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途中党中央对张国焘的团结与斗争(一)

2017-01-17

世纪风采 2017年4期
关键词:右路张闻天张国焘

毛泽东与张闻天在一起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之后,红军的战略方针问题尖锐地摆到面前.张国焘坚持南下,而中共中央坚持"北上路线".9月9日,毛泽东率领红一军团和中央机关等组成的中央纵队北上,张国焘则率四方面军及部分一方面军部队南下.南下途中,张国焘另立"中央",自封主席.后来,张国焘南下计划失败.毛泽东说过,长征路上同张国焘的斗争,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党内面临分裂的危险.在此过程中,党中央对张国焘采取既团结,积极争取,又坚持斗争的方针,使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会师会宁,避免了党内分裂.

一、战略方针与组织问题之争

遵义会议决定中央红军北渡长江,赤化四川.会后即向土城方向行进,意在泸州、宜宾之间渡过长江,直接与红四方面军配合作战.不意遭到川军顽强抵抗,乃决定撤出战斗.随即二渡赤水,取得娄山关战斗大捷,再占遵义.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军事指挥下,经3月三渡、四渡赤水河,5月抢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5月12日会理会议以后,中央红军执行在川西或川西北创建根据地的计划,沿着通往西昌的大道继续北进.1935年5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主持召开中央会议,决定放弃原定围攻西昌的计划,改为取道冕宁,过彝族区域,到安顺场渡大渡河,进入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会合.

6月12日中午,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在夹金山、达维之间与红四方面军先遣团第九军二十五师七十四团胜利会师.两个方面军在懋功地区胜利会师之后,红军的战略方针问题尖锐地摆到面前.

这时,蒋介石嫡系薛岳等部在后面追赶红军,已占领夹金山以南地区.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深知,南面有重兵把守,向南已不可能.敌人在东边已集结130个团,向东过岷江取成都也已不可能了.向西是茫茫草原,且为少数民族区域,条件更加恶劣.只有向北,北上川陕甘,那里人口稠密,经济较好,便于红军扩大、发展.因此,党中央确定的方针是北上到川西北建立根据地,进而占领川陕甘.而张国焘则提出:西进西康、青海、新疆,到"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区域发展",或是向南,"直取成都,出长江,打到武汉去".北上,还是南下或西进?两种方针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通过电报往来,同张国焘磋商,耐心地交换意见,希望他改变主意.但张国焘完全不考虑中央意见,坚持他的西进或南下的方针.为解决意见分歧,统一思想,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在两河口开会,商决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

张闻天于6月23日到达两河口,住在当地的一座关帝庙里,24日写就《夺取松潘,赤化川陕甘》一文,为两河口会议决定北上的战略方针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在红军长征的历史上,这是最早的一篇系统阐述北上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明确批评张国焘右倾逃跑主义的文献.

张国焘从茂县经汶川、理番到达两河口,已经是6月25日下午了.毛泽东、洛甫(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几十人走出远迎.当即在滂沱大雨中举行了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大会,气氛热烈、欢欣.

6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两河口一座喇嘛庙里召开,集中讨论当前战略方针.会议由总书记张闻天主持.总政委周恩来在会上作了目前战略方针的报告,阐述必须北上到川陕甘建立根据地的方针,并提出为了实现这个方针,必须迅速打击松潘的胡宗南部,两个方面军要统一指挥.

包括张国焘在内的与会者都赞成北上方针.两河口会议全体通过周恩来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方针,委托张闻天写一个决定.6月28日,中央政治局发出《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的决定》.与此同时,6月29日,周恩来根据两河口会议决定,制定了中革军委《松潘战役计划》,准备乘胡宗南部初到松潘地区、兵力尚未集中、碉堡尚未构筑完成之机,消灭胡宗南部,控制作为北上通道的松潘地区.

张国焘虽然表面上赞成北上方针,同意打松潘,但实际上他还是惧怕敌人,想避敌主力,实行其南下川康或西移青新的退却方针.在两河口一、四方面军会师大会后,张国焘向周恩来询问红一方面军的实力.周恩来坦率地告诉他:遵义会议时有3万多人,现在可能不到了.这时,张国焘个人野心膨胀.他自恃红四方面军有8万多人,红一方面军只有1万多人,想以此为资本,用枪指挥党,取得对党和红军的最高领导权.

