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问·上古天真论》“登天”与“天师”解诂*

2017-01-16朱鹏举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天师上古内经

朱鹏举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沈阳 110847)

《素问·上古天真论》“登天”与“天师”解诂*

朱鹏举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沈阳 110847)

结合《素问·上古天真论》“登天”、“天师”二语出自王冰之手的事实,对其含义做了详细考辨,提出“登天”当依王冰注,作“白日升天”解,指的是成仙之事;“天师”本是对通晓道术之人的尊称,王冰将其作为“岐伯”的专称,而此改动似既有《庄子》旧典的影响,又与王冰信奉道教成仙之说有密切关联。

《素问·上古天真论》;登天;天师;解诂

《素问·上古天真论》是王冰次注本《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一篇,开篇即云:“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1]2”对于其中的“登天”与“天师”二语,自王冰之后学者亦多有论及。面对纷纭之众说,我们究竟当如何选择,玆不揣浅陋略述己见。

1 “登天”与“天师”出自王冰之手

战国时期的孟轲在《孟子·万章下》有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认为阅读时要先了解作者的思想、经历等,才能很好地把握书中的含义。故欲了解“登天”“天师”二语的确切含义,极有必要对其来源加以考察。

前辈学者中,日·丹波元坚对王冰本《素问》开篇这段话已有详尽考察,相关结论见于《素问绍识·上古天真论》:“‘成而登天’以上六句,疑王氏所补,非古经之文。何以言之?此篇全氏《训解》在第九卷,倘使其本果有此六句,则是帝始末退在末卷,万无此理。盖王氏移《天真论》置之于八十篇之上,并添改其起语也。其文取之于《史记》《大戴礼》及《孔子家语》,改‘聪明’作‘登天’。冠以‘昔在’二字,盖摹仿《尧典·序》,而承以‘乃问于天师曰’一句。组织之痕自不可掩矣。顾全氏之旧犹是不过‘黄帝问曰’四字而已。林亿等专奉王氏如此,七句既信为古,经之真,故置而不校也。[2]”丹波之说有理有据,自是精当不移。今既已确知“登天”“天师”二语出自王冰之手,我们在讨论其含义时,就应当充分照顾到王冰的学术背景,而不可盲目求新求奇。

2 “登天”解诂

按照王冰的注释,此“登天”是“白日升天”之意[1]2。《史记·封禅书》载有宋人公孙卿所述黄帝乘龙升天之事[3],或是王冰所本。王冰之后,明·马莳、吴昆及清·高士宗、黄元御亦皆主此说[4-7],或许可以代表自唐至清以来多数医家的意见。然有明以后,又颇有学者以此说“似涉于诞”(明·张介宾语)[8]27、“事属虚诞”(清·姚止庵语)[9],故另创新说。如张介宾以“天年尽”释之:“今人云死为升天者,盖本诸此”[8]27,姚止庵则云“登天”即“登天位”[9],其后俞樾亦以“登天位”训“登天”,更明言其即“登为帝”之意[10]。今日学界的理解多与姚、俞同,但亦有学者提出:“登天子位”“为摄政理国之语,与前文之说及医学之理难有必然联系”,故“‘登’应引为‘通’义。‘通天’指博通古今、学识渊博之义,就是学识过人,智慧通天”[11]。

然笔者认为四说之中仍当以王说为是。先看其余诸说之不可从:一是虽“死”可讳言为“升天”,但未见作“登天”者,故张氏之说根据似嫌不足。且若“登天”果谓死去,试问故去之黄帝如何“问于天师”?故知张氏之说必不可从;二是以“登天位”释“登天”所据为何,姚氏未言,俞氏则引“初登于天,照四国也”为证,然据多数学者的观点,《易》之“初登于天”本谓日升于天[12],以之比拟帝王则是儒家的发挥,故据此孤证谓“登天”即“登天位”不甚有力;且据古籍所载,黄帝在帝位有百年、三百年、三百八十年之说[13],即据最少的百年而论,其登天子位时亦不当在成年之后,故姚、俞之说实不可凭;三是至于今人“登天”即“学识过人,智慧通天”之说,不但释“登”为“通”于古书无征,即从下文黄帝需向岐伯请教一事观之,亦知黄帝本非“学识过人,智慧通天”,故此解虽似新颖却颇难服人。

那么,自张介宾始就屡被批评的“似涉于诞”、“事属虚诞”,是否真的可以成为否定王注的理由呢?考王冰“弱龄慕道”[1]序15,本属道教中人,自然会信奉成仙之说,故其援引黄帝登天成仙的传说,虽与《内经》“道无鬼神”的基调不甚协调,但据其知识背景而论,确是顺理成章之事。况且“登天”一语本王冰所补,其自应比别人更清楚自己所用“登天”二字究竟是什么意思。若在当今不能借助《太素》、《素问绍识》等书探明原委,对王冰注语作出客观评价,实未免太疏。

