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抗战(四)
---"月读"《蒋介石日记》(1937)

2017-01-17

世纪风采 2017年4期
关键词:东北军杨虎城蒋经国

十四、两会杨虎城(1937年3月28日-4月3日)

在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对发动兵谏的张学良和杨虎城心怀芥蒂,必欲铲除二人在东北军以及西北军中的势力.张学良陪蒋介石返回南京遭扣押,已不足为虑,如何解决仍在西北且握兵权的杨虎城就则成为了蒋的心病.

1929年,杨虎城开始与蒋介石合作,就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十四师师长.同年冬天,蒋介石、冯玉祥之间爆发战争,隶属于蒋麾下的唐生智在洛阳以西击败了冯玉祥部后,却突然以护国救党军的名义通电反蒋,联合石友三率军直逼武汉.杨虎城趁唐生智部不备,一举攻占唐部重要据点驻马店,并且顶住其反扑,为蒋击败唐生智立下了汗马功劳.驻马店战役结束后,蒋就给杨部奖金10万元,又将其部扩编为第七军.翌年的中原大战,蒋任命杨虎城为第十七路军总指挥.杨部先攻击洛阳、后由潼关进入陕西,并最终攻占西安.蒋介石对杨虎城的军事才能心知肚明,任命其为潼关行营主任,担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等职位.杨虎城在陕西经营多年,兴修水利、修筑公路、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建设,深得民心.

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发生后对杨虎城痛恨异常,在日记中屡屡直呼其为"杨逆虎城".2月26日,蒋介石得知杨虎城母亲被东北军扣押为人质,在日记中评论:

杨逆之母为东北军在蒲城绑胁,天网恢恢,害人者自害,何其报之速也.

杨母同蒋介石本无嫌隙,遭到绑胁后蒋有报仇雪恨之感,其对杨虎城的厌恶可见一斑.但杨虎城毕竟手握军政大权,又有军事才能,在着手处理其时必须格外小心.

蒋介石在3月间曾经透过宋子文、顾祝同等人,传达同杨虎城见面的意愿.在日记中,蒋写下了处理杨虎城的预定目标:"该部离陕,抑劝杨离陕,辞职出洋."着重点还在于劝杨辞职出国上.

3月29日中午,杨虎城、于学忠等人飞抵杭州.下午与在杭疗病的蒋介石会面.3月31日再度会面.关于此两次会面,蒋介石在日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3月29日 下午,杨虎城、于学忠来杭会晤,对杨仍宜宽宥,不加谴责,惟劝其离陕辞职.但对张私先通匪之行为近始发现,不禁愤燥系之.

3月31日 正午,与杨虎城详告其个人之利害与以后之出处,调其自辞离陕,以诚待彼,谅彼亦无可奈何也.

蒋介石对杨是软硬兼施,表面上说不计前嫌,但逼其离开西北军的态度强硬.据陪同杨虎城到杭州的李志刚回忆,蒋氏在谈话中虽未斥责杨,但屡屡痛骂张学良,使杨有指桑骂槐之感,宽宥云云在杨氏看来都是虚言,杨在谈话后曾对周围人表示:"蒋一贯对人没有诚意,不应对他有什么幻想."然而,蒋氏对此并未察觉,反而在日记中写:"陕杨来见,仍使陕杨回任,而面命其自动辞职,可谓仁至义尽矣."

十五、返乡扫墓(1937年4月4-10日)

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于1895年逝世,时年54岁.此后,蒋母王采玉担负起了抚养蒋介石的职责,母子相依为命.蒋介石在1935年的日记中回忆幼年时期家中遭水灾而无人来援的情形:

忆十岁之年,父丧未满一年,是年夏初,……乡间洪水,浸屋三尺,为从来所罕见.此时家中惟孤儿寡母二人,胞妹幼稚自不知情.透水半日,无人来家援.

然而,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之下王采玉勉力维持,将蒋介石培养成人.蒋介石对母亲自然感情深厚.毛思诚记载,1899年开始蒋介石就读于姚宗元处,暑假放假回家时,见到母亲不能自已:"未闻言即嚎啕大哭,越时声益凄.自此每外出,辄泪眼尽赤,哀动邻舍,母亲亦避入隔房泣."哪怕是已然出门上路亦"至一、二十里外,犹哽咽不止."

