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屿汀 关于90后和我的抉择

2017-01-19蔡屿汀

艺术汇 2016年3期
关键词:霍克尼塞尚印象派

蔡屿汀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出于冷战需要,创建了ARPA网引发了技术进步。随后,一发不可收拾,互联网经过了70年代与80年代的过渡,在90年代力促世界进入数据时代,这一变化使得全世界紧紧相拥。实际上,作为数据时代的初戏——“通讯便利”已经让人目瞪口呆,正是由于通讯行业的发展,60年代西方小规模爆发的学生革命最终席卷世界,自由与民主响彻大地。数据加快了速度,娱乐取代了革命,2000年之后,由数据时代促成的快餐生活正式到来。

根源

人类将大师一词提出,塑造了权威性,在当下世界的两大艺术中心伦敦与纽约,我们可以敏感的观察到“反大师”性的绘画意识已经达成共识,这种共识有别于之前的定义。今天的反大师与反权威的艺术态度虽然很多人将其根源定为杜尚,但是我坚决认为这种态度最早应该出现在印象派,绘画在今天被许多人看成是大师性艺术的残骸,可实际上,画家们是最早的一批反抗者。正是由于早期印象派的初步突围,才会出现塞尚的反突围。

我认为塞尚的这种反突围是最早对话大师性的艺术,他既是最“早”也是最“深”。今天的艺术家出于尊重与探索,一直在用当代的方式重新演绎对于传统的理解,但是早在印象派时期,塞尚出于对印象派的反思与传统绘画的“再解读”,他认定必须要突破印象派的权威性框架,打造一个足够结实的绘画体系,于是他重新解构并引用大师性的绘画语言,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系统。而也正是由于印象派的突围再到塞尚的反突围,使得之后的绘画世界一直是在突围与反突围之间来回徘徊。

今天

与此同时,艺术史几度更替,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从塞尚到毕加索,再从杜尚到安迪沃霍尔与博伊斯,藝术紧随时代,而艺术史的发展历来都是与人类的“政治、经济、人文”发展相对应。在今天这样的一个小清新时代,

“时尚、小清新、娱乐化”成为了艺术的主流趋势。

许多艺术家批判小清新性的艺术,我们首先必须要肯定一点——任何好的艺术必然深刻!但是我们需要明白,深刻可以很“基弗”,但是深刻同样可以很“大卫霍克尼”。数据时代之前的反大师共识由印象派和塞尚开始,他们最终还是败在大师系统之下,因为他们被后人归为大师。而,当下的反大师共识,是基于小清新和娱乐的情绪之下,这种共识更加直接和轻松,与大师意识相距甚远。我并非支持所谓的“小打小闹”,实际上我对于“小清新”这个词汇的理解完全不同。今天我们处于的小清新时代以网络为基础,年轻人普遍的个人化与私密化。而,90后与“50、60、70、80”完全不同,今天的90后画家应该更加尊重自己的本能。何为本能?我不认为是简简单单的描述一个对象或者单纯的抒写思想观念。90后的本能应该是“疑问”,对于现实的疑问,时尚的疑问,政治的疑问,自己的疑问。这种疑问以当下为基础,以反思为前提,由这种疑问所引发的艺术作品,也许会很网络化,也许会很情怀化,但是它必然是有力量的!这种本能更加的反大师化,因为它将一切归零,强调时代,强调精神。

小清新本不该是贬义词,这个词汇与“当代”一样,在今天被泛滥使用,使得被妖魔化。当然,今天大多数所谓的小清新作品实际上一点都不“小清新”,而是单薄和低级!而,真正的小清新作品,应该建立在时代之上,强调疑问性的本能!这种本能怎么可能不值得一提?!它太重要了。反大师并非是要打倒大师,而是建立一种“时代的桥梁”。真正的尊重大师,并非是表面上的临摹,而是用今天的情绪去对传统提出“疑问”。这种疑问性的对话方能体现出对传统的尊重。

我与90后的关系

作为90后,我习惯将1985-1995归为90一代,因为这一年龄阶段的艺术人都经历了呆板的9年义务素质教育,面临着病态的升学,走上了艺术的道路。大多数人对于古典艺术没有那么大的崇尚,对于高高在上的大师也没有那么的迷恋。科技与数据化思维对于我们艺术的影响还处在一个朦胧阶段,一切都非常的模糊化。回看,30年前,我们强调“变革、反抗、群体”。30年后,我们强调“个体、内心、孤独”。我的这一系列绘画作品,采用了架上绘画、数字板画和拼贴的方法,绘画于我而言是一种本能的表达。大卫霍克尼说:“毕加索如果生活在我的时代,他也会用IPAD画画。”我敢言:“大卫霍克尼如果是个90后,他与我的艺术情绪将会一样。”

猜你喜欢

霍克尼塞尚印象派
大卫·霍克尼:更大的水花
古怪的“苹果男”——塞尚
名家/[法国]毕沙罗
“青峰”徐来
大卫·霍克尼
霍克尼的朋友圈
左拉“贬低”塞尚
拍卖
法国有个塞尚小城
什么叫做“现代印象派的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