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市场下的大理白族羊毛毡技艺

2017-01-24何永超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1期
关键词:白族鞋垫羊毛

何永超

(大理市博物馆,云南 大理 671003)

旅游市场下的大理白族羊毛毡技艺

何永超

(大理市博物馆,云南 大理 671003)

大理金圭寺村白族羊毛毡技艺历史悠久,在现代化生产冲击下,缺乏市场竞争力,出现传承危机。文化旅游兴起,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乡村文化成为旅游热点,羊毛毡技艺有了一定程度复苏。为适应旅游文化市场需要,羊毛毡产业改进工艺技术,增加羊毛毡工艺品种类,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开拓体验市场,加强产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大理白族羊毛毡技艺探寻出一条传承、发展之路。

羊毛毡技艺;旅游市场;工艺改进;技艺体验

金圭寺村位于大理市喜洲镇,东临洱海,有着秀丽的洱海风光和田园风情;白族文化浓厚,羊毛毡技艺历史悠久,有着“千年白族技艺”之称,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直至20世纪90年代,羊毛毡产业仍是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云南山区依然活跃着羊毛匠的身影,产品销售遍及云南各地。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兴起,羊毛毡市场逐渐萎缩,从业人员流失严重。随着老一辈羊毛匠老去,传统羊毛毡技艺面临传承危机。“寻根”思潮和怀旧文化兴起,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乡土文化成为旅游热点;越来越多的人走入乡村,享受乡村生活;传统手工艺和民族手工艺成为游客的宠儿,亲手制作工艺纪念品是文化之旅最好的留念和诠释。大理旅游发达,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参观、体验羊毛毡技艺,购买工艺品。在旅游市场下,羊毛毡技艺面临传统技艺传承和改进的挑战,也迎来羊毛毡产业发展的契机。

一、技艺发展史

距今约4000年的新疆古墓沟墓葬出土了目前我国最早的毛织物标本,那时当地人知道将羊毛分档制作毡和毛线,用来擀制毡的是粗羊毛①。金圭寺人拜汉代苏武为祖师爷,认为苏武是羊毛毡的创始人;相传苏武被突厥俘虏,在北海牧羊,长期睡在羊毛上取暖,久而久之,羊毛被压制成毡。唐代樊绰《蛮书-蛮夷风俗》载:“其蛮,丈夫一切披毡。……贵家仆女亦有裙衫。常披毡及以缯帛韬其髻……②”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辑较-诸夷风俗》载:“白人,……男子披毡,椎髻。妇人……以半生细毡为上服……罗罗,即乌蛮也……男女无贵贱皆披毡……虽贵,床无褥,松毛铺地,惟一毡一席而已。……金齿百夷……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末些蛮……妇人披毡……③”可见南诏至元代,洱海流域羊毛毡使用广泛,披毡是本地人的主要服饰。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上卷《乃服第二》介绍了煮毛压毡法,明代制毡业在全国普遍存在。金圭寺内《清同治十三年执照碑》载:何文玉等恳求发执照恢复旧制,由行头来管理羊毛毡行业,收取税金。最晚至同治年间,金圭寺村羊毛毡行业已颇具规模,成为官府主要税收对象。民国时期,羊毛毡是茶马古道上喜洲商帮的主要货物。

羊毛毡技艺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郝春文先生曾对敦煌净土寺等六个寺院常住进行统计,发现毡的品种多达30余种④。金圭寺大红花毡和画毡与敦煌地区极其相似,羊毛毡技艺可能源于西北。解放后村内成立了羊毛毡合作社,全村劳动力参与羊毛毡制作。20世纪80年代,披毡和毡帽深受滇西南牧民喜爱,是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常用服饰;相较于披毡,白族人更喜欢羊毛褂。