蒋母王采玉于1921年身患重病,当时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积极策划北伐.蒋介石作为革命党中为数不多的曾留日的军事人才,孙中山屡屡电请蒋赴粤共商大计,然母亲病情甚重,让蒋介石左右为难.他在日记中写:

致中师(注:孙中山)及竞公(注:陈炯明)各电,以母病危不忍遽离,侍奉为辞也.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梦中蒋介石亦在担忧母亲病情:

今晚,梦雪深数尺,一片白色,见之心惊,醒后犹觉寒心,不知母病果能痊愈耶,忧愁不堪!

1921年6月14日,王采玉病重不治,蒋介石为之大恸,先后写成《哭母文》和《先妣王太夫人事略》两篇文章追忆王氏事迹.期间孙中山等人一直请蒋介石尽速前往广州,蒋介石皆以母葬前不敢以身许国回复,直至其母葬事决议之后方离开溪口.

蒋介石在王氏过世后几乎每年都回溪口老家扫墓.1937年清明节前后,蒋介石在归乡扫墓时亦饱览故乡美景以调整心情.对此,蒋日记多所记载:

4月4日上午,记事毕,与妻及端纳拜扫母墓.下午,批阅,与妻临武岭潭畔观鱼,古乡风景秀丽,使心神顿安也.

蒋介石率子孙祭扫祖坟

4月5日 上午,批阅,游览校园与视察报本堂.正午,拜扫横路梗、梓树坟头、番杆丘各祖坟,再到父墓展谒,封植渐整,颇足自慰,惟体力疲乏,不能增兴也.下午,仍与妻等游校园,古乡风光之佳,不胜自足也.

蒋氏在溪口的亲族众多,他归乡扫墓之时和部分亲属有所往来,如"妻往葛溪外家,祝四母舅七十寿辰""与妻到先妣临终室省亲"等.

扫墓期间,蒋介石不忘处理政事.为铲除张学良的军政势力,蒋在本周拟定训令,要彻底消除张学良对东北军的影响,切断张与东北军的联系:

以有张则东北军全体将士皆成张氏之私产,不惟东北军殉张,而且张亦殉于东北军,而无自拔之一日.故有张则国家无东北军可用,如东北军欲成为国家之军队而能为国家效用,则断不能有张也.如张果能改过自立,则国家之大军队之众,随时随地皆可使其指挥,军队皆仅限于东北军之一部乎?

可以说,尽管西安事变已结束数月,但余波仍然未平,蒋仍在盘算处置张、杨的措施.

十六、殓葬胞兄(1937年4月11-17日)

蒋介卿是蒋介石同父异母的兄长,为蒋肇聪原配徐氏所生.蒋肇聪逝世之后,蒋介卿继承了玉泰盐铺.玉泰盐铺是从蒋介石祖父蒋斯千就开始经营盐粮的产业,也是蒋介石的出生地.蒋介卿在得到盐铺之后得陇望蜀,向其继母王采玉提出了分家产的要求.

王采玉无奈,只得同意蒋介卿的要求,将财产一分为三:约定玉泰盐铺以及毗邻的住宅都分给蒋介卿,蒋介石、蒋瑞青兄弟得到丰镐房.蒋介卿在其父刚过世就争家产,让蒋介石感到心寒,他在自述早年家境困窘时感叹:

屋业被夺,先畴不保,甚至构陷公庭,迫辱备至;乡里既无正论,戚族亦多旁观,吾母子含愤茹痛,荼孽之余,不足以喻.

其中的物业被夺,指的就是蒋介卿当时强分家产一事,这让孤儿寡母颇有受到欺凌之感,即便是数十年之后蒋介石仍然把这件事成为兄弟阋墙.

尽管争家财一事令蒋介石心怀芥蒂,但蒋介卿毕竟是胞兄.在蒋介石得势后,对蒋介卿屡屡提携,如1921年蒋介卿任广东英德县知事,1927年任浙江海关监督,均为蒋介石背后推力的结果.然而蒋介卿才干不足,两次皆是上任不久即被免职.最后只挂浙江省政务委员职,回家赋闲.1936年底,蒋介卿得知蒋介石在西安遭不测,惊骇过度,不久即过世.蒋介石在《祭长兄锡侯先生文》记载:"兄病笃之时,弟遘西安之变,问医求药,未尝一为躬亲,及由洛回京,次日即得吾兄之凶问,力驰疾归,仅得抚棺一视,而兄之遗言,终不可得闻矣."蒋介石赶回溪口老家时,距蒋介卿过世已隔半月有余,这让他很是抱憾伤感:"兄以忧弟而病,弟归而兄不及见,茫茫人天,此恨宁有终极耶?"

