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关一曲断人肠—《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及评析

2017-02-19陈麒斌肖俊宇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客舍渭城柳色

○执 教:陈麒斌 评 析:肖俊宇

一、古字巧释义,拓词妙融通

1.理解读准“客舍”。

师:来检查一下预习,这个词谁来读?(出示:客舍)

生:客舍(shè)。

师:它还有另一个读音是——

生:舍,舍不得。

师:是的,它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作shè,全班齐读两遍。舍(shè)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答不出)。

生:房子。

师:对,舍(shè)意思是居住的房子。旅客居住的房子叫——

生:旅舍、客舍。

师:鸡住的——

生:鸡舍。

师:学校的房子叫——

生:校舍。

师:寄宿同学住的叫——

生:宿舍。

师:居住在我们左右附近的邻居,用一个成语就叫——

生:左邻右舍。

师:是的,表示住所的均念shè。

生:(齐读)鸡舍、宿舍、客舍、校舍、左邻右舍。

2.理解读准“朝雨”。

生:朝(zhāo)雨。

师:朝(zhāo)是什么意思?

生:早晨。

生:早晨。

师:那朝雨就是——

生:早晨的雨。

师:还能说朝——

由于用途和用户群体需求的多样化,对再生水供水的水量、水质、水压、保障率、时间分布等提出复杂的要求,再生水项目各个技术环节的方案选择以及它们之间如何匹配衔接,不仅关乎正常供水,也关乎实现成本有效。以美国再生水利用导则中规划部分为例,包括了水源、污水处理、储存、附属设施(如再处理设施)等部分的技术性规划。再生水利用项目规划必须充分涉及所有技术环节。

生:朝阳、朝霞、朝辉、朝露、朝气蓬勃……

师:早晨辞别白帝城就可以说——(出示: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到了傍晚就变成一头白发,我们可以这么说——(出示:朝如青丝暮成雪)

师:朝(zhāo)还有日和天的意思,今天可以叫做——

生:今朝。

师:明天就是——

生:明朝。

师:看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出示:昨朝花胜今朝好,今朝花落成秋草。)

生:昨天的花开得比今天的好,因为今天的花落了就变成了秋草。

3.理解学写“浥轻尘”。

师:“浥”是什么意思?

生:湿润。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我从课文中的注释知道的。

师: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那么,“浥轻尘”的意思就是——

生:湿润了尘土。

师:那么湿润了衣襟,可以怎么说?

生:浥衣襟。

师:很好。“浥”这个字不好写,怎样才能写好看呢?大家仔细观察一下。

生:要左窄右宽,三点水写窄一点。

生:竖弯钩写大一些。

师:对,注意这个字左右结构的写法,把主笔竖弯钩写舒展,这个字就好看了。来,大家动笔写三遍。(生写,师巡视指导。)

[评析:万变不离其宗。字词本义的理解最根本也最重要,是一切引申义、比喻义、转借义之“宗”。这个“宗“对读准字音很重要也很有帮助。不少学生常把“客舍shè”读成“客舍shě,shè、shě不分,究其因是对“舍shè”的住所之意缺乏深刻理解。这里,老师巧妙出示“舍”的古汉字“”学生对其本义便有了深刻的理解,加之“校舍、鸡舍、宿舍、左邻右舍”等的拓展,学生对“舍”字音和义便会记牢。“朝”的教学与”舍”异曲同工。“浥衣襟”的拓展对“浥轻尘”的理解也是入木三分。

这种基于汉字特点,遵循汉字规律,重视汉字本义,又联系学生熟识词语,唤起学生熟识生活的识字教学方法十分值得推崇。]

二、解题知大意,“三叠”歌孕情

1.解诗题。

师:这个诗题谁来读?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这题目中哪些词语你们不太理解?

生:元二、使安西。我想,元二是一个人的名字。

师:“元二”是一个人,这没错。但“元二”还不是这人具体的名字。他姓元,排行老二,所以叫元二。如果这人姓苏或姓李呢?或是老三或者老四呢?该怎么称呼?

生:苏二、苏三、李四……

生:安西是一个地名。

师:注意停顿节奏,你再读一遍。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

生:出使。

师:什么叫出使?出使就是接受使命出访外国或常驻国外。今后我们会学习一篇课文叫《晏子使楚》(出示),谁来说说这课题是什么意思?

