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续性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2017-01-28王洪波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31期
关键词:延续性出院医护人员

王洪波

研究数据表明,首次脑卒中发作患者70%~8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为减轻患者生理痛苦与负性情绪,患者需要在术后长期接受康复训练。临床将卒中后4~6个月作为康复治疗的最佳阶段[2],此时患者处于对疾病的心理接受期,负性情绪最为严重,容易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的进一步损伤,因此给予患者必要的干预十分必要。笔者对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以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男41例,女39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62.03±2.55)岁,患者均满足1995年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3],GCS评分(11.65±2.01)分,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按照抛硬币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考组出院时给予脑卒中健康知识指导、术后风险预防、术后康复训练指导等。观察组则接受系统的延续性康复护理干预:(1)构建患者档案, 确立回访渠道。患者出院时,主管护师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建立档案,主要内容包含患者家庭基本情况、病历、治疗过程、护理状况、用药指导、健康指导以及患者出院时恢复情况,着重记录患者联系方式;将延续性护理的内容、目的以及重要性等告知患者,采用Barthel、Fugl-Mayer评分以及SS-QOL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评定;患者出院时告知其医院联系电话、床位护士电话等。(2)延续性康复护理内容:医护人员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将脑卒中的基础知识、预防知识、药物使用方法与禁忌、日常康复锻炼方法、基础疾病的监测与干预、正确生活与饮食习惯指导等告知患者或其家属;医护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观察患者心理变化,对患者存在的负性情绪及时疏导与指引,必要情况下可上门家访,与患者面对面交流。延续性康复护理需要家庭成员的辅助方可进行,因此医护人员随访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患者家属的作用,鼓励其参与到患者的康复中;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疑惑、问题要准确及时的解决。(3)随访时间:患者与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微信、电话、QQ等进行随时联系,医护人员间隔1周要通过电话与患者或其家属主动积极联系;间隔1个月告知患者到医院门诊接受复查,医护人员与患者提前预约,确定好门诊服务时间,具体随访次数与时间依照患者需要适当增加。

1.3 观察指标

患者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采用Barthel指数、Fugl-Mayer量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评定。Barthel指数评分:主要包含穿衣、洗脸、进餐、如厕等日常生活,满分100分,分数与生活能力之间成正比[4]。Fugl-Mayer量表:包含上下肢、手腕、联合运动等项目,满分100分,分数与运动优势之间成正比[5]。SS-QOL量表:包含5个领域,26个项目,满分100分,分数与生活质量成正比[6]。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以t检验,以双侧α=0.05为检验标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出院时Barthel评分、Fugl-Mayer评分以及SS-QOL评分分别为(65.32±10.02)分、(62.08±2.35)分、(60.87±9.68)分,出院后6个月Barthel评分、Fugl-Mayer评分以及SS-QOL评分分别为(89.65±10.58)分、(79.88±9.68)分、(92.03±5.32)分,出院后6个月各观察指标评分明显高于出院时(P<0.05);参考组出院时Barthel评分、Fugl-Mayer评分以及SS-QOL评分分别为(65.81±10.82)分、(63.31±4.57)分、(60.93±10.05)分,出院后6个月Barthel评分、Fugl-Mayer评分以及SS-QOL评分分别为(75.29±6.89)分、(73.35±6.28)分、(80.54±5.36)分,出院后6个月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出院时(P<0.05),术后6个月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脑卒中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与残疾率,部分患者经过抢救虽然得救,但是大部分伴随不同程度的残疾,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临床普遍认为脑卒中需要1年恢复时间,而发病后6个月内为最佳康复时间[7-8],通过积极的干预、功能训练能够极大程度的减少后遗症与并发症,促进患者劳动生活能力的恢复。当前延续性康复护理在我国尚未普及,医院护理工作多是在患者住院期间提供,仅在患者出院时给予常规指导,导致患者出院后不能接受到正确的功能训练,效果不佳。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接受延续性康复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后Barthel评分、Fugl-Mayer评分以及SS-QOL评分均优于参考组(P<0.05),表明延续性康复护理能够使患者在院外也可以得到专业的护理支持,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肢体功能与生活质量。

总之,延续性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后续康复中有助于提高患者功能锻炼效果,对患者生理与心理健康有着重要作用,是人性化护理观念的具体体现,具有显著的价值。

[1]董珍珍,丁岩,邢艳丽.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膝关节控制障碍与本体感觉的研究现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11):1079-1082.

[2]农文军,段朝霞,安平,等.银质针结合系统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J].广西医学,2012,34(3):289-291.

[3]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张小凤,马丽萍,陈琴,等.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幸福感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28):5539-5541.

[5]张桂香.康复护理程序对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康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3):218-219.

[6]冯雨桐,李建军,刘惠林,等.脑卒中患者抑郁状态与生活质量水平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12):1433-1437.

[7]王伟祥,靳瑞领,刘景隆,等.综合康复医疗对246例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ADL改善情况的分析[C].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2005:360.

[8]郝玉荣.延续性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8):284-285.

猜你喜欢

延续性出院医护人员
延续性护理对宫颈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实施预出院流程在脊柱外科患者出院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的用法解读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第五回 痊愈出院
非延续性动词与延续性动词之间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