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神疏肝针法治疗郁证验案三则

2017-01-16李桂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调神太冲癔症

李桂平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天津 300193;2.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700)

调神疏肝针法治疗郁证验案三则

李桂平1,2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天津 300193;2.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700)

郁证多由情志内伤而致脑神失调、肝失疏泄、脏腑气机逆乱,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咽部异物感、胸闷、太息、食欲不振、心情烦躁、睡眠障碍等,常见于抑郁症、强迫症、咽喉神经官能症(梅核气)、癔症等,采用调神疏肝针法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临床典型案例整理总结以供同仁参阅。

调神疏肝针法;强迫症;梅核气;癔症

郁证多因情志过激,或日久心情不舒、肝郁气滞、肝失疏泄伤及脑神,使脑神失调而发病,调神疏肝针法是针对郁证病机脑神失调、肝失疏泄而创立[1],“神动则气行,调神有助于行气”,故调神是疏肝的基础,疏肝有助于调神,二者不可分割。脑主神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在脑神的作用下产生的。《黄庭经》曰:脑神能“下和六脏绍五官”,即认为脑神有协调、平衡脏腑功能的作用。《云笈七签·元气论》曰:“脑实则神全,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关调于内,八邪消于外。”而肝主疏泄,调节气机,由于肝正常的疏泄条达,使清阳之气升于脑,使脑得以荣,若肝气升发太过或不足则影响脑的功能。脑主神明,肝主疏泄,脑与肝共同调畅气机,调节情志,故情志内伤,脑神失调,肝失疏泄,脏腑气机逆乱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咽部异物感、胸闷、太息、食欲不振、心情烦躁、睡眠障碍,甚则癔症性瘫痪等症状。临床应用该针法治疗郁证10余年,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而且进一步将该针法广泛应用于因肝郁气滞、肝气不疏及肝失疏泄导致的病证,如强迫症、梅核气、癔症等,现将临床典型案例整理总结如下。

1 强迫症

案1:解某,男,25岁,2014年12月2日以“烦躁失眠、强迫3月余”为主诉就诊。1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烦躁、失眠、纳差等症状,且反复叠衣服、洗手不能自控,就诊于某医院考虑为强迫症,建议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患者质疑未服用药物,遂就诊于我院门诊。现精神尚可,烦躁失眠、反复叠衣服、洗手不能自控,畏风,厌食不欲饮,大便溏泄不成形,舌质暗,脉弦细。西医诊断强迫症,中医诊断郁证,肝郁脾虚证,治以调神疏肝、理气健脾。穴取人中、内关(双)、合谷(双)、太冲(双)、四神聪、四白(双)、大陵(双)、太溪(双)、神门(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膻中、气海。人中进针0.1~0.3寸,施雀啄泻法;内关直刺0.5~1.0寸,施捻转提插泻法;太冲、合谷直刺0.5寸,施捻转提插泻法;足三里、三阴交直刺1寸,施捻转补法;四神聪平刺进针0.3寸,施平补平泻法,余穴采用常规针刺手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治疗5次反复叠衣服、洗手症状好转,治疗7次烦躁失眠、厌食症状好转。

按:人中为调神要穴,配内关助膻中宽胸理气使烦闷自消;太冲疏肝理气,配合谷为“开四关”之意,有醒神开窍之功;四神聪穴居于巅顶,具有补益元气、振奋元阳、益脑安神之功。针四白穴可通过激活延髓内与大脑皮质信息相关的中枢核团神经元来调节大脑皮质功能。以上诸穴重在调神疏肝,补大陵可补助心包之气,心包气盛则心气亦盛,心神得养,悲苦不生,抑郁得减;太溪可滋肾阴,滋阴以降火;二穴合用交通心肾,水火得济。神门系心气出入之门,为手少阴心经之输穴、原穴,针刺可开心气,使心神有所依附;阴郄可滋心阴、清心热,助神门宁心安神。诸穴合用脑神得调、肝气得舒、心肾相交诸症自消。

