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基础”课考试考核研究

2017-01-19黄国庆田拥军

学理论·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基础高校

黄国庆+田拥军

摘 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够合理,应以理论水平、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实践能力作为考核维度,坚持全面、客观、知行合一的原则,科学考核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际的思想道德品质,充分发挥考试考核的功能。改进高校“基础”课考试考核的对策如下:实施多元考试考核评价;注重学以致用,考核学生实践能力;重视考核学生日常思想政治表现。

关键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试方法;多元化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223-02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完善起来[1]。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为“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主要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任务。2008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强调要“积极探索科学的考试考核方法”。综合分析目前高校“基础”课程考试考核的现状,离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改革。

一、目前高校“基础”课考试考核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高校在考核学生“基础”课成绩时,考试考核的内容和形式存在不够科学的地方。有的高校“基础”课与专业课考试一样,建立了题库,采用“一卷式”笔试法,考试形式单一,内容不尽合理。因为高校思政教材需体现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修订较为频繁,采用题库的作用不是很大;且卷面成绩不能科学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忽视了“基础”课的实践性。受考试的导向作用影响,部分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不重视道德践履,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有的高校尝试取消笔试,采用参加社会实践撰写调查报告或论文、提交心得体会等方式进行考核,但考核目标不清晰、考核体系不完善、评分标准不细致,随意性较大,客观性不强,导致“基础”课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高校“基础”课考试考核改革的原则

考试作为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高校“基础”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思想道德、法律知识,并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行合一,是“基础”课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因此,为了提高“基础”课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考试考核必须本着科学的原则进行。

(一)坚持全面性原则,综合考核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能力

“基础”课的考试考核要成为实现教学目的、检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既要综合考核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方面的理论素养,又要检验学生是否将理论知识转变成自己的价值理念与行为习惯。如果学生不注重平时的理论学习与思考,考前突击一下便轻松过关,忽视素质教育过程,“基础”课的教育目的就会落空,导致“三进”虽进了教材,进了课堂,但进不了大学生的头脑。因此,高校“基础”课的考试考核改革应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围绕人才培养标准,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政治表现、行为习惯等方面。其次,考试考核中应当注重概念内涵的正确理解、基本原理的灵活运用、分析方法的熟练掌握。学生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还要具备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实施者和参与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高认识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增强教学效果。

(二)坚持客观评价的原则,实现评价主体和方法多元化

高校“基础”课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和行为习惯,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实现评价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当前“基础”课考试考核体系中,往往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是评价的客体。如何评价学生,全由教师说了算,而教学过程中另一个主体的学生,则扮演着被评价者的角色,被动地接受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如果用期末考试的同一根尺子对学生进行评价,将一次考试的分数与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政治思想觉悟和能力等同起来,这是不够客观的。因为学生卷面考试成绩好,并不必然表示其政治思想觉悟就高,反之亦然。

(三)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重视学生的道德践履

高校“基础”课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征,课程的考核也应该体现知行合一的原则,除了测试理论知识水平,还得看大学生是否将知与行结合起来,是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统的“一卷式”笔试模式侧重于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原理的记忆,对于强化学生的理论素养有一定的效果,但其不足在于忽视了“基础”课的实践性。部分学生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只重视理论学习,不重视道德践履,理论上知道该如何做,但实践当中却没有做或者做不到。“基础”课考核如果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忽视社会实践或轻视学以致用的考核必然导致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改进高校“基础”课考试考核的对策

(一)实施多元考试考核评价

1.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基础”课考试考核中除理论学习部分由任课教师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评价外,还可以尝试引入其他的评价主体。例如成立由班委会组成的评议小组对学生的平时思想政治表现做出评价;而实践教学成绩部分由志愿部对学生志愿服务情况做出评价,任课教师把关。因为许多高校任课教师并不能完全了解大多数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参与实践的表现,将班委会民主评议的结果和志愿服务情况纳入总成绩中可以大大提高平时表现和实践考核的可信度。

2.考核的内容实现多元化。“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考试内容上既要与时俱进,又要客观全面。一是考试内容要与时俱进。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充分开发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使考试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以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二是考试内容还要全面客观。不仅要选择合理的方法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考试题型和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2]。就题型而言,主观题与客观题相比较,主观题更能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以考试内容而言,不能以书本或课堂笔记作为主要的考试内容,而应设计出最能展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试内容。

3.评价方法实现多元化。科学反映大学生理论素养与思想品质,必须改变传统的一元的卷面评价或论文评价,建立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从多维的角度进行考核,将理论知识考试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平时表现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可尝试通过口试进行考核,根据课程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采取提问、演讲、指定命题等方式进行,着眼于考核学生的理论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由注重知识向强化实践能力考核转变,将笔试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引导和督促大学生重视平时学习及日常思想政治表现,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注重学以致用,考核学生实践能力

“基础”课的教学理念应当是集科学理论传播、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素质教育理念。相应地,考试考核也要由应试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转变,既注重检验学生认知水平,更重视检验学生实践能力。单纯的笔试很难实现“基础”课教学内容“进头脑”的教育目标,也培养不出学生健全的心智和完善的人格。大学生思想品质如何,归根结底要看是否落实在行动上,因此多元考核中要将实践活动参与情况作为考核的重中之重。教师要加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民情,开展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并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研究报告,填写志愿者活动情况表,通过研究报告、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情况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科学评定学生的成绩。

(三)重视考核学生日常思想政治表现

“基础”课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但也有部分学生不够重视。实施过程性评价,把大学生平时课堂学习情况及日常的思想政治表现纳入考核范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师要严格考勤,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其次,要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将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效果纳入考核体系,科学制定包括出勤、纪律、参与课堂活动等所占的成绩比例,从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过程性评价除了考核平时课堂学习情况外,还要关注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表现。例如参照校纪校规,出台加分与扣分细则,对大学生中的好人好事进行鼓励并加分,对重大违纪甚至违法的给予扣分,以此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加以强化,最终内化为学生素质。

当然,高校“基础”课考试考核改革是一项复杂的课题,它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完善,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艾红.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的新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8-92.

猜你喜欢

基础高校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