生:晏子出使到楚国。

师:由“使安西”这个“使”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使臣、使馆、大使……

师:好,来,一起读一读诗题。

2.知大意。

看着诗题,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生:诗人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加上时间、地点,再说完整。

生:早晨,诗人王维在渭城送好朋友元二出使安西。

师:看,抓住诗题我们就理解了诗的大意,这可是个学习的好方法。

3.吟“三叠”。

师:(出示:《送元二使安西》,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止,至今三叠歌之。)

我们来试试这种读法。

(大屏幕出示: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浥轻尘;

客舍青青,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

劝君更尽,劝君更尽一杯酒,一杯酒;

西出阳关,西出阳关无故人,无故人。)

生:(齐读。)

[评析:读诗先品题。而本诗题的难解字词绕不过“元二”“使”这两个词语。陈老师摸清学情,依学而教。尤其是对“苏二、苏三、李四”的拓展,对“使馆、大使、使臣”的联系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深入浅出,事半功倍。这也是陈老师教学的一贯风格与鲜明特色,这是其一。其二,本诗是情意撩人的送别诗,经典绝作,经典在何处?陈老师富有积淀,视野高阔,出其不意的出示了后人谱曲的例证,出示了《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让学生入情吟诵。此举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后续的深入学习,后续别情体味作了很好奠基孕情。]

三、青青柳色新,依依离别意

1.赏景成画。

师:大文学家苏轼评价王维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我们就跟着王维一起回到送别的那天。细细地品读前两句诗,把诗中所写的景画下来,并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景?(板书:景)(生默读勾画,师巡视。)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按照顺序依次写了什么景?

生:渭城。

师:当时的渭城离首都长安十余里,你猜想那应该是座怎样的城?

生:很繁华,很热闹。

师:是啊,那应该是座热闹繁华的城市,每天车水马龙。(出示:古城池图)还有什么景?

生:朝雨。

师:那是一场怎样的雨?

生:那是一场早晨的雨。

生:那是一场毛毛雨,湿润了轻轻扬起的尘土。

师:那是一场温柔的小雨,好像知道行人即将远去,便湿润了尘土,湿润了繁华的渭城。还有什么景?

生:客舍。青砖绿瓦的客栈。

生:那是一间被柳树掩盖着的客栈。

生:那客栈应该也是每天人来人往的。

师:是啊,那是一间南来北往客人聚散热闹的客栈。(出示:古客栈图)还有什么景?

2.钟情柳景。

生:柳色。柳条很嫩,很青,刚被雨洗过。

生:千万条细细的柳条上,满是嫩芽,很青翠。

师:这样的柳,不禁让我们想起贺知章的咏柳——(出示图文)

师:多美的景象啊!谁来完整描述一下前两句诗所写画面?

生:清晨,人来人往的渭城下起了一场毛毛细雨,路上的尘土都被湿润了,客栈旁的柳树很绿很嫩,被雨水一洗,显得更加新鲜了。

师:多美的画面啊!请你读出这种感觉。

生:(朗读前两行诗。)

师:就是这种感觉,全班一起读。

3.体味“留”诗。

师:不对呀,在那客舍旁,除了这青青柳色外,还有“千朵万朵压枝低”的花团锦簇,应该也有“千里莺啼绿映红”的鸟语花香,作者为什么单单只写柳啊?

生:柳树就是希望你留下的树。

师:柳叶细长如丝,这丝同思念的思,那长长的柳丝就是长长的——生:(接答)思念。

师:所以,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

(大屏幕出示)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戴叔伦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施肩吾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师:戴叔伦说,柳丝编织着离愁别绪——

生:(读戴叔伦诗句)

师:施肩吾伤心怕见杨柳——

生:(读施肩吾诗句)

师:李白听到折柳的曲子就想起了故乡——

生:(读李白诗句)

师:王维说柳色青青如新——

生:(读王维诗句)

师:王维看着这青青柳色,他心中一定有一种特别的感受——

生:忧伤、难过。

生:依依不舍。

生:舍不得分别。

师:带着这种忧伤、不舍和难过再来读这两句诗。

生:(齐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是啊,这看似平平常常的景,饱含的却是不一样的情啊!(板书:情。)

