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躬耕乐道亲近自然:王乐耕瓷画评析

2017-01-16赵盼超

艺术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瓷画瓷器油画

赵盼超

摘 要:瓷器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承载体。从瓷器艺术中衍生出来的瓷画,结合了瓷器艺术的耐久性与绘画艺术的观赏性特征,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其在近现代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因传统瓷画在表现题材和技巧上过于依附于书法、国画,影响了其自身魅力的发挥,逐渐与当代审美脱节,成为小众艺术。该论文以瓷板画家王乐耕的瓷画艺术作为案例,结合《山雨》、《雨窗》系列作品,分析了学院派青年陶瓷艺术家在当代瓷画探索方面的探索和成就。认为其瓷画作品无论从题材上、从表现方式上,还是从意境上,都具有突破性,体现了油画技艺与东方审美在瓷板上面的完美结合,呈现出全新的审美意象。

关键词:瓷器 瓷画 珠山八友 油画

瓷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承载体,千年以来经过工艺创新和技术进步,衍生出丰富多彩的瓷器品种。这些品类繁多的瓷器不仅满足了人们生活日用的需要,还借助造型和纹饰提升了人们的审美趣味。从瓷器艺术中衍生出来的瓷画,是明清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新的瓷器品类。瓷画的诞生,体现了人们不再满足把瓷器当作日用生活器具,也不再满足于把瓷器表面的图案仅仅当作是一种附属装饰来欣赏。他们希望赋予瓷器更加“高贵”的艺术内涵,让其与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一样,能够挂入“大雅之堂”。可见,瓷画是中国瓷器艺术发展到高峰以后的又一次突破和尝试。

自明清以降,随着商业化发展、烧瓷技术进步,以及文人群体壮大后对瓷器创作的参与,为瓷画的发展提供了前提保障。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明清以后的绘画艺术,因商业因素参与呈现出“世俗化”特征,反之,工艺美术则因文人参与呈现出“典雅化”特征。文人群体的大量参与(明代),写意绘画风格的成熟(清代),大众审美需求的上升(民国),促使瓷画艺术至20世纪上半叶得到飞速发展。这一时期涌现出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家。他们改变了以往瓷画过于刻板媚俗的特点,赋予其更加典雅的艺术内涵。他们的瓷画,多延续传统题材,以浅绛山水、写意花鸟、写意人物为主,借助深厚的艺术修养、高超的绘画技艺、娴熟的釉色把控,把陶瓷艺术与绘画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中国画的神韵风采,打破了以往过于媚俗、匠气、古板的问题。后来的瓷画家在技法及题材上,多以“珠山八友”为圭臬。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瓷画借助烧瓷技术进步及艺术院校陶瓷专业人才的涌现,重新焕发生命力。近三十年来的瓷画创作,整体上来看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主流瓷画创作仍然以传统中国画题材为样式,表现大众喜爱的花鸟、山水、人物题材,不过因对纸本绘画依附性过强,阻碍了瓷画作为一种崭新艺术形式的发展。具有学院背景的瓷板画家,有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和开阔的美术视野,对瓷画这一艺术形式有观念性、学术性追求,不再满足于仅仅是把瓷画当作供大众欣赏的工艺品,而是希望其能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传达艺术观念、开拓审美内涵、更新思想认识。由此,出现了具有水墨意象性特征和油彩表现性特征的当代瓷画。当代瓷画的创作难度很大。首先要过技术关,对釉料、窑温、成色等要有深入研究。纸本绘画的特点是所见即所得,瓷画却不然,会在烧造过程中釉色产生变化,从而让艺术家的创作产生很多不确定的、难以人为掌控的因素。其次要过思想关,打破传统题材束缚,敢于创新和尝试新题材、新样式,同时还要耐得住寂寞,不为世俗审美所牵绊。

