education and Law Fundamentals class, the key point is to adopt innovations in-class practice-based teaching. “Shangde Cup” Keynote Speech is such an in-class practice-based teaching model which takes the features of the course and the college students’ growth demand into full considerations. After four stages of development which include preliminary trial, further improvement, steady operation and upgraded promotion, “Shangde Cup” Keynote Speech has extended in-class teaching to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and established an organic link between the two.

“Shangde Cup”; keynote speech; in-class practice

2017-08-30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年教改课题“‘尚德杯’主题演讲在课内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

袁进霞(1977—),女,河南鄢陵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改革。

G641

A

1008—4444(2017)06—0004—03

王兰锋)

猜你喜欢

基础课理论课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