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提升质量为根本 顶层设计教育教学规划

2017-01-31张喜春刘京国

山西青年 2017年14期
关键词:农林都市专业

宋 微 张喜春 刘京国

北京农学院,北京 102206



以提升质量为根本 顶层设计教育教学规划

宋 微*张喜春 刘京国

北京农学院,北京 102206

本文依据国家和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精神,以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家和北京市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部署安排,针对学校现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从指导思想、任务和目标要求、关键要素、制定原则、实施举措入手,力图通过顶层设计教育教学蓝图,明确目标和责任,落实举措和步骤,通过综合改革、条件建设、内涵提升、成果物化等途径,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质量;顶层设计;教育教学规划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对教育提出: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命教育与生态教育;用开放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开放与教育国际化。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对高等教育也提出要推进高等学校综合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以国家和北京市“十三五”规划为依据,学校围绕区域发展需求,立足学校办学实际,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顶层设计教育教学规划。力图通过明确目标、问题导向、发展原则、工作部署全方位谋划未来五年北京农学院教育教学发展进程,为工作的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一、教育教学规划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战略部署安排,着力落实《关于进一步提高北京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坚持“育人为本、突破创新、丰富内涵、彰显特色、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基本原则,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发展特色鲜明、高水平都市现代农林大学。围绕首都“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要求,以“学生收获”为目标,以“都市现代农林业”为特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严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稳中求进,以人才培养质量、师资水平、专业生命力、创新创业发展为四大主线,统筹推进都市现代农林业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为北京天蓝、地绿、气洁、水净服务,为绿色、健康、文化食品需求服务,为具有活力的都市现代农林市场服务。

二、教育教学规划的主要任务与目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北京市属唯一一所本科农林高校,科学研判区域发展所处阶段和发展趋势,科学研判行业领域发展需求,服务北京国际化大都市,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培养北京市都市农林业布局和发展的卓越农林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未来五年,学校继续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都市农林人才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师资建设为引领,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创新为动力,坚持“以农为本、唯实求新”的办学理念和“立足首都、服务三农、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主动适应都市现代农林业发展要求,加快传统农科专业改造,推进“互联网+农业”和“大数据”理念的全方位渗透,科学设计“3”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1”的实践教学。

(一)都市现代农林人才培养理念

深刻认识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以及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北京农业调结构、转方式、高效节水,对学科、专业、招生、就业等各个方面带来的严峻挑战,积极应对市场、行业、企业、社会等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规模、层次、类别、结构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变化,铸就拥有国际视野、科学素养、创新精神、担当意识、大爱情怀的都市现代农林人才培养力量。

(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要求

王慧敏校长在2015年教育教学大会上着重提出,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根本任务、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生命线的理念,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要深入课堂、教室、实验室、教学基地,认真研究、全力支持人才培养工作。广大教师要站好三尺讲台,为人师表,立德树人。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都市型现代农林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明确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抓手,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十三五”期间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以“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为引领,以都市型现代农林业产业链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在现有专业总数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继续加强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动物医学、林学等传

统农科专业的改造,进一步彰显都市型现代农林业的专业特色;做强食品类、生态环境类等新兴学科专业,适应都市型现代农林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进一步提高管理类、文法类、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专业对特色学科专业的支撑力度。进一步完善体现传统农科改造、非农近农协同服务农科以及都市型现代农林业全产业链融合的植物类、动物类、生态环境类、食品加工类、生物与信息技术类和经管文法类专业集群,使专业体系更加适应都市型现代农林业转型升级,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3+1”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围绕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跨门类选修课程模块的建设,通过文理交叉、农工管贯通、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满足复合应用型农林业特色人才的知识需求;以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内容,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打破以书本知识传递为核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的实质性收获。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能力培养与理论教学有机衔接。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校企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共同参与教学、共同指导学生,使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需求和实习接收单位的特点,细化实践方案和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和督导,强化校内外指导教师的配合。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北京市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体系;深入实施创新创业计划,构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依托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指导示范中心,建立专兼结合、校内外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强化落实校政、校企、校校、校所合作和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支撑都市型现代农林特色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与三委两局及区县政府对口部门的校政联合,了解行业需求,拓展学生实习平台;深化与首农集团、顺鑫控股、大北农集团等134个企业的联合培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及就业岗位,使人才培养更好地与市场需要接轨;扎实推进与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联合开展的“双培计划”和交换生项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所开展的“实培计划”,通过参与科研院所项目研究,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进一步加强和拓展国际合作办学与联合培养机制,深化与英、美、澳等英语国家开展在本专业或跨学科、跨专业的联合培养机制,扎实推进不同模式的国际联合培养项目。

