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当号子”产生的自然环境及音乐特点*

2017-01-29王汇涓

黄河之声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号子甘肃劳动

王汇涓

(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两当号子”产生的自然环境及音乐特点*

王汇涓

(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说明地域空间与人的关系。同时一方水土也培育一方文化,文化依赖地域而生存发展,与当地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独有的特征。“两当号子”是甘肃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产生于两当县,故名“两当号子”,其中要属云屏乡最具特色,百年来依托甘肃秀美山水得以流传。基于此,本文以“两当号子”为研究对象,对其自然环境与音乐特点这两个内容展开论述。

两当号子;自然环境;音乐特点

“两当号子”经过几百年的风雨,在碰撞中充实发展,与陇南地域特色相融合,形成多样性的浓郁文化。这种形式依山傍水而产生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日出而作,成为日常劳动中重要娱乐形式;在音乐上具有天然性与交融性、传递性与娱乐性、唱腔的多样性等特点,在传承中生生不息。本文基于对“两当号子”产生的自然环境及音乐特点的主题论述,旨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对这种文化进行保护、继承传播。

一、“两当号子”产生的自然环境

想要了解“两当号子”产生背景的自然因素,需要首先对所在地的自然情况有所了解。“两当号子”是甘肃省两当县的一种文化形式,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号子,取地名因而叫做“两当号子”。地理位置位于南北方交界处的秦岭,这里海拔高,高山密布,地势陡峭,人们在劳动中受到地形的限制,劳动效率较低,消耗体力,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们每天为劳动生计在高山中长途跋涉,常常汗流浃背,疲惫不堪,这常令人们感到劳累、痛苦压抑。在这样的劳作环境中情绪是悲痛的,人们为减轻劳动压力,缓解痛苦压抑的心情,在长期劳动中创造了地方性的号子,而且该地山区密闭性较好,环境空旷,在喊号子的时候能够远距离的传播,方便了人们在劳动中取得联系,不会出现掉队现象。从另一个自然环境因素来讲,不得不简单提及历史原因,清朝乾隆帝末年反清人们为躲避清军追杀,有一部分起义军逃到今天的甘肃陇南一带,在这里隐姓埋名,扎根生息,逐渐习惯当地的气候、风土习俗,在长期发展中人们在大山深处日夜劳作,与当地自然环境充分融合,聆听鸟鸣,山涧溪流潺潺流淌,这些当年逃亡的人们在这里繁衍劳动,与原来逃亡前自身地区的号子加以创新,加入新元素,形成与该地自然环境融合新的号子形式。从这里看出“两当号子”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当地地势高而陡峭,群山围绕的自然环境有关,这种地方性的号子更多是赶走寂寞与抒发情感的一种娱乐方式。

二、“两当号子”产生的音乐特点

(一)天然性与交融性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集聚的省份,这里有回族与藏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勤劳热情,在劳动中创造了大量音乐艺术。这些音乐艺术取材于本民族原有素材,是原生态的艺术,不需要精雕细琢,进行花哨的加工处理。“两当号子”音乐特点既保留了南方先民原有的湖广一带的唱腔,又加入了粗犷豪放的特点,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特点在这种艺术形式中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两当号子”和很多其它号子一样有模仿鸟鸣等动物叫声,虫鸣蛙叫这是每天劳动人民习以为常,最常听见的声音,这些声音是天然的,是纯净的,并不夹杂喧嚣的元素;历史原因湖北等地区人民躲避战乱逃亡此地,在这里定居下来,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劳动号子与当地号子加以融合,形成较为丰富的音乐多样的号子。

(二)传递性与娱乐性

“两当号子”的产生更大程度上是方便劳动人民之间的联系,在劳动中或在休憩时缓解疲劳与进行娱乐,所以从音乐上来说具有粗犷的一面。当山下号子一响,山上人们紧接着唱起来,山上人换气时,起唱与山顶上的人们接过来连续传唱,在音调上是同步的,交替进行,接气中有重合部分,五度与八度的音调重合,上扬音与下滑音重合,给人感觉声音是同步的,在和声上是美妙的,产生独唱与合唱的多重效果。在这样的号子传唱环境中人们互相附和,传递着劳动情况信息,在附和中人们可以起舞,面带喜悦的笑容,步伐同步,共同取乐,达到娱乐放松的目的。

(三)唱腔的多样性

一般来说号子是没有歌词的,即使是有歌词,只是少数几句方言,“两当号子”更多夹杂甘南人民与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方言。从唱腔上看分为花号子与排号子,花号子没有歌词,至少由两个人共同发音,产生合唱效果,整个过程一次性完成,对演唱者的配合要求一致同步,不能出现间断,这会影响演唱的整体性,达不到和声效果,这种号子富于变化,善于大自然的声音。排号子有歌词,一句有7个字,音节有前后之分,前一个音节有4个字,后一个音节有3个字,中间由虚词连接,在田间劳动演唱,人们互相“斗歌”,营造一个愉悦的劳动环境,田间野外成为愉悦的音乐天堂。

三、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本文从两个方面对“两当号子”产生的自然环境及音乐特点展开了论述。“两当号子”是陇南特有的一种号子,有着特定产生自然背景,是自然与劳动的产物,也有特定的音乐特点,正因如此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延续至今。但从现实情况上来看,当前这种艺术形式趋近灭绝,已经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于研究甘肃地方历史,对传承劳动人民勤劳自强的精神品质有重要意义,除了对其艺术静态的物质进行研究,还需要进行保护实践,最重要的是保护继承,这也是本文研究论述的初衷。■

[1] 邢楠楠.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劳动号子传承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09:173-178.

[2] 谢珍珍.劳动号子审美特征分析[J].黄河之声,2014,13:37.

2016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两当号子及莲花山花儿的音乐形态及传承保护》研究成果(2016F-16)

猜你喜欢

号子甘肃劳动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家的“号子”
茶山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唱起号子走汉江
甘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