4月返乡的蒋介石,处理蒋介卿的安葬后事,结果更是忧郁寡欢.那几天日记中不乏"心甚不乐也""家事愁闷,不可言喻"的文字:

4月14日 上、下午,皆会客,丧事为悲哀之事,世俗借吊丧为谋面之机,此礼之所以不行也.

4月15日上午送胞兄发引后,心甚郁闷,甚感谋国者不应有家也.下午,葬兄与安主.亲友盛情,徒增烦闷,身体不健一切皆悲矣.

值得一提的是,蒋介卿的葬事虽由蒋介石亲自主办,规格甚高,但由于蒋介石正提倡新生活,力主对丧葬陋习进行改革,所以也与传统葬礼有所不同.4月6日《申报》曾发了如下消息:

行政院蒋院长胞兄、前浙江省政府委员介卿先生,去岁在珂里捐馆后,蒋宅因力行新生活,经营斋尊,概从简约.兹闻已择于四月十四日开弔,十五日发引,寄发讣书,仅以介卿先生生前至友为限.

实际上是在表扬蒋办理葬礼避免兴师动众,而是本着节约的原则.据前来参加仪式的冯玉祥在16日对记者表示,"蒋介卿先生出殡再仪,无一僧道参加,甚为赞同."然而,即便是这样的葬礼,在蒋介石来看尚有铺张浪费之嫌,在"本月反省录"里蒋介石自责地写道:"胞兄丧事完毕,用费约万圆,殊觉靡费,将何以为社会表率也?"

十七、经国归来(1937年4月18-24日)

蒋介石长子蒋经国1925年前往苏联,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在苏联期间,他学业优异,很快就掌握了俄语.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开始,蒋经国受邀请在莫斯科作题为"中国北伐的目的及其最后的成功"的演讲,受到了听众的赞赏.1927年国共分裂之后,蒋经国曾发表了反对蒋介石"清共"行为的公开宣言,他从列宁格勒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毕业以后,先后在莫斯科狄拿马电气厂、西伯利亚的艾尔他金矿、斯弗朵夫斯基市的乌拉尔重型机械制造厂等处工作.

蒋经国从苏联回国前的留影

虽然蒋经国曾提出回国申请,但是苏联方面认为他身为蒋介石长子,在和国民政府交涉时足以成为颇具影响的筹码而不愿放人.蒋介石日记中常有想念蒋经国的记载,尤其是逢年过节.1928年12月9日,蒋介石闻蒋经国在苏处境不利,不禁感叹:"今日见报载,经儿被俄共放逐于白海,吾心固泰然也,然而吾无以对先慈爱孙之心之切矣,岂天果欲使我有亏于天性之爱乎.……夫革命之子弟亦皆为吾之子弟,何必戚戚以子侄为念."

1931年,有人向蒋介石提议,释放共产国际东方部的牛兰夫妇,以换取蒋经国返回,蒋介石拒绝.他在1931年12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余宁使经国投荒,或任苏俄残杀,而绝不愿以害国之罪犯以换儿."

情况在西安事变发生之后有了转机.苏联在事变过程中支持和平解决,为改善中苏外交关系,同意了蒋经国的归国请求.蒋经国一行在1937年3月25日启程回国.

1937年3月25日,蒋介石得到好消息,他记道:"本日接莫斯科蒋大使电称,经国到使馆叙谈,已有妻与子各一,约下月可到沪等语."这是10年来蒋介石首次得到自己儿子的确切消息.接下来的日记中,不断有关于经国回程的记录:

4月6日 布置报本堂陈设.接经儿由海孙葳(今海参崴)第一次电报,于心窃慰.

4月12日 接经儿电,今日已由海参葳(今海参崴)乘船回国,私心窃慰.

接下来的情节有些出人意料.蒋经国回国,1937年4月19日,失散十年的父子在杭州相见,这本是蒋介石盼望已久之事,却惹出家庭矛盾.先摘抄蒋介石那几天的日记:

4月18日 正午乘机飞杭,家事愁闷,不可言喻.

4月19日 下午见经国,以昨日到杭不愿即见也.

4月20日 本日以家事烦恼,不胜抑郁沉闷,强勉由杭来沪,此身几无自由之趣,将以他人之喜怒哀乐为哀乐,可悲之至.

