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高中小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17-01-19冯芳

课外语文·下 2016年11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摘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新课程对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培养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问题意识;小说阅读教学;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小说阅读是高中语文阅读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还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只有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真正使学生实现由“被动吸收”向“主动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碰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一种新的知识的学习,要在学习者头脑中经历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经过一连串的心理活动,新知识才能同化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只有具备了能与已学知识对应的认知结构,思维过程中才会经常出现“为什么”。

然而现今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学生普遍问题意识较薄弱。学生习惯性地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专利,自己只要牢固掌握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就好。长此以往,许多学生缺乏提问技能,缺乏一定的思维方法与语言表达能力,因而不能提问题。另一方面,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富有挑战性,不能激起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当前研究课题的认知冲突,就会流于形式,损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不愿意提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教师要精心设计能推动学生整体阅读的主问题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能解读课文核心内容的‘钥匙性质的问题,具有学生值得探究的质量”“是对课文阅读能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通过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带动学生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减少无效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将课堂引向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

余映潮先生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在教授《边城》时,先对课文教学进行足够的铺垫:《边城》的主要特色介绍,《边城》的基本内容介绍,《边城》的人物关系介绍,节选部分前后的基本情节介绍。

然后请学生根据下面两个话题自读课文:(1)读出课文中的“美丽”(2)读出课文中的“忧愁”。最后师生进行话题讨论交流,总结出《边城》蕴含的人生哲理——“美丽总令人哀愁”。这样动人的主问题一经抛出,立刻点燃了学生探究的热情,促动他们不断去思索《边城》的“美丽”与“哀愁”,刷新了他们头脑中对《边城》固有的认知结构,丰富了他们的阅读体验和审美体验。

再如,教授《祝福》时,教师可以抓住“春日”这个节气特征,促动学生思索“为什么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动学生一边研读课文一边搜集证据,辨伪存真,积极思索小说中出现的种种人物是如何扼杀了本该属于祥林嫂的“春天”。在教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教师可以提出别里科夫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他无足轻重,甚至不堪一击。但这样一个人怎能把整个中学辖制了十五年,甚至全城都受他辖制呢?有了这样的主问题设计,学生自然会去分析别里科夫这个小人物的套子的特点,然后通过联系小说背景知识,了解作家作品来探究这个小人物的思想行为上的套子又是如何影响整个社会的,从而挖掘出这部作品的时代意义和深刻内涵。在教师精准的主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求知欲一点点被激发,积极研读文本,对话作者,对话教师,对话同学,完成了作品在学生个体意识里的重构,从而完成了对整部作品的品读。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能恰当而巧妙地设计好主问题, 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认知、行为能力和情感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传统的“师道权威”模式下,学生不敢发问,怕提不恰当的问题引来批评或被嘲笑。有的学生甚至害怕教师提问,以免暴露自己的知识匮乏。因而在面对提问时,他们或沉默以对,或研读课外教辅努力寻找正确答案,从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教师能够弯下腰来倾听孩子的问题和答案,让学生收获被肯定的喜悦,学生才能放开胆量,乐于提出问题,甚至可能提出非常好的问题。

三、落实评价机制,鼓励良好的问题意识

课改的亮点之一是评价的改革,教学不再唯分数论,而是引入了过程性评价。教师要认真利用过程性评价,尤其是“课堂表现”一栏,对学生提问的次数,提问的质量,课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及时记录在册。隔一段时间之后,教师适时总结,用口头表扬、加分、奖状等形式进行表彰,以此鼓励学生的问题意识,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

四、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提问

有了蓬勃的问题意识还不够,许多学生由于思维水平和语言能力的限制,不能恰当地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贻误课堂时间又挫伤提问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研究方法,譬如怎样确定研究主题,怎样制定计划,怎样进行专项调查,怎样观察,怎样做访谈,怎样利用图书馆或者因特网查询资料,怎样撰写研究报告,等等。让学生先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至于在课堂上随口发问,或提非常浅显的问题,造成“满堂问”的现象,占用课堂时间。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主要矛盾。小说阅读有“人物、情节、环境”三大要素,教师要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时,抓情节的跌宕处存疑,人物性格或人物形象的反差处存疑,环境描写的特殊处存疑。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花费大量笔墨描写 “风雪”和“火”。几次“风雪”的描写既渲染了气氛又推动了情节的一步步发展,而“火”的起伏变化不仅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相吻合,还是林冲性格转变的契机。文中对“火”有三处明写,“火”一次比一次大,前两次火起之后又慢慢地熄灭了,可是最后一次却燃起了熊熊大火,火光冲天。这其实与林冲心中的怒火存在着暗合之处。他三番五次地压制心中的怒火,正如课文中描写的草堂中的火“燃起”“再熄灭”“燃起”“再熄灭”,最后在看到草料场大火,听到陆虞候等人的谈话后,终于心中燃起了“熊熊烈火”义无反顾得走上反抗道路。我们可以说“明火”点燃了“暗火”,共同完成了对林冲人物形象的塑造。

五、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那些与学生固有知识结构相冲突的新知识,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形成头脑风暴。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典型错误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的作业、试卷和课堂回答、讨论中,经常有一些错误的观点,有的甚至令人啼笑皆非。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些错误,以这些观点创设问题情境,不仅针对性强,而且能引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例如《老人与海》课堂上,有的学生对老人的悲壮不以为然,认为老人肯定知道鲨鱼是嗜血动物,闻到血腥味必然追寻而来,为什么不将大马林鱼部分切割,搬到船上,总不至于无功而返!这些问题其实是学生在不了解任何背景知识,不熟悉作家作品的情况下,依照自己生活经验提出的疑问。此时教师应当迅速抓住这样的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去查找资料,讨论分析,让学生逐步发现《老人与海》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一个老人和鲨鱼搏斗的故事故事,而是一个寓言,“大马林鱼”“鲨鱼”等每个角色都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只有探索出这些象征义,学生才会明白老人的孤独与悲壮。

六、利用课外资源触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材选取的小说文本大都是经典,学生容易陷入思维的旧窠,产生思维惰性。教师可以通过比较阅读,选取新鲜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材料,给经典文本的诠释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讲授《老人与海》的隐喻象征义时,就可以引入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不仅仅讲的是一个少年在海上漂流的故事,少年、老虎等角色都有深刻的象征义。从当下流行的电影出发,学生极具热情,举一反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因“问题”而学习,而思考,而创新,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赵跟喜.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

[2]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J].语文教学通

讯,2003(5B).

[3]余映潮.“主问题”的教学魅力[J].语文教学通讯,2011(2).

作者简介:冯芳,女,1985年生,福建三明人,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中学语文。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