三、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教育教学规划的关键要素

针对考生选择多元化和生源竞争激烈化的问题。进一步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优化招生结构,提高生源质量,根据招生情况完善专业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减就业率持续较低的专业招生计划,努力使专业设置更加适应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要求,深化专业内涵,加大专业竞争力,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的生命力,更加适应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求。

针对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在满足区域发展需求上需进一步优化问题,积极响应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围绕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完善都市现代农林业全产业链专业体系,重视生态效益,注重解决污染问题,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找准专业发展空间,以专业论证和专业评估为推手,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针对学生知识与能力架构在满足社会需求上需进一步调整问题,进一步完善“3+1”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四年不断线的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从师资队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协同育人等方面推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都市现代农林业人才培养平台,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复合应用型都市现代农林人才。

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都市现代农林业师资水平亟待提升和教育教学理念亟待更新的问题,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加强师资培训,加强师资结构调整,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单位、涉农企业、农林院校和科研院所、京郊区县以及天津、河北农业院校之间的人才协同,以教促学,以学促教,提升都市现代农林业师资教育与教学水平。

针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需进一步提高问题,进一步完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继续落实“京校十条”、“北农六条”,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扶持,深入研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创业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进一步探索适应首都农林高校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技能训练、专项训练、综合素质训练等过程管理,进一步完善校内外多元育人环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行业素养,拓展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径和渠道,鼓励学生通过知识、素质、能力自我提升,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都市现代农林人才。

四、教育教学规划的制定原则

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培养质量的目标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收获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力争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一)坚持顶层设计原则

深入研究国家和北京市农业高等教育发展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就业竞争力的角度,实行精细化管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想方设法、千方百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条件、提供帮助;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加强统筹、靠前指挥,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规划制定和方案实施,组织好、开展好招生、管理、就业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教辅后勤部门努力为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各学院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学科特色、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对薄弱环节提前防范、及时改善,全力以赴做好本学院学生的培养工作;广大教师、教授、导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帮助和指导学生成长、成才。

(二)坚持分步实施原则

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是长抓不懈的一项工作,是久久为功的一项工作,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因此,教育教学改革更要分清工作轻重和主次,先解决影响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基本问题,分步实施,确保改革的每一步坚实有力,卓有成效,确保师生的基本诉求和主要诉求先得到满足,促进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的主动性,使改革具有持续生命力。

(三)坚持资源共享原则

充分利用校外一切有利资源、有利条件,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服务,进一步深化校政、校企、校校、校科合作平台,深化落实京津冀农林院校战略联盟合作协议,推动京津冀农林院校在构建“多校园学习模式”、招生改革、特色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共享、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深度合作,协同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各二级学院,主动加强与京津两地政府、行业、产业、企业、区县、乡镇以及广大京内外校友的沟通联络,不断建设新的实践实习场站和人才培养基地,不断研究探索新的、适合自身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因地制宜地做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

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都市现代农林大学,创新驱动能力是推进学科、专业、教学、科研、人才、师资、基建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必要动力,是学校在市属高校和同行院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必要推手,是全体师生在自己的本职岗位或学习生活中全面争优的必要条件,学校发展既要争总量、更要争人均,既要争数量、更要争质量,既要争规模、更要争内涵,创新发展是主要抓手。

五、教育教学规划的实施举措

(一)全面推进“3+1”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完善“3+1”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选修课”四位一体理论教学平台,强化课程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公共实践、素质拓展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在理论教学环节,为加强文、理交叉渗透。在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专业实习阶段,加强实习方案的制定,深化学校与企业、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指导教师的合作。