何以喜事当前,蒋介石反而"抑郁沉闷"呢?细细研讨分析,原来是他复杂的家庭关系所造成.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之前,已与毛福梅离婚.毛是离婚不离家,一直在溪口老宅住着.宋美龄相当大度,甚至跟蒋介石回过溪口.但现在蒋经国回来,一下子拉近了蒋介石与毛氏的关系,宋美龄自然会生出无名的嫉妒,却也无法阻拦蒋氏父子相见,只能甩脸色给蒋介石看.所以蒋经国不能直接去上海见父亲,要到杭州等父亲召见.蒋介石居然也压抑心情,到了杭州的第二天才见儿子,且第三天就"强勉"返回上海.真是左右为难,不得不发出"家事烦恼","此身几无自由之趣"的感慨.

蒋介石把蒋经国归来作为要事,在"本月反省录"中记:"经儿由俄归家,一别十二年,骨肉重聚不足为异,而对先妣之灵似可告慰."

十八、杨虎城辞职(1937年4月25日至5月1日)

西安事变后,杨虎城一直面临蒋介石所施加的去职压力.3月底,杨在杭州与蒋介石会面两次,蒋明确表达了希望其去职留洋的想法.杨虎城没有明确反对,但其后并没有通电辞职.蒋介石则不断催促其去职,将"催杨虎城离陕"作为重要事务.而中央军在西北的强势,也使得杨虎城不得不妥协.

蒋指示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与杨虎城谈判辞职出国的条件.4月11日,顾氏致电蒋介石,汇报了谈判所达成条件:"一、杨虎城果能辞职出国,则西北整理容易着手,所请给予国府委员名义,拟照准.二、拟准发给旅费十万元.三、拟复嘱孙蔚如安心供职.四、拟准绥署撤销,保留十七路军名义,令孙蔚如兼任."蒋介石对此四项条件并不全盘接受,对授予杨虎城国府委员的头衔和保留十七路军的番号提出了异议.他最关心的还是杨虎城能否迅速辞职,离开西北,在给顾的回复中提出,杨若能听命辞职出洋,会受到"优待",否则,一切免谈:

虎城如果能磊落态度听命辞职,则照中在杭所设者,然行走不应提任何要求条件.示以至诚,则中央不能不体谅其善意,自不能优遇.否则一提条件,则无复可言矣.如其决然辞职出洋,并望其能于本月内来沪,中当派员为之筹办一切也.

这是一个硬逼利诱、软硬兼施的方案.然而杨虎城未立即行动,西北军内部亦有挽留杨虎城之呼声.4月27日,蒋介石又致电顾祝同,令其转告西北军诸将,要,并备巷战,但切勿声张."

在蒋的威逼利诱之下,杨虎城被迫向蒋介石发出辞职电报:"思维再四,惟有恳请钧座俯鉴,赤诚恩准辞去本兼各职."蒋介石闻讯,记下了在杨氏辞职后的下一步计划,要求其出洋,以绝后患:"问杨虎城何日来沪,……力促杨虎城出洋."

4月30日,蒋介石复电杨虎城,准其辞职,并于第二天撤销杨氏辞职已是势在必行:

西安绥靖公署送别杨虎城

请转告蔚如兄等,虎城出洋,不惟于私为最有益,而且于公亦惟一此法,否则以私害公,未有不误也.中为成全旧日所部与同志之外,再无所求,并告虎城兄勿再为细言所误,盼于月内到沪相晤何如.

为防止节外生枝,蒋介石同时进行军事方面的布置.他4月26日给顾祝同的电文中明确提到:"(杨)虎城未离西安期间,在西安城内外各部队应严密防范布置,以备万一,夜间尤为紧曾隶属杨虎城的西安绥靖公署和十七路军的编制.蒋介石电令何应钦等:"杨虎城辞职既准,则其西安绥靖公署与十七路军名义,应明令撤销,其手续及方式为何,请兄等妥商施行."以尽力消除杨虎城的影响.

虽有曲折,蒋介石对于杨虎城最终辞职还算颇为满意,他不无得意地写道:

杨虎城辞职照准,彼犹思恋栈,然其势已不得不去,此亦政策成功之一征也.

猜你喜欢

东北军杨虎城蒋经国
蒋介石诱捕杨虎城的阴谋如何得逞?
谈东北沦陷谁之过
蒋介石诱捕杨虎城
蒋经国是被民进党气死的吗
蒋经国曾贫困潦倒舀地沟油做饭
浅析1928—1936年张学良对日态度
论西北“三位一体”大联合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蒋经国亲民:工地吃盒饭
蒋介石诱捕杨虎城真相
刘澜波抗日救亡活动之武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