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用小龙虾与横纹肌溶解症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2017-02-09李绕明李欣厉曙光

上海预防医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哈夫毒素小龙虾

李绕明+李欣++厉曙光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俗称小龙虾。因其具有杂食性、生长速度快的特点,且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养殖品种之一。近年来,全国范围内陆续报道导因食用小龙虾引发相关横纹肌溶解症病人,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肌肉酸痛,严重者出现酱油尿;临床指标方面: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和肌红蛋白重度严重升高,。上述患者经过治疗预后良好[1-2]【1-2】。研究小龙虾体内外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提出针对性的小龙虾监管措施,对于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具有较很大的现实意义。

1. 小龙虾概述

1.1小龙虾的生物习性。

小龙虾为雌雄间性【3】,【3】具有生长快、成熟早、繁殖力高、生态幅宽、适应性广、可塑性大、食性杂等生物学特性。小龙虾对生长环境的选择性较低,在严重污染的水体及污泥中均能生存繁殖。小龙虾主要的食物为水草、藻类、水生昆虫、动物尸体等【4】。【4】

1.2 小龙虾的营养成分【5】

小龙虾蛋白质含量高,其中粗蛋白含量占鲜重的18.02%。氨基酸有l7种,8种必需氨基酸均齐全,氨基酸总量占到蛋白质含量的l7.13% ,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8.86% ,鲜味氨基酸占35.26% ,必需氨基酸的比例超过FAO/WHO的标准;第一限制氨基酸是蛋氨酸和+胱氨酸,第二限制氨基酸为缬氨酸;

其次含量高的为脂肪含量,其中粗脂肪含量为2.05%。脂肪酸有l5种,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占43.40% ,EPA+DHA为3.69%【5】。

1.3 小龙虾的环境污染因素

浙江大学曾对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共计102份小龙虾样品进行抽检四地抽集样品共计小龙虾102份,结果显示,铅、砷的暴露量均很高,而汞则相对较低;草酸、柠檬酸未检出,亚硫酸盐含量则处在安全水平标准(10 mg/kg)以下,只有亚硝酸盐有超标现象。肺吸虫囊蚴在生样中可有被

检出,而所有熟样中均未检出;微生物污染状况不容忽视,烧熟之后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含量仍超标。烧熟后的小龙虾样品中检出有副溶血性弧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尤以副溶血性弧菌与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菌污染状况较为严重。熟的小龙虾样品与部分餐饮单位的厨具、餐具、厨房用水等存在交叉污染情况【6】。【6】

对苏州地区小龙虾克氏原螯虾进行抽样检测结果,,主要发现的是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问题。其中汞和砷未检出,镉、铅的检出率分别为96.15%、50%,超标率分别为38%、22.2%,铜和锌的检出率均为100.0%,超标率均为0.0%。鳃、肝、螯足肌肉的重金属含量高于腹部肌肉;腹肌中的以上四4种重金属的残留量符合国家卫生标准【7】。【7】江苏省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检测小龙虾中的铅和镉,发现上述两种2种重金属在小龙虾虾头的含量远高于虾尾,汞则相反【8】。【8】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对市售的小龙虾进行铅、镉污染的测定,发现因食用小龙虾导致的铅的摄入量较很高。小龙虾的食用人群主要以青年为主,未成年人和老人食用较少。未成年人、青年人因食用小龙虾摄入的铅量较高,而因食用小龙虾摄入的镉量则处于相对安全的水平【9】。【9】

湖南省岳阳市曾用离子色谱法对小龙虾中的草酸含量进行测定,在10个龙虾销售摊点所抽的样品中全部都检测定出草酸【10】的存在。【10】小龙虾体内含有草酸残留量原因比较复杂,。一是因为商贩在洗虾粉的使用量、小龙虾的浸泡时间以及清洗用水的水量和次数有所差异;。二是因为草酸根离子广泛存在于水体和土壤中【11-12】广泛存在着草酸根离子。【11,12】

据王忠发等【13】人研究,白斑综合征症病毒可以引起小龙虾疫病爆发流行,导致小龙虾感染死亡。【13】此种病毒几乎可感染对所有甲壳类、桡挠足类动物感染。

从各地现有的调查研究的结果来看,小龙虾的污染因素包括以下: ①

(1)重金属(:汞、砷、铅、镉);

② (2)微生物(:金葡菌、沙门菌、副溶血弧菌、铜绿假单孢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

③ (3)寄生虫(:肺囊蚴);

④ (4)洗虾粉相关因素:(草酸、亚硫酸盐、亚硝酸盐、柠檬酸)。

经过各个检测机构的结果综合比较,各地测出的重金属富集的种类各有不同,微生物、洗虾粉污染的情况也有所差异。各项研究均提出了小龙虾身体不同部分重金属的富集水平是不一样的,尤以头部为甚。

