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国国家档案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017-01-29王玉珏黄晓蕙陈洁

山西档案 2017年4期
关键词:国家档案馆遗产档案馆

文 / 王玉珏 黄晓蕙 陈洁

法国国家档案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文 / 王玉珏 黄晓蕙 陈洁

法国国家档案馆十分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参与.纳入《遗产法典》、调整行政隶属关系、制定战略计划、培养文化习惯等措施的实施,为它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法国国家档案馆采取融入“文化环境”、与文化艺术界“跨界合作”、开发档案文化产品、加强文化研究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贴近公众需求、面向更广泛的社会人群,细化公众类型、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引导公众文化消费、吸引文化弱势群体等特点。

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法国

向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和教育服务,是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部门的主要职能。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上述部门不断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审视和反思其职责定位,协调与社会的关系。传统上,档案馆将其自身定位于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保管政府部门的行政文件。相比于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具有深厚的行政色彩,而文化性、服务性不足,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起步晚、动作慢、效率低”。

法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文化强国之一,十分重视档案馆的文化功能实现。近年来,法国国家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卓有成效,极具代表性,值得我国借鉴与参考。

一、法国国家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条件

在法国,档案作为国家的书写遗产(Patrimoine d’écrite)是国家遗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从法律、行政和战略等方面为档案馆参与国家文化遗产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保障。

(一)纳入《遗产法典》,使档案馆参与文化遗产活动“有法可依”

1794年,《穑月七日档案法令》[1]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近代档案法的出现。此后近两百年中,法国围绕着档案工作的发展与变化,颁布了各类法令和行政规定。2004年,《档案法》被纳入《遗产法典》(Code du patrimoine),成为该法典的第二卷:档案馆(Livre II : Archives)。[2]《遗产法典》将每个文化遗产领域的下设机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和历史遗迹等)的工作视为一个整体,对不同类型的物质和非物质国家文化遗产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遗产法典》的出台,从法律层面确认了作为国家“书写遗产”的档案被纳入国家遗产工作体系。2008年法国对《遗产法典》进行整体修订,特别调整了档案部分的内容表述,使之与《遗产法典》中其它遗产类型协调一致。

该法典在明确档案遗产价值的基础上,界定了档案遗产的文化使用与增值活动的具体行为范围(如Article L213—4规定了总统档案的增值问题),为档案馆参与文化遗产活动和文化服务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与保障。

(二)调整行政隶属,使档案馆开展文化遗产活动“名正言顺”

《遗产法典》颁布后,法国对国家文化机构进行了改革与调整。2006年,改革后的文化部将原来直属的“法国档案局”(Direction des archives de France, DAF)更名为“法国档案服务部”(Service interministériel des Archives de France,SIAF),与“建筑遗产部”“博物馆部”共同组建了“法国文化部遗产司”(Direction générale des Patrimoines)。[3]

法国文化部遗产司统筹管理文化遗产工作,涉及的部门包括建筑、档案、博物馆、历史遗迹和考古等。这一行政隶属关系的调整,改变了过去将文化遗产涉及的部门分开管理的状况,在减少行政机构设置的同时,实现了文化遗产“大保护”的管理理念。通过统一文化遗产相关部门的管理,避免了之前的各自为政、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等现象,保证了遗产部门开展工作和活动的一致性。行政隶属关系的调整,使档案馆开展文化遗产相关工作更加名正言顺,有利于档案工作融入整体国家遗产工作体系。

(三)制定战略计划,使档案馆推进文化服务“有条不紊”

2013年恰逢法国国家档案馆新馆建成,档案馆利用转移馆藏至新馆的契机,在对馆藏进行梳理时,将如何更好地提供利用和增值服务纳入其考虑范围。从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展“研究日”“研讨会”“出版物”等系列文化活动入手,法国国家档案馆颁布了第一个针对教育及文化服务的“三年计划”——《法国国家档案馆文化、科技、教育项目(2013—2016)》[4]。该计划成为实现其文化教育服务功能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该计划明确提出:“希望让更多公众和家庭接触档案馆,扩大档案馆可触及的公众人群,让馆藏档案更大程度地服务于更多的公众。尤其是让孩子从小建立对档案的认识,培养良好的文献查阅习惯,并且通过丰富历史知识,建立对国家的感情。”[5]

