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发展略论*

2017-01-30黄蓉生唐登然

教学与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政治

黄蓉生,唐登然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发展略论*

黄蓉生,唐登然

改革开放;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逐渐从零散化向体系化转变,教育对象从整齐化向差异化转变,教育内容从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教育方式从单向化向双向化转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发展提供的重要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伴随和适应这一变革,获得了历史性发展。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发展的不同实践阶段,概括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发展凸显的基本特征,探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发展的现实启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教育发展的不同实践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持续向前发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与之相伴随,不断演进,经历了恢复发展、艰辛开拓、深入探索、持续推进的发展历程。

1.恢复发展阶段。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步入恢复发展阶段。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同样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造成极大破坏。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路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中成立的“红卫兵”组织,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冲击学校党政机构,批斗意识形态工作者和学术权威等,高校正常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陷入瘫痪。1971年通过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提出“两个估计”,鼓吹“停课闹革命”、“踢开党委闹革命”,用大批判开路。“泛意识形态化”、“泛政治化”思想在校园蔓延,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被取消,思想政治教育被“斗批改”所取代,把学术问题简单地等同于政治问题,要求学校所有专业都办成“造走资派反”的专业,要求学生成为“斗走资派的战士”,搞乱了师生的思想和正常的教学秩序。这一时期由于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扩大化,根本谈不上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正常开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等错误口号,做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从根本上纠正了把意识形态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规定了明确的方向,引领逐步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高校逐渐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渐次有序展开。1980年7月,教育部下发《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明确高校马列主义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1981年8月,全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有序、规范推进。总之,这一时期主要是针对“文化大革命”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歪曲和破坏,清除“意识形态中心论”的恶劣影响,消除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混乱状况,恢复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优良传统,使之步入正确发展道路。

2.艰辛开拓阶段。

以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为标志,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进入艰辛开拓阶段。经历几年的恢复重建,一方面,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努力摆脱极左路线的影响,冲破僵化观念的束缚,大胆探索新情况、努力解决新问题。1984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开始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专门人才。1984年9—11月中宣部、教育部相继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等,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做出明确的顶层设计,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迈入科学化和规范化轨道。

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注意解决思想战线一度软弱涣散的问题,解决大学生中某些思想偏差和行为盲动问题。1987年1月,针对波及全国的学潮,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若干问题的通知》,强调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重点。1987年5月,针对少数高校发生学潮,集中暴露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对大学生侵袭的情况,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一段时期以来的学生动乱,再一次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意识形态问题,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教育,切实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991年8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把加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反对“和平演变”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一项战略内容。显然,这一阶段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主要是吸取同“左”和右的错误倾向做斗争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教育,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深化探索阶段。

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跨入深化探索阶段。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邓小平南方谈话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指明了方向。为了消解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回应姓“资”姓“社”的争论,高校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对广大青少年要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明确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使命。1995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提出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德育体系,把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学校首位。1999年9月,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绝不能为错误思潮提供讲台和阵地,再次强调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期的意识形态教育,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由此更加凸显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和作用。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全面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际国内形势,深刻阐明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战略问题,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赋予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新的内涵和使命。可见,这一阶段党中央注重澄清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大是大非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积极探索、深入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方向更加明确、内容更加具体,向着更深更高的阶段发展。

4.持续推进阶段。

以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发为标志,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迈入持续推进阶段。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征程。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立足我国的国情和世界发展的大势,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实现全面创新和持续推进。2004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这为夯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有力保证。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原则、任务、途径等。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高校着眼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运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后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等,这些都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注入全新内容。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对新形势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2016年5月,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2]这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开辟了广阔天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部署和系列举措为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指明了方向,推进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新的发展。概言之,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变革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努力创新发展党的理论,持续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使之展现出强劲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取得理论与实践上的新成就。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教育发展凸显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植根历史、着眼现实、面向未来,历经坎坷,由弱变强,其各要素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如下基本特征。

1.教育队伍从零散化向体系化转变。

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育队伍是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所在和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逐渐从零散化向体系化转变,构成趋于完善。改革开放之初,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主要由辅导员或班主任构成,从专职的党政干部、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青年教师中挑选有一定政治工作经验的人担任,[3](P4)显得较为零散。20世纪80年代,除了专职和兼职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外,还将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师纳入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同时选留了一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充实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到了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有了新的变化,大学生专职政工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众多兼做德育工作的业务课教师和党政干部都是其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逐渐明晰,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4](P166)尽管如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构成主要还是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直到201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首次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作了明确界定,即包括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学生骨干等。由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产生根本性改变,转向了体系化的发展道路。

