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东垣“胃气升发”论析疑❋*

2017-01-16许勇镇阮诗玮丘余良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7期
关键词:李东垣清阳胃气

许勇镇,阮诗玮,丘余良

(1.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350108; 2.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州 350004)

【理论探讨】

李东垣“胃气升发”论析疑❋*

许勇镇1,阮诗玮2,丘余良2

(1.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350108; 2.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州 350004)

今观夫后世学者多简单援用“胃气通降”“脾升胃降”等理论对李东垣脾胃学说进行演绎推导,恐有先入为主之见和主观臆测之嫌,而对于诸多理论亦难以诠释精当,故我们遍考其李东垣著述提出“胃气升发”说。基于李东垣的观点我们溯源经典,指出“胃气升发”一说肇始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生理方面,胃气平而上行以游溢精气、化生气血、充实经隧,为五脏六腑之本;病理上胃虚而不能转运升发则诸窍不利、五脏气皆乱矣。故从经络走行、阴阳升降、脏腑关系、处方用药、脾胃调护等5个方面对胃气升发论进行阐发,试对李东垣的“胃气升发”说机理及其临证运用予以总结,以期丰富其脾胃学说。

胃气升发;临证析疑;李东垣

李东垣著述中多有“胃者行清气而上”“胃气平而上行也”“胃虚不能上行”“升发胃气”[1]等胃气升发之论。而在研究其脾胃学说的著述中,诸多学者却常避之不谈而多言“脾升胃降”[2- 3],并将李东垣所制“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等方归于力补脾阳一端[4- 5],何故?是其不识医理或是不明概念将脾胃混谈?后世多崇“胃为五脏之本”,倘胃之功能仅拘于“传导饮食物及糟粕一端”,能否充分体现“胃气为本”的重要性?

1 且说“胃主通降”

“胃主通降”一说最早见于《内经》。《素问·逆调论》[6]中提及“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此说源于生活所知,人们观察到每日进食,食物经口齿咀嚼吞咽而下,水谷下行入胃中。《难经》[7]言:“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可知胃为囊状,主受纳水谷。故实而不能满,传化物而不藏。而在《灵枢·营卫生会》[8]提及“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认为胃中水谷经腐熟后精微布散全身,其糟粕从下转入大肠形成粪便,排出体外。二者皆体现胃主通降之性,因此后世医家多认为胃气主乎通降。如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9]中提及“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现代中医家董建华正式提出“通降理论”,在前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的理论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会,强调胃气和降是胃的主要生理特征,认为通降乃治脾胃病之大法[10],自此研究“胃主通降”者甚多。同样,作为中医院校新世纪二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11]亦认为,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胃气通降,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和糟粕的排泄过程中”。

可见胃气通降之论不容置疑,并且在临床上基于“胃宜降则和”提出的和胃降逆之法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而得到推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后世学者所指胃之特性大抵囿于胃肠传导饮食物及糟粕一端。而止于成说,大多学者对“胃气升发”似乎不喜论之,更有甚者认为李东垣在其著述中将脾胃混谈,而以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在于升补脾气亦不足为奇。

2 “胃气升发”说析疑

胃气升发一说并非李东垣首提,并引《素问·经脉别论》[6]“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认为胃气在受纳腐熟饮食物的基础上,升发蒸腾而游溢精气,将精微上传于脾。在《灵枢·口问》[8]亦提及“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又《灵枢·阴阳清浊》[8]曰:“胃之清气,上出于口”,可见在《内经》中早已提及胃气有升发一端。

2.1 经络走行

在经络上,胃气有上行精微之道路,而能游溢精气、化生气血、充实经隧,十二经脉得以营运不休。何以见得?《素问·平人气象论》[6]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指出在人体胃部分出一支大络,发出之后向上循行,穿过横膈联络两肺,最终出于左乳之下。张锡纯[12]认为,“虚里之络,即胃输水谷之气于胸中,以养大气之道路……是宗气即大气,为其为生命之宗主,故又尊之曰宗气。”可见胃气借虚里络脉而上行,蒸发精微源源不断以充养宗气。

《脾胃论》[1]云:“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指出胃气荣养九窍之功能。足阳明之脉属胃也,经云其“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8],此应是胃升发清气至头面之形质基础。倘胃气病则清窍不利,即经云:“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8]”

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之别行也,乃正经别行深入体腔之脉。经曰:“足阳明之正……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额颅,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8]”由此可知,胃气循胃经经别上通于心,又走息道,上头面,营目系,此应是“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之道路所在。亦是“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之病由所在。综上,从经络方面论之,足以佐证胃气升发之说。

2.2 阴阳升降

阴阳者,降已而升,升已而降,序而不愆,如环无端,升降出入不已,则化生万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6]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其中以阴阳升降之道示气候变化、人体机能营运之理。李东垣深谙内经之旨认为:“夫脾者,阴土也,至阴之气,主静而不动;胃者,阳土也,主动而不息。阳气在于地下,乃能生化万物。[1]”何以阳气在下?此因“脾长一尺,掩太仓,太仓者,胃之上口也”[1],亦即胃土居下,脾居胃上,胃者为阳,多气多血之经,能向上鼓舞有形脾土,升发运化而为用。故本着“清阳上天,浊阴归地”之理,而提出“胃者,行清气而上,即地之阳气也,积阳成天,曰清阳出上窍,曰清阳实四肢,曰清阳发腠理者也”[1]。