2 梅核气

案2:王某,男,70岁,2015年1月20日以“咽喉异物感近1个月”为主诉就诊。患者近期因家庭矛盾情志不畅,自觉有异物堵于咽喉,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未予重视。现自觉症状加重而就诊于我院门诊,现咽喉异物感咳之不出,咽之不下,嗳气频发,进食后呃逆,腹部胀满,安静时减轻,激动时加重,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查咽部无红肿,扁桃体不大。西医诊断咽喉神经官能症,中医诊断梅核气,辨证属肝郁气滞证,治以调神疏肝理气。穴取内关(双)、人中、百会、四神聪、合谷(双)、太冲(双)、天突、足三里(双)、阳陵泉(双)。双侧内关施捻转提插泻法1min,人中针尖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行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为度;天突针尖向下沿胸骨后缘进针,与胸骨柄相平行直刺1.5寸,施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合谷、太冲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1 min;百会沿皮15°斜刺0.3~0.5寸,施平补平泻手法1 min;四神聪直刺0.3~0.5寸,施捻转补法1 min,余穴采用常规刺法,留针20 min,每日1次。治疗4次治疗后异物感、嗳气等症状明显好转。

按:梅核气因于情志内伤、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及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致,其治疗重点在于调神疏肝、疏通气机、调神启闭,重用内关、水沟调神启闭。天突位于胸骨上窝正中,靠近咽喉部,深部为气管,针刺该穴能降低气道阻力,调畅气机,调节情志;合谷、太冲疏肝理气,百会、四神聪益气安神,诸穴合用共奏调神疏肝理气之功。

3 癔病

案3:郝某,男,22岁,2015年5月12日以“双下肢瘫痪3 d”为主诉就诊。患者因工作与同事争吵后,于2015年5月10日当天出现哭笑无常、神志混乱,双下肢瘫痪不能行走、不能翻身,被人急送往河北省当地医院就诊。查颅脑CT未见明显异常,考虑“癔病”给予药物治疗(用药不详),效果不显。11日就诊于天津环湖医院查颅脑MR仍未见异常,今日由120送往我院。现神清、精神可、语言清,双下肢瘫痪不能站立和行走,情绪低落,饮食量少,二便调。查神清合作、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心肺正常,脊柱无侧弯及压痛,双下肢无浮肿及关节畸形,不能抬举,不能站立及步行,但卧位时可微屈伸活动,右膝以下感觉减弱,余无异常。双膝腱反射活跃、对称,病理反射未引出,舌略红、苔腻、脉弦细。西医诊断癔症性瘫痪,中医诊断百合病,辨证属肝郁气滞,治以调神疏肝、疏通经络。穴取风府、内关(双)、人中、上星、太冲(双)、委中(双)、三阴交(双);风府穴坐位低头取穴,针尖对结喉方向进针1.5~2寸,轻提插泻法,以针感向全身放窜为度,不留针。内关直刺1~1.5寸,施捻转提插泻法,针感放射到肘和手指;人中向鼻中隔下斜刺,施雀啄泻法;上星平刺0.5~1寸,施提插泻法;委中施提插泻法,以肢体抽动3次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后缘与皮肤呈45°斜刺,施提插泻法,以肢体抽动3次为度;太冲直刺1~1.5寸,施捻转泻法。经1次治疗后患者感觉双下肢屈伸有力,精神舒畅,主动言语。经3次治疗后下肢有力行走自如,2周后情绪正常,饮食二便均正常。

按:患者素性抑郁,多疑善虑,致使肝气郁结,久则化热,热盛则阴伤。今遇恼怒肝火更盛,则郁闭清窍、脑神被扰、神明不用而致麻痹不仁、肢痿不用,治疗以调神疏肝为原则。人中为督脉之会,督脉为阳经之海,主一身阳气,人体正常活动全赖阳气维持,针刺人中有清心益脑、通阳疏气、调理神机之功。风府为督脉和膀胱经、阳维脉之会,可醒神开窍、通达阳气;内关为手厥阴之络,有宽胸理气、开郁调神之效,三穴合用有开窍醒神、健脑益智、通调机体内外之作用;太冲疏肝理气;三阴交为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会,具有滋补肝肾之功;委中可疏经通络,诸穴合用具有调神疏肝、疏通经络之功。

[1]杜元灏,李桂平.调神疏肝针法治疗郁证的理论基础[J].中国针灸,2005,25(2):143-146.

R749.4

A

1006-3250(2017)01-0112-01

2016-06-27

李桂平(1976-),女,内蒙古人,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从事针灸治疗中风病及其合并症、面瘫、郁病、周围神经病与颈腰椎疾病的临床与研究。

猜你喜欢

调神太冲癔症
针刺配合调神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一场聚会引发的癔症
针刺调神思想临床应用探析
春季护肝 按摩太冲
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炎症因子含量及Toll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诗癔症
针刺太冲太溪太自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0例
“疯病”不是“鬼神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