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雅好·贤友·远谋
——从友人题跋看孙大光的收藏人生

2017-02-08

收藏家 2017年1期
关键词:方印白文题跋

雅好·贤友·远谋
——从友人题跋看孙大光的收藏人生

□ 卞 坚 张文蕊

图1 孙大光在题字 摄于1984年

一、孙大光的收藏雅好

孙大光(1917~2005年),出生于安徽省寿县,曾任交通部部长、党组书记,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他博学好古,精鉴别考证,尤对文化收藏独具慧眼。生前节衣缩食,精心收藏了一批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后于1987年将珍藏的古代艺术珍品全部捐赠给当时的安徽省博物馆(2010年更名为安徽博物院),并将安徽省政府发的奖金分文不留地资助了家乡的教育事业(图1)。

孙大光捐献文物共计191件,其中古代书画作品161幅,瓷器17件,工艺杂项13件。这批捐赠文物中,尤以明清时期书画精品最为夺人眼球,绘画流派上涉及浙派、吴门画派、江夏派、华亭派、新安画派、金陵八家、四王、扬州八怪等,更不乏沈周、周臣、文徵明、董其昌、八大山人、梅清等名家的代表作品。

1988年国家文物局全国馆藏书画鉴定专家组来安徽鉴定这批作品时,启功高兴地说道:“这下安徽(博物馆)如虎添翼了!”谢稚柳也称赞说:“大光给安徽填补三十多项空白,(安徽)可以与江、浙媲美了!”

说到孙大光的收藏,还得从他的人生经历说起。孙大光出身于安徽寿县孙氏望族,良好的家学环境为他打下坚实的国学功底。在抗日战争初期,他曾化名叶兆南,撰写了大量进步爱国文章,成为由郭沫若、夏衍所主持《救亡日报》的台柱子,并结识了乔冠华、黄苗子等一批“文友”。

上世纪50年代调任北京工作后,孙大光又与曹瑛、翟荫堂等好友结缘收藏,并与启功、张衍、徐邦达等鉴定大家结为好友,开始了数十年如一日的收藏之路。

在一次与友人的交谈中,孙大光曾这样回忆:“中国的诗文同书画是相关联的,我小时候喜欢古典文学,同时也就爱好书法和绘画。当时家里也挂有一些名人字画,挂在祖父的屋子里,但不懂。参加革命后,尤其搞地下工作时期,根本顾不上欣赏什么书画。1953年调到北京,有一年左右时间过单身生活,业余时间读了不少书,每到周末,就和老朋友曹瑛、新朋友翟荫堂(外交部行政司司长)结伴逛琉璃厂,观赏荣宝斋、宝古斋等一些地方的文物和字画。开始是欣赏,爱不释手了就想买。”

据孙大光的亲属回忆,文革前的十几年间,家中的大部分积蓄都买了书画。每得一画,或请来启功等鉴赏家鉴定真伪;或查阅资料,仔细研读画家的风格特点,揣摩内中深意;或邀来曹瑛等好友,观摩评鉴、相互切磋。

孙大光对书画收藏近乎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只要觅得名家佳作,哪怕已经破旧不堪,他也依然视若珍宝,不惜花重金聘请最好的装裱师傅,除尘、清霉、揭裱、修复,使其再现原有的笔墨神采。

图2 明 吴伟 踏雪寻梅图

二、名家名作赏析

在孙大光几十年的收藏过程中,有着独到的收藏见解和高超的鉴赏水平。他收藏书画作品涉及明清书画名家近百人,如明代浙派吴伟、王谔、张路,明四家的沈周、文徵明,有周臣、董其昌,有新安画派程邃、梅清,有“金陵八家”的龚贤、吴宏、高岑、樊圻、邹介鲁,有清初“四王”和恽寿平,有清初“四僧”的石涛、八大、渐江,有以界画著称的袁江、袁耀,还有扬州八怪等。他的收藏不仅注重诸画派的系统性、师承关系等,且作品质量上乘,多为佳作,弥足珍贵。

如,明代“浙派”健将、“画状元”吴伟的《踏雪寻梅图》轴(图2)极具北宋遗韵,属吴伟晚年精品。

明末画家项圣谟《枫林山居图》轴(图3),风格清 ,设色雅丽,格调优雅,意境深远,更有乾隆御笔题跋:“枫柏已通红,蕉梧微胜绿。惟有老苍松,不改荫书屋。书屋寂几席,主人罢吟读。应是往林外,高山聊属目。庚申仲秋月御题。”另钤“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等多方印章,应为清宫旧藏无疑。