《素问·生气通天论》[6]曰:“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胃之清气由下及上而生温热,则营卫气血化生有源。亦即“人之水谷入胃,胃气蒸腾,其气与味宣之于经络,化之为气血”[13]。升已而降,则传化糟粕转味而出。

胃者水谷之海,十二经之源。倘“胃之一腑病,则十二经元气皆不足也”[1]。胃气陷下不升或升而不降皆病矣。李东垣谓:“胃虚不能上行,则肺气无所养,故少气;卫气既虚,不能寒也。下行乘肾肝助火为毒,则阴分气衰血亏,故寒热少气。[1]”胃气既病,元气不充,则不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故肺虚气少;脾胃气陷,水湿内停下溜于肝肾之间,阴火内郁而见寒热;阴火为毒,又可内灼耗伤津血。更有甚者,胃气下溜,阴火升腾,清浊相干可见“五脏气皆乱”。倘若胃气升而不降,“若天火在上,地水在下,则是天地不交,阴阳不相辅也,是万物之道,大易之理绝灭矣”[14]。《医学发明》[13]言:“所谓呕欬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欬上气喘也”,即是胃气升而不降所致病者也。

2.3 脏腑关系

胃者居下,为阳土,动而不止,升而为清阳;脾居其上,为阴脏,有形主静,故脾主散精之功全赖于胃气蒸腾,胃气病则脾无所禀亦病也。故脾胃之间犹如夫妻,不分彼此,而常并称。胃居中焦,心肺居于上焦,上焦滋养全赖于中焦运化所出,故心肺与胃之关系密切:“甲胆,风也,温也,主生化周身之血气……亦皆禀气于胃,则能浮散也,升发也”[1],而胃气升发又赖于少阳胆气疏泄,二者皆生于中焦,故李东垣称二者起源一也。

2.3.1 脾与胃 在解剖部位上,因脾居胃之上,基于“阳气在于地下,乃能生化万物”。在生理上,李东垣认为脾胃之间以胃为主,“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脾禀气于胃,而灌溉四旁,营养气血者也”[1],因此脾气散精全赖于胃中阳气蒸腾,胃气平则脾气治。

在病理上脾病可累及胃,而胃病亦可损及脾。“饮食不节,则胃先病,脾无所禀而后病;劳倦则脾先病,不能为胃行气而后病。其所生病之先后虽异,所受邪则一也”[1]。脾胃之间互相依存、一损皆损。然胃气居于下,是中焦生化不息的始发动力,胃气升则脾气亦升,胃气溜则脾气败,故脾胃皆损当重在升发胃中清气。因此脾胃之间均有升发之气,联系密切,断不可简单以左升右降之理截然判定二者之关系。

2.3.2 心肺与胃 在生理上,胃与心肺联系密切,一者胃气借胃之经别上通于心,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受气于胃;其次胃之大络分出后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以充养宗气,宗气积于胸中,走息道以贯心行血,助呼吸而养心肺,因此心肺功能有赖于胃气之升发。正如李东垣所云:“胃气未病之日,当上行心、肺而营经也。[13]”

在病理上,胃气伤则心肺不养。李东垣曰:“盖胃气不升,元气不生,无滋养心肺,乃不足之证也。[14]”并依内经“至而不至,是为不及”及“所生受病”,提出肺之脾胃病及心之脾胃病。若脾胃气虚、不能升浮则阴火内生,火与元气不相两立,故阴火伤其生发之气则荣血大亏。“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悗。[14]”肺之脾胃病,则兼见“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1]。此是胃气不升、肺卫不充、金气虚馁,故治当升阳益胃。可见,胃气充盛与否关乎心肺功能的正常发挥,胃气病则心肺不治。

2.3.3 胆与胃 胆者,少阳春生之气,与胃关系密切。经云:“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6]”胃受纳腐熟水谷、升发清气皆赖于胆气疏泄有度。而少阳胆气本发自阳明,生于胃土也。《内外伤辨惑论》曰:“人之饮食入胃,营气上行,即少阳甲胆之气也……胃气、谷气、元气,甲胆上升之气,一也,异名虽多,止是胃气上升者也”[14],此处“胃气”“谷气”“甲胆上升之气”等并非一物,称其一也,是因“谷气”“元气”“甲胆上升之气”全赖于胃气升发,其所生者,皆属于胃气,来源一也而表现各异。

倘胃气由饮食劳倦所伤而不得升发,则胆木亦不得上升条达。李东垣言:“胃虚则胆及小肠温热生长之气俱不足,伏留于有形血脉之中,为热病,为中风,其为病不可胜纪。[1]”可见胃气与少阳之气均为升发之气,一升俱升,一陷俱陷。

