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医普救方》的编撰、内容及其传播*

2017-01-16韩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宋太宗神医太平

韩毅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

《神医普救方》的编撰、内容及其传播*

韩毅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

《神医普救方》是太平兴国六年至雍熙四年(981~987年)贾黄中等奉诏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方书著作,也是宋政府刊刻的第一部官修方书著作。该书采取“分以部居,条其类例”的编撰体例,不仅汇集了大量前代和宋代初年的医学知识,而且也保存了历代珍稀医学文献。现存《神医普救方》的内容主要为符禁门知识,来源于孙思邈《千金翼方·禁经》和其他道教著作。该书有雍熙四年刻本和元符二年刻本,先后被宋政府颁赐到诸路州县和高丽等地,受到宋朝皇帝、医学家、文人和外国使臣的重视。该书卷帙浩繁,加之未能列为中央医学教育和地方医学教育的教材,约在南宋末年散佚。

宋代;政府;《神医普救方》;贾黄中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10月,宋太宗下诏贾黄中等编撰《神医普救方》,雍熙四年(987)10月书成,定书名为《雍熙神医普救方》。这是宋政府官修的第二部医学方书著作,但其刊刻与颁行却早于《太平圣惠方》。该书约在南宋末年散佚,部分内容保存在《大观本草》《政和本草》《圣济总录》《普济方》和《本草纲目》等医学著作之中。由于其内容散佚,学术界关注很少。现今出版的医学通史[1]、医籍提要[2]和医书版本考证[3-8]等论著有关此书的介绍极为简略,故本文利用宋代实录、正史、地方志和医学资料,系统地探讨了《神医普救方》的成书过程、内容构成及其传播情况。

1 《神医普救方》的编撰与成书

据《宋史》卷二六五《李宗讷传》记载,太平兴国六年(981年)10月丙戊,宋太宗下诏贾黄中、李宗讷、刘锡、吴淑、吕文仲、杜镐、舒雅等编修《神医普救方》。雍熙四年(987年)10月书成,命名为《雍熙神医普救方》,简称《神医普救方》《神医普救》或《普救方》,宋太宗御制序,全书1000卷,目录10卷。同年10月宋太宗发布诏令,让崇文院史馆刊板《神医普救方》,并对贾黄中等赏赐器币予以奖励[9]。此书从编撰到最终成书历时6年,是宋代官修医学方书中规模最大的著作,也是隋朝大业年间官修《四海类聚方》(2600卷)以来又一部大型的官修医学著作。

《神医普救方》的编撰者主要为文人群体,总纂官为翰林学士承旨贾黄中[10],参编者有李宗讷[10]、刘锡[10]、吴淑[10]、吕文仲[10]、杜镐[10]和舒雅[10]。此外,还包括亲撰序言的宋太宗赵光义[11]和监督中使王文寿[12]等,他们均为崇文院、翰林院、秘书省和国子监中的文官和学士,多半是前朝入宋的儒家士人。此次编撰过程中没有医官和道士参加,这与同一时期官修《开宝新详定本草》《开宝重定本草》和《太平圣惠方》等编撰过程中大量任用朝臣、阁臣、医家、道士和文人的情况迥然不同。该书的编撰,一方面反映了宋太宗“重视医学”和“推行仁教”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其大力笼络知识分子,即利用“降王旧臣修书”[13],充分发挥这些前朝文臣的作用,既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生活待遇,解除了“旧臣怨言”[14],又让他们在崇文院中编辑大型医学方书,留下了一部宋代医学史乃至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医书。

2 《神医普救方》的编撰体例、主要内容和学术特点

《神医普救方》的内容辑录自前代和宋朝前期医学著作。由于该书亡佚,其编撰体例和具体内容不详,可能与同一时期官修四大类书或官修医书《太平圣惠方》相似。

2.1 《神医普救方》的编撰体例

根据宋太宗诏令记载,《神医普救方》采取了“分以部居,条其类例”[9]的编撰体例,即以类书的体例编撰全书。贾黄中等“思穷精诣,识本疏通,集彼群方,著成千卷”[9]。由于该书散佚,全书究竟包含了多少门类,每门下面又分为多少个细类?目前尚无法得知。

