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传媒创新视角下的艺术类课程教学模式方法与改革

2017-01-16李楠

东方教育 2016年19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艺术

李楠

摘要:浙江传媒学院主要培养专门的广电传媒类人才,首当其冲应该把培养传媒创新型人才作为主要的目标。作为艺术类院校艺术类课程自然比重较高,如何把培养传媒创新人才的目标植入到这些艺术类课程中,是此次项目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传媒创新;艺术;实践教学

2007年11月,《传媒》杂志社与复旦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在我国首次组织中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并重磅发布中国第一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报告。在这篇调查报告中指出,人才因素决定了传媒创新的水平和速度,传媒经济是知识经济,其本质就是人才经济。因此,该课题项目是在市场迫切需要建立传媒创新体系的前提下提出对艺术类课程的研究。

回顾这两年的研究历程,总结出来的是,在完成一个传媒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实际上是从一个对单一模式的探索,向多种教育模式的探索,也就是从传媒创新中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点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以下就是详细对这个教学模式的阐述,请多指正。

一、传媒创新视角下艺术类教学模式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作为第三产业的广播电视事业的创新已经成为电视节目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内在动力。在全媒体时代下,高校作为生产内容的主体,有责任和义务培养适合全媒体时代下有能力的创新人才。

以《媒体表现与传达》课为项目案例。由于该课程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始终在不断的完善与改进,目前已经在初期阶段所成效。

首先该门课是以三大构成基础为教学初衷设置,在7年的教学中也基本是秉承这一初衷进行教学,并适当的结合媒体表现进行讲授。但是在讲授过程中发现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学生的积极性没能调动起来,其原因是三大构成基础是专门针对美术类院校进行授课,性质比较单一,而传媒类学生:1、没有美术基础;2、低年级的学生艺术修养不扎实;3、专业的方向不同,所以导致积极性不高。其次该门课的授课专业涵盖多个专业,虽然都属于传媒艺术类,但各自都有各自的专业领域和发展方向,所以对于这些专业领域之间的衔接在课程初期没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导致一些学生有创作欲望却没能有效的发挥出。再次是该门课没有结合当下传媒创新这一时代特色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授课。所用的教材也是偏向美术类的平面设计教材,非但没能体现出传媒的特色,更无法这一基础上进行创新。

因此,第一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整编适合该课程的专业教材,并且更合理的优化该课程的特色,使其更适合传媒艺术类专业。而这个工作实质上在2013年9月就开始进行了,针对该课所涉及到的专业,教材除了沿用部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理论知识外,还加入构成概论和影像构成这两部分,其中构成概论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实践过程中,明白其由来,从而更好理解进行创作。而影像构成也是在舍去原有的立体构成内容后加入的,目的是立体构成固然重要,但整个课程的课时量只有48课时,如果只是一味的加入,学生非但没能真正掌握实质性的内容,对课程的深入程度就是走马观花,甚至会产生麻痹,稀里糊涂。与此同时,整编新教材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了让学生能有一本与该课程相关且符合传媒艺术类的教材,所以把原有的立体构成部分替换成影像构成部分。因为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更适合传媒艺术类专业,所以教材定名为《视觉构成设计》,也因此该门课程的名称更改为《视觉构成基础》。

二、传媒创新视角下艺术类教学模式的方法与改革

从上阶段的教学和实践中调整,强调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强调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互补与互助。因此,这一阶段在教学模式上体现的是:综合性、交叉性;艺术性、实践性以及个性化。基于以上认识,此次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就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多方位多手段教学模式

首先传媒艺术类课程较传统的艺术类课程有所区别,更注重视听传媒与传统艺术类课程相结合;其次多学科交叉主要的是能体现出多重视角、多重方法的融合;最后作为专业必修课该教学模式是衡量学生专业能力的生成,专业基础是否扎实的标准。

因此,在第一堂课中,会对该门课进行预讲,把当下与该门课程相关的内容进行分类式的讲解,如有通过图片进行构图和色彩的讲解,通过短片进行视听的讲解,通过视频结合各个专业相应的进行讲解等。在后续的单元课程中,首先会以传统艺术类部分为基础内容展开,再以视听部分为补充内容加强,如传统艺术类部分涉及到关于绘画中的蒙太奇部分,那么接下来也会用电影中的蒙太奇部分做补充加强,为的是把传统艺术与视听传媒结合的同时,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一概念,并且能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多学科的交叉模式也得到体现,就比如蒙太奇这部分内容,首先从概述历史中理解其发生的原因,其次从绘画中理解图形的转移与变化,对作品的体现,最后在电影中理解时空的转移;线条、形状的变化对情节的铺垫以及节奏对画面的控制,通过多学科交叉对概念的解析,从而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知识点并强化认识。而作为知识点的反馈,衡量学生是否生成能力,体现专业必修课的特点,则需要通过论文、PPT的展示、实践等手段获得。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多方位多手段的教学模式学习,具备了更全面的专业基础能力。第一、掌握艺术学、电影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艺术审美和艺术眼界,从而能理解大众文化的本质。第二、具备视听传媒的能力,能运用图形、色彩、构图、影像、声音等传播方式和规律有效进行媒介传播。第三、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创新思维,找到适合自身个性发展的方式,为进入高年级选择专业方向打基础。

(二)多实践多鼓励的教学机制

毫无疑问,学生在经过多方位多手段的教学模式学习后,是需要进一步通过多实践多鼓励的教育机制进行更有效的反馈。以往的反馈形式虽然也是实践,但形式比较单一,并不适合各个专业,使得反馈的效果并不理想。然而经过课程改革的实践,不仅仅是完成几种简单的实践,而是结合一整套有机的教学体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在传媒创新的影响下,为了有效的促进学生由知识转化成作品,激发创新能力,该门课在实践的内容中融入了更多跨专业的内容,比如,让各个专业的学生完成抽象画的创作,借用各种材料手段,激发其灵感,再比如让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完成定格动画的创作,该定格动画的内容有别于传统动画,更多的是进行试验性短片的尝试。与此同时,对实践的内容进行强有力的引导,让学生借助大学生专业类的比赛参与其中,不但可以激发创作灵感,而且可以激励创作动力。

三、传媒创新视角下艺术类教学模式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传媒创新视角下的艺术类课程研究教学强化了理论、实践、转化的教学过程。该门课程基于研究性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性学习,让学生在收获经验和方法的同时,培养其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促进师生互动,更有效的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能在各类大赛中获得较好的名次。总之,传媒创新视角下的艺术类课程研究能够使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报告”人民网《传媒》杂志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7407429.html

[2] 芦峰,郝娟,研究性教学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科学,2011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艺术
纸的艺术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