[评析:诗的一二句,寥寥14字,借景抒情,写了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陈老师深谙此理。先引导学生找出“渭城、朝雨、客舍、新柳”等景物,接着引导想象这些景物形成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匠心独运细描“柳景”的意境,联系“咏柳”的诗句,对“柳”留下深刻印象。至此陈老师话峰一转,春景烂漫,诗人为何唯独钟情于柳呢?一般的教学都是把话题转到“柳与留”的谐音及“折柳相送”的故事上。而陈老师跳出了在“折柳故事”上作文章的窠臼,只是惜墨如金般地点一下柳的送别象征——其实这只是一个知识点,部分学生已知,即使不知者,搜集一下资料在今天这个时代已是易如反掌。基于此,陈老师把着力点放在了戴叔伦、施肩吾、李白、王维等诗人关于柳的送别诗上——这些诗缺乏教师的引领与梳理,学生的学力是不能及的,也许一般的教师也未必能联系和梳理。陈老师的课就是在学生需要助力处帮上一把,把教学推上一个新的境地。最后又通过描绘和引读,让学生在柳的别离诗中穿梭徜徉、熏陶沐浴,体会感悟,使这一教学氤氲在诗的高雅文化之中。]

四、更尽一杯酒,阳关千古情

1.想象西出阳关。

师:(出示唐朝地图)好友元二接受任命出使安西,他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经过渭城,经过阳关,最后到达安西,全程有3000多公里,一走就要大半年。王维就从长安一路相送,一直送了十余里到渭城。因为,他知道,这次与元二分别,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过了阳关后,便是一片荒漠,黄沙满天。白天——(出示图文)

生:(齐读诗句: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师:到了晚上,狂风怒号——(出示图文。)

生:(齐读诗句: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师:想到这,王维举起了酒杯——

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老朋友啊,喝了这杯酒吧,因为——

生:向西出了阳关后,你就再也见不到你的老朋友了。

师:出了阳关之后,元二除了看不到老朋友,还看不到什么?

生:他还看不到他的亲人。

生:看不到繁华热闹的渭城。

生:看不到青青的柳色和温柔的小雨。

师:他也听不到——

生:老朋友说的话。

生:故乡亲人们的欢声笑语。

师:一个“无故人”,写尽了这一切。(“无故人”划上波浪线。)

2.表达别离心声。

师:此时作者有千言万语要对元二说,元二也有万语千言要对作者说,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来写一写。一二组写作者的话,三四组写元二的话。(生写,师巡视)

师:好,咱们来交流一下。王维满怀深情地对元二说——

生:再喝一杯吧!真舍不得你离开啊。以后我们很难再有机会见面了。你即将要通过那凶险的沙漠,请让我为你再倒一杯酒,祝愿你一路平安!

师:听着这祝愿,元二满怀深情地对王维说——

生:王兄啊,我也舍不得离开你啊!这一走,我就再也看不见、听不见家乡的一切了。我看不见这番美丽的景色,看不见渭城热闹的情景,看不见人来人往的客舍;听不见渭城热闹的欢声笑语……我走了,王兄啊,有朝一日我一定会再陪你饮酒。

师:这是期盼相见的约定。王维依依不舍地说——

生:希望你在那边的日子能过得很好,希望你在安西能交上许多好朋友,能陪你一起喝酒,一起开心地度过每一天。希望有一天,我们还能相聚,一起喝酒吟诗,看渭城的景色,你可别忘记我这个老朋友啊!

师:虽是舍不得,却是终究要分别,王维举起酒杯说——

生: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干了这一杯酝酿着深厚感情的酒,你路上一定要保重身体,等你再回来的时候,我们一起继续喝酒吟诗,一起听美妙的琴声。

师:听着这深情的话语,元二也举起了酒杯说——

生:王兄啊,得知要与你分别,一想起来,我的心就如刀割般疼痛。我一离开渭城,可能再也遇不到像你这般知心的好友了。老朋友,我忘不了你,忘不了渭城的细雨,忘不了我们的友情,只要我办完事情,一定会回来找你!

师:自古多情伤离别,带着这种感情,谁来读读整首诗?

生:(声情并茂读全诗,全班掌声。)

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全班一起读。

师:这么深情的诗,读一遍怎么够!来,一起读读这《阳关三叠》。

(大屏幕出示: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浥轻尘;

……西出阳关,西出阳关无故人,无故人。)

师:一次分别,成就一首千古名作。酒已喝完,故人已远去,而他们之间的情却千古流传。(擦去后两行诗,黑板上只剩板书大大的“情”字与诗题。)

3.回眸千年评说。

师:王维送别元二后的一百多年,唐朝李商隐听着这断肠曲——

生:(齐读李商隐诗句: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

师:三百多年过去了,宋朝的苏轼听着这首深情曲——

生:(齐读苏轼诗句: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

师:五百多年过去了,元朝的白朴听着这首曲子,泪湿衣襟——

生:(齐读白朴诗句:举杯忽听《阳关》曲。问泪痕,几度浥罗巾。)

