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性别平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考察

2017-02-10李光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历史发展

李光

摘要:历史上,性别平等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显性的性别非平等阶段到显性的性别平等阶段的发展过程,即在官方的教育法规、制度中,男女学生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享受教育资源等方面由差别区分向平等对待的转变。但由于“性别差异定势”的大众心理惯习的延续,在显性的性别平等教育制度下,还蕴藏着隐性的性别差异教育表现。

关键词:性别平等教育;历史发展;隐形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045-02

性别平等,指男女两性拥有平等的权利、自由、条件和机会,认识到他(她)们自身在社会中所能发挥的全部潜力,它倡导男女两性建立一种尊重、对话,共同承担公有、私有责任的新的合作关系。[1]教育是性别平等的重要践行领域,性别平等教育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我国性别平等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显性的性别非平等阶段到显性的性别平等阶段的过程,但从实际情况看,显性性别平等教育中也蕴藏着隐性的性别差异。

一、显性的性别非平等教育阶段

显性的性别非平等教育,即明文规定在教育过程中,男女学生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享受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差别对待。从大约5千年前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开始,到整个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我国经历了漫长的显性的性别非平等教育过程。氏族公社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劳动的领域得到很大拓展。渔猎、农业种植等成为重要的生产门类,这些领域对劳动者的体力要求较高,男子逐渐成为这些主要生产部门的主力,社会地位也相应提高,以男子为主体的父权制开始形成。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活动,也相应受到这种性别社会地位变革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并延续到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西周时期,从7岁开始,在家庭中,男女儿童的教育开始分途。如《礼记·内则》中对西周贵族家庭教育的记载:“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2]这些诸如说话声音强弱之分,穿戴质地劲柔之别等生活细节,体现了西周人要求男子刚劲女子柔顺的性别差别教育。至于“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则更加明显地体现了“男女有别”的教育理念。男女教育从此分道扬镳,女子受女德的教育,其教育局限在家庭内,相对地被轻视。随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进入社会核心教育内容,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受到压制,女性无法立足社会主流的教育事件,也无法通过正式的人才选拔提升其社会经济地位。清末时期,虽然已有西方男女平等思想的渗入和一些民主人士关于重视女教的呼吁。但清末的学制章程中,广大女性依然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清末章程中明确指出:“惟中国男女之辩甚谨,少年女子断不能令其结队入学,游行街市”。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明令禁办女子学堂,限制了官办女学的发展。总之,在这一阶段,男女之间的教育差异被非常显性化地纳入教育制度或官方文献中,女子的受教育权利受到极大压制。

二、显性的性别平等教育阶段

封建社会晚期,一些仁人志士为女子教育进行了正向的倡导。19世纪末,在近代西方男女平等观念的影响下,一些改良派的代表开始关注女子教育地位。如陈虬认为女子不受教育将极大地削弱国家的竞争力。他在《治平通议》中提到:“无故自弃其半于无用,欲求争雄于泰西,其可得乎?”并提出设女学的主张。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在《去形界保独立》一章中,论述了男女平等和女子教育问题,即“男女皆为人类,同属天生”,大同世界应男女平等,各有独立。认为女性对胎教、儿童教育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梁启超也认为教育是女子的天赋权利,是男女平等的保障。

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接过男女教育平等的旗帜,继续提出“振兴女学”的主张。如陈天华在《警世钟》中批判“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谬说,主张女子“入了学堂,讲些学问,把救国的担子也担在身上”。

在这些平等呼声的影响下,振兴女子教育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男女平等教育逐渐进入官方的教育制度和相关文献中,我国开始过渡到显性的性别平等教育阶段。1907年,学部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这是我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取得合法地位的开始。1912—1913年教育部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中,取消了排斥女子教育的条文,规定了不分男女儿童,都应接受义务教育。在中等教育段,专为女子设立女子中学;在师范学校设置上,专为女子设立女子师范学校,以培养小学教员和蒙养园教师;在高等师范学校设置上,专为女子设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培养女子高中、女子师范学校教员,使女子教育在更多的教育层次和教育类型上得以实施。值得一提的是,在初等教育阶段,不分设男校女校,从制度上规定了男女同校的权利,是我国性别平等教育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我国的性别平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的《大会宣言》提出了七项具体奋斗目标,明确提出: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权利。[3]一些共产党人也在实践中为男女平等教育积极努力,如李大钊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高校讲授女权运动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教育政策、法规和制度的建立上,坚持男女平等的教育思想,保障女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以国家立法的方式保证了不同性别间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此外,制定相关的法规、条例和纲要,对教育中的性别平等做出具体的规定。如2001年的《儿童发展纲要》中提出“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200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案中明确规定:“学校在录取学生时,除特殊专业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取女性或者提高对女性的录取标准。”2011年的《妇女发展纲要》中提出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个方面都要强调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三、显性性别平等教育中蕴藏隐性差异

虽然国家在教育的性别平等问题上,以法律法规、纲要条例等明文规定的显性方式提出了要求,且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性别平等教育上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据调查统计,2011年,我国18至64岁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8.8年,比2000年提高了2.7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上的性别差距由10年前的1.5年缩小为0.3年。[4]但社会学研究表明:某种成熟的观念具有坚韧性的特点和它的沉积能量能够持续反射的特征。[5]长期教育中性别不平等的历史通过不间断的社会作用,将性别歧视的观念深深地烙印在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头脑中,从而形成的“性别差异定势”大众心理惯习还依然存在,蕴藏于显性的性别平等教育制度之下,并导致教育微观领域性别不平等事件的产生。一些学者将其称之为“非制度性性别歧视”[6]具体表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男生会有更高的期望,在课堂提问、个别辅导等方面更多地关注男生;在师生交往上,很多教师对于男生的印象是比较聪明机灵、开朗大度,因此与他们有更多的交流;在教材方面,女性形象随儿童年龄增长在教材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缺少富有时代感、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鲜活而具体的女性性别榜样。[7]在就业方面,由于一些用人单位存在的隐性的性别偏见,女性在利用教育改变生活质量和提高社会经济机会上的可能性仍然落后于男性,甚至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职业性别隔离。[8]这种受教育就业回报率不平等的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对女子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形成消极的女性教育循环圈。

可见,教育过程中的性别差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具有强大的“时间惯性”,这种长时间的惯习积淀了一种深刻的大众文化心理,呈现出隐性的性别差别认识。要从心理层面、文化层面上消除这种隐性的性别差别认识,需要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2004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性别与全民教育跃向平等[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6.

[2]李慧玲,吕友仁.礼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01.

[4]苏婷.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显著提高[N].中国教育报,2011-10-22.

[5][6]张美生,马文颖.性别平等社会化: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J].妇女研究论丛,2003,(1):6.

[7]史静寰.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岳昌君.高等教育与就业的性别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74-81.

Historical Survey of the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a

LI Guang

(School of Education,Hanjiang Normal College,Shiyan,Hubei 442000,China)

Abstract:In history,the experience of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is from stage of apparent gender inequality to apparent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It means in official educational regulations,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turn discrimination to equal treatment in educational purpose,educational content,educational methods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But because of the continuation of " stereotype in gender differences ",under the dominant system of gender equity education,it contains hidden gender differences .

Key words: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historical development;hidden differences

猜你喜欢

历史发展
西方音乐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思考
西方音乐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思考
对偶修辞格的研究述略
国家能力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社会学五元素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