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化血与诸脏生血关系探讨

2017-01-14程建国吕爱平

浙江中医杂志 2017年7期
关键词:生血宗气津液

程建国 吕爱平#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 沈阳 110847

学术探讨

肺化血与诸脏生血关系探讨

程建国 吕爱平#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 沈阳 110847

肺化血 肺主气 中医学术发掘

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成熟、衰老及健康与否都与气血的盛衰密切相关。中医学的血,不单纯就血细胞而言,而是囊括血内所有成分。对于血液的生成,中西医认识差别较大,现代医学证明血是由骨髓产生,但中医学认为,血是多脏器协同作用的结果,五脏六腑都参与了生血。本文试就肺化血与诸脏生血作一探讨。

1 化与生的区别

《荀子·正名》曰:“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庄子·逍遥游》曰:“北冥有鱼……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化”指改变,把此物变为彼物,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俱发生了变化。《说文》曰:“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徐灏注笺:“《广雅》曰:‘生,出也。’生与出同义,故皆训为进。”“生”的含义表示事物从某处出现、显现,使物由此至彼。虽也包含一些变化的含义,但主要强调事物的最终呈现。生由化来,《素问·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化决定生,《素问·六微旨大论》曰:“物之生从乎化。”《类经》释曰:“物之生从于化,由化而生也,生由化而成,其气进也。”因此物质的生、成均由“化”决定,无化则无生。化与生是一个连续过程,故常称为化生,生则常称为产生。

2 肺化血的提出

《灵枢·营卫生会》载:“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这是一幅血液生成的流程图,说明肺的功能是化血,血由化而生。肺将低活性的精微物质化为充满各种活性的“神气”,使物质从简单变复杂,由幼稚变成熟,由低级到高级,是一个化平凡为神奇的过程。故说“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强调血对身体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肺化血的重要性。

3 肺主气,气化血

3.1 肺主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肺主一身之气。《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肺者,气之本。”气因分布不同而名称各异,但总归一气。《医碥》曰:“气一耳,以其行于脉外则曰卫气,行于脉中则曰营气,聚于胸中则曰宗气。名虽有三,气本无二。”宗气是人体一切活动的动力,《医旨绪余》说:“宗气者,为言气之宗主也。……及其行也,肺得之而为呼,肾得之而为吸,营得之而营于中,卫得之而卫于外。”宗气的盛衰决定着脏腑功能的强弱,肺的虚实决定宗气的盛衰,肺气一虚则宗气不足,诸气皆虚。故《素问·通评虚实论》曰:“气虚者,肺虚也。”《内经博议》释曰:“气虚则肺虚,肺虚而一身之元气,无不皆虚矣。”因此补肺气即是补一身之气,补气类药物亦主要补肺,故《景岳全书》云:“补方之治,补其虚也。凡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芪之属是也。”

3.2 气化血:任何物质的变化都是气运动的结果。现代研究认为,“气”的功能主要是DNA通过RNA合成蛋白质的能力和对合成出蛋白质空间构型的调节能力,代谢调节能力为“气”本质的主要方面[1]。机体的代谢调节能力为气化能力。气化作用,即通过气的作用,气血津液各自新陈代谢及其相应转化,其功能障碍时,则影响整个物质代谢过程[2]。蛋白质是血中最重要的物质,血有赖于气化,《类经》云:“盖精气津液血脉,无非气之所化也。”气旺则化足,《医学发明》云:“肺主诸气,气旺则精自生,形自盛。”肺气旺则诸气盛,化源不竭,精血不亏。现代研究表明,补气药能增强机体细胞的功能,提高对物质的利用和转化。人参对各组织RNA、蛋白质均有合成促进作用[3]。黄芪能提高动物氨基酸利用和转化过程的效率,增加吸收氮沉积为体蛋白的比例,促进养分转化为体蛋白质[4]。补气药人参、党参、黄芪、灵芝、白术均能刺激骨髓造血细胞的分裂,促进其DNA、RNA、蛋白质和脂质的生物合成[5]。气虚组织功能衰退,代谢能力下降,精化生不足,而现血虚。因此调理血虚在补充生血物质的同时更应重视补气,《病机沙篆》云:“盖血脱者须益气,为血不自生,须得阳和之药乃生,阳生而阴长也。若只用血药,则血无由而生……气药有生血之功,血药无益气之理。”梁毅等对小鼠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发现,温补肾阳法较滋补血方有明显优势,补肾兼益气养血方较补血复方效果更为显著[6]。

4 肺参与“化赤生血”