“三年计划”的公布也标志着法国国家档案馆开始有步骤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跨界合作等方式对接各类文化部门,共同开展档案文化服务。在该计划的指引下,档案馆文化服务有条不紊地逐步推进,已形成阶段性成果。

(四)培养文化习惯,使档案馆推广文化服务“底气十足”

法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文化遗产国家。2012年法国文化部公众文化活动的调查显示:每两个法国公众中就有一人曾在过去的12个月中访问、参观过遗产机构。[6]法国公众强烈的文化意识和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的习惯,为法国国家档案馆文化活动的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

法国国家档案馆选址时有意识地选取具有历史和遗产价值的地标性建筑,并且地处文化街区,这在受周围文化机构影响的同时也将自身纳入到周围的文化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参与到各项文化活动中。例如,档案馆在“欧洲遗产日”、“欧洲博物馆之夜”、“白昼之夜”等重要文化节庆时,推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档案馆逐渐增加对公众的开放程度,开放了很多之前封闭的空间,并通过增值开发建筑遗产、开办展览等活动增进与公众的互动。

法国公众良好的文化活动习惯,使法国国家档案馆在推出文化服务之初就拥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公众对档案馆提供文化服务的接受程度较高,使档案馆提供文化服务时“底气十足”。

二、法国国家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式

(一)融入“文化环境”,增强档案文化服务的公众可视度

法国国家档案馆为了扩展其文化职能,开始更多地参与和融入到“文化环境”(Paysage Culturel)中。这种融入首先是物理形式上的。2013年法国国家档案馆新馆在巴黎近郊皮埃尔菲特(Pierrefitte)建成。新馆的选址充分考虑到周围的文化环境。新馆地处法国文化产业区域建设“大巴黎”(Grand Paris)项目中,比邻巴黎第八大学和文化产业(电影、数字产业、遗产和旅游经济)基地。“大巴黎”项目通过“软实力”与“硬实力”双管齐下的建设,将交通、住宅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地区遗产(包括自然、历史、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文化的保存与推广相结合,发展地区文化创意经济。

法国国家档案馆选址时充分考虑了新馆所在地的文化环境背景,强调与该地区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和地方特点相融合,寻求文化服务新的制高点。为适应文化环境的变化和要求,法国国家档案馆也不断改善、调整和创新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以期在与其他文化机构吸引公众的竞争中取胜,赢得更多的社会可视度(Visibilité),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部分。

(二)与文化艺术界“跨界合作”,拓宽档案文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在文化行政机构改革的背景下,法国国家档案馆为争取到更多的来自政府、社会和公众的资源,积极地参与到合作的环境中。2008年新馆筹建计划引发了法国国家档案馆对自身工作和职能的重新思考与界定。特别是在这样的转变之中,档案馆越来越关注外部资源,寻找新的合作形式与伙伴,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双管齐下的方式,以实现其“身份”(Identité)和“职能”(Mission)。

一是“引进来”。传统档案馆因其机构性质和服务对象等原因,公众了解度较低。很多公众和艺术创作者由于不了解档案和档案工作,在合作之初常把档案馆和图书馆混淆。针对这一现象,法国国家档案馆邀请艺术家来馆,介绍档案馆藏及档案工作,为艺术家展示档案文件。艺术家增强了对档案馆的了解,可以为创新合作模式、提高合作效果奠定基础。

二是“走出去”。为获得更多的公众可视度,法国国家档案馆主动与周围的文化艺术机构开展合作,共同对档案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例如,法国国家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Danse)同样地处圣丹尼市,是一个国家级舞蹈公共服务机构,主要开展艺术创作、遗产保护以及专业人员培训等工作。法国国家档案馆主动与该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就舞蹈档案的保存和基于档案资源的艺术创作进行合作。

