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情感关系:不可能的可能
——论马丁·瓦尔泽的《第十三章》

2017-01-12方向真

中州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玛雅马丁巴西

方向真

(上海 自由撰稿人,上海 200000)

一种情感关系:不可能的可能
——论马丁·瓦尔泽的《第十三章》

方向真

(上海 自由撰稿人,上海 200000)

德国当代作家马丁·瓦尔泽的长篇小说《第十三章》,从一种爱情关系——可不能的可能,探察到一种人性的姿态。小说里,既是思想盛宴又是文字盛宴的男女主人公的通信,体现了理性与诗意的完美融合。作者越过传统的屏障,用现代意识刷新了的目光重新考量爱情,为爱情文学增添了美丽、真实、丰富的篇章。

马丁·瓦尔泽;《第十三章》;爱情 ;不可能的可能

德国当红作家马丁·瓦尔泽的长篇小说《第十三章》所写的爱情,与之前很多作家所描述的爱情不同,他笔下的主人公明知道面对的是不可能的无果的爱,却又倾心倾情为之,创造着一种别样的爱情关系——“不可能的可能”。

在进入《第十三章》的爱情故事之前,我们先分享一下作家本人精彩的生活片段,这有助于理解他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气质。

著作等身、获得了包括德国文学最高奖毕希纳奖在内的30多个奖项的马丁·瓦尔泽,被誉为德国文坛的“老马”,他连续在德国权威的政治学杂志《西塞罗》颁布的知识分子影响力排行榜上名列前茅。2016年,89岁的他“仍然自己开车,车速极快,弯道通过能力堪称一流…… 夏天他下博登湖游泳,一气畅游五十分钟”[1]1-2。在世界各地的文化活动中频繁出镜的他,2016年第三次来中国,第一站北京,第二站上海。他在大学演讲、座谈、签名售书、接受记者专访等,他的每一天都被与书相关的活动排满了。可是,你居然在他脸上捕捉不到一丝的疲倦……

“缺了不可能的事物,我就不可能生活。如果生活被可能的事情层层包围,生命之火就会熄灭。”[1]229(以下未标注引文均出自《第十三章》)《第十三章》里的主人公巴西尔·施鲁普对心仪的女神学家玛雅信中的倾诉,也正是作家自己的心理诉求和人生意向。

倾心于这种不可能性的,不仅仅是马丁·瓦尔泽及其笔下的人物,在世界文学的谱系里,我们不难见到这类小说人物。如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2]中的主人公,即是满怀热望将目光投向远方的青年;司汤达《红与黑》[3]里的于连,就是翻云覆雨地逾越门第的限制,为求得看似不可能的爱情,尽管他得而复失,弄丢了性命;已逝的中国作家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里的主人公们,不也一直在向不可能的未来奋进着纠结着?

此类文学案例数不胜数。

但是,马丁·瓦尔泽笔下的爱情——不可能的可能,远非心灵鸡汤式的现代人臆想中的情欲满足,远非欲求而不得的焦灼绝望或交换中的算计,他的主人公追求的是明知不可能而为的爱情。如《第十三章》里的男作家与女神学家,他和她隔岸观火地觉知着自身莫名迸发的激情,欣赏着他们自导自演的柏拉图式爱情。不可能的可能,这一理性/智力与诗意融合的奇特精神现象,贯穿着马丁·瓦尔泽所有的爱情故事——诸多个关于爱情的故事版本。人到老年的马丁·瓦尔泽说,爱情不能是一个名词,它无法描述,爱只有是动词,不断去叙说。

现在,让我们进入《第十三章》。

总统府的美景宫里,总统正为生物学家科比尼安·施内林设办祝寿宴会。宴会上,著名作家巴西尔·施鲁普与科比尼安夫妇同席。席间,巴西尔被科比尼安的妻子玛雅·施内林的美貌与特别的气质所打动,尽管他当时装作一视同人,一副平静无畏的样子。宴会结束后,他想办法从总统秘书那里索到施内林家的地址,他给玛雅发出的第一封信这样写道——

尊敬的教授女士:

我拿到你的通讯地址,要归功于总统私人秘书。我第二天就给他拨通电话,谎称晚宴主角的事迹让我思绪万千,我不得不跟他写信,向他描述他让一个作家如何浮想联翩。您是神学家,对您就得说:撒谎在我这里,更多地是一个语言学而非道德难题。所以我拿着您的地址已经两个星期了,我每天都给您写信,这些不得不写的信从未寄出……

