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精准扶贫的发力点

2017-01-13朱爱国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6年12期
关键词:贫困家庭贫困地区毕业生

朱爱国

推进教育扶贫,重在精准、贵在精准,成效靠精准。关键是要紧扣“精准”二字,所以,找准教育扶贫的着力点和发力点,把钱花在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群体的针对性帮扶上,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将直接影响到精准扶贫的成效。

锁定贫困对象,实施“精准资助”。要进一步完善针对贫困地区学生的资助政策,使他们在全面享受现有资助政策的基础上,予以最大限度的拓展。一是全面资助。即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优先享受现行资助政策,做到应助尽助。二是提高标准。目前我国学生资助政策总体特点是普惠性、人数多、标准低,且各类资助资金中中央占比50%以上,国家层面提高资助标准空间不大,鼓励各地根据实际自行提高标准、完善政策。三是特困兜底。对特别困难的学生,实行资助政策叠加,进行“全包兜底”式帮扶。四是完善政策。鼓励各地先行先试,争取将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纳入“一补”和营养餐范围,普通高中学生全免学费。

锁定特殊群体,实施“精准关爱”。针对留守儿童、随迁子女、残疾孩子的不同需求,坚持因人、因地施策。一是关爱留守儿童。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切实做到“一人一档一卡”,实行动态管理。依托中小学校,实施标准化“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程,科学有序地开展教育关爱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建立类似关爱机构,开设亲情电话,聘请“爱心妈妈”,招募志愿者,进行“生活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二是关爱随迁子女。建立“可携带”机制,实行“钱随人走”,贫困家庭孩子无论在哪里接受义务教育,都可享受“两免一补”。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为随迁子女入学提供便利。三是关爱残疾孩子。全面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按照“一人一案”,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继续实施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项目,建设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中心),为残疾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和康复训练。

锁定薄弱学校,实施“精准改造”。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从最困难的地区做起,从条件最差的学校做起,从最薄弱的环节做起,增强扶弱的针对性和精准性,确保建一所、成一所。一是加速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启动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贫困村延伸,确保每个乡镇至少建设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确保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二是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将贫困县所在学校全部纳入“全面改薄”支持范围,优先安排建设项目,确保贫困地区农村学校设施设备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和基本生活需要,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三是统筹实施普通高中改造项目。统筹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和基础教育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支持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扩容改造,建设一批办学条件达标的普通高中,缓解普通高中优质资源不足问题。四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贫困地区教育教学资源云覆盖计划”,努力办好贫困地区远程教育,巩固提升“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成果,实现贫困地区中小学和教学点宽带网络全覆盖、“班班通”全覆盖。通过“互联网+教育扶贫”的方式,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城乡同步课堂”等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锁定寒门学子,实施“精准招生”。进一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增加农村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优质高教资源的机会,畅通贫困学子纵向流动渠道。一是国家层面继续扩大重点大学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招生规模。国家应加大“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的实施力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发达地区大学要适当扩大农村户籍学生的招生数量;扩大普通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和民族班招生规模;扩大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订单培养医学类本科学生的招生规模;“国家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单列招生计划。二是省级层面灵活实施各类扶贫招生专项。可增设精准扶贫专项计划、革命老区专项计划,精准招录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考生。省属高校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可精准到贫困县,地方高校专项计划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取贫困家庭考生。实行高职院校单独招收中职毕业生计划,就读中职学校的贫困家庭子女可以通过单招甚至注册的方式,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三是市县层面实施优质高中招收农村学生计划。安排更多的优质高中分配生名额,招收贫困地区优秀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和贫困家庭学生。

锁定职业教育,实施“精准培养”。抓住职业教育,就是抓住了农村教育的“牛鼻子”,对于“拔除穷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攻坚计划,在贫困地区每个市(州)重点办好1-2所中职学校,每县重点建设1所标准化的中职学校。二是鼓励和引导农村孩子接受职业教育。分析研判贫困家庭学生学业状况和求学愿望,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措施,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就学方向。所有没有升入本科学校的农村孩子都应该接受免费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实现全覆盖。三是构筑职业教育“立交桥”。要致力打通从中职到研究生教育的上升通道,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选择,实现多路径成才,做到“就业有保障、升学有希望”。

锁定乡村教师,实施“精准支持”。要进一步健全教师补充、交流、培训和激励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支持。一是加大乡村教师补充力度。按照“按需设岗、按岗招聘、精准补充”的原则,建立省级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贫困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重点补足配齐紧缺学科教师,优先满足薄弱学校需求。二是加大乡村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实施“精准扶贫乡村教师培养计划”,每年选拔一批家庭困难、学业优秀、有志从事乡村教育的高中毕业生到师范院校深造,定向培养、协议服务。改革培养模式,免费培养“小学全科”“中学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改革培训策略,“国培”“省培”项目重点向贫困县倾斜,培训经费70%以上用于乡村教师,实现贫困县乡村教师(校长)培训全覆盖。改进教师培训方式,针对贫困县乡村教师个性化需求,以“点菜式”培训为主,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加大教师向乡村交流力度。采取校长任期交流、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学校任职、紧缺学科教师流动教学、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超编学校富余教师向农村教师紧缺学校流动等措施,推进教师向农村顺向流动。四是加大乡村教师关爱力度。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农村骨干教师补助政策,优先提高贫困村学校教师经济待遇;把乡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住房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为村小、教学点和乡村幼儿园教师建设周转房,积极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建立“乡村教师关爱基金”和“乡村教师奖励基金”,让乡村教师生存更有尊严,生活更加温暖,发展更有希望。

锁定贫困农户,实施“精准培训”。充分发挥县级中职学校(职教中心)作用,建立“精准扶贫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使贫困地区每个适龄青少年都能学会一项实用技能,每一位有意愿的农民都能得到相应的技术技能培训。一是加强农民群众实用技术培训。建立公益性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制度,以县为主、整体推进、全员覆盖,确保贫困家庭至少一人掌握一门致富技能。二是加强外出务工人员劳务技能培训。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的能工巧匠,加强外出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和劳务品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含量和生活质量。三是加强“两后生”职业培训。组织和引导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入职业院校参加学历教育或技能培训,从源头上提高新生劳动力创业就业能力。达到“培养一个青年、掌握一门技术、落实一份工作、致富一个家庭”的目的。

锁定贫困毕业生,实施“精准就业”。让贫困家庭孩子稳定就业,融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有效办法。建立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机制,将其列入重点帮扶对象。一是建立贫困家庭大学生实名制信息库。摸清核准贫困家庭大学生家庭背景、学业情况和就业创业意向,开辟绿色通道,开展“一对一”就业援助,帮助他们实现有质量的就业。二是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和推荐。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中职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开发适合性优质就业岗位,优先推荐和帮助贫困家庭毕业生实现有保障的就业;高等学校和相关部门要在各类就业招聘活动中,给予重点推荐和帮助,力争毕业的贫困家庭子女都能就业。三是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对高校毕业后服义务兵役、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的贫困家庭毕业生,建立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制度;对回乡自主创业的贫困家庭毕业生,按规定享受小额担保贴息政策;对家庭特别困难、就业特别困难的毕业生实行救济性“托底”安置。确保所有贫困家庭大学毕业生就业或创业,达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的目的。

(作者单位: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战略规划研究室)

猜你喜欢

贫困家庭贫困地区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基本医疗保险缓解农村贫困家庭医疗负担的效果
——基于宁夏西吉某乡镇174户农户的调查结果
最“叛逆”的毕业生
城市贫困家庭的孤独感分析
环首都贫困带农村贫困家庭识别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