2.教育对象从整齐化向差异化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逐渐从整齐化向差异化转变。改革开放之初,正逢恢复高考制度后的大学生群体,大多经历了艰苦生活的历练,对上大学抱有一种特殊的情怀,思想比较单纯,行动比较整齐,趁势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道德理想相对简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社会思潮大量涌入,国际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部分大学生萌生“意识形态多元化”思想,对国内改革措施存有误解,盲目信奉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认识模糊,行为实践盲目。到了20世纪90年代,受市场经济不良因素的影响,有的大学生政治意识淡薄,理想信念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蔓延。进入新世纪,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加大,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存在“去意识形态化”、“远离政治”倾向,不同程度地产生政治认知浅薄、政治情感冷漠、政治信念模糊、政治行为失范等问题。事实表明,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随着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大学生群体的整齐化消失,差异化逐渐增强。

3.教育内容从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

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系统的一个基本要素,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包含丰富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并非简单叠加或组合,而是多向度地构成一个立体的结构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内容逐渐从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标语和口号的演变中可以看清这一转变的轨迹。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顾全大局、舍己为人”,“五讲四美三热爱”等,到20世纪90年代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等,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多是平面化的内容,更多的是基于其社会工具性价值,较少考量大学生的个人需要。进入新世纪,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注重照顾人的情感和需要,诸如“以人为本”,“八荣八耻”,“中国梦、我的梦”等,内容显得更加科学、全面,富有整体性和系统性,逐渐形成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复合结构内容体系。

4.教育方式从单向化向双向化转变。

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可能在他们头脑中自发形成,不学而深知,不教而会,而需要从外面“灌输”进去,但“灌输”不等于硬灌,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方式逐渐实现了从单向化向双向化转变,方法更趋科学务实。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帮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高校着重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多以教育者讲授为主,有时出现用指令的语气自上而下的说教,加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固有的政治色彩,导致部分大学生谈“意识形态”而“色变”,未能取得应有的实际效果。意识形态教育固然有其政治性、严肃性的一面,但并不意味着不能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者顺应学生们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特点,注重提升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魅力,与大学生建立起平等对话的双向交流平台,加强方式方法的更新,破除一般大学生“不懂政治”、“不喜欢意识形态”的思维定式,把直白的“理论说教”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言语交流”,把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直观的生活逻辑,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更具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发展的现实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丰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践,取得显著成绩,对立足新的时代要求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1.立足根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概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必然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指南,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中国社会实践和共产党领导地位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实践证明,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5]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是在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不断提高大学生政治敏锐力、理论判断力、思想鉴别力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就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内容,引导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和侵蚀,并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新的实践。

2.把握前提: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回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不研究问题,避开问题开展教育活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必然缺乏针对性,其科学水平会大打折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作为一个具体问题的提出有它的客观必然性。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每一阶段的发展,都会呈现出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和疑难即新的时代问题。事实表明,只有紧密结合时代问题开展教育活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主动把握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大显身手,大有作为。否则,只能是自说自话,无所作为、丧失价值。习近平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5]唯有认真研究与解决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方能真正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历史脉络,找到其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坚持问题导向,就要紧紧围绕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聚焦倾向性、关键性问题,切准复杂性、症结性问题,关注前沿性、规律性问题,真真正正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3.筑牢基础: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正面教育注重说理,意在潜移默化。“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1]改革开放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整合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对待错误观点和思潮,敢于“亮剑”,在事关意识形态领域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开展工作,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掌握主动权,筑牢思想基础。今天,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更要让正确的声音先入为主,善于多渠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及时准确地向大学生传递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强化思想引导,在教育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充分发挥正面教育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同时,不能忽视错误思潮的影响,防止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噪音、杂音,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在辨别各种思潮中增强主流思想舆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4.抓住关键:牢牢掌握领导权。

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关键在于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其科学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2]当前,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符合党的要求。“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6]就是要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落实党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特别是要落实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和督促,牢牢把控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向,掌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大局,保证意识形态工作的落实。具体来说,高校党委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意识形态工作的相关政策,设置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机构,培育意识形态工作的专门人才,切实担负起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体责任。

[1]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 黄蓉生.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6] 习近平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

[责任编辑 李文苓]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Ideology Education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eriod

Huang Rongsheng1, Tang Dengran2

(1.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Marxism Theor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2.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reform and opening up; college students;socialist ideology education

The socialist ideolog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work.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erio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m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gradually changed to the systematism, and the educational object has changed from the regular to the differentiation. We must follow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theory, adhere to the problem-oriented direction, strengthen the mainstream public thinking. To firmly grasp the leadership of ideological work is an important inspi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ideology educa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eriod.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校意识形态队伍建设研究(子课题二)”(项目号:2015YZD02)和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项目号:CYB16074)的阶段性成果。

黄蓉生,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唐登然,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重庆400715)。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政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政治不纯”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