为争取、团结张国焘,两河口会议以后,毛、洛商量并经常委会决定,任命张国焘为军委副主席.但张国焘的权欲并没有满足.6月29日,张国焘致电中央,强调攻打松潘的困难,并要一军团去阿坝,四方面军主力往西、往南.7月1日,张国焘又借口为了将主力迅速开到毛儿盖东北地带,消灭胡宗南部,提出"我军宜速决统一指挥的组织问题",故意拖延四方面军主力北上的行动.接着,张国焘向李富春表示非常关心"统一组织问题",提出"充实总司令部"等要求.

7月8日,张国焘在杂谷脑召开四方面军高级干部会议,抓住《前进报》发表凯丰(何克全)写的《列宁论联邦》批评张国焘在5月底宣布成立"西北苏维埃联邦政府"一事,大肆攻击中央,挑拨一、四方面军关系,进行反对党中央、破坏红军团结的派别活动.7月10日,张国焘急不可耐,又向中共中央提出"我军宜速决统一指挥的组织问题".说穿了,就是要给他最高权力,给他的部属高级职位,由他掌握红军的指挥权.对于《松潘战役计划》,则极力延宕,不予执行.

对于张国焘延迟北上、贻误战机的错误,朱德、毛泽东、周恩来于7月10日致电提出批评,敦促他对所率各部"速调,速进,勿再延迟,坐令敌占先机",并要张国焘和徐向前、陈昌浩一起速来芦花集中指挥.

与此同时,中央为了团结张国焘,对他在"组织问题"上提的要求,还是顾全大局,尽量考虑.张闻天从团结北上的全局出发,主动表示自愿让出自己担任的党中央总书记职位.毛泽东不同意.经商量,周恩来把总政委的职务让给了他.

7月18日,在芦花(今四川省黑水县)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组织问题".张闻天首先提出关于人事安排的意见:"军委设总司令,国焘同志任总政治委员,军委的总负责者.军委下设小军委(军委常委),过去是四人,现在增为五人,陈昌浩同志参加进来,主要负责还是国焘同志.恩来同志调到中央常委工作,但国焘同志尚未熟悉前,恩来暂帮助之.这是军委的分工.关于总政治部本是稼祥主任,因病实际是博古,现决定博古为主任."

在讨论中,张国焘强调要提拔新干部,提出要向中央委员会增补成员.毛泽东说:提拔干部是需要的,但不需要这么多人集中在中央,下面也需要人.张国焘只得暂时作罢.

张闻天最后作结论说,大家意见一致,很好.现在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打好松潘战役.并宣布决定:张国焘为红军总政治委员,徐向前、陈昌浩为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和政委,博古为总政治部主任.

1937年8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与林伯渠在延安合影

芦花会议决定张国焘担任总政委以后,他才勉强执行军委为补救延误战机而发布的松潘战役第二步计划,率领四方面军北上向毛儿盖地区集中.可是,到了毛儿盖以后,张国焘又进行了一系列反对中央、破坏团结的活动.他在四方面军召开了一个紧急干部会议,在会上宣布中央执行的是机会主义路线,要求将四方面军的十几个干部分别批准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他指责遵义会议是调和路线,要求博古退出书记处和政治局,周恩来退出军委,不达目的即不进兵.他还在中央的附近,做了一个严重的军事示威.同时,他全然不顾中央号召两军团结北上的政治任务,在整个四方面军中封锁中央的影响,做了一个反对中央、反对一方面军的动员,造成了四方面军对一方面军异常恶劣的关系.而这时敌方胡宗南部却已经利用张国焘延宕不进之机,集结了主力,在松潘附近地区构筑了堡垒线,红军攻打松潘的有利时机已经丧失.不仅如此,各路敌军经过调集、布防,形成了围困与消灭红军于岷山以西、懋功以北雪山草地之中的态势.红军处境异常困难.如不抵制张国焘的错误方针,制止破坏团结、反对中央的行为,则将更为凶险.