清初“四僧”之一的八大山人(朱耷),以花鸟画最富盛名。孙大光收藏其《荷石图》(图4)构图饱满、尺幅巨大,在八大山人的存世作品中极为罕见。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燮的《墨竹图》轴(图5),尺幅较大,图绘墨竹数竿,挺拔清秀,节节屹立,直冲云天。更有自题画论一则:未画以前,胸中无一竹,既画以后,胸中不留一竹。方其画时,如阴阳二气,挺然怒生,抽而为笋、为篁,散而为枝,展而为叶,实莫知其然而然。韩干画御马,云:“天厩中十万疋,皆吾师也。”予客居天宁寺西吉园,亦曰:“后园竹十万个,皆吾师也!复何师乎?”板桥郑燮。

在孙大光捐赠的古代书画作品中还有多幅名家佳作留有当代书画鉴赏大家、孙大光友人的题跋,为我们追溯他的收藏与交友,留下了详实而重要的线索。

1.明沈周《桐阴乐志图》立轴(图6),绢本设色,画外横102、纵288.5厘米;画心横87、纵173.3厘米。

图绘近岸两棵梧桐临水而生。枝繁叶茂,浓荫覆盖;坡脚绿灌红枫相峙,前后错落其间;水边蒲草随风摇曳。一只蓬船泊于岸边,有老者独坐船头,迎风持竿垂钓,神情闲适。画面中部水面波澜不兴,奇石高垒成山,对岸洲渚连绵,与远黛同没于天际。

图左上题跋“钓竿不是功名具,入手都将万事轻。若使手闲心不及,五湖风月负虚名。沈周。”题下钤 “白石翁”三字白文方印、“启南”二字朱文方印各一枚。画外裱边右下方钤有“正大光明”四字白文方印、“四味书屋珍藏图书”八字白文方印各一枚。

两侧裱边还分别留有谢稚柳、启功的题跋各一段:

石田此作风蒲照元人意,人物尚有南宋遗风,有明一代宗匠,此为独步。黄胄同志属题,一九六零年八月,北京。稚柳。

树石清腴翠欲流,吴缣妙迹出长洲。石渠昔宝相阴鹤,相见文华殿上头。《石渠宝笈》旧藏石田《桐阴玩鹤图》,与此绝似。一九八零年五月获观因题,时居首都小乘寓庐,珠申启功。

2.明周臣《秋山红树图》立轴(图7),画外横71.4、纵242.4厘米;画心横55.8、纵124厘米。绢本,设色。

图绘群峰嵯峨,山貌峥峻,圭峰并指,耸插云天。山外古刹森殿,遥在天边;山下苍松茂美,形如华盖。壑间松林摇影听涛,婆娑于游云奔岚之中。云海隔天之下,是岗峦溪洲,五色秋林。有茅亭柴扉,隐建其间。屋中二人席地而坐,促膝谈心。远景山峰林立峻峭,山腰烟云在松林间浮动。近景危岩巨石,居高临下。上立红枫二株,如坠欲倾。在枫树浓荫下筑一临水瓦屋村居,山下木桥横架溪上,白衣老者拽杖而过,缓步走向野村陋居。屋中主人正伏案假寐,点明醉秋主题。远景圭峰林立峻峭,山腰烟云在松林间浮动。画上未见作者题款印识。

画外包首有行题签:“周东村《秋山红树图》真迹,失款精品,启功鉴定署识。”题左下钤“启功”白文正方印等二枚。

画幅外右下方裱边有徐邦达行书题跋一则:“霜后青黄秀木,天边崱屴奇峰。间出江南韵手,东邨老笔寻踪。此图虽有疑问,望而知为周东邨真迹。辄题六言一章表之,徐邦达。”钤“李菴”朱文方印一枚。

图3 明 项圣谟 枫林山居图

图4 清 朱耷 荷石图

图5 清 郑燮 墨竹图

画幅外左上裱边有启功题跋一则:“群峰竞秀拥层云,霜叶山居染夕曛。刘李先型吴苑笔,不劳题署识东村。此周臣妙制,为人割去名款以冒宋画。然正不待款字也。启功观题。”加钤“启功”白文方印、“元伯”朱文方印各一枚。

