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医学语词考论*

2017-01-16付慧艳王明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病证语词阴阳

付慧艳,王明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国学研究所,南京 210023)

【理论探讨】

《庄子》医学语词考论*

付慧艳,王明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国学研究所,南京 210023)

《庄子》以阴阳喻万物,以恬淡无为蓄养人生,故蕴含了天人合一、静以疗疾的思想,其中不乏一些医学语词的记载,如表示病之总名的“疾”“病”等,表示病名、病证的“龟手”“漂疽”“溲膏”等,表示病因病机的“阴阳不和”“内热”等,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展现了当时医学发展的历史风貌。整理考释这些医学语词,对于深入开展先秦医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庄子》;医学;语词

作为战国时期的经典著作,《庄子》一书不仅阐发了庄子的人生哲学,流露出庄子的处世态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这其中就包括医学。《庄子》一书使用了不少表示病名病证、病因病机的语词,反映出当时生理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的发展和相关知识流布的情形,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当时医学发展的历史风貌。

1 表示病之总名的语词

《庄子》一书中多次出现表示病之总名的语词“疾”与“病”,考察这两个语词在《庄子》中出现的频次和具体义项,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人们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1.1 《庄子》中“疾”词义考

《庄子》一书共出现“疾”字22次,其中有表疾病之义,但在文中具体所指又各有差异。如“医门多疾”(《庄子·人间世》),此处“疾”泛指疾病。而有时指具体的疾病,如“惨怛之疾,恬愉之安”(《庄子·盗跖》),此处“疾”表示情志过度之疾。

除表疾病之义外,尚有其他一些义项:患、担忧,如“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庄子·田子方》);努力、尽力,如“夫富者,苦身疾作”(《庄子·至乐》);急速、迅速,如“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庄子·天道》)。

1.2 《庄子》“病”词义考

《庄子》中共出现“病”字42处,有表疾病之义,但在文中具体语境下亦略有差异,或有词的活用现象。如“秦王有病召医”(《庄子·列御寇》),其中“病”字为疾病之泛称,而“秃而施髢,病而求医”(《庄子·天地》),“西施病心”(《庄子·天运》),其中“病”皆活用为动词,表“患病”之义。

另外,“病”字尚有其他一些义项,如“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庄子·大宗师》)中表饥饿之义,“先生病矣,苦于山林之劳”(《庄子·徐无鬼》)中表疲惫之义,“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庄子·人间世》)中表忧患、担忧之义,“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庄子·让王》)中表毛病、缺点之义,“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庄子·人间世》)中表疾苦、困苦之义,“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庄子·徐无鬼》)中表损害之义。

“疾”“病”二字现混用无别,但其本义并不完全相同。“疾”字先出原指外伤,“病”字后出原指内生之疾,是人们对疾病认识逐步加深的结果。张纲考证云:“上古但有疾称,而无病名。此有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以及《易》《书》《诗》《春秋》之中,屡屡言疾,而不见病者,可知也[1](《中医百病名源考》)”,“约在春秋末年,病之一名,遂又生焉……病之名本源于春秋时人所熟知的‘忧心怲怲’,是谓抑郁忧伤火由内生之疾(《中医百病名源考》)。[1]”考之文献,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的《论语》《左传》等典籍已“疾”“病”并用。对于此二字义项的区别,《说文解字·疒部》云:“病,疾加也(《说文解字注》)。”《玉篇·疒部》亦言:“病,疾甚也(《宋本玉》)。”这种区别的形成其来有自,因为外伤易愈、内疾难疗,所以“矢中人即有创病”之“疾”指轻微的疾病,而“抑郁忧伤火由内生之疾”的“病”则指较重的疾病。通过对文献考察发现,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加深,由外在创伤引申表疾病之义的“疾”字使用频率逐渐下降,而表示内疾之义的“病”字则逐渐上升。《庄子》一书中“病”字出现的频次已明显高于“疾”字且超出近1倍,正是这种演变的反映。

2 表示具体病名、病证的语词

《庄子》一书涉及到的病名、病证繁多,包括酲、狂、病心、瞀、暍、病心等内科病,忧、幽忧等情志病,痔、瘿、赘、疣、疽、痈、疡、趼、跛蹇、痤、痔等外科病,痀偻等骨科疾病,还有盲、聋、支离、介(一足)、兀(断足)等表示身体残疾的语词。其目的虽皆在于阐发其思想哲理,但所载的这些病名、病证为我们了解当时医学发展的具体情形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

除上述表示病名、病证的医学语词外,还有一些如龟手、漂疽、溲膏、肿哙等,就目前所能掌握的文献来看,首见于《庄子》极具文献价值,现择其三考释如下。

2.1 龟手

《庄子·逍遥游》:“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庄子·逍遥游》)。”“龟手”即“皲手”,手上皮肤受冻开裂,即为今之手足皲裂。此种病症在许多医籍中皆有描述,具体称呼则有异,如《内经》称为“皴揭”,《诸病源候论》称“手足皲裂、肉裂、尸脚、唇口面皴”,《备急千金要方》称“手足皴裂、手足皴痛、手皴”,《儒门事亲》称“手足风裂”等。《诸病源候论》最早记载“手足皲裂”之名并阐明其病因曰:“皲裂者,肌肉破也。言冬时触冒风寒,手足破,故谓之皲裂(《诸病源候论·手足皲裂候》)。”不管后世医书对此病的称谓有何不同,其第一次见于文献则出现于《庄子·逍遥游》。

