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粤族谱的特殊史料价值

2017-01-29吴绮云

山西档案 2017年4期
关键词:宗亲族谱南洋

文 / 吴绮云

闽粤族谱的特殊史料价值

文 / 吴绮云

闽粤是台湾汉族同胞和南洋华裔的最主要祖籍地。闽粤数量浩繁的民间族谱,除具有中国大陆各地族谱的基本史料价值外,尚具有更为特殊的史料价值。闽粤族谱是研究大陆移民迁移台湾和南洋的重要史料,可以揭示族裔在台湾和南洋顽强拼搏的开基创业历程,可以窥见台湾和南洋族裔与祖家长期往来的密切联系,亦是台湾和南洋族裔寻根认祖难以替代的重要指南。

闽粤;族谱;史料价值

闽粤两省是台湾汉族同胞和南洋华裔最主要祖籍地。历史上,众多家族有大批族裔迁居台湾和南洋,这在族谱中有甚多记载。因此,蔚为大观的闽粤族谱作为传统文化重要遗产,不但具有中国大陆其他地方族谱的基本史料价值,如较高的资料价值、重要的教化功能等,而且具有极为突出的特殊史料价值。

一、闽粤族谱是研究族裔迁移台湾和南洋的重要史料

闽粤族谱对研究族裔迁移台湾和南洋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族谱是同宗共祖的血亲群体专载本姓本族世系发展与先人事迹的史类文献,是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家族发展史。这一性质决定了闽粤家族修谱无不力求完整记载所有族裔信息,包括外迁台湾和南洋的族裔。这可达到上溯世系之由来、下联子孙之一体的目的。这从各个家族修谱的章程,可见一斑。闽南琉瑭戴氏修谱章程明确规定:“凡属维清公派下裔孙,不管分布于何处,都应尽量稽查,编载入谱,芳名永存,力争把失误、遗漏降到最低限度。”基于这种原则,明清以来闽粤家族修谱对迁移台湾和南洋的族裔,包括在台湾和南洋繁衍的后裔,仍然视同家族成员入谱。

闽粤家族修谱,大多把“凡例”作为具体准则。涉及台湾和南洋族裔载录,同样依照“凡例”。尽管“凡例”有所不同,载录的族裔信息详略不尽相同,却要把基本要素记录清楚,包括本人在家族中的世次及名、字、号,生于何年何月何日,父母名字,几个兄弟,本人排行第几,何时迁于台湾或南洋何处,何年何月何日卒葬何处,娶妻与否,是否有继室或侧室,何处人氏,谁家女儿、姓名,何年何月何日生,是否随迁,何年何月何日卒葬何处,生育子女及名字,子女居何处等。

泉州《南安霞锦洪氏族谱》载:九世成厚,远宗六子,生康熙戊子年。自英年往台湾,立籍凤山万丹,建有田产居宅。卒乾隆丙申年,葬台湾南路万丹埔冷水坑。妣陈宜,与公合葬。男四,兆开、兆芳、兆钱、兆志。女二,长配陈家,次配张家[1]271。漳州平和《曾氏雍睦堂家谱》载:十六世正元,官名捷步,字登云,台湾北路右协千总署大甲守备,赏戴蓝翎。娶正室长乐下村林氏,侧室台湾李氏,生二子,长昭亮,次昭茅。公生于道光八年,卒于光绪六年,卒于任,葬台湾嘉义县。妣林氏生于道光壬辰年,卒于同治十年,寿四十。副妣李氏,生于道光己丑年,卒光绪甲申年[2]402。泉州《安溪二房参镇罗黄氏族谱》载:先量公,字君职,号信京,瑞节公四子。生乾隆丙寅年三月廿二日巳时,卒乾隆戊申年六月初八日酉时。往吧,旋梓,溺船而亡。娶孺人范氏金娘,号和玉,生乾隆丁卯年八月十六日申时,卒嘉庆戊辰年七月初四日巳时,葬本山下坝仑鹏雏路田后。无传。”[3]105广东梅州《赵氏崇政族谱》载:九世云山,和字辈,字嵩若,生于清康熙戊辰廿七年,卒于乾隆辛酉六年。妣蔡氏,洲瑞乡赤水村人,生于清康熙庚午廿九年,卒于乾隆丙子廿一年。子六:长妹南,早逝;次志南,去台湾;三思南;四忠南,去台湾;五恩南,去台湾;六惠南,去台湾。