3 “天师”解诂

从上下文来看,本篇的“天师”自是指岐伯而言,故王冰注云“天师,歧(引者注:通‘岐’,下同)伯也”[1]2,而后之学者自然也不会提出异议。但值得探究的是,此处为何称“岐伯”为“天师”。

对此马莳说“‘天’乃至尊无对之称,而称之为‘师’,又曰‘天师’,帝之尊岐伯者如此。[4]”张介宾云:“《内经》一书,乃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等六臣平素讲求而成。六臣之中,惟岐伯之功独多,而爵位隆重,故尊称之为天师。[9]28”这说明在马莳、张介宾二人看来,《素问》真是黄帝所作,而“天师”之称反映的是黄帝对岐伯的敬重。然而今天我们已确知《素问》乃一部托名之作,而“天师”更是王冰所改,也就自然可以察觉此说之不甚妥当。

今人李今庸先生认为“‘天’读为‘先’,则此文‘天师’者,是谓‘先师’也”,“即是今之传人以道者之称,乃黄帝尊称歧伯为‘先师’也”[14]。然笔者认为,“天”之训“先”虽可成立,但未免有迂曲之嫌,而其云:“黄帝尊称歧伯为‘先师’也”,则与张介宾之失略同,故此仅可聊备一说,而不可奉为定论。

既然“天师”一语亦为王冰手定,则这一改动亦与其信仰有着密切关联,而理解之时自然不可不参考其学术背景。王冰为道教中人,熟谙《庄子》,如其注《上古天真论》即明确引用过《庄子》之语[1]5。现存文献中,“天师”一语最早即见于《庄子·徐无鬼》[15]。据该篇所载,黄帝在拜见大隗途中遇到的牧马童子通晓天下之道,故黄帝尊称其为“天师”。据此,“天师”可作为对通晓道术之人的尊称。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乃至《素问》《灵枢》中,岐伯通晓天地人三才之道,且为黄帝之师。王冰在次注《素问》时,将首次出现的“岐伯”改作“天师”,或是受到《庄子》一书的影响。不独如此,大概在道教徒王冰的心目中,“天师”身在仙人之列,生活在仙界,而凡人是难有机会向其请教的,故特意将黄帝向岐伯请教的时间安排在“登天”(成仙)之后。

理解了这一点,当我们看到清代学者于鬯“天师当是黄帝时官名,岐伯为天师之官,故称天师。古谓官为师,如《左·昭十七年》传所称云师、火师、水师、龙师、鸟师皆是”[16]的解说时,自然可知其曲解而不待辩。

4 结论

“登天”一语乃王冰所补,作为道教中人,其解“登天”为“白日升天”虽“似涉于诞”,但符合其自身的学术背景,而释“登天”为“升天”(谓死)、“登天位”、“学识过人,智慧通天”,不但缺少例证,且与上下文义不合,故不可据以否定王注。“天师”本是对通晓道术之人的尊称,王冰将其作为岐伯的专称,而此改动似既有《庄子》旧典的影响,又与其信奉道教成仙之说有着密切关联。

[1]黄帝内经素问·上(影印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丹波元坚.素问绍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3]司马迁.史记(缩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7:355.

[4]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田代华,主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4.

[5]吴昆.内经素问吴注[M].山东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室,校点.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6]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2:1-2.

[7]黄元御医学全书[M].孙洽熙,主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1.

[8]张景岳.类经(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9]姚止庵.黄帝内经素问注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10]俞樾.内经辩言·历代中医珍本集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11]郝恩恩.《内经》词句考解[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4):251-252.

[12]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00.

[13]顾颉刚.顾颉刚全集·顾颉刚读书笔记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2011:118-119.

[14]李今庸.古医书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105-108.

[15]曹础基.庄子[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338.

[16]于鬯.香草续校书(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3:470.

R221.1

A

1006-3250(2017)01-0010-02

2016-05-26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ZJ2015036)-《黄帝内经》生僻词语考释

朱鹏举(1980-),男,河南通许人,副教授,医学博士,从事《黄帝内经》多学科理论与中医学术史研究。

猜你喜欢

天师上古内经
《山海经》与上古海洋学知识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上古
任时光荏苒——营上古寨
王天师消暑之法
除妖计
览百年《内经》 集研究大成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
历史感谢发现 上古炎帝陵碑重见天日
“天师”教职略考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