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经典在“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

2017-01-24刘建香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基础课理想人文

刘建香

(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论经典在“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

刘建香

(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基础课主要讲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观相关内容,运用经典的诗歌、哲理性语言、经子史集等作为教学素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方法之一。经典运用的不同类型具有不同的作用,要成功地运用经典,基础课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人格魅力,还要具备文化素养和创新开拓等自身条件。

经典;基础课;运用

基础课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它是一门培育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制理念的学科,这门课程理论性强,教学中恰当运用经典人文知识不但能拓展知识容量、展现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化,而且能将理论生活化,提升教学的效果。

一、经典运用是基础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本文中的“经典”特指有代表性的、精准的人文素材,主要是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中的经典。运用经典素材传授给学生的理想、价值及道德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促使其由生命生存层次向求善求真求美层次提升,旨在促进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二、经典在基础课中运用的素材类型

(一)诗歌经典营造时代责任和使命

诗歌的形式精简,有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诗歌经典更具有生命之美,“通过对大自然寄予深情来抒发心灵的感受,教会人的生活观念,获得感情升华”[1]。

第一章在讲理想时,为形象阐述理想的作用和时代性,引用了流沙河的诗: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是火,是灯,是路,进而讲授理想的作用及特征,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理想。在此基础上课堂中再进一步阐述,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的关系。在讲述维护祖国的统一、爱情等相关教学内容时,可分别运用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致橡树》配乐诗朗诵,营造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哲理性语言激发学生自强与操守

在讲第一章关于理想作总结时,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笔者用这样一段话:“如果把理想比作一座高塔,无论你是一只雄鹰还是一只蜗牛,从塔底到塔尖,同样的目标不同的路程,能让我们坚持到达塔顶的是信念,一种自强不息、永不放弃的精神。我想我即便只是一只蜗牛……”。

为了使学生更理解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注重对他人和社会的奉献和付出,在第三章最后总结是这样的:“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这些哲理性语言不但对课堂内容有高度的总结作用,提升了课堂学习效果,并且能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印象深刻,通常能赢得学生热烈的掌声,让教师自身享受课堂付出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

(三)经子史集唤起学生民族自豪感

人类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文化经典中含有丰富的人文教育思想养分。经子史集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断层,基础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相关性,有选择地采用经典传统文化和历史典故作为素材,有利于唤起学生们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

1.经典传统文化

因此,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山东省必须对农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体系。首先,为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山东省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节约水源,加大治污力度,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其次,为优化种植业结构,应因地制宜开展耕地轮作休耕,积极推广新型大棚、无土栽培、基质栽培和集约化育苗技术,并通过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11];再次,应大力发展机械化作业,解放劳动力,实现规模生产;最后,应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和科研所的人员和技术优势,提高省内社会服务水平。

在传授第二章爱国主义的内容,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时,笔者引用老子的《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并进行详细解读。笔者是这样讲述“上善若水”的:水,遇冷可变成冰,冰虽有水,但比水强硬百倍,坚如钢铁,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百折不挠;水遇热可变成气,气看无形,却能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聚力,动力无比,此第二境界——聚气生财;水,看似无力,自高处往下流,凡遇阻挡均能穿越,滴水穿石,此第三境界——以柔克刚;水,能上能下,上能化成气,下能化成雨,高到云端,低到大海,此第四境界——能屈能伸;水能净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水都能接纳,然后慢慢净化自己,此第五境——有容乃大。鞭策学生,做人要具有水的品质。

另外,还解读了孔子《论语》中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应将心比心,自己不能办到的事不能强加于别人。

2.历史典故

在第四章讲授“守信”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优良道德时,采用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张劭待式”。这个故事出自于《后汉书》。张劭与范式定下“鸡黍之交”,张劭为了实现诺言放弃为官的机会。而范式为了赴约,不远千里,历经千辛万苦,身负重病日夜兼程奔至张劭家。进而笔者阐述了安身立命、齐家治国要以诚信为本,让学生明白了个人的立足、企业的存活、国家的强大,都必须诚实守信。讲授“忠诚”这一中华传统美德时,以“苏武牧羊”为例;讲授“孝顺”这一中华传统美德时,以《二十四孝》中“孟宗哭竹”为例。

三、基础课中经典的运用条件

(一)教师自身条件

1.人格魅力

教师应“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2],这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保持先进性、纯洁性,要自觉肩负起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其次要以高尚师德和点滴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每一个学生,这是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体现了道德育人的导向;再次,有扎实的知识才能取信于学生,扎实的知识功底是一个好老师的基础,有仁爱之心才能体现和谐育人的导向,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2.文化素养

基础课教师应广泛阅读,涉猎书本知识,博览文、史、哲、艺等各方面的书籍,尽可能占有多的知识信息。只有储备充分的信息,丰富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实行课堂思辨,更好地驾驭课堂,游刃有余地组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实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创新开拓

基础课教师除了博学外,还应在对人文知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精加工,并进行创新,使其成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去照搬人文素材与教材理论,要在表达方式上进行创新,做到“故事有新说”,“老树发新芽”。

(二)素材选择精准

为了把抽象理论感性化,经典人文素材的选取必须精准。恰当的经典人文素材有助于提高思修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一,与理论匹配。经典人文素材选择必须与 “基础”课程理论内容相符,不能为了人文教育而进行教育,不能过分追求人文知识的扩充而背离理论,否则就会脱离教学主题变得散乱。其二,人本原则。所选取的经典人文素材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才能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科背景选择经典人文知识有所侧重,把伦理学的知识融入课堂,对于理工科,整个教学中增加一些工程伦理方面的内容,还有医学伦理、核伦理、环境科学伦理、经济伦理等,根据不同的专业来取舍素材。所选择的素材要反映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经历,使他们能理解和接受。其三,丰富鲜活。人文素材要鲜活,能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和感悟,引起学生们极大的反响,让学生们唏嘘不已,加上适当的点评,为互动提供好的素材。

(三)授课声情并茂

只有当教师的宣讲富有激情和感染力时,才能以激情点燃激情,激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才能变得生动活跃,宣讲才能获得“场效应”。思修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精气神”,“精”指的是饱满的精神;“气”指的是人的精神状态,即气质、气场等;“神”指的是人所达到的特别的精神状态、风范、风采等。思修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有饱满的精神、积极的气场、学者的风采。只有亢奋的情绪,恰当的表情、自然的肢体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方能把诗歌、散文等赋予的感染力和人文气息传递给学生。采用经典人文知识,通过丰富鲜活的表达方式,能使生活理论化与理论生活化完善结合,大道理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学生才不会反感,顺理成章地接受,人文教育才能有所成效。

(四)师生互动共鸣

传授知识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完全接受,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情绪,对其心灵产生持续冲击力,引发积极思考,使知识得到升华,达到知行统一。基础课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方互动交流的过程。为了实行教学互动,达到反思的效果,基础课教师应在了解学生感性与理性需求的基础上,寻找他们关心思考而又困惑不解的问题作为主题,运用人文知识的感性特征,选用得当的经典人文知识作为基础课教学素材,实现“用一棵树去摇晃另一棵树,用一片云去推进另一片云,用一颗心去撞击另一颗心”的教育[1]。通过与学生平等倾心交流,达到师生情感共鸣。

[1]林语堂.吾国吾民[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2]习近平.北京师范大学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4-09/09/c_1112412989.htm.

G642

A

刘建香(1974-),女,湖南衡阳人,硕士,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

猜你喜欢

基础课理想人文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互联网+”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
人文绍兴
探究基础课与专业课互动教学改革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