2. 横纹肌溶解症

2.1 横纹肌溶解症的概念

横纹肌溶解症 ( rhabdomyolysis,RM)指一系列因素影响横纹肌细胞膜、膜

通道及其能量供应的多种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导致的横纹肌损伤。由于细胞膜完整性改变,细胞内容物漏出,包括肌红蛋白( myoglobin,Mb)、肌酸激酶 ( creatine kinse,CK)等酶类以及离子和小分子毒性物质[14]。横纹肌溶解后肌肉细胞中的内容物释放到血液中,这些内容物因含有大量的Mb肌红蛋白 而使患者表现为Mb肌红蛋白 血 /尿症,Mb肌红蛋白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而在排出过程中很容易阻塞肾小管而影响肾功能。

2.2横纹肌溶解症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通过对既往病例报道及回顾性分析研究发现,可导致RM横纹肌溶解症的病因因素很多,已知的有140余种。此疾病的发生单因素致病者相对少见,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常见【15】。【15】

2.2.1.遗传因素 患者自儿童期反复发生的RM横纹肌溶解症,有家族史,且常常在饥饿或轻度劳累时诱发。常见的遗传性因素有见表1:①. 糖( 基因型) 溶解酶缺乏。如缺乏磷酸化激酶、肌磷酸化酶( 麦卡德尔病)、磷酸甘油酸盐( 脂) 激酶、磷酸甘油酸盐( 脂) 变位酶、磷酸果糖激酶( 塔里病)、乳酸脱氢酶。②类脂( 化合) 物异常代谢。如,肉( 毒) 碱缺乏病、肉( 毒) 碱棕榈酰转移酶(Ⅰ和Ⅱ)缺乏。③ 其他遗传紊乱。如,神经阻滞剂恶性综合征、恶性高热、肌腺( 嘌呤核) 苷酸脱氨酶缺乏症、先天横纹肌溶解【16】。

【16】

2.2.2 危险因素 :

① (1)药物/毒物:【17-22】 现已经证实可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已知药物和毒物主要有:两性霉素 B、酒精( 乙醇)、安非他明、抗组胺剂、巴比妥酸盐、阿莫沙平、苯、一氧化碳、硫酸铜、苯丙醇胺、苯扎贝特、生胃酮、羟哌氟丙嗪、安妥明、氯醛糖、氯丙嗪、毒芹碱、安定、后叶加压素、乙二醇、海洛因、氟苯丙胺、扑热息痛、二氢可待因酮、利尿剂、氟非那嗪、美沙酮、氯化汞、苯乙哌啶酮、氟哌丁苯、异烟肼、异丙醇、锂、蛇咬伤、苯乙双胍、戊双脒、甘草、安定、水杨酸盐、洛沙平、氯化汞、林丹、氟甲硝安定、吗啡、磷化锌、心得平、对苯基二胺、苯环己哌啶、褐色蜘蛛咬伤、黄蜂蛰伤、三氟拉嗪、摇头丸、甲苯、茶碱、氯化琥珀胆碱、番木鳖碱【17-22】。

② (2)外伤【23】 :外伤性RM横纹肌溶解症 多发生于非常时期(战争、地震等),也见于塌方、车祸、暴力殴打、严重烧伤等灾害性事故。常见病因有直接肌损伤、挤压伤、电雷击伤、大面积烧伤、长时间肌肉受压等【23】。

③ (3)感染【24-25】 :当病原体直接侵袭肌肉引起组织缺氧时,糖氧化和酵解酶活性降低.激活溶酶体酶、释放内毒素等机制损伤肌肉。

常见的感染因素有:病毒,1. 病毒:如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柯萨奇(肠道)病毒、埃可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HIV病毒等;细菌,如;2.细菌:链球菌、沙门氏菌、军团菌、葡萄球菌、李斯特菌属等【24-25】。

④(4 )结缔组织病: 【26】RM横纹肌溶解症可由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等可引起【26】。

⑤(5)过量运动【27-28】 :人体肌肉疲劳性应激后出现的肌肉痛、肿胀、无力状态,也会产生横纹肌溶解症。经证实,体育和军事训练、癫痫持续状态、哮喘持续状态、惊厥都是诱发RM横纹肌溶解症的危险因素【27-28】。

⑥ (6)热相关综合征【29】 :有研究证实,人体的极限体温为42 ℃摄氏度,当这个体温持续45 分钟min以上,就可引起细胞损伤,引起RM横纹肌溶解症。因而中暑、恶性高热均可引起RM横纹肌溶解症【29】。

⑦(7 )其他因素【30】 :据文献报道,以下因素也可以引起RM:血液系统相关疾病(血管闭塞、镰刀细胞特征)、代谢作用 /代谢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性高渗性昏迷、、血磷酸盐过少、低钠血症、甲状腺机能减退、低钾血症)颗引起横纹肌溶解症【30】。