3.明文徵明《木泾幽居图》卷(图8),画外横532、纵28.9厘米;画心横75.2、纵25厘米;书法横295、纵25厘米。

图为小青绿山水,绘春天江南水乡秀丽风景。坡岸沙渚相接,河水轻漾涟漪。周子颥(周复俊)别墅木泾,幽然圈筑于临水聚生的茂林深处。左侧丘阜上绘一片密林,坡上芦围筑院,院中书斋、楼阁前后错落。书斋内古籍满架,充满逸雅文藻之气,门口美人独立,守望远眺于廊下。画幅中部,岸边水榭高架,主人朱衣长袍,悠然步入亭榭,书童抱琴相随。画卷右半部,远处溪水宛延,水上二舟并泛,渔翁彼此竞渡。对岸草堂空置,窗内罗纱轻拂。陆上沙林迷茫,景象深邃万千。用赞颂的笔调描绘了主人避嚣拒垢,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及幽居之处清静优美的环境。画面右下角钤“徵明”二字白文竖长方印、“大光”二字白文正方印共二枚。图尾左下角压钤“徵明”二字白文正方印、“徵仲”二字朱文正方印、“四味书屋”四字朱文正方印共三枚。

图后另附鱼籽金黄笺纸一段,加署题跋、名款:木泾见说幽居好,乔木苍苍玉一湾。雅称名园依绿水,别闻高阁占青山。百年胜慨人增重,十里风烟兴寄闻。去去仙郎方许国,莫缘鱼鸟便思还。子顬赴曹,别业在木泾之上,雅有林泉之胜,因自号“木泾居士”。比岁奉使滇南,便道还家,非久还朝,不无淹恋之意。余因为作此图,且赋小诗为行李之赠。京华尘土中时一展咏,或亦可以寄江湖之怀也。丁酉(1537年)八月六日,徵明识。钤“文徵明印”、“悟言室印”白文方印两枚。

又续附杨慎、邢侗、钱逢道、罗文瑞、启功古今名人题跋五则。

其中,启功题跋写道:“平生水石最相关,胜景真拟消夏湾。毕竟奇踪非俗谛,能归臣眼即名山。赞无好句亏佳丽,跋富英灵异等闻。马齿经年垂棘在,高擎宝轴待君还。大光同志以此卷相示,旋即出游,留寒舍经年。秋夜无眠,次卷中衡山翁韵题后赏音,当有以教之。一九八五年九月,启功。”钤“启功”、“元公”朱文方印两枚。

4.明董其昌《仿大痴山水图》轴(图9),画外横宽58.2、纵长238.4厘米,画心横宽38、纵长86.1厘米。纸本,墨笔。立轴,绢裱。

图6 明 沈周 桐阴乐志图

图7 明 周臣 秋山红树图

图绘高处重峦叠嶂,平岩耸峙递进。山间野生林木蓊郁,谷底有茅屋陋舍。山下块垒散落,浮于江岸之畔。远方坡峦低迷,没入云海之中。中景为空旷的明湖,水面平静如镜。近景山头古木参天,苍柏枯树各蕴姿态,松柏槐柳肥瘦相照。树头蓊郁与四面参差出入交柯。山下堤岸回环,无人无桥无舟。似可于万籁幽寂之中,参悟禅意氛围。图右上角有作者行书自题论画一则:“大痴九十而童颜,米友仁八十余神明不弃。盖画中烟云供养也。余以意仿此,自谓近之。玄宰。”钤“宗伯学士”、“董氏玄宰”白文方印二枚。图左下角钤“四味书屋”朱文正方印、“孙氏大光之珍”白文正方印、“卯园”朱白文正方印、“四照堂考藏印”朱文正方印,共四枚。图右下角压钤如意图案朱文正方印一枚。

画外右下方裱边有徐邦达题跋一则:“玄宰此图,余定之为王湘碧代作。款字笔滞腕钝,则由是床头捉刀人应极晚书也。按:玄宰卒于崇祯九年丙子,年八十三,故图中自拟米元晖、黄子久皆耄耋而神明不衰者。湘碧,少思翁四十五岁,如为丙子所作,则年仅三十有九。宜其树枝松叶均有少嫩态也,识者当肯余之云。邦达。”钤“孚尹”朱文印、“徐邦达印”白文印各一枚。