宋政府在编撰《神医普救方》的同时,又在崇文院中编修《太平御览》(977~984年)、《太平广记》(977~978年)、《文苑英华》(982~986年)和《册府元龟》(1005~1012年)四大类书。这四部官修类书采用的是以部分类,各部下又分为小类,类下又有若干子目。如《太平御览》分55部,医学内容有方术部、疾病部、香部、药部等。《太平广记》采用以类编排,按主题分92大类,下面又分150多小类,医学内容有医部三卷。《册府元龟》分31部,医学内容有总录部之医术二卷。

因此,《神医普救方》的编撰体例可能与四大类书相似,也是以部分类。每部之内容,可能采用《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和《太平圣惠方》等医书的分类方法,以各科疾病之病因、证候分类,附以治疗方剂。

2.2 《神医普救方》的目录和卷数

关于该书的目录和卷数,官、私目录学著作有详细记载。如《宋史》卷二○七《艺文志六》载:“贾黄中《神医普救方》一千卷,《目录》十卷。[15]”王尧臣等撰《崇文总目》卷三《医书类》载:“《神医普救》一千卷。贾黄中撰。原释阙。见天一阁抄本。(钱)侗按:《宋志》普救下有方字。又有目十卷。[16]”《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载:“《神医普救》目十卷,阙。(叶德)辉按:《宋志》子部医书类云:贾黄中《神医普救方》一千卷,目十卷。[17]”郑樵《通志》卷六九《艺文略七》载:“《神医普救方》一千卷,宋朝翰林学士贾黄中等撰。[18]”可见,《神医普救方》包括正文1000卷,目录10卷,宋太宗序言1篇。

2.3 《神医普救方》的主要内容

由于该书散佚,《神医普救方》全书的内容无从考证。现今流传下来的医书中,仅保存了少量内容。如苏颂《图经本草》载,坐拿草“生江西及滁州。六月开紫花,结实。采其苗为药,土人用治打扑所伤,兼壮筋骨,治风痹。江西比甚易得,后因人用之有効,今颇贵重。《神医普救》治风方中已有用者”[19-21]。

宋徽宗等敕撰《政和圣济总录·符禁门》中,收录了大量《神医普救方》的符禁知识。书中明确注明这些内容来源于孙思邈《千金翼方·禁经》,并在每一条目后标注“《神医普救方》同”字样,其内容包括持禁总法、行符总诀、咒禁掌诀、禁蛊毒法、禁疮肿法、禁产乳诸疾法、禁小儿夜啼法、禁恶兽诸虫法和各种符箓等。这些内容多为唐以前道教著作《神仙经》《仙经》《灵宝方》等典籍中的符禁知识以及医书《海上集验方》《养生方》《诸病源候论》和儒家典籍《周礼》中的内容,充分反映了宋政府对道教的重视以及道教对医学方书的影响。

《神医普救方》之“持禁总法”,包含持禁斋戒法、受禁法、杂受禁法和禁法大例等内容,全部来源于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二九《禁经上》。《持禁斋戒法》指出:“《神仙经》曰:凡欲学禁,先持知五戒、十善、八忌、四归,皆能修治此者,万神扶助,禁法乃行。”包含紫微王夫人敕水洗目得清净法。《受禁法》包括正月一日受法、三月三日受法、五月五日受法、九月九日受法、太白仙人受法、同力受禁法、神仙王受禁法、天帝太一受禁法、七星受咒法和黄帝越禁受法。《杂受禁法》包括“正月一日、(日)未出寅时,三月三日寅时,五月五日午时,七月七日丑时,九月九日寅时(一云丑时)。正月受一年用,三月受一春用,五月受一夏用,七月受一秋用,九月受一冬用”以及禁受肿法、禁疟法等内容[22-23]。同时,《神医普救方》还保存了11道符箓:“右件符经,污秽着水中用洗面。[23]”《禁法大例》为疾病治疗操作案例:“论曰:用禁大例,诵禁文必不得出声,令自耳闻声,若闻之咒即禁法不得,行之无益,慎之慎之。受禁之时,不得令人畜等一切见之,见之即不成,受法时,刀及水盆,皆不得曾经酒肉五辛用者。[22]”