这些信息对研究闽粤族裔向台湾和南洋迁移的历史,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通过对各家族的记载进行梳理,可以窥见迁移的历史概况,诸如时间跨度、各个时段人数、主要向台湾和南洋何处迁移、迁移台湾和南洋后繁衍情况、祖家中尚有哪些亲属等。在此基础上,可从宏观上进一步分析,探讨某些深层次原因,如为何不同时段迁移数量不同?为何迁移到台湾和南洋后主要集中于某地?进而揭示某些突出特点。

二、闽粤族谱可以揭示族裔在台湾和南洋的创业历程

闽粤家族修谱还有一个很重要目的,即彰显族裔业绩,耀祖光宗,并作为家族教化的特殊材料。因此,族谱除记载族裔基本信息,亦非常重视那些有突出表现的族裔,总是不惜笔墨予以彰扬,作为家族子孙学习榜样。这方面对台湾和南洋的族裔一视同仁。

泉州安溪《二房参镇罗黄氏族谱》记载黄珩父子事迹:黄珩,国彦子。年未弱冠,往台经商,粒积成家,旋归聘娶,就田中营建厦屋,傍筑书斋,杖乡杖朝之余,桂子四支,兰孙蒲砌,此所谓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子四,廷密、廷察、廷修、廷觉。密克勤克俭,在台经商,满载旋归,建造大分厦屋。察为人慷慨,经商致富,增广田业,营建大宅屋宇。[4]486晋江东石《西霞蔡氏族谱》载:良礼,奇榜三子,妣黄氏。公生平诚实,即如青年往台,曾与英林乡举人洪尚年之祖在府合伙生理,至老回家,未曾算数,人称之曰,此生鲍管。只此一节,足观其大概矣。志之以示后。[5]141福州闽清《虎丘黄氏敦公族谱》载:黄启晔,祖籍闽清六都洪安村,一九四一年生于马来西亚诗巫市。启晔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勤奋创业,业务不断拓展,成为拥有五十多家跨国集团公司。为人慈善,热心奉献。荣获砂捞越州颁赐拿督勋衔,赢得崇高荣誉。娶刘恭意为室,任砂捞越卫理公会妇女会主席、世界卫理妇女会东亚区副主席等职,堪称巾帼精英。梅州大埔《赵氏崇政族谱》记载赵金陵:一九三一年生于马来亚,十二岁外出谋生,布店当学徒。十九岁,伙同友人开设布匹批发店。二十七岁,独自创业。经四十多年艰苦历程,从布匹行业、百货行业,进而向地产业发展,成就辉煌,成为马来亚华团杰出领袖,被授予“皇室拿督斯里”、“太平局绅”荣衔。上述记载揭示了闽粤家族众多裔孙当年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前往台湾和南洋;并在恶劣环境中,以不折不挠精神,顽强拼搏等艰辛奋斗等历程。这既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亦为祖地祖宗争气争光。

三、闽粤族谱可以窥见台湾和南洋族裔与祖地的密切联系

闽粤家族重视修谱,亦是为了尊宗敬祖、敦亲睦族,使族裔无论迁往何方,身居何处,皆能抱持慎终追远思想,不致数典忘祖,且抱持家族守望精神。因此,族谱中关于台湾和南洋族裔与祖地的密切联系,也有大量记载。这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首先,热情帮助祖家亲人。族裔到台湾尤其南洋后,往往把辛苦赚下的钱寄回祖家,帮助家人修理房屋;回到祖家后,赠送银两和田地给亲人;在祖家为家人娶妇嫁女;出资给祖家亲人经商等。永春达埔《官林李氏七修宗谱》载,在台族裔李克岩,见有宗亲渡台后,死时连棺木也没有,施予棺木;宗亲李怀西,渡台后穷困潦倒,时常接济。泉州《霁江高氏族谱》载,渡台族裔高启根,为渡台宗亲办理丧事且修筑坟墓,出资帮助娶妻。南安罗东《炉峰潘氏族谱》载,在台族裔潘伟仲,为渡台宗亲提供居住地方,还给田地耕作。南安华美《蓬岛郭氏家谱》载,在台族裔郭严明,为渡台宗亲建厝让其安身。修造祖祠修纂祖谱。闽粤族谱中这类事记载甚多。

