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友善”核心价值观

2017-01-16吴贵春

关键词:友善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

吴贵春

摘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友善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并不是传统文化的友善思想的简单复制,而要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予以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弘扬友善价值观,需要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入手,使四者有机统一。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友善;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6)06005103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which contains rich and profound thoughts about friendliness. Friendliness in socialist core values, not being a simple copying of the thoughts i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is creatively transformed to cater to the new era. The practice and spreading of the value of friendliness involves the coordinated efforts in cognition, understanding, identification and practice.

Key words: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friendliness; core values

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为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友善价值观的培育,也必须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份。

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友善思想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友善思想主要表现为:胸襟开阔、宽容待人,互谅互让、扶贫济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这些思想不但没有过时,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闪耀出时代的光辉[1]。

胸襟开阔、宽容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纵观古今,凡是获得成功的人,无不是心胸宽广、待人真诚的人;而心胸狭隘的人,无不被社会所抛弃。中华民族历来倡导宽容的道德品质,《尚书》中写道:“有容,德乃大”,就是说只有具备宽容的胸怀,德行才能广大。荀子主张“君子贤而能容罪,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这就是说君子贤能而能容纳无能的人,聪明而能容纳愚昧的人,知识渊博而能容纳孤陋寡闻的人,道德纯洁而能容纳品行驳杂的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清代宰相张英写的一封家书。正是在张英宽容胸怀的感召下,才成就了“六尺巷”的典故。胸襟开阔是宽容待人的前提,只有胸怀坦荡,才能善待他人。如果思想狭隘,心胸狭小,遇事只考虑自己,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就不会考虑到他人。可见,胸怀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具有博大的胸怀。

互谅互让、扶危济困,是友善思想的最好体现。社会是个大家庭,人们由于智力因素、出身背景、受教育程度的差异等,社会中必然存在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和他人给予必要的关怀和帮助。互谅互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墨、道家就提倡仁爱、互助、奉献、慈善等思想。“同宗相济,守望相助”理念是扶危济困行为产生的现实基础。孟子曾说“死徙无出乡,乡田用井,出人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和睦”。这种邻里之间相互关心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仁爱”精神是扶危济困的伦理基础。孔子曾提出;“仁者爱人”,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相互尊重。“侧隐之心”是扶危济困的心理根源。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是仁爱的体现,具备恻隐之心,才能真正做到扶危济困。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友善的更高境界。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人们应尽的道德责任,当他人身处困境,我们应该伸出援手。帮助他人的过程,也是快乐自己的过程。因为我们帮助他人,就会获得社会的尊重和承认,就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内心获得快乐的体验。中国古代就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格言警句,如“成人之美”,“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悯济人穷,虽分文升合亦是福田;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言皆为良药”,“见义不为,无勇也”,“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见义勇为的“义”,是指合乎道义的事,是有利于社会和他人合法利益的事。对于“义举”,社会要给予大力的鼓励,使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行为蔚然成风。如果“义举”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就会出现冷漠,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就会增加,这是任何社会都不愿意看到的[2]。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友善思想需要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优秀传统文化的友善思想,是友善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文化基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并不是传统文化的友善思想的简单复制,而要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予以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使传统文化的友善思想更具有时代性,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与传统美德所提倡的友善,虽有相同之处,但有着明显的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要求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友爱是建立在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之上。而传统道德的友善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差异。实际上,剥削阶级是不可能对被剥削阶级真正友善的。当然,剥削阶级为了自身统治的需要,也可能对被统治阶级施以小恩小惠,但这不是友善,而是虚伪的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要求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友爱是建立在尊重他人人格的基础之上。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人的人格是平等的。尽管每个人的职业不同、学历不同、富裕程度不同,但他们都享有平等的人格尊严。因此,每个人都要对他人有最起码的尊重,都要对他人平等相待,都要有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的态度和真诚。做个友善的人,就要求平等待人,不论贫穷或富贵,不论权重或位卑,不论学识高深或学问疏浅,不论是孩子还是老人,都要谦虚友好、平等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要求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友爱是建立在正确的快乐观基础之上。剥削阶级的快乐观是把拥有财富的多少、地位的高低作为自己的快乐标准,而社会主义快乐观认为人的快乐并不在于财富的多少、地位的高低,而是在于人的价值得到社会承认。也就是说,个人作出了有益于社会或他人的事,并被社会所认可,这时个人才感到真正的快乐。当我们的善举为他人走出困境提供了帮助,为社会增添了正能量,我们的内心自然会产生幸福感。当整个社会相互尊重、相互友爱蔚然成风,必然使置身其中的人们倍感温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要求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友爱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漫长的人类社会,经历了“以神为本”、“以物为本”之后,正在向“以人为本”的更高境界发展[3]。社会主义社会所以成为人们追求的美好社会,就在于社会主义学说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点之上。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相对于友善来说,就是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合理需求,保障人的正当利益实现,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友善思想需要进一步弘扬

