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淮南子》的治学观

2017-01-16王硕民

关键词:淮南子

王硕民

摘要:《淮南子》全书贯穿治学思想,提出了学习作用上犹如人之砥锡,开启聪明,目的上在通道略物,学以致用,方法上要心志专一,持之以恒,知权善变,触类旁通,对治学的整个环节都论述得较为详赡,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治学观念。这一观念虽然是在传播“道”的思想过程中形成的,但是可以推广运用于一般的学习之中。今天淮南子的治学观念有助于良好治学风气的形成,并对构建学习型社会,建立创新型国家,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淮南子》;治学思想;通道略物;灵活创新

中图分类号:B2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6)06000105

Abstract: Huainanzi is infused with thoughts about study, covering the whole links of study and presenting systematic thoughts about study. In terms of importance, study enlightens people; in terms of purpose, it enables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and facilitates practice; in terms of methodology, it encourages people to be persistent, consistent and flexible. Although these thoughts were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disseminating “Taoism”, they may be applied to general study. Today the thoughts about study in Huainanzi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ety featuring study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 Huainanzi; thoughts about study; perception; flexibility and innovation

《淮南子》在传播“道”学的过程中,渗透着丰富而严谨的治学思想。虽然不像先秦的《论语》《荀子》等著作有专篇文章集中论述学习,但是全书却贯穿了学习精神。其治学思想在《原道训》《精神训》《修务训》《泰族训》中多有体现,并散见其他篇章,书中从治学的重要性,到学习目的、意义、内容、方法等都论述得很详赡、系统,形成较为系统的治学思想。从此足以见《淮南子》十分重视学习,虽然本用于治“道”的学问,但是可以推而广之,用于指导一般的治学。今天深入研究淮南子的治学观念,对于树立良好的学风,构建学习型社会,建立创新型国家,具有启示意义。

一、治学犹如人之砥锡,开启聪明

淮南子认为,学习可以启迪聪明才智。如果人一生不学习,任性而为,就等于渡水不用舟船一样。《修务训》说尧、舜、禹、汤、文王、皋陶、契、史皇、羿九位贤人,虽然相隔许多年才有一位,但是人们总希望像这些贤人不断出现。然而,后来许多人“无五圣之天奉,四俊之才难,欲弃学而循性,是谓犹释船欲蹍水也”。所以人生学习犹如鱼钩与宝剑需要经常磨砺,粗糙的镜子需要打光一样。于是,尖锐批评学无用处之谬误,强调学习之重要:“夫学,亦人之砥锡也,而谓学无益者,所以论之过。”这就如当一个人不懂得如何做那件事,有人主动教会他,此人当然高兴。

学习可以使人开启智慧。《泰族训》以幽默的语言奉劝那些宁愿把时间用于娱乐,而不愿意用来学习的人,假如以射雁打猎下棋的劲头,“日诵《诗》读《书》,闻识必博矣”。学与不学,“犹瘖、聋之比于人也”;而一旦学好就能明白天人关系,抓住治理好国家的根本,用清净的心理、明澈的目光观察一切事物,即可把握其来龙去脉,如此,“可谓知略矣。”其实,孔子早已谈过学习体会:“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168《荀子·劝学》也有受益于学习的经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修务训》进而提出君子要“精摇摩监,砥砺其才,自试神明,览物之博”,如此,即可“通物之壅,观始卒之端,见无外之境,以逍遥仿佯于尘埃之外”,遗世独立,超凡脱俗。正如《诗》所云:“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假如聪明的人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不如愚笨之人勤奋好学。“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这是对《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发挥。人们只有天天奋进,月月奉行,日积月累,学习不倦,才可直接通向光明之境。王符《潜夫论·赞学》更直截了当地指出:“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2]3学习有助于人们增长才智,自古至今的认识是一致的。

这是因为学习可以丰富人的知识。《修务训》引述古代苍颉发明文字、容成制定历法、胡曹创制衣服、后稷耕种庄稼、仪狄首创酿酒、奚仲发明车子等贤人君子的功绩阐发此理。周朝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像这六位贤才了,可是很多人仍在学习这些贤人开创的业绩及其留下的经验;如今,“无六子之贤,而皆修其业”,没人具备这六位先贤之才,但却懂得学习其技艺。道理就在于“教顺施续,而知能流通”。至此,《荀子》所持“学不可已”之论,同时得到印证。

