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经方用药的几点思考

2017-01-16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23期
关键词:神农本草经经方伤寒论

1.福建省福安市民族医药研究所,福建 福安 3550000;2.福建省福安市中医院,福建 福安 3550000

《伤寒论》经方用药的几点思考

王泽鸿1范旻雁2王源灏2

1.福建省福安市民族医药研究所,福建 福安 3550000;2.福建省福安市中医院,福建 福安 3550000

经方在文中专指《伤寒论》中的方剂,即张仲景方。仲景论广伊伊汤液,著述《伤寒论》。《伤寒论》用药遵循《神农本草经》。古代医家对本草的阴阳特性、四气五味、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方法、性味、用药禁忌、配伍、剂量、熬煮、服药时间等方面记述详备。《伤寒论》云:“一服愈,不必尽剂。”古人用药,除宿病固病外,其效只在半剂、一二剂之间。考证经方有效量,准确地了解掌握古今本草性能变化,熟悉中药材市场基本情况,辨别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中药饮片与加工炮制及有效剂量、煎药服药方法等,对经方的临床应用和传承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笔者仅对《伤寒论》经方用药提出几点思考。

《伤寒论》;经方;用药;思考

经方是指汉以前临床医方著作及方剂的泛称。本文专指《伤寒论》中的方剂,即张仲景方。《金匮心典·徐序》:“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著述了《伤寒论》。这是中医第一部理、法、方、药完整的经典著作。《伤寒论》用药遵循《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但在漫长的历代流传过程,以上两部中医经典著作,其内容或有传抄错误,或因后人增改,或因药物的历史变异,包括药物名称、基原种、入药部位,与经方用药剂量等,有名实不符之处。这将影响经方用药之临床疗效验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如何把握经方用药中的实际问题,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疗效,笔者试论述如下。

1 伤寒的含义

《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这进一步说明了有发热特征的伤寒,常见于这五类病。《伤寒论》并不偏重于伤寒,也谈湿温、热病、温病。伤寒的显著特征就是发热。凡是属于发热性的疾病,或是有发热特征的疾病都属于伤寒。发热与不发热分为两大类疾病,也就是寒与热,阴与阳。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纪纲,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对于寒热、阴阳的概括,阴阳是万物的纪纲;不论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源头;社会或自然、动物或植物、宇宙或银河变化,无非是个生生杀杀的过程就是阴阳。神明之府也是讲精神、思维,与人类自身的关系。特别是中医治病必归结于求阴阳这个本上。

2 六经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病每篇题均标示如“太阳病脉证并治”,或“太阴病脉证并治”等。“病”字由“疒”(ne)加丙而成,“疒”形部,丙声部。《说文》解:“人有疾病象倚着之形”,而“丙”声符不仅表音,而且表义。丙在天干位南方,五行丙丁属火。阴气初起,阳气将亏,从一人门。一者阳也;丙就是茂盛,言夏至一阴生,阴道渐息,而阳道渐消,转为收藏状态。再说“脉”字由月加“永”(简体);或另一个是“月”加“派”(正体)构成。月是月亮,《说文》释为“太阴之精”,《淮南子·天文训》云:“水气之精者为月”,即水气之精凝结为月。永的本意长,自然界里与江河匹配。月属阴,“日使之明也”。月亮的变化反映日、地、月三者之间的关系,反映阳气的进退消长变化。最后说“证”,形符为言,声符为正。而繁体声符为登。言是内在的、深藏的,通过“登”、“正”明辨是非。一个“脉”反映阳气的进退消长变化,而一个“病”主要讲疾病的相关性,而“证”就是这个相关性的提取。辨证就是明白病的内在变化,预测病的转归。由此,可见伤寒六经病脉证并治的重要性[1]。伤寒病的特点,发病急,传变速。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专、效宏,方能阻断病势传变,救生死于顷刻。

3 本草的阴阳特性和四气五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药物“阳为气,阴为味”的理论。气味,就是药物生长收藏产生的四气五味,具有阴阳特性。药物生成的基本元素是其生长的外部条件。天之阴阳,即风寒暑湿燥火;地之阴阳,即金木水火土。《神农本草经疏》云:“天布令,主发生,寒热温凉,四时之气行焉,阳也;地凝质,主成物,酸、苦、辛、甘、淡,五行之味滋焉,阴也。故知微寒微温,春之气也;大温热者,夏之气也;大热者,长夏之气也;凉者,秋之气也;大寒者,冬之气也。”《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药物先说气味,后谈主治,有气味才有功效可言。气:寒则凝,温则行。味:辛则散,苦则降,甘则缓。气轻清升浮,味重浊沉降。“气”的寒、热、温、凉,又可以再有阴阳之分;“味”的酸、苦、甘、辛、咸,也可复有阴、阳之别。四气之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五味,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阳升阴降”,温热之气或辛甘之味的药物,其性多升浮;寒凉之气或酸苦咸之味的药物,其性大都沉降。“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凡具有发散作用的定为辛味,凡具有补益作用的定为甘味。四气中温热之品药性多升浮,寒凉之品药性多沉降。微苦平升,微寒平亦升。辛甘平降。寒无浮,热无沉。五味,甘寒泻血热;辛甘淡之品药性多升浮;酸苦咸之品药性多沉降。药物阴阳、四气五味与五行生克关系,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就是药理。临床就是利用气味偏性的微妙关系制方的[2]。因此,只有掌握药物的气味药性,才能从根本上把握经方药物的功用,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4 药物古今变异