随着与文化艺术界的跨界合作越来越多,法国国家档案馆将艺术活动纳入《法国国家档案馆文化、科技、教育项目(2013—2016)》,并为此专门设置一个工作岗位——艺术合作专员(Chargée de mission Partenariats artistiques),负责与艺术界的交流与合作。与文化艺术界合作,增进了社会对档案的了解。这种良好的合作经验,也为法国国家档案馆巴黎分馆(老馆)提供了借鉴,老馆与新馆根据不同的文化地域性质进行联动互补,老馆更注重与传统艺术的合作,新馆更注重当代艺术的合作。

(三)开发文化产品,实现档案文化价值“增值”

长期以来,文化遗产因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公众所认知,常常成为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身份标识。它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传承,这种身份标识易于被认识和发现。同时,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研究资料,其科学价值也已经被人们发觉。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遗产因其公益性特征,其经济与市场价值常常被忽略。

增值(valorisation)是指“使某一事物有价值的行为和活动”,也就是说,所有的能够使文化遗产变得有价值的行为都可以统称为“遗产增值”或“文化增值”。公民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使用、交流、占有,重新发掘和探索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等的过程,都可视为“增值”。正如巴黎第十三大学的经济学著名教授、法国遗产增值研究员弗朗索瓦·本哈默(Fançoise Benhamou)女士所说:“遗产既是经济增长的工具,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7]。

在整个法国文化遗产界对“增值”比较关注的背景下,二十一世纪以来,法国国家档案馆十分重视针对“档案增值”的研究和项目,开展了一系列研讨会,出版了一系列图书。国家及地方档案馆通过不断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为其服务增加文化附加值。例如,积极研发档案在线游戏等数字资源增值产品,设计并开发档案文化衍生品,推广基于档案资源的艺术创作等。文化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引发了法国国家档案馆对馆藏资源的重新思考与审视,使其更加关注档案在证据价值之外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强调通过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实现档案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

(四)加强文化研究,提升档案文化服务的持续动力

2006年和2013年,法国分别进行了高等教育、研究行政体制改革,在不损害各高校独立性的前提下,推动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联合,促进教育资源、科研成果的整合,形成“卓越大学计划”[8]。同时,法国鼓励高校与文化、遗产及博物馆机构之间开展合作。在此背景下,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法国国家档案馆与法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重要文化集团——巴黎启蒙大学学术共同体(Université Paris Lumières)开展了紧密合作。

巴黎启蒙大学学术共同体是由巴黎第八大学、巴黎第十大学、卢米埃尔电影学院、布朗利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国家图书馆、移民历史博物馆和国家档案馆在2012年整合而成。在这一人文学术共同体中,法国国家档案馆与文化机构的合作更为紧密。

巴黎第八大学和第十大学拥有悠久的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研究基础,因此在文化集团当中承担科研任务,并建立起两个与档案相关的实验室——“现在的过去:历史、遗产和记忆”(Les passés dans le présent: histoire, patrimoine, mémoire)和“艺术H2H:艺术及人文媒介”[9](Arts H2H : Arts et Médiations humaines)。这两个实验室也是两个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前者旨在通过对物质性或非物质性的历史媒介的研究,来建立历史、遗产与记忆之间的联系。后者主要立足情境、技术及融合问题开展研究,探索艺术与科技之间、现实空间与数据资料空间之间、艺术形式与传播媒介之间的联系,研究艺术如何借助科技得到更好的传播。该实验室是法国卓越大学计划的一部分,得到国家专项经费支持。

作为巴黎启蒙大学学术共同体的成员,根据共同体研究项目经费的规定,法国国家档案馆既可以参与该共同体的研究项目,也可以提出自己主导的研究项目。目前,“艺术H2H:艺术及人文媒介”研究中心就以“当代创作(意)的档案实践”(Pratique de l’archive par la création contemporaine)为重要研究方向,探讨利用不同的档案材料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这个研究框架下,法国国家档案馆增进了与艺术、研究、创意团体的合作,特别是建立了档案馆工作人员与科研人员的合作。