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学习是要借助外界条件,达到个人力量、或者人类力量所达不到的目的。《修务训》说,大雁顺风而行,是为节省气力,衔着芦草飞翔,是为了躲避矰弋;野猪会用乱草木棒、挖洞建房,以防雨淋,遮蔽日晒。蚂蚁、獾貉、虎豹这些动物都懂得利用外物防护自己。“此亦鸟兽之所以知求合于其所利”。假使有人出生于穷乡僻壤,生长在简陋破屋之中,既无父母养育、兄弟交流,又未曾见过眼前礼节、听过先古之事,独自呆在家中,“使其性虽不愚,然其知者必寡矣。”[3]338这是以事实证实了“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3的劝学观点。假物的目的就在于借助外界条件,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譬如,能够领会六艺之广博崇高,品味道德之深邃妙旨,思想达到最高境界,高深莫测,远达无际,而后翱翔于无形之间,徜徉于四海之内,堪比太山之崇高,富拟江河之不断,而后心灵旷然贯通,昭然明亮,神思徜徉于天地之间,无所挂碍,“其所以监观,岂不大哉!”先前不明之事忽然明白了,原因何在?“非知益多也,问学之所加也。” [3]363。诸此,淮南子是在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后来,王符在其《赞学》中同样接受这个观点:“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讬于物也。”

因此,《修务训》提出人们要“名可务立,功可强成”,就应有志于正道,趋就明师;激励气节使高尚,脱去世俗之气,加强学习。

二、治学旨在通道略物,学以致用

在学习上《淮南子》饱含求实精神,指出学习要脚踏实地,务在适用,旨在通晓大道,达于事理;“人莫欲学御龙,而皆欲学御马;莫欲学治鬼,而欲学治人。急所用也。”[3]290学习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俶真训》重申庄子意旨:“是故举世而誉之不加劝,举世而非之不加沮,定于死生之境,而通于荣辱之理。”学习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悟道明理。在此前提下,论治学淮南子多有独到之见。

首先,《淮南子》治学旨在通道明理。淮南子具有务求真实精神,讲究学习的实用性。《俶真训》倡言:“有真人然后有真知。”《修务训》以常理比方,务实地指出:通达事理的人,佩带利剑是用来防身的,而不在于它是墨阳、莫邪那样的名剑;骑马是用来快速赶路的,而不在于它是骅骝、绿耳一样的名马;琴瑟是用来弹奏雅正和谐之声的,而不在于它是何样的名琴。同理,淮南子提出“诵《诗》《书》者期于通道略物,而不期于《洪范》《商颂》”学以致用的高明见解。一切都要从实际效果与能否达到最终目的出发,而不能徒有虚名。高诱注:“略,达;物,事也。”《论语·宪问》曾批评其时学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因此,《诠言训》慨叹,“有智若无智,有能若无能”,达道通理乃为悟道之正本。

为此,淮南子尖锐批评沽名钓誉而不求实际的盲从者,不但学不好,反而还闹出许多笑话。《修务训》列举了许多现象,对学习仅为装点门面,徒有虚名而不求实用的学习态度加以讥讽。比如本有破旧钝刃之剑、走调破损之琴,假如有人说它们曾是楚王佩带过、弹奏过的,尊贵之人、富家妻妾就会争相使用;然而能斩断龙舟、刺穿犀皮铠甲的锋利刀矛,梓桐制成、音色雅正优美的琴瑟,却连师堂、伯牙都不愿弹奏。淮南子诙谐地讥讽这些浅薄之人没有任何主见,不得要领的盲从做法,好比遗腹子给从未见过的父亲上坟,仅是“以礼哭泣之,而无所归心”。这正是荀子所鄙视的“入乎耳,出乎口”的“小人之学”。从此看来,美女并非要像西施那样不可,达人也并非要像孔墨之类不行,“晓然意有所通于物,故作书以喻意,以为知者也”。学习要做“能够见是非,若白黑之于目辨,清浊之于耳听”的“通人”。