王乐耕是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青年陶瓷艺术家,说是青年,也过了不惑之年,在陶瓷艺术殿堂里浸淫二十多年了,算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老江湖”了。他本科、研究生皆就读于中央工艺美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后来又进入清华美院读陶瓷专业博士,同时任教于北京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传统工艺美术系,属于典型的学院派艺术家。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他打下了深厚的专业基础。纵观他从事的陶瓷创作,涉及陶瓷胚釉烧成试验与器形设计创新、传统陶瓷工艺改造,以及瓷板画创作等多个领域,体现了他对陶瓷技艺的全面掌握和理解。

瓷画创作集中反映出他对陶瓷具有强劲生命力的艺术种类的谙熟和理解。他早期的瓷画创作,以几何构成为基调,追求装饰性,体现出“冷抽象”的特点。后来因博士阶段关于磁州窑的研究,开始尝试“借古开今”,利用磁州窑的釉色特点进行瓷画创作,创作了一批用笔开拓、构图大胆、风格泼辣的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他意象造型的能力。近几年来,他因熟练掌握了釉面色彩在烧造过程中的成色规律,就开始尝试往更深层次探索,想要突破瓷板画的传统样式,借助技术创新来带动审美创新,以塑造出具有较高艺术趣味和形式美感的作品。由此,一批无论从题材还是从表现样式上都发前人所未发的瓷画作品诞生了!即他的《雨窗》系列作品。

《雨窗》系列采取了类似于油彩的表现方式,表现雨中之景。这批作品无论从题材上、从表现方式上,还是从意境上,都具有突破性。王乐耕作为学院型艺术家,不满足于固有题材的重复,他尝试在当代审美多元化的时期,找到更新的、符合当代审美趣味和艺术精神的瓷画样式。这批作品反映出,他对瓷画有深刻理解和认识。他认为:首先,瓷画是瓷。瓷画作为瓷器艺术的分支,要符合瓷器烧造的特点,不能违背自然科学规律和技术规律,要尽量发挥出瓷器本身的特性,不能一味模仿其他绘画类型。正如国画要受到宣纸、毛笔等材料独特性的限制,瓷画也要受到“瓷”这一属性的限制。如能在画瓷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些限制,把瓷的特性发挥出来,可能得到超越其他绘画的特有美感。其次,瓷画作为绘画的一种,观赏性是其主要特性,要承载审美价值。在当代,这种艺术审美价值要与其他绘画艺术形式一样,经得住当代人的审美考验。再次,瓷画作为瓷器的延伸,是中国瓷文化的承载体,所以要体现出东方艺术精神,即重视韵味和意象营造。

王乐耕《雨窗》系列作品,采取画瓷者较少尝试的油画表现样式,体现了他的勇气和胆量。从技术层面来讲,瓷画采用中国画表现样式,有前人上千年的画瓷经验作铺垫,有无数经典样式作参考,容易入手和表现。采用油画的表现样式则不然,较少有前人经验参考,又无固有样式可学,还要避免与布面油画效果的雷同,全凭反复试验。也就是说,审美观念的创新是一回事,能否突破技术难关,利用瓷画这一形式表现出来,又是一回事。正如陶瓷专家杨永善所说:“中国绘画工具毛笔、墨、砚和颜料,基本构成要素的线条和笔墨,所表现的画意和韵味在陶瓷上都能得到较好的体现,比较接近陶瓷装饰工艺材料和技法,二者很容易过渡和转换。西方油画虽然也能够用新彩描绘,但其表现力和艺术效果相去甚远,而且掌握技艺的难度也很大,所以很难形成相对独立的陶瓷绘画” 。①王乐耕经过不断摸索,终于通过画面技术化的处理和烘烤过程中的釉色把控,突破这一障碍,创作出既具有油画写实性,同时又具有东方意象韵味的瓷画。可以说王乐耕的瓷画创作,推动瓷画艺术向当代艺术这个方向迈了一小步。