《神医普救方》之《咒禁掌诀》,内容包括《普救方》手诀法、手诀诵咒和《千金翼方》掌诀法、又受禁法、凡禁讫须解禁法、禹步法。其中部分内容来源于《千金翼方》卷二九《禁经上·掌诀法第五》[22]。“禁蛊毒法”包含咒蛊毒文、禁蛊毒法、咒魇及解法和禁五虫法,来源于《千金翼方》卷三□《禁经下·禁蛊毒第十三》[22]。《禁恶兽诸虫法》,包含禁虎入山法、禁蛇法、禁蛇敛毒法、咒赖法、咒蝎法、禁蜂毒蜇人法和禁恶蚝蜇人法,来源于《千金翼方》卷三□《禁经下》之《禁恶兽虎狼第十六》《禁蛇毒第十七》《禁蝎蜂第十八》和《禁狗鼠第十九》。

可见,《神医普救方》中的符禁门知识,经《圣济总录·符禁门》的引用而保存了下来,这些知识绝大多数来源于道教著作、孙思邈《千金翼方》和其他医学著作。

2.4 《神医普救方》的学术特点

《神医普救方》的学术特点与宋太宗时期政府编撰的《太平御览》1000卷、《文苑英华》1000卷和《太平广记》500卷等一样,具有大型类书的性质,通称宋太宗时期官修“四大类书”。《神医普救方》在编撰形式上以部分类,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方书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从中医文献学的角度来看,此书保存了大量珍稀医学文献,可与隋代官修医书《四海类聚方》(2600卷)相媲美。

3 《神医普救方》的版本流变与传播情况

3.1 《神医普救方》的刊刻情况

雍熙四年(987年)10月《神医普救方》成书,宋太宗随即下诏“宣付史馆,令刊板流布天下”,这是该书的第一个版本,史称雍熙刻本。

元符二年(1099年)春正月甲子,高丽国进奉使尹瓘等上奏朝廷,乞赐《太平御览》等书,宋哲宗“诏所乞《太平御览》并《神医普救方》见校定,俟后次使人到阙给赐”[12]。元符二年(1099年)3月壬戌,尚药奉御、判太医局孔元状奏:“乞将《神医普救方》差官校正,付国子监镂板颁行”,宋哲宗“从之”[12]。元符二年至建中靖国年间,《神医普救方》第二版刊刻完毕。这是《神医普救方》在宋代的第二个版本即元符刻本,说明北宋中后期《神医普救方》仍在流传。

3.2 《神医普救方》的传播与应用

《神医普救方》的传播者,主要为宋朝皇帝、州县官吏、医学家、儒家知识分子以及高丽国王、高丽使臣等,其传播载体主要为两种刻本的纸质书籍。其中宋朝皇帝是最主要的传播者,不仅下诏推广全国而且亲自阅读,为群臣做出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北宋陈承、裴宗元、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进表》中提到《神医普救方》的编撰情况。宋徽宗等敕编《政和圣济总录》和明朝朱橚等编撰《普济方》,大量引用了《神医普救方》中的符禁门内容,该书对《普济方》的编辑提供了借鉴。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上《序例上》也提到《神医普救方》一书。

4 《神医普救方》的散佚

关于《神医普救方》散佚的时间,马继兴[24]、严世芸[25]、和中浚[26]等学者认为由于卷帙浩繁,北宋时未能印行与流传,南宋初已失传。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甚准确,从该书的第二个版本“元符版本”来看,《神医普救方》在北宋后期仍在流传并未亡佚。朝鲜史料的记载也证实了这一点[27-29]。从朱橚《普济方》和李时珍《本草纲目》所引《古今医家书目》来看,该书散佚的时间可能在南宋末期,最晚在明末已全部失传。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神医普救方》是类书性质的医学方书著作,这类著作的目的在于辑录各类医学资料。然而,随着翰林医官院、校正医书局、秘书省、礼制局等校正的前代本草、方书、针灸等著作的大量刊布,《神医普救方》中收藏的医书内容,其学术性和应用价值大大降低。与《太平圣惠方》《简要济众方》《和剂局方》相比,宋代医学家对《神医普救方》的引用较少,可知该书对宋代医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有限。