同时,《淮南子》反对不动脑筋的学习方法,提倡学习典籍应寻根究底,不可人云亦云。《氾论》深刻指出,诵习先王诗书,“不若闻得其言,闻得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得其所以言者,言弗能言也。”学习诗书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诠言训》更加高明地揭示:“圣人终身言治,所用者非其言也,用所以言也。”淮南子指斥那些不动心思、有口无心的学习如鹦鹉学舌,“鹦鹉能言,而不可使长”,原因就在于鹦鹉“得其所言,而不得其所以言。”鹦鹉学舌是治学的大忌,诵读典籍应取其精髓,而不能流于词章,求其末端。这种认识与《礼记·大学》“格物致知”,穷致事理的认识异曲同工。

据此,淮南子对古代典籍不像先儒那样盲从。比如,先前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对《诗》无限尊崇,甚至认为学好《诗》就可无所不通、无所不能。汉初陆贾《新语·道基》对“六艺”予高度评价:“穷事察微,原情立本,以绪人伦”;认为,“《鹿鸣》以仁求其群,《关雎》以义鸣其雄,《春秋》以仁贬绝,《诗》以仁义存亡”;还极力称赞儒家学说:“仁者道之纪,义者圣之学。学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与先前儒生对诗的盲从大相径庭,淮南子指出“六艺”都有不足之处:“故《易》之失也,卦;《书》之失也,敷;《乐》之失也,淫;《诗》之失也,辟;《礼》之失也,责;《春秋》之失也,刺。”尤其将《诗》看成是邪僻之作[3]108。《诠言训》指斥“《诗》之失,僻”。高诱注:“诗者衰世之风也,故邪,而以之正小人,失其正,而入于邪。”《泰族训》既言“《诗》之失也,辟”,又说“《诗》之失,愚”。淮南子同时贬墨,说周室衰微、王道废缺,“儒墨乃始列道而议,分徒而讼”,于是“博学以疑圣,华诬以胁众,弦歌鼓舞,缘饰诗书,以买名誉于天下”[3]28,批评儒墨假借诗书欺世盗名之徒,是不能得诗书之精要的。因而引导治学,凡事要抓住它的根本,“失本则乱,得本则治”。

不过,淮南子对古代典籍既有否定,也有肯定,平心持论,不偏执一端。《泰族训》还评“六艺”:温惠柔良,为《诗》之风化所致;淳庞敦厚,为《书》之教化作用;清明条达,为《易》之精义所在;恭俭尊让,为《礼》之约束所为;宽裕简易,为《乐》之感化熏陶;刺几辩义,为《春秋》深意所染。《易》《诗》《书》《礼》《乐》《春秋》内容有可取之处,也有不可取之处,“其美在和,其失在权”,对“六艺”须持二分之论。

总之,读书学习一定要有选择,既要兼收并蓄,又不能简单照搬。《泰族训》辩证地指出:“五行异气而皆适调,六艺异科而皆同道。”《说山训》深入浅出分析:水火金木土谷,“异物而皆任”;规矩权衡准绳,“异形而皆施”;丹青胶漆,“不同而皆用”。这些都因为“各有所适,物各有宜。车轮是圆的,车厢则是方的;车辕是直的,车衡则是横的,“势施便也”;骏马善于奔跑,服马则只能漫步。这些都是“处地宜也”,学习恰如集腋成裘,“天下无粹白狐,而有粹白之裘,掇之众白也。”

以此类推,学习要善于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学习《诗》《书》等典籍道理也是如此。譬如,《关睢》兴于鸟,而君子赞美它,是因为雎鸠雌雄有别不杂居;《鹿鸣》以鹿的鸣声起兴,君子觉得它义气可嘉,是因为鹿有发现食物呼唤同伴共享的美德。泓水之战,宋军惨败,襄公当了俘虏,《春秋》却为之称道,是因为看重宋襄公仁的精神。这些都是“方指所言而取一概焉尔”。学习要兼容并包,不可单一,即如天地不仅一物,阴阳不生一类一样;大海不推辞细小的水流才能成为大海,大山不嫌弃各种土石才能成为高山。因此,要善于学习、广泛学习、取长补短,要全面、不能片面。善于学习的人就像齐王吃鸡,一定要品尝数十只鸡脚掌才能满足[3]354。