《雨窗》系列作为他瓷画创作的代表,体现出了东方审美意象与西方油画技艺在瓷板上面的完美融合。作品以雨景作为表现对象,或表现雨中自然山川之景,或表现雨中都市之景。这些作品虽然采用油画的表现样式,却与古典写实油画有着明显区别。我们都知道,西方古典油画风景,侧重的是客观景象描绘,力求真实再现大自然的壮美景观,而东方的审美则更侧重观者与自然之景的互动,在互动中人自然化、自然人化,形成“物我两忘”的境界。中国风景画(山水画)的创作强化了人对外物的观照,同时又强化了外物对人内心的映射。作为中国艺术的观赏者,可以通过作品感受到创作者的视角和情感体验,谓之“共鸣”。看《雨窗》系列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人的视角”的存在,似乎画面呈现的是作者眼中的风景。透过似乎是玻璃窗望出的视线,我们看到了或迷蒙或萧索、或淋漓或酣畅的雨景。雨水模糊了人的视线,让我们看到的景象似曾相识,又感到陌生。这种意象性手法与传统中国画艺术是如出一辙的,所以说王乐耕的这批作品具有很强的东方意蕴。他不是让我们去看到什么,而是让我们去想到什么。也许这种关涉内心的体验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吧。

雨窗营造的意境频繁出现在古代诗词歌赋里。有作用于视觉的,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客心未便无安顿,试数油窗雨点痕”,数雨点表现诗人的百无聊赖。又有作用于听觉的,如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半夜竹窗雨,满池荷叶声”,雨声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所以“雨”与“窗”一起营造的,是一种立体式的、同时作用于视觉和听觉的情感体验。中国古代诗词中提及雨打纱窗的诗句很多,以夜晚为最,说明只有在夜晚之时,雨打纱窗的声音才会那么清晰吧。

中国人自古对声音有着特有的敏感,也许农耕文明下的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生活,让人更容易按照某种既定的节奏缓慢生活,可以更加敏锐地在宁静的秋夜听到门外小虫的啾唧声或者在无眠的春夜听到雨打纱窗的噗噗声。这些在快节奏生活中听不到的声音,在特定的心境下,显得那么清晰、亲切与自然。庄子所说的地籁、天籁、人籁,就是包括人在内的大自然发出的各种声音,这些天地万物发出的各种声音无时无刻不在,我们之所以感知不到,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聆听的心境而已。包括中国在内东方艺术的审美,以“气韵神采”为最高,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旨”、“韵外之致”,皆强调人对外在物感受的重要性。从艺术欣赏角度讲,能够引发观者想象、共鸣的作品为最高。《雨窗》系列作品营造的意境,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是暗合的。作品中,因为玻璃窗的隔阂及蒙蒙细雨的滑窗而下,人的视线透过清晰逼真的雨点看到模糊的景象,在一实一虚之间,与观者的心理产生呼应和重构,进而有了视觉与听觉上的双重体验。

当今人们居住在高楼大厦里,日夜忙碌无暇驻足,也就不再关注自然季节的变化,甚至因为有了暖气空调,连户外的温度多少都无法感知了,穿衣服要查天气预报。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又怎能重拾东方的审美呢?王乐耕的《雨窗》系列作品,似乎是对这一现象的警示吧。让我们停住脚步,望一望窗外的美景,重归自然。重归自然不是归隐和避世,而是重新找回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

我们难以细致分析出王乐耕是如何把东方审美情趣与西方油画样式在瓷板这一特别的艺术品类中融合起来的,我们也难以分析出这种既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意向性的技巧是如何才瓷板上制作出来的,总之我们看到了他的这些探索取得的进步。这一进步不仅对瓷画领域有贡献,同时还有助于我们开拓思维,把东方艺术精神融入当代审美之中,继续传承下去。当然最重要的是:欣赏啊!借助对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创造和欣赏,感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

注释:

① 杨永善:《独具品格的陶瓷绘画》,见孔六庆著《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页。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瓷画瓷器油画
一张油画
当代瓷画作品选登
油画《塬下》
油画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瓷画猫系列作品
《岁月长又长》(油画)
花开富贵 瓷画
王清丽瓷画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