法国国家档案馆在进行艺术研究的同时,也积极开展高等教育培训活动。“创作挑战”(Idéfi Créatic[10])是一个“艺术及人文活动研究中心的”教学试验项目,旨在创新在数字环境下“研究—创意”的合作教学模式。该项目将艺术、文化和交流、遗产和文学、社会科学等课程融合在一起,涉及70名研究员和400名学生。其中,2012年开设了“档案相关专业”(Métiers des archives)专业硕士学位。“3D档案”(Les archives en 3D)项目由法国国家档案馆“文化教育活动部”和巴黎第八大学“人类认知和人工智能”(Congnitions humaine et artificielle)实验室合作开展,旨在提升数字化印章的数量,丰富其多样性。同时,它也在档案中心、学校、各类组织甚至是个人家中、海外建立数据网络来分享信息。[11]这个项目对中世纪的印章进行分类,并挑选部分具有教育、象征意义及触感很好的印章进行3D制作。中世纪的印章是权威的象征,在今天只用于签署宪法或者是修改宪法等庄重的场合,印章的历史文化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实际用途的意义。

“艺术H2H:艺术及人文媒介”研究中心还以数字化为主题,组织了一系列国际讲座和论坛,如超记忆、数字环境行为、时间等,主题涉及数字转型社会行为的各方面。2012年,该中心组织“遗产和数字人文:怎样培训”研讨会,就遗产机构、教育和研究机构面临的共同问题,如“遗产数字化及其影响”“数字遗产”等开展探讨。同时,通过与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合作,也让更多相关专业的学生了解法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源及工作,例如,为卢米埃尔电影学院的学生介绍照片档案等。

与人文社会科学、艺术和遗产创意等领域的师生合作,既能让法国国家档案馆参与到其研究活动中,及时获取并利用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拓宽了档案学的研究维度和视角,重新审视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下档案工作如何与社会发展融合。通过合作也让档案馆接触到更多的公众,特别是传统意义上不常接触的公众群体,扩大了档案工作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三、法国国家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特点

(一)贴近公众需求,面向更广泛的社会人群

法国文化部遗产司公共政策部自2010年起开展文化遗产机构公众情况的专项调研——“聆听访者”(à l’écoute des visiteurs)。该项目既可以从纵向上了解每个文化遗产机构公众的变化情况,也提供了文化遗产机构之间横向比对的信息。2015年该项目发布了《谁是档案馆的公众?》(Qui sont les publics des Archives?[12])报告。

《谁是档案馆的公众?》报告显示:目前,法国国家档案馆的公众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阅览室查阅者、参与档案馆文化活动的公众以及网民,三者的比例已经达到1:7:100。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已经超越查档利用服务,成为法国档案工作职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一结果不仅显示了法国国家档案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性质,而且转变了传统观念对档案服务以查档利用为主的看法。

文化服务为法国国家档案馆吸引了更为广泛的公众群体。这种以贴近公众,以档案资源为基础,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文化服务为目的的活动将档案馆打造成了真正的文化机构。

(二)细化公众类型,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

根据《谁是档案馆的公众?》报告,参与法国国家档案馆文化遗产活动的公众,60%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档案馆网民50%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而来馆用户57%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文化水平整体偏高。来馆用户同时也是博物馆、图书馆等其他文化遗产机构的常客。10个档案馆网民中有7个经常观看艺术展览,高于法国平均水平(3人)。可见法国国家档案馆公众的文化教育程度均处于较高水平。同时,法国国家档案馆公众的年龄整体偏高,来馆用户平均年龄54岁,档案馆网民平均年龄60岁,参加档案馆文化遗产活动的公众平均年龄51岁。此外,档案馆公众的满意度普遍高于其他文化遗产机构,在是否推荐其他人来馆的调查中,40%的档案馆公众选择推荐,高于历史遗迹(31%)和博物馆(19%)的公众满意度。[12]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法国国家档案馆进一步针对不同类型的公众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在现有公众资源的基础上,档案馆分析可能的潜在公众资源,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历状况、需求目的等,“量身打造”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以满足不同类型公众的需要。例如,为青少年设计艺术体验式档案活动,为外国公民设计多语种的法国历史讲解,为普通公众开设公民权利讲座等。

细化公众类型有助于更加精准定位不同类型公众的档案文化需要,改变“千篇一律”的仅从档案馆“业绩”出发的展示类项目。

(三)引导公众文化消费,吸引文化弱势群体

除了被动接受来馆参与文化遗产活动的、相对固定的“告知”阶层外,法国国家档案馆还推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和项目,以吸引社会的“文化弱势群体”来馆参与文化遗产活动。