通道略物要有丰厚的学养。《说山训》说,善于学习的一定要有丰富积累,筑牢根基。淮南子以捕蝉和钓鱼为喻:夜间捕捉蝉,务必以火把照亮,这是要借火光招引蝉虫自投罗网;河中钓鱼,必须将鱼饵调香,这是要借鱼饵引鱼上钩。又如,只有积蓄深水,才有鱼贯而来;树木茂盛,才有鸟来安家。学习之道也是这样,需要深化底蕴。后来韩愈也打个形象比方:“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5]958淮南子不但倡导求真务实治学之风,同时也是实践这种学风的典范。

三、治学需要心志专一,持之以恒

《原道训》中有段精彩论述,说:如果不从内心真正学习领悟,只图表面学习,“此何以异于聋者之歌也”!聋子唱歌只是仿效人别人的口型而无法领会其义自得其乐,歌声一出口便很快飘散了,更无法给人以愉悦。这就是说,学习不能装腔作势,有口无心,而要入心,踏实学习。

学习为什么要“入心”呢?“夫心者,五藏之主也”,要使血气畅通,并能辨别是非,明白事物的原由。假如不是从心灵上获得之“道”,空有治理天下之雄心壮志,这就好比没长耳朵而想调节钟鼓,没有眼睛而想观赏纹彩那样,简直是痴人说梦的,必须心神专一,才能真正学好。吸收知识如果“内不得于中,禀授于外而以自饰”,就连肌肤也不能进入、也谈不上深入骨髓,更不可能牢记心上、保留于五藏之中,因而“从外入者,无主于中,不止;从中出者,无应于外,不行。”这就需要内外结合。只有将“外入”与“中出”有机结合,才能学有所得[3]14。《精神训》说,善学者,“正肝胆,遗耳目,心志专于内,通达耦于一”,以道为准绳,抱守天道之根本而不放纵,外物就无法扰乱其心志。

学习还不能浮躁,要有端正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耐得住寂寞。《俶真训》将治学分为圣人之学、达人之学与世俗之学等几个层次。“圣人”之学,“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达人”之学,“欲以通性于辽廓,而觉于寂漠也。”然而,俗世之学则不然,“内愁五藏,外劳耳目,乃始招蛲振缱物之毫芒,摇消掉捎仁义礼乐”,只是为了招摇过市,哗众取宠而已。这种以表现自我获得世俗名声的治学,是应感到羞耻而不屑为的。《修务训》进一步以史实阐明:“身正性善,发愤而成仁,帽凭而为义,性命可说,不待学问而合于道者”,这是尧、舜、文王才能做得到的;而“沉湎耽荒,不可教以道,不可喻以德”的丹朱、商均,即使严父也不能使其端正,贤师也不能使之感化。这就是韩愈《进学解》所总结“行成于思,而荒于嬉”的道理。

学习要有由浅入深考察问辨循序渐进的过程。荀子早已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箴言。淮南子以学习歌唱为例,想学好歌唱的人,一定得先学五音和音乐的教化常识;想演奏好高雅和谐的乐曲,一定得先从《阳阿》《采菱》乐曲练起,“此皆学其所不学,而欲至其所欲学者。”要先学歌唱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而才能练成高超的技艺[3]283。这是因为纷繁复杂的事物紧密相关联,而有不同门类,诸种现象随处可见,但却难以识别。鉴于此,《礼记·中庸》总结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等五种学习方法,也是学习中完整的五个过程。淮南子即从认识论角度指出:“故或类之而非,或不类之而是;或若然而不然者,或不若然而然者。”并提醒人们:事物看似相同,但决不可从表象上轻易判断,这种情况是又多又难识别,“是故不可不察也”[3]329,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学习即应明白此理。