为求得共同北上,促进张国焘转变与争取四方面军,毛泽东、张闻天等采取了特殊的、十分忍耐的方针.

8月上旬,张闻天在松潘县毛儿盖南面约20里的小村庄沙窝,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形势与任务和组织问题.会前,就这两项议程进行了比较充分的酝酿,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见.8月3日21时,张闻天电告张国焘:"请准于明日十时到达沙窝开政治局会议,并请通知傅钟、博古、邓发、凯丰、富春赶来到会."

沙窝会议从8月4日开始至8月6日结束,共开了3天.8月9日,中央印发了沙窝会议通过的由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决议》肯定6月28日两河口会议决定的"向北进攻"的战略方针"无疑是正确的","创造川陕甘的苏区根据地,是放在一、四方面军前面的历史任务".还进而提到了在川陕甘及广大西北地区"创造出西北苏区根据地"的设想.这实际上是对会合以来战略方针问题的争论做了结论,肯定并坚持了中央的"北上"方针,否定了张国焘的"西进"或"南下"方针.

沙窝会议的第二项议程是组织问题---"吸收四方面军干部参加中央工作".张闻天代表政治局提出预先经过磋商的名单,提升三个正式中央委员:徐向前、陈昌浩、周纯全,三个候补中央委员:何畏、李先念、傅钟;两位同志进政治局:陈昌浩为正式委员,周纯全为候补委员.

对这个名单,张国焘不满意,说:在坚决提拔工农干部上还可以多提几个人嘛!

毛泽东回应他说:四方面军中有很多好的干部,现在我们提出这六位同志,是很慎重的.照党章规定,本来政治局不能决定中委,现在是在特殊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其他干部可以更多地吸收到各军事、政治领导机关工作.

张国焘又迂回曲折地从另一方面提出要求:本来我们的意见,要提这几个同志都到政治局的,这样可以提拔工农干部,他们有实际经验,又可以学习领导工作.

毛泽东既肯定"国焘同志的意见是很好的",又一点不松口,说四方面军的好干部"将来很可以吸收到中央机关及其他部门".

8月6日的会议主要在这个问题上争来争去.毛、洛等看透张国焘的用心,是企图形成多数来控制党中央(这当然只是张国焘的一厢情愿.事实上沙窝会议吸收为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的同志大多数是党的好干部而不是张国焘的人),所以在增加中央委员的人数上毛、洛口径统一,维持原议.但为了从大局出发,尽一切可能同张国焘搞好团结,在组织问题上还是作了一些让步:决定周恩来任红一方面军司令兼政委;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由陈昌浩任主任,周纯全任副主任.

沙窝会议以后,为执行《夏洮战役计划》,中共中央决定,会合后的两个方面军组成左、右两路军继续北上.右路军由一方面军的一军、三军和四方面军的四军、三十军组成,由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率领,以毛儿盖为中心集结,向班佑、巴西地区开进;左路军由四方面军的九军、三十一军和一方面军的五军、三十二军(原九军团)组成,由朱德、张国焘带领,以马塘、卓克基为中心集结,向阿坝地区开进,到达后即东进,到班佑同右路军靠拢,然后齐头并进,向甘南进军.

张国焘又一次玩弄两面派伎俩.他在会上赞成《沙窝会议决议》,会后继续同中央北上计划对抗.他回到毛儿盖后即召开四方面军军以上干部会议,再次提出,西出阿坝,占领青海、甘肃边远地区的方针,而不执行经阿坝北进东出的计划.

为了克服张国焘新的阻挠,中央决定加强中央常委会的领导作用和宣传工作,再次召开政治局会议.

在召开这次政治局会议的前一天,8月19日,张闻天在沙窝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到会者为毛泽东、博古,王稼祥列席.周恩来因病缺席.会议讨论了对张国焘错误的方针问题、常委分工问题和宣传工作问题.会议确定中央分工如下:张闻天负总责之外兼管组织部,罗迈(李维汉)辅之;毛泽东负责军事;博古负责宣传部;王稼祥负责红军政治部;凯丰负责少数民族委员会.这一决定,将领导权集中统一于常委会和党中央总书记,将军事领导掌握在毛泽东手里.在当时张国焘拥兵自重、向党争权,党内矛盾趋于尖锐的形势下,是十分必要的.