综上,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因素众多,因而多因素如果诱发RM的情况会非常复杂。每个病例RM发病的因素都需要结合其自身的特点进行分析,不能将病因简单的归于一个因素。

2.2.2.3 哈夫病 哈夫病(haff disease),是不明原因的横纹肌溶解症,多发生于患者因食用淡水水产品24 小时内h内。

(1)哈夫病流行病学研究情况:【31-35】世界上首例哈夫病发生在1924 年夏秋季节波罗的海哈夫海滨 ,地点在波罗的海哈夫海滨。患者病人出现的主要症状主要有为严重的肌肉僵硬疼痛,部分伴有咖啡色尿。在此后 9 年的每年的夏秋季,一些某些特定地区的区域内,先后又发现了约1 000 例哈夫病患者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这些病人均与食用淡水鳕鱼、鳝鱼和梭子鱼之类淡水鱼有关【31-35】。

1984-—1997年,美国报道的12例陆续有对哈夫疾病的报道共计病例12例。均与食用水牛鱼(又称大口牛胭脂鱼)相关,。这种鱼来自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

2000年5—-8月,北京市出现报道6例因进食蝲蛄引起的横纹肌溶解症病例患者,共计6例。

2008年6-—9月,在巴西西北部玛瑙斯市,有27人食用煎或烤的银鲳鱼、黑银板和淡水鲳后24 小时候h后发生现了哈夫病。

2010年8月,南京通报报道23例横纹肌溶解症病例。所有病例均与食用小龙虾相关,极少数个体出现一过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目前关于因进食淡水水产品所致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病机制尚未确定。可能是与横纹肌溶解症已明确的100多种发病原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根据目前国内外文献对现有哈夫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看,水产品中可能含有导致哈夫病的“未知毒素”【18】。这种毒素可能是一种溶于非极性脂类的毒素,具有热稳定性,烹调过程无法使之消除。该毒素作用靶向性强,且小龙虾对该毒物具有自体免疫性。目前,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毒素与海葵毒素类似,因为测定方法不完善,目前很难精确的测定及提纯。

上述病例均有以下流行病学特点:①1.夏秋季节发病较常见,在某些特定地区有流行;。②2.病例在发病前均有过淡水水产品的进食史;。③3.进食后24h内出现横纹肌溶解症症状,表现为躯干和肌肉的疼痛和无力,无发热、恶心呕吐和腹泻,预后较好;。④4.CK肌酸激酶升高、肌红蛋白尿。

(2)哈夫病病因探索:目前关于因进食淡水水产品所致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病机制尚未确定。可能是与横纹肌溶解症已明确的100多种发病原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根据目前国内外文献对现有哈夫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看,水产品中可能含有“未知毒素”可以导致哈夫病。【18】这种毒素可能是一种溶于非极性脂类的毒素,具有热稳定性,烹调过程无法使之消除。该毒素作用靶向性强,且小龙虾对该毒物具有自体免疫性。目前,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毒素与海葵毒素(palytoxin)类似,因为测定方法不完善,目前很难精确的测定及提纯。

3. 结语

小龙虾每年4月上市,9月底下市。消费量大,喜食人多, 小龙虾引起的横纹肌溶解症事件经有些媒体报道后,引发市民广泛关注。对于公众广泛关注的洗虾粉问题以及龙虾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原因,需根据哈夫病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经过分析性调查研究,找到关键信息;同时结合小龙虾养殖环境、流通环节、消费环节的关键因素,在理清外部环境因素对小龙虾影响、加强对小龙虾等淡水水产品的监督管理之后,继续探索未知毒素的存在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ZHANG B,YANG G,YU XB,et al. Haff disease after eating crayfish in east China[J]. Intern Med,2012,51 ( 5 ) :487-489.

【2】 韩丽岚,徐荣靖. 南京“小龙虾事件”调查处理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2,19( 1) : 75-78.

【3】张萌,徐武杰,朱春潮,等。 克氏原鳌虾(十足目:鳌虾科)雌雄间性体的描述[J]。.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5, 39(5):502-508.

【4】DUBOIS B,ARNOLD B,OPDENAKKER G . Gelatinize B deficiency impairs reproduction[J]. J Clin Invest,2000,106 (5):627-628.

【5】丁建英.丁建英,康琏,徐建荣. 克氏原鳌虾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J]。.水产科技情报【J】.2010,37(6):298-302.

【6】倪治明。.浙北地区餐饮业小龙虾重点危害因子调查及风险评估[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3年.。

【7】朱玉芳,崔勇华,戈志强,等。.重金属元素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生物富集作用[J]。.水利渔业【J】,2003,23(1):11-14.

【8】毛云中,孟元华,周磊,等。.小龙虾中常见的污染物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2,28(9):1092-1095.