所以,学好技艺要靠长期的养成,持之以恒。学习贵在坚持,如果朝三暮四,则一无所获。“割而舍之,镆邪不断肉”;然而,“执而不释,马氂截玉”;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不懈的努力,才日新月异[3]279。更要专心致志,正如《庄子·达生》记述孔子用赞扬拘楼丈人捕蝉“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以教育其弟子学习要专心致志。《孟子·告子上》所撰“奕秋诲奕”的故事,用在学习上则说明了学习要专心,三心二意则一事无成的道理。为此,《修务训》以盲人目不能分昼夜、辨白黑为喻,然而“搏琴抚弦,参弹复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假如让未曾练习过琴瑟的人弹奏,即使他有目明如离朱,敏捷过攫掇,“犹不能屈伸其指”。原因在于“服习积贯之所致”,这就如荀子所说的,“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隐括之力”;一旦心诚所致,就是坚如玉石,尚能刻镂,使之成器,何况学习呢!

持之以恒不能口是心非,而要真功。淮南子毫不留情地指斥那些借口说无暇读书学习的人,即使给他时间也不会认真学习的。没有人不知道学习有益于自己的,“然而不能者,嘻戏害人也。”比如,以开凿鱼塘之力耕耘田地,一定会将田地耕耘很好;以堆土修筑高台之功修建堤防,一定能兴修水利;以用于娱乐的巨资招揽达人学士,其名声定能播扬。“人皆多以无用害有用,故智不博而日不足。”[3]363

但是,持之以恒不等于蛮干,而要把握学习规律。《淮南子》认为办一切事情都应把握规律,即“得道”。《诠言训》云:开荒拓土,耕耘田地的是后稷,挖决黄河、疏导长江的是大禹,审理刑狱、裁决公正的是皋陶,但是有圣王之名的却是尧帝。“故得道以御者,身虽无能,必使能者为己用。不得其道,伎艺虽多,未有益也。”《道应训》以尹需学习驾驭之术为例,三年没有学成,内心很痛苦,白天昼夜,苦思冥想。一天半夜时分,他从梦中学会了“秋驾”的技术。第二天,尹需去拜访老师,老师望着他说:“吾非爱道于子也,恐子不可予也。今日教子以秋驾。”尹需听后,兜个圈子,面北向老师再拜行礼,说:“臣有天幸,今夕固梦受之。”这是尹需经过长久探索之后的顿悟。其实老子早已揭示了这个道理:“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6]12学习需要静观审思,在纷纭复杂的现象中理出头绪,把握其中的规律。

布道学习之理既深刻又很简单,《泰族训》指出坚韧不拔学习必有好的结果:“夫物常见则识之,尝为则能之。”一个人能在短暂时间里学到千年知识、通晓古今,虽然这些知识相对稳定,但不能说这些掌握了千年知识、通今博古之人是没有道术的。

四、治学需要知权善变,触类旁通

淮南子在学习上反对死守教条,一切都要灵活掌握。《氾论》说,殷、夏、周,三代之礼不相同,又如何遵从古代礼法呢!那是由于“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假如法律、礼仪已随形势变化而改变,然而思想僵化,因袭旧业,死守旧法教条,认为离开这些天下就无法治理,“是犹持方枘而周员凿也。欲得宜适致固焉,则难矣!”这就要有权变意识了。

孔子曰:“可与共学矣,而未可与适道也;可与适道,未可以立也;可与立,未可与权。”[1]90知权善变,圣人才有独到的见解。“不知权者,善反丑矣”,好事也会办成坏事的。原因就在于圣人“不结于一迹之途,凝滞而不化。”所以是失败的事少,成功的事多,政令通行于天下而不被人非议。学习也是这个道理,就是要有灵活性,学习变化的思想,养成变化的习惯。越人学远射,参天而发,就是机械呆板,不懂得学射的道理。世道已经变了,还抱着老一套不变,这与越人朝天学射的僵化没有两样。水静止时就清澈平稳,流动起来就失去平和。“故惟不动,则所以无不动也。”学习就要灵活,不能生搬硬套[3]273,要像圣人那样,“兼用而财制之”[3]353。