基于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个体受其所归属的群体和场域的影响。2004年开始,法国文化部开展了“共同生活”(Champs Social[13])项目。旨在让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公共文化部门,针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特别是缺乏文化活动的群体提供平等接受艺术教育和活动的机会。法国国家档案馆积极参与到这一项目建设中,2015年巴黎分馆和皮埃尔菲特分馆共接待642名“文化弱势群体”参与档案馆的各项活动[14]。

此外,法国国家档案馆邀请艺术家驻馆,在档案馆内为艺术家提供艺术创作和与公众交流的场所。通过艺术家吸引公众来馆,让公众有机会进入档案馆、了解档案馆,拉近档案馆与公众的距离。同时,通过跨界合作,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和灵感。在这样的互动中,档案馆的馆藏资源得到有效的应用,实现了文化和经济价值的统一开发。

总之,法国国家档案馆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法律、政策、战略和一系列有效的具体措施和活动,将自身打造成为真正的文化机构,获得公众的信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法国国家档案馆的做法和经验,有诸多值得我国借鉴和参考之处。

[1]Loi du 7 messidor an II[EB/OL]. http://www.legilux.public.lu/rgl/1794/A/0002/Z.pdf.

[2]王玉珏.遗产保护体系下的档案立法:法国《遗产法典(第二卷:档案馆)》解读[J].档案学通讯,2016(4).

[3]Disparition de la Direction des Archives de France[EB/OL]. http://www.piaf-archives.org/actualites/disparition-de-ladirection-des-archives-de-france.

[4]Véronique Castagnet,Christophe Barret,Annick Pegeon,Le service éducatif des archives nationales:par chemins de traverse[M].Lyon:Presses universitaires du Septentrion,2012.

[5]Projet scientifique, culturel et éducatif (PSCE) 2013-2016[EB/OL]. http://www.archives-nationales.culture.gouv.fr/documents/10157/11393/2013_12_PSCE.pdf/02f17665-4ce7-4771-95f3-66efbafb62ff.

[6]Les Français apprécient de plus en plus les visiteur patrimoniales. [EB/OL]. http://www.culturecommunication.gouv.fr/Thematiques/Connaissance-des-patrimoines-et-de-l-architecture/Connaissance-des-publics/Publics-et-patrimoines/PatrimoEtudes/Les-Francais-apprecient-de-plus-en-plus-les-visites-patrimoniales2.

[7]Françoise Benhamou.Économie du Patrimoine culturel[M].Paris:La Découverte,2012,126p.

[8]Initiatives d’excellence[EB/OL].http://m.enseignementsup-recherche.gouv.fr/cid51351/initiatives-d-excellence.html.

[9]Présentation[EB/OL].http://www.labex-arts-h2h.fr/spip.php?page=presentation&lang=fr.

[10]IDEFI-Créa TIC[EB/OL].http://idefi-creatic.net/fr/creatic/.

[11]DES ARCHIVES EN 3D[EB/OL].http://www.labex-arts-h2h.fr/des-archives-en-3d-158.html.

[12]Qui sont les publics des archives[EB/OL]. http://www.culturecommunication.gouv.fr/Documentation/Rapports/Qui-sontles-publics-des-archives.

[13]Champs Social[EB/OL].http://www.champsocial.com/.

[14]王玉珏,杨太阳.法国国家档案馆公众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启示[J].档案学研究,2016(5).

G279.2

A

1005-9652(2017)04-0027-05

本文系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资源驱动型’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模式及其实现研究”(17CTQ031)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虞志坚)

王玉珏,女,辽宁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讲师,法国宪章学院博士研究生。

黄晓蕙,女,湖北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硕士研究生。

陈洁,女,湖南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本科生。

猜你喜欢

国家档案馆遗产档案馆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遗产怎么分
云南省档案局办公室关于表彰2018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及发行先进单位的通报
英国国家档案馆启动“档案年:2018”项目
法国国家档案馆和乔治亚·蓬皮社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
千万遗产
尼泊尔:将国家档案馆建设成为研究机构
when与while档案馆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