其次,支持祖家公益事业。明清以来,闽粤在台湾和南洋族裔,于祖家各种公益事业,同样极为热心。诏安南陂《林氏族谱》载,清乾隆年间渡台族裔捐资修葺族学龙山书社。石狮宝盖《铺锦黄氏族谱》载,清乾隆年间在台族裔黄汝涛、黄树珍等,多次捐资,修建祖家龟湖塘及桥梁道路。广东《潮州魏氏族谱》载,族裔魏倬南,居马来西亚怡保,潮州重修开元寺,募捐金箔三箱。广东梅州《赵氏崇政族谱》载,马来西亚族裔赵金陵,先后捐资祖地多所学校、修桥、筑路。

闽粤族谱这方面的记载,不胜枚举。几百年来,台湾和南洋族裔,尽管已远离故土,然而,传统的家族观念,强烈的根意识,使他们始终无法忘怀祖地,同祖地保持十分密切联系。这种血脉相通的浓郁亲情,是一根强有力的无形纽带,仍将跨越宽阔的大海,继续把他们与祖地紧紧联结在一起,任何外部力量也无法将其割断。

四、闽粤族谱是台湾和南洋族裔寻根认祖的重要指南

寻根认祖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重要表现,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传统情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台湾和南洋族裔寻根谒祖热潮渐兴。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最初落户台湾和南洋的先辈,很多已不在人世,加上其它各种因素,使许多族裔对祖地祖宗的记忆越来越模糊,甚至已不知根在何处。当他们想要寻根谒祖,能提供的线索越来越少。闽粤族谱因血缘世序清楚,记载明确,对族裔追溯祖宗足迹,具有特别重要的导向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闽粤家族在台湾和南洋的不少裔孙,正是通过祖地族谱圆了寻根谒祖之梦。1995年,台南宗亲吴正雄,到晋江安海灵水寻找祖居地“悟坑”和始祖葬地“塔山边”,因线索廖廖未果。灵水宗亲经查族谱,终于找到吴正雄属灵水吴氏大二房,祖地是灵水吴厝围,祖名均是灵水吴氏十世孙。1998年,吴正雄回到灵水祭扫祖墓,到祖祠祭拜祖宗。台湾彰化的南靖和溪徐氏宗亲,在20世纪初,家谱被日本人烧掉,失去了祖地详细地址,联系中断;后来,正是祖地宗亲利用《和溪高才社徐氏族谱》,帮助找到祖地。台湾台南的南靖奎洋黾山庄氏宗亲不少人在1980年代两岸恢复往来的时候回来寻根,祖家的《奎洋黾山庄氏族谱》详细记载了每个迁台宗亲名字世次,提供了极大方便。台湾云林县麦寮乡后安村的石狮蚶江石壁林氏宗亲林福胜,于1997年携带《玉山林氏宗谱》,率团来石壁祖地寻根,圆了200多年的寻根梦。

总之,闽粤族谱对实现台湾和南洋宗亲的寻根谒祖梦,确实具有其它资料所难以替代的特殊价值。因此,系统收集、梳理闽粤族谱,充分发掘其价值,是一项重要工作。这对唤起更多宗亲对故土家园的情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激励海内外华夏儿女弘扬爱国爱乡传统,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陈支平.闽台族谱汇刊(第42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陈支平.闽台族谱汇刊(第49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陈支平.闽台族谱汇刊(第36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陈支平.闽台族谱汇刊(第35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陈支平.闽台族谱汇刊(第41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K810.2

A

1005-9652(2017)04-0168-03

本文系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南洋华裔族群谱牒资料整理与研究”(编号:16YJA870007)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虞志坚)

吴绮云(1966-),女,福建南安人,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文献学。

猜你喜欢

宗亲族谱南洋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
探究宗族不断编修族谱的特点及其原因
宗亲联谊与宗祠文化传承
题蓝花楹
中华余氏宗亲总会向洪灾重区湖南省平江县捐款10万元
吴有春
二战后新加坡华人族谱编纂研究
史书上的“南洋”位置在哪里
浙江南洋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