2.4 处方用药

由胃气升发,李东垣提出脾胃虚弱当议“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1]”他认为“湿、胃、化;热、小肠、长;风、胆、生,皆陷下不足,先补则∶黄芪、人参、甘草、当归身、柴胡、升麻。[1]”若胃气壅滞,又当去其湿浊积滞使胃气完复。

2.4.1 虚陷宜升 经云:“气虚宜掣引之。”《医学发明》[13]提出了“若脾胃虚弱,谷气不行,荣卫下流,清气不上,胸中闭塞,惟益胃推扬谷气而已。”倘虚实不分妄下之,则“转增闭塞疼痛,或变作结胸,复下其膈,由此致危者多矣。[13]”李东垣认为无论劳倦伤脾,脾病及胃,或饮食伤胃均可致胃气亏损。胃气虚则下溜而不升,脾亦无所禀也。故治当升发胃气,常用升麻、柴胡等辛甘发散升提药物。明代医家喻嘉言深谙此理,在《医门法律》[15]中论及补中益气汤时提出:“东垣所论饮食劳倦,内伤元气,则胃脘之阳不能升举,并心肺之气,陷入于中焦,而用补中益气治之。方中佐以柴胡、升麻二味,一从左旋,一从右旋,旋转于胃之左右,升举其上焦所陷之气”,可谓真知灼识。

2.4.2 实滞当去 李东垣认为胃与湿本一物,倘胃气虚陷或水谷不消,湿浊内盛可留而为患,有碍胃气升发,故治当消导以泻其壅滞,常用药物如荷叶、生姜、陈皮等。李东垣制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清神益气汤等方均用陈皮,他认为“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13]”而在《内外伤辨惑论》[14]中,李东垣论及荷叶用药之理,亦充分体现胃气升发之理:“荷叶之体,生于水土之下,出于秽污之中,而不为秽污所染,挺然独立。其色青,形乃空,青而象风木者也,食药感此气之化,胃气何由不上升乎?”

对于因虚致实、非真外实者,亦可以辛通之品化湿开壅,再议甘温。李东垣云:“胃气虚,则谷气不上行,是气路不利……津液不上,胸中气路不开,亦令人哕。勿作外实,辛药生姜之类,泻其壅滞。[13]”倘由饮食物所伤者,给予吐法不尽者,又当塞因塞用。于其中更加升发之药,令其元气上升。恰如李东垣云:“塞因塞用,因曲而为之直。何为曲?乃伤胃气是也。何为直?因而升发胃气是也。因治其饮食之内伤,而使生气增益,胃气完复,此乃因曲而为之直也。[14]”

2.5 脾胃调护

在疾病预防、服药调理或病后调护方面,李东垣尤其重视燮理脾胃。疾病预防方面,他认为应注意调饮食适寒温:“若饮食,热无灼灼,寒无怆怆,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1]”《脾胃论》[1]中论及服药及病后调护,提到“若喜食,初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胃气不得转运升发也”“须薄滋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药力,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也,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可以小役形体,使胃与药转运升发”“若胃气少觉强壮,少食果以助谷药之力”等均值得后世学习,其中之理亦足以佐证胃气升发之论。

3 结语

今多有学者援后世之说以解李氏之论,恐有主观臆测之嫌,先入为主之梏,不仅有违李东垣著书立说之意,亦不便于深入体悟其中医道,对于李东垣方药运用之理亦难以诠释精当。因此我们遍读李东垣著述,试对“胃气升发”一说进行探析,以期对后世研究李氏脾胃学说有所裨益。

[1] 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 87.

[2] 王剑发,宋炳礼.李东垣“脾升胃降”学术思想阐析[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2):3- 4.

[3] 魏玮,郝建军,周晓莉.辛开苦降法与脾升胃降[J].中医杂志,2004,45(9):715- 716.

[4] 董振华.李东垣对脾胃学说的贡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11):18- 21.

[5] 唐汉庆.李东垣升脾阳诸法运用钩玄[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0):1881- 1883.

[6]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7- 322.

[7] 凌耀星.难经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8.

[8] 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92- 298.

[9]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38.

[10] 胡建华,李敬华,唐旭东.脾胃升降理论的传承、创新、应用与展望[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2(1):171- 173.

[11]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1.

[12]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83.

[13] 张年顺.李东垣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70- 187.

[14]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 48.

[15] 喻昌.医门法律[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268.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课题(JDZX2012017)-基于尿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真实世界”的辨证论治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临床研究;福建省中医药科研项目计划(wzsb201305)-中医辨证论治对慢性肾脏病4期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影响的临床研究;福建省中医药科研项目计划(wzsb201312)-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疗效观察与分析

许勇镇(1992- ),男,福建漳州人,在读硕士,从事中医内科学肾脏病的临床与研究。

R222.19

A

1006- 3250(2017)07- 0898- 03

2017- 02- 14

猜你喜欢

李东垣清阳胃气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胃气在病畜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
江苏清阳机器有限公司 原江苏清淮船舶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