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弘扬友善价值观,需要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入手,使四者有机统一。

“知”即提高人们践行友善价值观的自觉性。认知是行动的先导,人们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友善价值观的重要性,才能认同并践行友善价值观。要通过教育,使人们明确友善不仅是个人美德,而且是重要的公民道德规范。从社会主义价值观角度来看,一个人是否友善,关系到社会成员之间是否融洽,关系到整个社会是否和谐[4]。倡导友善,就是要求人们之间互谅互让、和睦相处;倡导友善,就是鼓励人们更多地理解别人、包容别人;倡导友善,就是要化解社会心理失衡,增强社会凝聚力。要通过教育,使人们正确认识竞争与友善的关系。市场经济,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竞争经济。竞争带来了社会活力,带来了优胜劣汰。但竞争与友善并不是根本对立的,竞争不能以邻为壑,不能损害他人利益,不能违背法律和道德,不能以敌对的心态和方式对待另一方竞争者。只有建立在平等和友善的基础上的竞争,才是社会所提倡的。要通过教育,使人们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先富不是社会主义的目的,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邓小平指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 [5]。邓小平的部分先富观点,其目的是以快促慢,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理论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友善思想。

“情”即引导人们从情感上认同友善价值观。情感是人们心理结构的核心部分,人们的任何行为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情感认同是理论认同的深化,是行为认同的基础。强化人们对友善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一要广泛开展关爱他人、关爱弱势群体的志愿者活动。关爱弱势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广泛开展志愿者活动,给予弱势群体必要的帮助,不仅可以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友爱的人际关系,而且可以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二要大力宣传友善典型事迹。在社会主义道德的感召下,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这是我们进行友善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我们要将其充分挖掘和宣传,使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行为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三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乡规民约、市民公约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具象化、制度化,使“爱国、诚信、敬业、友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

“意”即坚定人们践行友善价值观的意志。意志坚定,行动才能更加自觉。不可否认,在践行友善价值观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困惑。如见义勇为反被他人诬陷,捐赠善款被他人挥霍,好心没有得到好报等。遇到这些困惑就失去信心,就放弃对友善的追求,这其实是意志薄弱的表现。增强人们践行友善价值观的意志,关键是要培养人们的独立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控力等意志品质。独立性是指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独立性,就不会被别人所左右,就不会随波逐流,就不会轻易动摇自己对友善的信念。果断性是指人们面对复杂问题的决断能力,有了果断性,就会在荣辱、善恶、得失面前作出正确判断,就会始终善待他人、善待社会。顽强性是指人们抗挫折的能力,在践行友善价值观过程中,也许会遇到他人的不理解,甚至误解,但只要我们信念坚定,就一定能够赢得社会的认可和他人的尊敬。自控力是指人们对自我的监督能力,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受到各种诱惑。有了自控力,我们就能抵御各种诱惑,用理智战胜邪恶[6]。

“行”即鼓励人们积极投身友善价值观的实践。认知、情感、意志,最终要落实在行动上,积极投身友善价值观的实践,是检验认知、情感、意志的根本标准。一要坚持知行合一的修身原则。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目的。只有将友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外化于自己的行动,才能真正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崇高境界。二要从我做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要求自己,自觉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善待他人,善待社会,使友善价值观的践行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三要建立惩恶扬善保障机制。践行友善价值观,需要惩恶与扬善并举。一方面,对损人利己行为给予坚决惩处;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营造公平正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崇善氛围,建立对善举义行的保护机制,从而彰显社会主流价值,形成善行善报的友善文化。参考文献:

[1]文丰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核心价值观营养[N].光明日报,2014-11-16(7).

[2]艾国,刘艳.从四个维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的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56-61.

[3]包心鉴.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升华——汶川大地震后的沉思[N].文汇报,2008-6-10.

[4]钱广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4.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李建华.友善:必须着力倡导的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3-7-6(11).

[责任编辑:吴晓红]

猜你喜欢

友善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
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引导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友善:《圣经》中的永恒主题之一
怎样践行“友善”价值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地方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在“友善”中践行核心价值观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