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流动性问题研究

2017-01-12赵华周伟艳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24期
关键词:就业现状新生代农民工

赵华+周伟艳

摘 要: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一代农民工队伍逐渐庞大起来,他们的发展现状和就业前景备受关注。相比老一辈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规划更加清晰,对薪资和福利有明确的要求,就业呈现出一种流动性状态。该文概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总结其就业特点,从中分析出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流动性的因素。并从企业培养、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障方面提出了减少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流动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改善这一群体的就业状况,使他们的就业趋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促进中国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就业流动性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001-05

1 引言

在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老一辈农民工逐渐从务工大军中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新生代农民工。由于他们是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其就业前景和发展应该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由于新一代农民工有自己独立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薪资和福利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他们频繁的更换工作以获取理想的福利和薪酬,从而使他们的就业状况呈现出一种流动状态。短期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而长期流动则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也会影响到一个城市、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和影响就业流动性因素的分析,可以更深入了解他们的择业标准和利益诉求,对减少这一群体就业流动性,使他们的就业趋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从而促进中国城镇化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新生代农民工人口及就业行为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新一代农民工群体,其中包括在农村出生长大后进城务工的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和在城市成长、学习长大后留在城市务工的城市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主要的身份特征是工人、市民,与农民不同。在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有上亿人,他们是劳动人口的主力军,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辈农民工的就业和择业标准不同,对薪资福利的要求不同,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他们的就业往往呈现出不同于老一辈农民工的特征,其中比较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就业的流动性。

2.1 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随着社会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男女比例也有所变化,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中务工女性比例高于老一辈农民工中女性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进入城市务工追求新生活[1]。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都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后,直接进入城市工作,有了一定的文化素质,也具备了一些专业技能,有着和老一辈农民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善于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期望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2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行业特征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行业主要以制造业、建筑业和餐饮娱乐业为主,其次是批发零售业、保安、保洁和家政物业等其他行业(详见表1)。与此同时,从事建筑业的人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而从事批发零售业的人数有所增长,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择业时有了更多的选择。

2.3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流动性特征 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行业之间的流动性较为频繁。老一辈农民工受传统祖辈思想的影响,容易对一个地方或者职业产生感情,更青睐相对稳定的工作,在面对行业危机时,被用人单位裁员后只能返乡务农。而新生代农民工则不同,他们选择行业以个人兴趣和自身需求为主,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双向选择的关系,注重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空间。另外,新生代农民工善于应用社交平台和互联网资源,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为转换工作提供了更加充分地信息资源。

除了新生代农民工主动换行业之外,他们还会更换城市以寻求更好的发展。随着交通越来越便捷,我国各省市每年都有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输入和输出。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依然是新生代农民工主要就业地点,这些城市和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大量的外商投资和外企入驻,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近几年,随着中部地区的崛起,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中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自由流动趋势进一步增强,因此,每年都有大量新生代农民工涌入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缓解这些地区的劳动力需求。

3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状况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流向主要是建筑业和制造业等劳动强度比较大的行业,因此可以看出他们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恶劣、工作时间长等就业特点,也是他们最主要的就业现状。

3.1 劳动合同签约率低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劳动合同的签约率较低。签订劳动合同可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权利,是福利和薪资的法律约束条件,如果发生工作纠纷,劳动合同作为依据可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权利。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虽然大多数是在城市中成长,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但是依旧法律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发生工作纠纷时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一方面,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不具备专业技术能力,没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通过熟人介绍来寻求工作,通常是一个老乡带领家乡多个青壮年劳动力工作在同一个单位形成一个以同乡人为基本单位的小群体,如果发生工作变动,他们多是整体流动。另一方面,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合同意识,在找工作过程中仅仅关注的是工作福利和待遇,往往忽略了就业合同的签订;一部分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在发生问题是逃避企业的法律责任,把新生代农民工这一务工群体划分到廉价劳动力的临时工中,不愿意与新生代农民工签订就业合同。从近几年农民工的讨薪事件中可以看出,大多新生代农民工自己本身忽略了劳动合同的签订以至于在工作过程中无法保障自己基本权利;而企业作为用工单位为了减少工作成本往往也不和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把他们当成单纯的廉价临时工使用,从而造成农民工劳动合同签约率低的现状。由于劳动合同签约率低,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即流动性较大。

3.2 工作环境差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没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技能,技术水平较低,很多用工单位将他们视成等同于临时工的廉价劳动力,从事的都是一些脏、累的工作,工作环境较差,常常有意外发生,工伤事件频发。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在建筑行业从事工作,他们工作环境较差,而且建筑业劳动强度大,直接接触石灰、油漆等建筑材料,长时间工作不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工作危险程度也较大。从事采掘业则更为艰苦,不仅连续工作,而且原材料污染严重,许多务工人员由于长期在这种工作环境下从事高强度工作而患上了职业病,严重影响了务工人员的身体健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公致残人员近70万人,其中农民工占绝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发生的工伤事故中,农民工占伤亡总数的80%以上[2]。