二、羊毛毡产业危机

羊毛毡经久耐用,有着保暖、防潮、防风湿等特点,深受云南百姓喜爱。20世纪90年代,大红花毡是大理地区结婚必备品。改革开放后,羊毛毡产业迎来了短暂的繁荣。由于生产、管理和营销不足,恶性竞争严重,产品单一,次品进入市场,羊毛毡产业未能发展壮大。随着现代化发展,舒适洁净的床上用品迅速占领市场,羊毛毡产品失去市场生存能力,羊毛毡加工的户数从一两百户骤减到如今的五六户。

(一)生产管理问题

改革开放后,云南百姓对羊毛毡的钟爱,迎来了羊毛毡产业的繁荣。行头制度消失,没有了产品质量监管;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伪劣次品进入市场, “面糊毡”和“牛毛毡”便是典型代表。“面糊毡”加工成本低廉,是抱被等次级市场的粗坯。随着次品进入市场,羊毛毡古老的品牌崩塌。部分人基于对羊毛毡的记忆和热爱,慕名前来订购。现代舒适洁净的床上用品深受年轻人欢迎,羊毛毡逐渐丧失市场;随着雨具和防寒服的发展,披毡、毡帽、羊毛褂等退出市场舞台,成了装饰品。羊毛毡床上用品的地位甚至不及棕垫和草垫,在市场竞争中一蹶不振。

在抱被的启发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羊毛鞋垫诞生。羊毛鞋垫纯天然制作,保暖性好,在冬季深受消费者喜爱。羊毛鞋垫成为90%以上金圭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每年带来上百万收益,羊毛毡产业盛极一时。在加工中处于辅助地位的妇女是冬季鞋垫销售的主力,销售模式为村民流动摆摊销售,没有进入销售正轨,无形之中损坏了市场品牌形象。村民间压价严重,加工户间打价格战;整体收入增加,但加工者收入严重缩水。加工者不得不降低生产成本,导致无力扩产和开发新产品。市场竞争中,羊毛鞋垫不但没有提升产品质量,反而降低成本加工劣质地毯鞋垫和纸板鞋垫,市场品牌崩塌。由于利润太低,经营次品,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苍洱鞋垫厂倒闭。2010年以后,羊毛鞋垫逐渐退出了市场,羊毛毡产业化倒在了市场营销路上。

(二)传承危机

我外公家祖上曾是行头,家里保存着《清同治十三年执照残碑》和《清光绪税金残碑》,碑中记载的行头何文玉、何文昌为外公家祖辈。随着老一辈逝去,我父亲何利元成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羊毛毡制作传承人。经历了多次羊毛毡产业从繁荣到衰落,父辈们绝望了。从事羊毛毡产业不仅条件艰苦,还要耐得住寂寞;年轻人宁可选择更辛苦的泥水匠,也不愿选择羊毛匠。在我家,当我们想参与这个行业时,父亲总会给我们设置各种障碍。没有了新鲜血液注入,羊毛毡制作技艺面临传承危机。

三、新兴文化旅游市场和古老羊毛毡技艺的碰撞

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如今各地旅游商品千篇一律,地方特色旅游商品深受游客欢迎。金圭寺羊毛毡技艺保留完好,颇具地方特色,许多游客慕名前来购买和定制羊毛毡工艺品。定居大理的旅客看好羊毛毡制品市场前景,开店销售羊毛工艺品。羊毛毡旅游工艺品的开发给羊毛毡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让古老的羊毛毡产业重新恢复生机。旅游商品市场影响下,老一辈和年轻一辈的观念都在改变,双方互相理解,共同推动羊毛毡产业发展。

(一)旅游文化市场对羊毛毡产业的影响

原来的羊毛毡产品为原色毡、画毡、花毡、毡帽、披毡、羊毛褂和羊毛包。随着商品市场的需求,羊毛毡制品种类增多,从单一的生活用品向品种繁多的工艺品转变。原色毡向画毡转变,用几种羊毛原色及染好的颜色来构图;花毡的图案突破了传统吉祥瑞兽的范围;颜色突破了红、绿两个主色,出现多次染色和添色,花毡和画毡的图案更加精美。毡帽和羊毛包变化多样,市场需求量最大;其他工艺品形式多样,品种丰富。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羊毛毡品牌逐渐恢复,从业者收入有所回升。羊毛毡技艺有着古老的历史文化魅力和独特的技艺流程,不少游客忍不住去体验和学习,有四名美国学生慕名前来学习半年之久。羊毛匠收入有限,艺人培养困难;彼此间缺乏信赖和合作,无力扩产。旅游商品市场竞争中,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是制约羊毛毡产业发展的主要桎梏。