这样,就要带着自己的见解去学,不能亦步亦趋:“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尝试为之击建鼓,撞巨钟,乃性仍仍然,知其盆瓴之足羞也。藏《诗》《书》,修文学,而不知至论之旨,则拊盆叩瓴之徒也。”[3]108要善于学习,取长补短。利刃便于剃毛发,而伐木则非斧不可。事物本来就存在着某些长处又恰好就是另一方面的短处的情况。如果从一小孔看牛,就不知道它比羊大;全面观察全牛,才知道牛羊相差甚远。有时候断根指头便置人于死地,而断了支手臂却能活下来。这说明事物本来就存在着好像是这么回事又不像这么回事的情形,不能按照这种类比推导的[3]285。

只有不读死书,有主见地学习才能有所长进。《道应训》中轮扁讥讽桓公读所谓“圣人之书”,与其周而复始制造车轮一样无用。轮扁说他一生制造车轮,技艺纯熟,得心应手,臻于神妙,却无法将绝活传给儿子,尽管已逾古稀、年老力衰,但还得亲自动手。“今圣人之所言者,亦以怀其实,穷而死,独其糟粕在耳。”这个故事说明读死书是没有用的,而要领会其中精要,将书读活。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6]1道家思想在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前提下,是极其灵活的。这对于指导办事和学习都有启示意义。《精神训》提醒要懂得“自无蹠有,自有蹠无,终始无端,莫知其所萌”道理,只有“通于外内”,才能“无好憎”。“无外之外,至大也;无内之内,至贵也”。 从宏观到微观都应予足够的重视,如能领会这一要诀,将何往而不成!而“衰世凑学,不知原心反本,直雕琢其性,矫拂其情,以与世交”,都不能得其根本。

学习要能够举一反三。《说山训》云: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人好像驾车行走一样,不需要自己费力就可以到达千里之外,终而复始,可以周行任何地方。然而,“不通于学者若迷惑,告之以东西南北,所居聆聆,背而不得,不知凡要。”正如江出岷山,河出昆仑,济出王屋,颍出少室,汉出嶓冢,同入东海,“所行则异,所归则一”,异源而同流,殊途而同归。《本经训》引《诗经·小雅·小旻》中的“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不知其他”,指责晚世学者只知墨守成规,“不知道之所一体,德之所总要”,不能得道德学问之精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如此,学问再大,也“不免于惑”。学习还要善于类比,如《说山训》比方的那样,“见窾木浮而知为舟,见飞蓬转而知为车,见鸟迹而知著书”,则属于以类取之,联想创新。

五、结束语

先秦诸子百家多论及学问,而不少著作将学习放在开篇。《论语》中记录了教育大师孔子论述学习的许多言论,开卷就是《学而》。《荀子》《吕氏春秋》都专门写了《劝学》论述治学,对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方法论述得都较为深刻。《墨子》以“所然”、《庄子》以“马蹄”为喻强调学习之重要。《淮南子》同样重视学习,并对先秦治学思想既有继承,也有所发展。更为可贵的是书中在对“道”思想的传播推广中实践了治学思想,这一思想更深蕴灵活特质与务实精神,虽然讲的是学“道”之道,但是可以推而广之,用于指导一般的治学。及后世学人踵武前贤,张扬治学之风。王符《潜夫论》、颜之推《颜氏家训》、葛洪《抱朴子》等,皆以“赞学”“勉学”“勖学”为题覃论学问。当前深入研究淮南子治学观念,对倡导良好的学风,构建学习型社会,建立创新型国家具有启示意义。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王符.新编诸子集成·潜夫论笺校正[M].汪继培,笺.彭铎,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3]刘安著,高诱注.诸子集成·淮南子注[M].上海:上海书店,1986.

[4]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63.

[6]魏源:诸子集成·老子本义[M].上海:上海书店,1986.

[责任编辑:范君]

猜你喜欢

淮南子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韩国学界的《淮南子》研究
日本学界的《淮南子》研究述略*
嫦娥奔月
淮南子眼中的“美”与老庄道家的“合而不同”
Understanding Chinese Characters: 丰
《淮南子》汉语言文字研究综述
回顾、反思与前瞻
——两千年“淮南子学史”纲要*①
从齐学研究角度看《〈淮南子〉道论研究》的创新
传承与转化:《淮南子》核心价值理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