除了工作环境差外,新生代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强度也比较大。由于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专业技术水平有限,所以从事的都是单一重复性的体力劳动。用人单位常常把他们视为廉价劳动力,为了能省成本费和人力费,用人单位常常安排农民工延长工作时间。由于没有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因此不能享受相应的福利,能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的农民工人数更是少之又少。由于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大,许多新生代农民工不堪忍受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强度较大的工作进而转换工作,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呈现流动状态。

3.3 工资水平偏低 近几年我国经济繁荣发展,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从事采掘业、建筑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水平较高,在大城市打工收入高于中小城市,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3]。但从整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工资的增长速度缓慢。由于经济发展,工资上涨,物价也随之上升,日常生活消费水平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生活相当拮据。

另外,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依然较严峻。即使近几年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切实保证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但是拖欠工资和克扣工资的现象仍然存在。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时没有劳动合同的保护,没有有效的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某些用人单位虽然不会拖欠工资,但却无故利用各种名头,克扣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工资薪酬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择业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如若无法保证正常工资,那么新生代农民工就会选择转换工作。

3.4 社会保障水平低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约率低,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办法享受相应社会保障,甚至相当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享受社会保障。另外,受户籍制度等因素限制,他们中参保的人数并不多,2010年全国工会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比城镇职工少23.7个百分点,医疗保险少14.6个百分点,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分别低29.1、9.1、30.8和41个百分点(图1)。

图1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险缴纳对比

资料来源:全国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 2010年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

外出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制度不完整、参保意识低等因素,使得参加社会保险人数整体较少,即使新生代农民工按时缴纳了社会保险,但是由于工作流动性较大,社会保险的续费比例低,社保管理难度较大,因此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新生代农民工难以享受相应的社会福利。

虽然大多数企业受到制度约束,积极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但是如建筑业等事故频发的行业,给新生代农民工缴纳的工伤保险比例较低,并没有普及到每个新生代农民工。另外,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流动性,即使企业给缴纳了社会保险,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的管理也存在一定难度,社会保险的续费和缴纳情况也很难管理,相应的福利难以普及每个新生代农民工,就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整体来说,社会保障水平较低,难以管理。

3.5 组织化程度低 新生代农民工有上亿人,是我国劳动人口的主力军,虽然人口众多,但是他们却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地域差异和生活习惯等因素,使得他们难以跟上城市的生活节奏,通常只是城市建设的一份子。据调查,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通过亲朋好友或者同乡人介绍结伴进城务工,在整个务工群体中存在诸多以地区划分的小群体。由于他们没有一个明确的组织,就业渠道也是非正规化的,因此他们充当的是临时工的角色,没有固定的工作和单位。一旦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他们也没有一个正规权益保护组织,没有足够的力量与利益侵害方抗衡,只能靠小群体自发和用人单位沟通协调,而这样成功的几率很低。在近几年新闻报道中,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农民工讨薪的案例屡见不鲜,可以看到,虽然有政府支持,但是农民工相对分散,没有形成一个正规有力的组织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4 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流动性的因素

4.1 行业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主要以制造业、建筑业和餐饮娱乐业为主。其次是批发零售业、保安、保洁和家政物业等其他行业。老一辈农民工主要是从事建筑业工作。对比之后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建筑业的人数明显下降,而从事制造业人数增多,从事餐饮娱乐、批发零售和服务业等人数增多。新生代农民工之所以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人数较多,一是因为这个行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且这个行业工资待遇相对较好,只要新生代农民工有体力,有耐心,能干好这种单一重复性的工作,就会有稳定的收入。但是,餐饮娱乐、批发零售和服务业,这种受经济影响较大的行业则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近年来,从事餐饮娱乐、批发零售和服务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人数逐年增多,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工作上有了较多的选择,但是行业的稳定性也是他们就业的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果发生经济波动,这些行业会受经济影响而处于低潮期。为了行业发展,雇佣者往往会裁员以维持企业运作,这样被划为临时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会面临失业,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并不是主动想要更换工作而是由于行业发展影响而被动更换工作。

4.2 专业技能水平不高 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职业技能水平不高。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先进制造业、服务行业和新兴产业对劳动者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没有达到基本职业技能水平,专业能力不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岗位要求,产生工人需求和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水平偏低的供需矛盾。一方面,企业缺少职业技能水平高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职业技能水平偏低而无法就业,由此造成的供需矛盾也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流动性的被动因素。