《伤寒论》成书距今已1800多年,历经战乱、编次、注释已非原貌。据祝之友考证,方中木通和通草的品种、入药部位与历史变迁的研究,所用通草应是现今木通科藤本植物木通;汤方中所用芍药应为现今之赤芍;人参应为党参;桂枝应为肉桂;枳实应为枳壳;紫参应为拳参;竹叶应为苦竹叶;柴胡只能用其根,不能用其茎叶;连翘和连苕、桑根皮与梓白皮分别为两种不同的药物,基原迥别,不能相互混用。现今之如紫草,清代以前所记载的紫草亦称之为紫草茸,为紫草幼苗;清代以后又有新药称之为紫草茸,但实为紫胶虫科紫胶虫树上分泌物结成的胶冻[3]。所以必须关注这些考证,认真研读中医经典,在传统药学鉴别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对于本草记载名称不同的应加以鉴别,避免差错。

5 药物炮制方法与用药三关

中药炮制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制药工艺,是保证中医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神农本草经》中的“草”代表一切植物、动物、矿物。每一种“草”的气味多不单一,且复方气味更变化多端。然而药性当以《神农本草经》为宗。东汉度量衡器——大司农铜权的出土,证实汉代一两等于现代15.625g;一斤等于250g等。这一重大发现,解决了古方剂量的问题。按古今度量衡标准,重新厘定经方剂量,《伤寒论》中的大青龙汤的麻黄用量达六两,即换算为90g;小柴胡汤中柴胡用量八两达120g;白虎汤中石膏用一斤即为250g;四逆汤用生附子(多加蜂蜜、甘草、生姜,并久煮);甘草干姜汤中的干姜要炮透等。在配伍、炮制、与煎服上均有严格的要求。把握《伤寒论》用药三关,即剂量、容量、毒量关[4],使之临床应用更加合理规范。笔者对《伤寒论》为代表的经方113方药,按汉代的衡量、容量、度量,进行经方药量的折算,将经方药量的实际应用分析作为临床经方用药参考,以切实提高临床疗效。

6 地道药材和采收炮制与煎服药法

《神农本草经》明确指出:“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有各法。”中药强调适宜采收期,以及采取方法。对药用部分采收后,经过拣选、清洗、切制或修整等加工,需干燥的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和技术。鲜用药材可采用冷藏、砂藏、罐储、生物保鲜等方法。一般来讲,地道药材质量较优,如产地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等。如采收时间,人参皂甙以8月份含量最高;麻黄生物碱秋季含量最高;青皮在5、6月份未成熟时采收醋炒效果最佳;而陈皮则应在10月份后采收橘皮等。但近年中药有人工的棚栽,改变环境条件的反季节种植。此外,尚有假冒伪劣药、转基因药、激素药、农药残留药等,都直接影响药物临床疗效。现代的中药精包装、颗粒剂等,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中药传统炮制方法的应用。《伤寒论》经方十分注重煎服药法,包括药物的先煎后下,煎具、火候、水质量等。其中桂枝汤方后载煎服法最详;麻黄汤类方中的麻黄均先煎去沫;大黄黄连泻心汤用沸水泡服。随着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改变,对先煎后下、生鲜或蒸汁等重视不够。六经病欲解时或欲剧时,加甚缓急,均有一定的规律,从而决定服药时间。所以,了解道地药材和采收炮制与煎服药法,这样才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7 小结

中药起源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但无文字记载。随着文字的产生,有了我国现有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古代医药不分家,医生自己采药、加工、炮制,真正的做到医药结合。这种诊疗模式使医生们有机会了解到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方法、性味,从而在用药禁忌、配伍、剂量、熬煮、服药时间等方面也有深入的了解。陈修园《长沙方歌括·劝读十讲》曰:“明药性始于《神农本草经》……医药治病始于《伊尹汤液》”。经云:“一剂知,二剂已。又云覆杯而卧。”《伤寒论》云:“一服愈,不必尽剂。可知古人用药,除宿病固病外,其效只在半剂、一二剂之间。起死回生,经方救危急夺造化之功。”了解伤寒的含义、六经病脉证并治,药物的阴阳特性和四气五味等,把握经方用药三关,了解古今本草性能变化,熟悉中药材市场基本情况,分析辨别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中药饮片与加工炮制,及有效剂量、煎药服药方法等。既可更好地提高经方疗效又能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

[1]刘力红.《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时间的解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58.

[2]刘祖铃等.导师王泽鸿老中医《神农本草经》临床教学[J].北方药学杂志,2015,9:169-171.

[3]祝之友.伤寒论药物古今变异与应用研究[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13.

[4]孙其新.李可经方基础有效量[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7-10.

王泽鸿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

王泽鸿(1955-),男,汉族,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畲族民间医药、《伤寒论》经方用药。E-mail:13599807058@163.com

R222.2

A

1007-8517(2017)23-0013-03

2017-10-19 编辑:程鹏飞)

投稿注意

作者署名: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列在作者姓名后面。如多位作者之间用“,”隔开,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各工作单位之间连排时以分号“;”分开。通信作者一般只列1位,由投稿者确定。

猜你喜欢

神农本草经经方伤寒论
A review of the ethnobotanical value,phytochemistry,and pharmacology of Physalis pubescens L.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千年“经方”祛病痛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Network Pharmacology Investigation in the Mechanism of Radix Pseudostellariae-Rhizoma Anemarrhena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
经方大家曹颖甫运用经方探微
论经方用量与经方疗效※
摘录《神农本草经读》(二)
摘录《神农本草经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