从上述几幅作品不难看出,孙大光在与启功、徐邦达、谢稚柳等一批当时顶尖的书画鉴定大家的交往中,学到了真知灼见,练就了“火眼金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以启功的题跋为例:

在评鉴明代大画家沈周的《桐阴乐志图》时,曾写道:“《石渠宝笈》旧藏石田《桐阴玩鹤图》与此绝似。”可谓言简意赅,既点名了真伪又言明了价值。

在鉴定周臣《秋山红树图》时,写道:“此周臣妙制,为人割去名款以冒宋画。然正不待款字也。”并亲笔题签:周东村《秋山红树图》真迹,失款精品。可谓言之凿凿,毫无犹豫、推诿之言。

在品鉴文徵明《木泾幽居图》卷后,启功不仅题诗:“马齿经年垂棘在,高擎宝轴待君还。”还详细记录了大光以此卷相示,经年不取的过程。可见,书画的鉴赏早已不在“真伪”二字,而是朋友间的坦诚相待,惺惺相惜。

谢稚柳在孙大光《四味书屋珍藏书画集》的序言中曾这样写道:

(大光同志)爱好书画始于何时,我却不很清楚,但我俩相识确是书画作的“媒人”。他性格开朗,一见如故,谈书论画,娓娓不倦,看来定是在忙里偷闲,把书画作为陶冶性灵、涵养精神的一道。

但凡人都有多种不同爱好,大光同志爱好书画艺术,自然是出于性情。由于这一点,正在于和我为同好。因此,随着我们的来往,也就日益亲近起来了,除了十年浩劫之中不能相问闻外,差不多每年都见面一两次以上。每次见面又多是以书画为议题,往往谈至动情处,忘乎身外物了。

仔细读来,这也许就是对孙大光收藏交友最好的概括了。

图8 明 文徵明 木泾幽居图

三、私藏而不藏私

1986年春,孙大光回到了阔别半个多世纪的故乡—安徽省寿县堰口乡。在得见家乡落后的教育状况后决定将自己的数十年的收藏捐赠安徽,用于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

1987年4月捐赠文物运往安徽之前,在中国地质博物馆举行了一次内部展览,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同志参观后题词:高尚欣赏,无私奉献,向大光同志致敬,黄镇同志称赞孙大光为安徽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著名画家李可染、吴作人、董寿平、黄苗子、刘力上、周怀民、俞致贞、田世光、白雪石等参观了展览并给予高度评价。

图9 明 董其昌 仿大痴山水图

图10 孙大光(左三)捐赠古代艺术珍品展览开幕式

图11 孙大光 行书对联

1987年6月10日,安徽省博物馆举办了孙大光收藏捐赠仪式暨“孙大光捐赠古代艺术品展览”(图10)。

好友启功有感于孙大光捐资助学的功德之举,挥毫赋诗:

笔精墨妙推前修,法书名画垂千秋。

历经劫火稀传流,寿州伉俪勤搜求。

朝披暮卷欣忘忧,盈箱溢箧何胜收。

不甘自秘韫椟留,遥为桑梓琼瑶投。

树人之资贻远谋,与众同赏诚嘉猷。

昔人妙迹幸有托,贤无古今堪相俦。

1990年5月1日,由孙大光献宝捐资兴建的安徽寿县堰口小学教学楼、安徽寿县一中综合教学楼落成剪彩。孙大光借孟郊诗句“报得三春晖”之意,为寿县一中综合教学楼提名为“春晖楼”。

孙大光曾写给友人一副行书对联:“行止无愧天地 褒贬自有春秋”(图11)。想来,这难道不也是对他本人数十年革命事业和人生历程最好总结吗?

2017年1月7日是孙大光先生百年诞辰,安徽博物院精心策划推出了“大德之光—纪念孙大光诞辰100周年暨文物捐赠三十周年特展”,追忆孙老的收藏人生,缅怀他的高尚节操和无私情怀,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责任编辑:田红玉)

猜你喜欢

方印白文题跋
荒率秀润
款、印、题跋对古书画的鉴定作用
到处皆诗境 随时有物华
——走进陈半丁花卉画
姜宸英《选诗类钞》题跋续考
天一阁藏徐时栋藏书题跋考释
傅以礼《华延年室题跋》校补
明颜书《争座位帖》拓本
白裤瑶服饰图案之析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
十个骨灰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