【9】吴春峰,刘弘,方亚敏,等。.上海市售克氏原螯虾中铅、镉污染及摄入量调查[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0,27(11):650-654.

【10】戴猛。. 离子色谱法测定小龙虾中草酸含量[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J】,2014,25(2):104-108.

【11】林燕春.用离子色谱法测定环境样品中甲酸、乙酸、草酸[J].分析测试学报,2000,19( 2) : 83-85.

【12】 吴少林,张婷,黄智敏,等.天然水体中 Fe 和草酸根分布与水体净的关系[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22( 2) : 58-62.

【13】王忠发,何伟贤,许文军。白斑综合症征病毒引起小龙虾疫病爆发流行的病原学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J】,2007,17(8):1397-1400

【14】苏磊,孟繁苏. 横纹肌溶解的病理生理及诊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1):

1231-1232.

【15】J MELLI G,HAADHT7 V,COMBLATH DR.Rhabdo Rhabdomyolysis:an evaluation of 475 hospitalized patients[J].Medicine(Bahimore),2005,84(6):377—-385

【16】SAURET JM,MARINIDES G,WANG GK.Rhabdomyolysis Rhahd0myolysis[J]_].Am Fam Physician,2002,65(5):907—-912.

【17】 YUMUL R,STEEN S N,OSIBAMIRO-SEDUN A,et al. Rhabdomyolysis: Aa historical review with two illustrative cases[J].Trauma Care,2004 ,14 :143 -147.

【18】马宁,李凤琴,李宁,等。.食源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概述[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0,22(6):564-570.

【19】BAGLEY WH,YANG H,SHALL KH.Rhabdomyolysis l[J].Intern Emerge Med,2007,2(3):210-218.

【20】Larbi EB.Drug—induced rhabdomyolysis[J].Ann Saudi Med,1998,18(6):525—30.

【21】PATEL DR,GYAMFI R,TORRES A.Exert ional rhabdomyolysis and acute kidney injury][J].Phys Sportsmen,2009,37(1):71—-9.

【22】SCHMIDT GA,HOEHNS JD,PURCELL JL'el JL,et a1.Severe rhabdomyolysis and acute renal failure secondary to concomitant use of simvastatin,amiodarone,and atazanavir[J].J Am Board Fam Med,2007,20(4):41 1-416.

【23】MALINOWSKI DJ,SLATER MS,MULLINS RJ.Crush injury and rhabdomyolysis[J].Crit Care Clin,2004,20(1):171-192.

【24】WANG YM,ZHANG Y,YE ZB.Rhabdomyolysis following recent severe coxsackie virus infection in patient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one case report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Ren

Fail,2006,28(1):89-93.

【25】SHANMUGAM S,SEETHARAMAN M.Viral rhabdomy0lysis[J].South Med J,2008,101(12):1271-1272.

【26】KHAN FY.Rhabdomylysi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Neth J Med,2009,67(9):272—-283.

【27】Patel DR,Gyamfi R,Torres A.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 and acute kidney injury]J].Phys Sports med,2009,37(1):71-—79.

【28】MAKARYUS JN,CATANZARO JN,KATONA KC.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 and renal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sickle cell trait:is it time to change our approach][J].Hematology,2007,12(4):349-3—52.

【29】PHILLIPS R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inflammatory mediators and heat stress induced rhabdomyolysis in exercising marines][J]. Crit Care Nurs Clin North Am,2003,15( 2):163—-17O.

【30】PATEL DR,GYAMFI R,TORRES A.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 and acute kidney injury][J].Phys Sports med,2009,37(1):71—-79.

【31】ZU J B. Haff krankheitbrankheit[J]. Ergebnisse in der inneren Medizin,1939 ,57 :138 -182 .

【32】CDC. Haff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eating buffalo fish-United States,1997[J]

. MMWR,1998 ,47 (50 ) : 1091 -1093.

【33】 Marcelo Cordeiro dos Santos,Bernardino Claudio de Albuquerque,Rosemary Costa Pinto. Outbreak of Half disease in the Brazilian Amazon[J]. Rev Panam Salud Publica,2009 ,1 (26 ) :5

【34】袁云,陈清棠。蝲蛄致HAFF病6例临床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34):1630-1634.

【35】宗雯琦,甄世祺,袁宝君,等。.2012-2014年江苏省小龙虾相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10(6):4258-4261.

【作者简介】 李绕明(1964—),男,学士。(收稿日期:2016-09-01)

猜你喜欢

哈夫毒素小龙虾
水下大直径管道错位连接的施工实践
吃不得啊
卡扎菲身死10年,哈夫塔尔不消停
What Makes You Tired
为什么许多艳丽的蘑菇会有毒?
小龙虾
认识麻痹性贝类毒素
游泳健将
小龙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