8月2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毛儿盖的索花寺召开,集中讨论红军行动方针.会后,发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目前战略方针的补充决定》,对1935年6月28日两河口会议《目前战略方针的决定》作了补充.

张国焘没有出席毛儿盖会议.张闻天等通过各种方式将会议决定电告张国焘,明确要求左路军"迅速出墨洼、班佑,出洮河左岸,然后并肩东进".但张国焘仍然按兵不动,不执行从两河口会议、芦花会议、沙窝会议到毛儿盖会议再三商讨确定的北上东出方针.这样一直拖延到8月30日,张国焘才命令左路军集结后向班佑前进.但是才走一天,8月31日,张国焘又犹豫动摇,却步不前.

二、识破张国焘密电阴谋,中央红军单独北上

毛泽东、张闻天等到达班佑、巴西地区以后,右路军部队就停止前进,进行休整、整顿,等候张国焘率左路军到来.

张国焘对中央的劝告、命令一概置若罔闻.9月2日,他复电中央,借口左路军自阿坝出发在行军途中遇"噶曲河水涨,上下三十里均无徒涉点"为由,停止向右路军靠拢.9月3日,张国焘更变本加厉,不仅决定左路军退回阿坝,而且不顾朱德反对,竟以红军总司令部名义,发电要党中央和右路军南下.9月5日,张国焘以朱(德)、张(国焘)名义正式发出退兵命令:"左路军先头兵团决定转移阿坝补粮改道灭敌".

毛、洛、周等当然不同意张国焘的错误主张和行动,但是他们还是期望能够争取张国焘北上.毛、洛、周就怎样答复张国焘要求党中央和右路军"南下"、红军下一步究竟应该怎样行动这些问题,同在右路军中的徐向前、陈昌浩等多次讨论.毛、洛、周仍然力图通过和缓的商讨劝说张国焘放弃南下主张而取北上方针.同时,让徐向前、陈昌浩向张国焘把问题讲透,便于张国焘转圜.9月8日上午,徐、陈联名给张国焘一份电报,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毛、洛、周争取张国焘改弦易辙的良苦用心.

但是,张国焘一意孤行,竟致电前敌总指挥部,要求"一、三军暂停向罗达前进,右路军即准备南下,立即设法解决南下的具体问题".陈昌浩、徐向前商议后,即向中央报告.张闻天即于9月8日晚召集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王稼祥、陈昌浩、徐向前等在周恩来住处开会,细致冷静地分析了南下、北上的利弊.经充分讨论,决定七人联名致电劝告张国焘执行北上方针.

9月8日晚22时,周、张、博、徐、陈、毛、王联名电报发出.电报说:"目前红军行动是处在最严重关头",现将"弟等仔细考虑结果"一一条列陈述,指出"右路军如果向南行动,则前途将极端不利"."务望兄等深思熟虑,立下决心","改道北进".并告以行动计划:"拟于右路军中抽出一部,先行出动,与二十五、六军配合行动,吸引敌人追随他们,以利我左路军进入甘肃,开展新局."电报最后说:"以上所陈,纯从大局前途及利害关系上着想,万望兄等当机立断,则革命之福."真是一片至诚,溢于言表.

张国焘在延安

对于毛、洛、周、博、王和徐、陈的透辟分析、热忱期待,张国焘全然不顾,一概不听.9月9日,他复电徐、陈并转周、张、博、毛、王,依然以种种困难为借口,反对北进,鼓吹其"乘势南下"的主张.中央即回电指出:"北上方针绝对不应改变,左路军应速即北上."

张国焘不仅不执行中央命令,竟变本加厉,于9月9日当天发密电给陈昌浩,背着中央令陈率右路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

译电员送交这封密电的时候,恰好陈昌浩在会上作报告,讲得兴高采烈.他没想到这是张国焘给他的一封密电,示意坐在旁边的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先阅.叶剑英一看电文,立即敏锐地洞察张国焘企图分裂红军和危害中央的阴谋,遂离开会场,赶到巴西党中央驻地报告.他第一个遇到了毛泽东.毛随即用铅笔将密电抄录在香烟壳纸上.叶带着密电仍旧返回会场.