2.2 漂疽

此病名最早出现于《庄子·则阳》:“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痈,内热溲膏是也(《庄子·则阳》)。”成玄英疏云:“漂疽,热毒肿也。”陆德明释文:“漂,本亦作瘭,瘭疽,谓病疮脓出也(《庄子·则阳》)。”《集韵》“瘭漂”并解:“卑遥切。疽病也,或作漂(《集韵校本》)。”可见“漂疽”即“瘭疽”。“瘭疽”于医书中最早见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诊谿毒证第七”中云:“毒盛发疮,复疑是瘭疽,乃至吐下(《备急千金要方·诊谿毒证第七》)。”“瘭疽”又写作“熛疽”。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卷五》:“葛氏,忽得熛疽,著手足肩,累累如米豆,刮汁出,急疗之(《肘后备急方·卷五》)。”最早出现“熛疽”一词。

2.3 溲膏

《庄子·则阳》:“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癕,内热溲膏是也。”对于“溲膏”一词古人注解不一。陆德明释文:“膏,司马云:谓虚劳人尿上生肥白沫也。”成玄英则疏之为“溺精”(《庄子·则阳》)。考之医学文献,此种病证有可能为以下几种情况。

2.3.1 消渴病的下消症状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三消干渴》云:“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渐消瘦,其病在肾,故又名肾消也。[9]”“溲膏”极可能为消渴之下消症状之一。《内经》所述消渴实为上消和中消,并没有关于下消的描述,《庄子》是明确记载下消典型症状的最早文献。

2.3.2 膏淋的症状 “膏淋”首次见载于《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膏淋候》:“膏淋者,淋而有肥,状似膏,故谓之膏淋。”并进一步阐述了淋证的各病机,如“膏淋者……此肾虚不能制于肥液也”。《内经》虽提到“淋”,但并未有膏淋典型症状的记载,此最早见于《庄子》。

2.3.3 疝瘕的症状。“疝瘕”出自《素问·玉机真藏论》:“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中医证病名大辞典》认为此为疝之一种,指因湿聚化热而起,症以腹内有瘕聚、下溲有出白为特征之疝病[2],而“下溲出白”的症状与“溲膏”有相似之处。

2.3.4 为溺后漏精、尿精等证 精液随小便排出,由肾虚不能藏精所致。《诸病源候论·虚劳尿精候》云:“肾藏精,其气通于阴,劳伤肾虚,不能藏于精,故因小便而精液出也。”或为遗精,与肾虚精关不固或湿热、痰火等因素而致精室受扰有关。《诸病源候论·虚劳失精候》指出:“肾气虚损,不能藏精,故精漏失。”倘秉成玄英“溺精”之说,《庄子》为我国最早记载此病证的文献。

3 表示病因病机的语词

在疾病的发病机理上,《庄子》一书亦有独到的见解,书中有大量关于病因病机的语词,如“民湿寝则腰疾偏死”(《庄子·齐物论》),“好恶内伤其身”(《庄子·德充符》),“忿滀之气,散而不反……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庄子·达生》)等,从其阐述学说的思想出发立论,往往能与《内经》等医学思想相合。

3.1 外因致病

《庄子·渔父》中云:“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庄子·在宥》中言:“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明确指出自然界阴阳失调、寒暑失常会导致万物受损,其中即包括人生疾病。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病因思想,与秦国名医医和提出的“六气病源”说有相通之处:“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春秋左传注》)。

3.2 内心失和致病

《庄子》倡导无心应世、恬淡虚无,认为名利尘欲皆会扰动人心,视之为“物累”,是为疾病发生之本源。

如《庄子·人间世》云:“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认为内心不宁静会遭致“阴阳之患”,即阴阳之气激荡失调而致患病。《庄子》一书提到“内热”发病,就是内心不宁静所遭致的“阴阳之患”。如《庄子·则阳》:“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对于“内热”一词,成玄英疏云:“怖惧忧愁,内心燻灼。”

《庄子·在宥》更是直接指出人之喜怒过度会伤身害体:“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庄子·达生》云:“忿滀之气,散而不反,则为不足;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大喜大怒属五志过极,情志过极之人脏腑气血失调、精气耗伤,若加之外邪入侵,正虚而邪盛,机体会随之患病。而情志过极致病除伤及相对应的脏腑,更易首伤心神,最终导致内心失和致病。这些与《内经》中“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情志致病理论是一致的。

[1]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2]韩成仁.中医证病名大辞典[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277.

Theory of Medical Word in Chuang-tzu

FU Hui-yan,WANG Ming-qia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Jiangsu,Nanjing,210023,China)

The book of Zhuang Zi demonstrates that the Yin-yang theory is used to explain the nature and the thoughts of being indifferent to fame or gain and doing nothing are guided to preserve health.In addition,there are the thoughts of oneness of man and nature and treating diseases by tranquilizing mind in the book.Also some medical words have been recorded.For example,applying“disease”and“illness”to express the generic name of pathological changes,using“Jun Shou(cleft hands)”,”Piao Ju(panaris)”and“Sou Gao(chyluria)”to express the disease‘s names as well as the disease’s syndromes and putting“the imbalance between Yin and Yang”and“internal thermal”into use to express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To some extent,those medical words show the historic looking of medical development at that time.And there is a grea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for deeply researching the medical history during the pre-Qin period by systemiz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medical words in the book.

Zhuang Zi;Medicine;Medical Words

R-09

A

1006-3250(2017)01-0008-02

2016-07-2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ZH167)-中国中医文化传播史研究;江苏省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JSYRKJ2015-B1-05)-中国生命伦理精神的历史审视与建构

付慧艳(1992-),女,河南商丘人,医学硕士,从事中医医史文献研究。

△通讯作者:王明强(1973-),男,江苏徐州人,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国学研究,Tel:13451823466,E-mail:wangmq@njucm.edu.cn。

猜你喜欢

病证语词阴阳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洛克的语词应用与规范探析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发光的语词(三则)
你是那样美 唐心语词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法于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