(二)力争生源质量大幅度提升

在全国招生规模稳定、北京高考人数连年下降的严峻形势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下,作为地方本科农林高校,更需不断强化专业危机意识,认真分析专业发展所面临的前景和风险,凝练鲜明特色和高水平育人成果,提高学校竞争力和专业竞争力,加强招生宣传。

(三)持续提升都市农林高校师资水平

继续实施“人才强校”计划,推进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注重青年教师培训制度,为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供优质平台;建立完善的教学团队机制,校院两级协同激发教师队伍成长的内在生命力;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调动教师教学热情。

称取预处理的红枸杞粉2g(精确到0.0001),在超声温度为60℃,料液比为1∶50,超声时间为3min的条件下,超声次数分别为1次、2次、3次、4次、5次的条件下提取,过滤,醇沉,定容后按照1.3.2.1的方法测定吸光值,计算多糖的提取率。

(四)深化都市农林全产业链专业内涵建设

围绕北京“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和“三个北京”战略,立足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深化都市现代农林业专业内涵,提升都市现代农林业专业发展力,凸显都市现代农林业专业培养特色,加大都市现代农林业全产业链专业对接力度,开展专业评估,优化专业结构,提升都市现代农林业专业竞争力。

(五)大力推进课程改革

以学生的学习收获为目标,全面推进专业主干课教学改革工程,继续推进数学、化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改革工程,继续推进四年不断线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探索慕课和混合教学模式课程改革,引导课程科学设计和科学管理,丰富教学研究活动,加大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生收获的研讨,加强学生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立体化综合素质培养。

(六)夯实特色内容,物化教材成果

围绕学校定位,推进京津冀高等农业院校特色教材建设工程,完善都市现代农林业教材体系,引领都市现代农林业教材建设。

(七)加大资源建设,推进实践教学条件提升

加大校内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推进北农科技园百亩市场、千亩农场和万亩林场的现代化建设力度;加大实验示范中心建设,保障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提升实验示范中心平台服务能力;加强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深度合作,了解校外人才培养基地需求,做好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储备工作,加强双导师制,共研实践教学方案,共建共享人才培养基地,共同指导学生。

(八)巩固协同育人成果,提升协同育人合力

深化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国际合作,积极落实“北京市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中的“实培计划”和“双培计划”。

(九)提升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水平

积极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重要战略,加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力度,满足北京在安全农产品供给、应急保障和生态宜居环境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依托我校都市现代农林业良好资源条件,着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爱国敬业精神、卓越学习态度、脚踏实地的精神、善于沟通协调、了解农林业态、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卓越农林人才。

(十)构建创新创业新局面,强化学生创新专业能力

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三个北京”的战略构想,构建跨国、跨校、跨院系和跨专业交叉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满足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的成才需求,促进人才培养由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协同校内外资源,健全创新创业课程群,建立校内外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搭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深入实施创新创业计划,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实现创新成果与创业服务的无缝对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局面。

(十一)大幅度提升就业质量

建立毕业生就业发展跟踪体系。充分发挥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中心作用,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全面了解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开拓京内外就业市场;邀请行业重点企业来校举行双选会、专场宣讲会等方式,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平台;将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进行数据库管理,全程跟踪招聘、报名、笔试和面试各个环节,动态把握学生求职过程;根据毕业生专业群体特点和学生个体特点开展“一对一”个性化指导;加大“四困”毕业生就业援助力度,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信息交流共享,确保就业信息多途径送达、全方位覆盖。

(十二)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以教育管理信息化和标准化带动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保障新版教务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推进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和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以及混合式教学模式,完善录播教室使用制度,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到教育管理信息化工程当中,实现“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信息化+教学”和“信息化+评价”的信息化一体工程。

(十三)凝练教育教学成果

在上届获得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基础上,继续凝练都市现代农林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通过成果的凝练和梳理,推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程。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4]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

宋微(1963-),女,北京农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G

A

1006-0049-(2017)14-0001-03

猜你喜欢

农林都市专业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