其次,《神医普救方》未能成为宋代中央医学教育和地方医学教育的教材,局限了它的进一步应用和传播。淳化二年(992年)《太平圣惠方》刊刻行世后,由于该书所收多为宋太宗藏秘方、奇方、验方、前代效方和各地臣僚、医家进献名方,因而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并迅速盛行于宋代医学界,不仅受到皇帝、政府官吏、医学家和文人的推崇,而且也作为中央和地方医学教育的教材。这是作为类书性质的、以保存资料为主的《神医普救方》所不具备的。严世芸在《中国医籍通考》一书中不无叹息的指出:“太平兴国六年,贾黄中受诏与宗讷等辑成是书,卷目浩繁,竟为千卷,仅居隋《四海类聚方》之后,第与《太平圣惠方》同时,书名为后书所掩而致不传,殊足叹惜。[30]”

最后,《神医普救方》的编撰者全部为前朝儒臣,即“一时文人”[31],没有邀请医官、道士和僧人等参与修书,因而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价值。

5 结语

《神医普救方》是宋政府官修的以辑录资料为主的医学方书著作,约在南宋末期失传。现存《神医普救方》中的符禁门知识,绝大多数来源于孙思邈的《千金翼方·禁经》和其他道教和医学著作。

[1]廖育群,傅芳,郑金生.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史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99.

[2]李经纬,林绍庚.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22.

[3]马继兴.中医文献学基础[M].北京: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1981:27-34.

[4]马继兴.中医文献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2.

[5]王道瑞.中国医籍提要[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47-162.

[6]严世芸.中国医籍通考(第2卷)[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2253.

[7]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727.

[8]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M].郭秀梅,整理.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620.

[9]钱若水.宋太宗实录[M].燕永成,点校.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117-118.

[10]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7:9140.

[11]王应麟.玉海[M].上海:上海书店,1987:1196.

[1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640.

[13]王明清.挥麈录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4:53.

[14]李心传.旧闻证误·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7.

[15]脱脱,等.宋史(卷207)[M].北京:中华书局,2007:5311.

[16]王尧臣,等.崇文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5:195.

[17]佚名撰.叶德辉考证.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312.

[18]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812.

[19]苏颂.图经本草(辑复本)(卷19)[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43.

[20]唐慎微.曹孝忠,校定.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30)[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525.

[21]李时珍.本草纲目(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11.

[22]孙思邈.千金翼方(卷29)[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926-927.

[23]赵佶敕编.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240-2241.

[24]马继兴.中医文献学基础[M].北京: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1981:21.

[25]严世芸.中医学术发展史[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240.

[26]和中浚.图说中医学史[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0.

[27]郑麟趾.高丽史·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M].济南:齐鲁书社,1997:444.

[28]尊贤阁.御定宋史筌[M].卷140,高丽列传.韩国奎章阁藏朝鲜李朝正祖十五年(1791年)刻本.3.

[29]韩毅.政府治理与医学发展:宋代医事诏令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65-66.

[30]严世芸.中国医籍通考(第2卷)[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1:2172.

[31]李心传.旧闻证误·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7.

R2-52

A

1006-3250(2017)01-0018-03

2016-07-13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ZS105)-宋代的药品生产与政府管理研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重大项目(Y0250011011)

韩 毅(1974-),男,甘肃临洮人,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医学史研究。

猜你喜欢

宋太宗神医太平
太平风俗美
神医的烦恼——浓度与配比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寻找绝世神医
期待太平湾上的“不夜城”
陶“神医”的糖葫芦
吕蒙正送瘦马劝谏
忠言的力量
宋太宗自导“写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