《灵枢·痈疽》曰:“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描述了化赤的过程及所需条件。“上注溪谷”为上注于肺之溪谷,《灵枢·阴阳清浊》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化赤生血需要津液调和与血和,这与现代医学肺换气依赖肺泡各部位通气与血流比例的均衡及弥散功能良好颇为相近。肺内气体交换,要求肺泡内体液必须适度(津液调和),若肺泡内体液过多(津液不和)则会增加气体弥散距离,降低气体弥散速率,减少扩散量,从而影响血液的动脉化。正常的气体交换,要求吸入气体和相应的血液循环均匀地分布到每个肺泡。即通气气血流比例要等于或接近0.8,肺毛细血管中静脉血可得到充分的动脉化[7]。通气气血流比例合理,则为和,血和孙脉满,络脉盈,经脉充,化赤得以顺利完成。肺通调水道、朝百脉、助心行血则是津液和调与血和的基本保障。

5 诸脏生血

5.1 心行血而生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及《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类经》曰:“心生血,心主血脉也。”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使其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从而发挥营养滋润功能。可见心生血,是血由心脉推出,是一种输出形式,属于产出。

5.2 肝藏血而生血:《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以生血气。”《内经知要》载:“肝为血海,自应生血。”血从“海”出,如库府出物,是被释出。《素问直解》曰:“肝合筋,其荣爪,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华爪充筋,血气乃行,故以生血气。”因此肝生血是肝所藏之血经运而生,由隐到现,被推出、释出。而丹波元简则认为肝生血非《内经》原文,其《素问识》云:“心其充在血脉。又云,肺者,气之本,而又于肝云,以生血气,最可疑,宜根据上文例,删此四字。”

5.3 脾供生血之材:脾生血《内经》无明确记载,但后世医家论脾生血最多、最详。脾胃主运化水谷,水谷精微是生血的物质基础,因此中医学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仓廪之官,不断运化输出精微物质,为化血提供物质保障。

5.4 肾供生血之精:《内经》无直接记载肾生血,从精与血为一物的论述中可知肾生血。《灵枢·决气》曰:“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易传·系辞上》云:“精气为物。”《管子·心术下》云:“一气能变曰精。”《灵枢·本神》曰:“生之来谓之精。”由此可知精是人体先天的有生物活性且能够变化的有形的物质总称,是人体的根本。整个人体包括精在内俱由精生,《灵枢·决气》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精虽能生精,但若成为有特定功能的成熟之精需要经过气化,气化赋予精一定的形态结构,《庄子·至乐》云:“气变而有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生形”“化生精”。形又使精具备某种性能,《周易外传·乾》云:“形之所成斯有性,性之所显唯其形。”精的形态结构决定了其性能,若精的形态结构有缺陷则会丧失其功能,故《素问·汤液醪醴论》云:“精坏神去。”精蕴于血中,言血赅精。血中有精才为血,《普济方》载:“髓为精之根,精为血之本。”肾主骨生髓是生精之源,故亦为生血之源。《病机沙篆》说:“血之源头在乎肾。”可见生血之精在肾。

6 结语

血由化生,脾肾为化血奠定基本物质基础,但物质的堆积并不会产生新的物质,若转化无力,原始物质再多都无意义,甚至是灾难。若化血物质不足,则无米之炊,化无可化,徒增其气而生火。化物与物之间是统一的,但二者有主次,如《普济方》载:“人之一身,调气为上,调血次之。”故临床补血应以补气为主,补血为从。补血名方当归补血汤即以此为原则创立。当然益肺非单纯补气一途,解其所苦遂其所欲即是补,如《内经》云:“肺欲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血以肾精为基,水谷精微为充,由气所化,为肝所藏,经心鼓动而出入。肺是化血关键,治疗血虚,化源不足者健脾胃,精不足者益肾,血不藏者责之于肝,血不运者求之于心,但都不应忽略气的作用。

[1]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41.

[2]王晖,王建康.论气学理论在指导医疗实践中的地位[J].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0):439-441.

[3]翁维良,房书亭.临床中药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02-1219.

[4]吴符火.从部分补气药的药理作用对“气”能生“血”的认识[J].福建中医药,1987(6):52-53.

[5]王成,王之盛,周安国,等.黄芪组方浓缩物和半胱胺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和体蛋白动态代谢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8,22(3):359-364.

[6]梁毅,鲁新华,陈如泉.中药复方对免疫介导小鼠再生障碍性贫血红系造血祖细胞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6):14-16.

[7]朱蕾.临床呼吸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4-125.

2016-12-25

#通讯作者:吕爱平,E-mail:lsy20060608@163.com

猜你喜欢

生血宗气津液
基于《伤寒论》从广所论“津液”探讨“津液载邪”的理论内涵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论“宗气不足”与勃起功能障碍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宗气理论的整合教学尝试
长安米氏内科“宗气为本”理论及临床经验列举
运用调补宗气治则治疗胸痹经验*
益髓生血颗粒对血红蛋白H病患者抗氧化损伤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健脾生血颗粒对肾性贫血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