师:九百多年过去了,清朝的查慎行还在听这首曲子——

生:(齐读查慎行诗句:多感故人相送意,略烦秦女唱《阳关》。)

师:阳关一曲肠千断,千古阳关永流传。这就是《送元二使安西》。

[评析:前两句的渭城、朝雨、客舍、柳新暗含离情别意。出关西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诗人只字未提。而是以“更尽酒”“无故人”一笔带过。为了补白,陈老师竭力引导学生感受“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荒漠;感受没有故人相伴与倾诉的孤寂。通过对比,深切感受诗中的别离与牵挂。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会,不知还能否相会。举杯畅饮,尽在不言中。此时诗人与友人心中该有多少话语多少思念?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感悟诗情十分重要。于是,陈老师不拘一格设计了友人间互诉衷肠的表达训练,起到了出其不意的良好效果。

如果说,课始的“阳关三叠”是对经典情感的孕育,这里,历朝历代名家巨儒李商隐、苏轼、白朴、查慎行诗的评说就把学生对经典的情感一下升华到了极至。此之教学,学生读的不仅是一首诗,经历的不仅是一堂课,而是一次在诗中的浸染,一次对经典的崇仰,一次对中华高雅传统文化的神圣膜拜。]

总评:

听了很多古诗教学课,陈老师这堂课,是我非常喜欢的一节。这堂课,引领孩子在古诗文字、意境、情感中穿梭徜徉,在古诗的宝库中摭萃撷英,时而疑惑,时而沉思,时而咀嚼,时而吟咏,时而顿悟,时而慨叹。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学得倾情投入,学得扎扎实实,学得妙趣横生。就总体而言,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品味、借鉴。

一是引导理解关键词有道。古诗离我们的时代遥远,读古诗绕不过关键词的理解。课上,陈老师有两种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的方法颇具创意,极具实效。一种是联系链接,如,“客舍”链接到“鸡舍”“羊舍”“校舍”“左邻右舍”等。这种教法左右逢源,不仅联系了生活,丰富了积累,而且使学生对词语的品悟融会贯通,入木三分。一种是变换拓展,如“浥轻尘”链接到“浥衣襟”一类,学生对“浥”这一难字的理解瞬间亲切起来,鲜活起来。

二是引导解读关键句有道。同样,读古诗,绕不过关键句的理解。如“送元二使安西”一句,陈老师的教学是生动的,精妙的,艺术的。首先是“元二”“苏三”“李四”的引导,“使安西”“大使”“使馆”“使臣”“出使”的点拔,加之谁在哪,送谁,到哪去等的追问,学生对诗题这一关键句的探究便十分精到。

三是引导韵味吟诵有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吟诵是古诗学习的根本。如何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情意,陈老师“阳关三叠”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出奇制胜。在课堂中,你会被学生吟诵深深感动,深深撼动。真可谓是一读胜百讲,读中知真味。

四是引导想象入境有道。诗画相联,诗画一体。变文字为画面是古诗阅读的重要方法,基本要旨。陈老师的课,在诗画融合上颇有独到之处,如“渭城”的想象,“朝雨”的想象,“客舍”的想象,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那城、那雨、那舍的意境中,为后续的悟情作了铺垫,孕育了胚芽。

五是引导品眼悟旨有道。好的诗,必有眼。阅读古诗要善于捕捉诗眼,潜心品悟意旨。《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别诗,其眼在哪?我们往往忽视了。而陈老师机智而准确的抓住了“柳”这一意象。“柳”即“留”,古人往往“折柳相送”。课堂上,“柳景”“留诗”的信手拈来,入情吟咏,使诗的情趣、情感、意旨深深印刻在学生心中。

六是引导创境悟情有道。课堂上,陈老师善于创境,如关外“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荒漠之境;诗人劝友更进杯酒的惜别之境;关外“无故人"的惦念之境,故友双方“依依话别”牵挂之境;后人“千年评说”的经典之境,境境相连,境境递进,学生被诗人、诗境、诗情深深打动,情感的波澜高潮叠起,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极佳效果。

猜你喜欢

客舍渭城柳色
鲁 兰
渭城的雨
邀友春游
渭城的客人
奔跑的柳色
长安柳色
乡思
年年柳色
华夏客舍论古今
客舍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