(二)技艺改进

羊毛毡制作主要原理是在热水下将羊毛擀压成型,主要技艺流程:弹花、拼毡、擀毡、晾晒、打磨,其中拼毡和擀毡最难掌握。拼毡是将弹花后的羊毛进一步弹松,去除杂质,然后均匀地铺成自己想要的形状和图案。工序难点:普通人无法长期蹲着工作;拼毡长弓弓弦为细竹篾,很容易被拉断;披毡时拉弓的手感和技巧要求高,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容易出现拼毡厚薄不均。擀毡难度在于竹束席体积和重量过大,没有一定的技巧和力度,容易导致变形严重、厚薄不均,成为次品和废品。文化体验成为文化旅游热点,技艺改进迫在眉睫。我们根据需要改变弓的长度,增加弓的种类;弓弦采用韧性、弹性适中的材料。改进后的弓,使用简单轻便,上手容易。缩小束席的幅宽和长度,便于擀制工艺品。工艺改进后,游客只要在羊毛匠指导下就能完成小型工艺品制作。

(三)探寻羊毛毡技艺传承、发展之路

文化旅游打破了传统的观光旅游模式,文化技艺体验兴起。大理白族羊毛毡技艺历史悠久、古老工艺独具一格、工艺品品种繁多,有着发展羊毛毡文化体验的丰富资源。现有家庭经营模式产能有限,无法满足旅游市场需要。只有加强合作,避免恶性竞争,扩大生产,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旅游文化市场中生存发展。为了整合资源,加强市场竞争力,集产品展示、技艺传承、工艺体验为一体的体验馆经营模式进入我们视线。体验馆经营模式下分工明确,羊毛匠大师负责人才培养、精品制作和质量监管;由专人负责市场营销和产品宣传;双方共同合作完成产品开发。与销售商加强合作,使店铺集产品展示、销售和工艺体验为一体,进行技艺展示和文化宣传,提高产品价值。只有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吸收新鲜血液,才能增强羊毛毡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羊毛毡产业发展。体验馆经营模式将为羊毛毡产业在市场竞争中探寻一条传承和发展的道路。

金圭寺村东临洱海,西依龙湖湿地公园,北近海舌公园,有着美丽的洱海风光、田园风情。金圭寺村民族文化浓厚,“羊毛匠祖师节”独具特色;村中羊毛毡技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产品丰富。金圭寺村具有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在旅游商品市场竞争中,羊毛毡产业积极改进工艺,丰富产品,开展工艺体验,加强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参与,给羊毛毡产业带来了新鲜血液,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为迎合市场需求,羊毛毡产业积极改进技艺,努力在市场竞争中探寻技艺传承和发展之路。

注释:

①王炳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423。

②唐樊绰.《蛮书卷八-蛮夷风俗》。

③[元]李京 撰,王淑武 辑较.《大理行记校注 云南志略辑较-诸夷风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④《唐后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郝春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45。

[1]崔世平.“刻毡为形”试释——兼论突厥的祆神祭祀[J].敦煌学辑刊,2010(3).

[2]杨雄端.白族羊毛毡手工技艺探寻:怀旧人类学的视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2(2).

C95

A

何永超(1981-),男,云南大理白族,大理市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碑刻、大理地方史、民族文化和文物考古。

猜你喜欢

白族鞋垫羊毛
红色鞋垫铺就小康路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云南省鹤庆县白族本主庙及演剧活动考论
国际羊毛局2021/22秋冬羊毛趋势预测
薅羊毛是一种享受
Golden fleecers
摸羊毛
大理白族扎染的传统工艺与图案设计
我学会了绣鞋垫
防走失鞋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