4.3 工作压力和强度太大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工作,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条件差,事故频发。建筑行业的粉尘对人体健康危害巨大,工地的缺少安全保障的设施建设是工人的生命安全潜在的危险因素,且工作时间长,十分耗费体力。而制造业的工作,则是为了按时按量完成任务,每个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强度大,经常加班,甚至昼夜交替的在流水线上工作,这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都有不利影响。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相比于老一代农民工,他们的知识水平有所提高,因而他们不愿意复制父辈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轨迹,工作压力和工作环境都成为他们选择就业行业要考虑的因素。与父辈相比,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他们对职业有所期望,注重精神享受[4],因此,他们不断更换工作以追求更理想的生活。

4.4 个人发展欲望高 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从事他们认为没有出息或者不喜欢的工作岗位,他们淡化了挣钱回乡盖房娶媳妇的生活目标,不希望自己像老一辈农民工一样只是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工具,在城市建设好后,像过客一样又赶往下一个城市继续工作。新生代农民工则更是希望能成为建设城市的一份子,能够成为城市经济繁荣时的受益者。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选择在城市安家,因此他们为了获得更高的福利待遇以满足生活所需而频繁变换工作。

5 减少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流动性的对策建议

5.1 政府合理引导 我国工业发展速度较快,而城市化发展相对缓慢,沿海发达城市和一些大中型城市化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一些偏远地区,如果能合理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会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发展,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政府可以鼓励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选择,能够减少大批量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就业。根据统计,新生代农民工在制造业和建筑业,还有餐饮娱乐服务业从事工作的人数较多,有一些产业如金融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开发等行业发展缓慢,政府可以鼓励他们,发展新兴的第三产业,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层次。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支持中小型企业发展。对于那些中小型城市来说,中小型企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中心,具有主体地位,政府应该加以支持和鼓励,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良好的薪资福利,转移大城市的就业压力。

新生代农民工知识水平虽然不高,但是他们中有的人却很有经营理念。有的新生代农民工都有自己干一番事业的想法,但是却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有的新生代农民工由于不满意现有的工作,也会有自己创业的想法[5]。政府可以鼓励他们在自己家乡进行自主创业。由于他们对家乡的了解,可以更好发挥地区优势,留住农村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我国铁路运输压力,改善我国人口流动大的特点。政府应该大力支持成熟的创业想法。对勇于自主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在起步阶段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5.2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可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整体的就业竞争力,有利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新生代农民工这一庞大的群体,他们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这一群体的竞争力不高,在就业过程中,因为技能水平不高,新生代农民工无法胜任相关工作,某些工作可以胜任却又不能满足他们的个人发展需求,所以要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政府相关部门在详细调查基础上,建立符合新生代农民工实际需求的教育培训体系,规范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6]。负责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搜集就业信息和提供咨询服务,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培训,降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成本和风险,增强他们就业的稳定性,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文化培训和职业教育,增强他们的竞争力。一方面上,政府应该扮演好一个引导者和督促者的角色。在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过程中,政府应该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鼓励当地企业参与培训指导同时也要规范培训机构,确保教育培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该建立一个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服务的网络体系,利用互联网资源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教育培训和就业信息咨询,对于想要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同时还可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变化,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有效的就业技能培训。

5.3 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不稳定性和户籍制度的限制,许多新生代农民工都不能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建立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机制,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迫切需要。对于有条件的农民工,政府应该放宽条件,让他们转为城镇居民,进城落户就能在就业、社会保险、教育和医疗等方面享有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新生代农民工更希望留在城市里生活,因此一旦他们失业,就会失去基本的生活保障。许多不负责任的企业不为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不按时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因为无法保证社会保障导致就业的流动性,所以为了减少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流动性,应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参保率,保证他们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另外,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应引起足够重视[7]。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流动性,他们的孩子留守在农村,受教育问题收到诸多阻碍,长大后重复父辈进城打工的路;他们中有的子女虽然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但是由于户籍限制,上学和医保等问题无法解决。因此各级政府应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利,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并列入教育经费预算。

5.4 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许多新生代农民工更换工作是为了提高自己工资福利待遇,一些企业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给新生代农民工,在当前劳动关系不平衡背景下,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可以留住新生代农民工。用人单位调整职工工资应该征求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职工意见。用人单位应该严格执行国家休息的规定,保证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体健康,也不能强迫农民工延长工作时间,应该依法支付加班工资。

针对个别不负责任的企业,政府应该明确讨薪责任,督促新生代农民工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明确各级政府的监管责任,建立预防和处置机制,减少这类讨薪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郭科.融入与冲突: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D].西安:西北大学.2009.

[2]李燕平.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3]袁玉秀.浅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D].青岛:青岛行政学院,2012.105-107.

[4]符平.倒/Uo型轨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J].浙江社会科学,2009.41-77.

[5]刘瑞.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6]赵玉国.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71-72.

[7]邵霖.新形势下农民工就业问题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就业现状新生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与第一代的比较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河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