毛泽东感到情况紧急,立刻找张闻天和博古商量对策.毛、洛、博一致认为事态十分严重,等待张国焘率部北上已绝无可能,继续滞留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毛、洛、博三人很快赶到三军团驻地阿西,与在那里治疗的周恩来、王稼祥举行中央常委紧急会议,果断地决定党中央同四方面军暂时分离,即率右路军中的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单独先行北上,速出甘南,并通知已经北上在俄界(今甘肃省迭部县高吉村)的林彪、聂荣臻,行动方针有变化,要他们在那里待命.

会后,立即分头秘密布置脱离险区的行动.张闻天亲自向李维汉布置了任务,叫他负责把党中央机关、政府机关、总政治部等单位在次日凌晨带到巴西,会同党中央一路北上.张闻天叮嘱他,上述决定要绝对保密.李维汉接受指示后,就立即分别通知了凯丰、林伯渠、杨尚昆,叫他们明天凌晨就走.对下只说到黑水打粮,叫各单位负责人准备好.

9月10日凌晨两三点钟,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一起率领三军团、红军大学离开危险地区.军委纵队各单位也以"上山打粮"为名,随党中央一道北上.

出发时,毛泽东率部在前带领,彭德怀率部在后掩护.张闻天策马前后照应,亲自向干部讲明当时危险处境,还与彭德怀一起布置三军团部队在山上警戒.

9月10日当天,毛、洛、周、博等到达阿西,立即以中央政治局名义致电陈昌浩等下达指令,指出:张国焘电令你们南下,显系违背中央累次之决定及电文.中央为不失时机地实现自己的战略决定,已令一方面军主力向罗达、拉界前进.四军、三十军归你们指挥,应于日内尾一、三军后前进.并郑重声明:"本指令因张总政治委员不能实行政治委员之责任,违背中央战略方针,中央为贯彻自己之决定,特直接指令前敌指挥员(党员)及其政委并责成实现之."并通知他们,"右路军统归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指挥."同时,张闻天等以中央名义致电张国焘,申明:"阅致徐、陈调右路军南下电令,中央认为完全不适宜的."指出:"目前方针只有向北,才是出路","中央认为,北上方针绝对不应改变".

9月12日,张闻天在俄界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报告,回顾了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同张国焘就战略方针进行争论的过程.毛泽东报告以后,彭德怀作了改变军队编制等问题的报告.张闻天在充分开展讨论后作总结性发言,对毛泽东的报告作了补充和发挥.

关于同张国焘斗争的性质,张闻天明确指出:"这是两条路线的斗争.一条是中央的路线,一条是右倾的军阀主义---张国焘主义."对于张国焘错误发展的前途,张闻天同意毛泽东所作"反对中央,叛变革命"的估计,并且具体指出:"其前途必然是组织第二党."不幸而被言中,后来张国焘果然另立中央,最终叛变而去.

俄界会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当时因为时间紧迫,会议原则通过.到达哈达铺以后,在9月20日举行的常委会上,决定:"关于国焘问题的决议的起草,由洛甫负责."这个决定由张闻天写成通过以后,没有立即发布.到1935年12月间才在党中央委员范围内公布,在一方面军高级干部中口头传达.

俄界会议还决定,将北上红军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委.由彭德怀、林彪、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组成"五人团"指挥军事.

根据俄界会议精神,中共中央于9月14日再次致电张国焘和徐向前、陈昌浩,严正指出张国焘的错误和责任.但是,张国焘继续顽固坚持其错误主张,率领左路军和右路军中原四方面军的四军、三十军南下,在反党分裂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猜你喜欢

右路张闻天张国焘
名人名言
沈醉回忆:张国焘在军统的日子
走进张闻天工作室旧址纪念馆
张闻天晚年:想做个“普通的劳动者”
从生活小事看张闻天廉政大情怀
叛逃之后的张国焘
左路和右路
“不够泼辣”的张国焘
长征路上毛泽东巧用心理战镇住张国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