一种自美景宫的晚宴以来一天强过一天的情感体验:您使我保存在抽屉里的所有信件自动贬值。过去两周里,我天天都在重读这些信件。多年来一直让我觉得充满友谊、友爱或者激情的信件,现在它们毫无价值。那些初次阅后让我爱不释手的信件也不例外……

您的形象。您的声音。您的脸。您的头。您的昂首姿态令人赞叹!……您的嘴,时刻准备用沉默代替言说。还有您的头发。发色和发型都拒绝任何造型。但依然显出轰动效果。还有您,您好像无所不知。又一无所知。您是能够相处的最狡猾的单纯。也是能够出现的最天真无邪的诡计多端。而且司空见惯。而且不像虚张声势的压顶乌云从我这里穿过……[1]18-27

马丁·瓦尔泽笔下的作家巴西尔,为了求取令自己怦然心动的人的地址,所做的迂回小计,因了率真的吐露,俨然是天真顽童的小小心机了。

玛雅女士接信即复——

在您这里可以长个见识:人可以无缘无故地去做一件事情……

我发现我坐在一个聊天高手旁边。他知道自己的保留节目会出现什么效果……

又及,

……为自己竟然把这些事情向您和盘托出而感到奇怪。[1]25-30

频繁的或长达数页或寥寥数语的通信,就这么开始了。他们自己都感到吃惊:“彼此都不了解的人竟有这么多知心话要说!”

信中的交谈,在巴西尔和玛雅,是心照不宣的秘密。他们将通信这一行为及他们热切地向对方倾诉(而且还端出了各自婚姻里的爱人的秘密),自嘲为“背叛”。双方悉心领会回应着对方的讯息,就像儿童将自己珍爱的玩具和宝贝出示给小朋友,像少男少女羞涩地向钟情的异性告白。他们的通信就像是一场坦白的竞赛,初恋情人般地热烈聚焦。也许人人都有倾诉的愿望和冲动,只要适时打开心灵的闸门。在总统府美景宫的宴会上相识的他和她,自然属于同一阶层,巴西尔——知名作家,玛雅——神学教授、诺贝尔奖生化奖得主的妻子。珍重声名的他们,谁都无需轻薄地拿对方来炫耀自己,他们彼此给对方以安全感。

一年多的频繁通信,他与她用他们建立起的字母桥索,跨越着现实的鸿沟。二人安居在各自婚姻的堡垒里,同时又在字母桥索通达的另一个时空完成臆想中的交融。原来,爱情也能进入第五维空间——全新的智慧之能、心灵之能、情感之能的世界去遨游!

某一天,巴西尔预感玛雅遭遇了不测,但他仍然给玛雅写信,向不再可能回信的她吐露心迹:“你给我的信,来自不可能的深渊…… 在你给我写信的日子里,我有一种价值,你不再写信,我就不再有这种价值。我生活的意义、价值有多大程度取决于我们的交流!”是的,一个男作家与一个女神学教授,因为爱欲的浸染,他们对世界对人生的思维路径,也撒上了美丽的光晕。曾经,他们共谋、践行着一场柏拉图式的恋爱!

不可能的可能——基于这样一种情感关系的探察,马丁·瓦尔泽写作出版了《爱情的彼岸》《一个恋爱中的男人》《一个寻死的男人》《第十三章》等多部长篇,它们以各色人物心理及人物各自的生命轨迹,为作家的这一发现衍生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版本。

受新教神学家卡尔·巴特(他倡导人们在对希望不报希望的情形下,去信仰未知的神)的启发,马丁·瓦尔泽非常欣赏一种“不可能的可能”的情感关系,即终极的悲观(失望、不可能)及当下的乐观(明知不可能而为之)。或者说,他洞察、捕捉到了这种情感关系的多彩的呈现姿态。这又回到了马丁·瓦尔泽所言的悖论:“不幸的、不成功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只要是成功的爱情都是一种交易。”他的意思是否是:没有完成(结婚?)的、或者说没有完满结局的爱情,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爱情——纯粹的爱情?也许在他看来,圆满的结局即是均衡——成功的交易。

回到《第十三章》。玛雅2011年7月10日在查普曼湖给巴西尔发了一封信,因为它的重要及无意识的暗示,这里全文摘录——

亲爱的朋友:

你说没说过,我们和不可能的事情调过情?

自我骑车越过荒野,我就知道这话有道理。现在下雨了。土路变成了肥皂,又湿又滑,几公里停一次,好把挡泥板上的泥巴刮下来。帐篷的拉锁再也修不好。我们从地下爬进爬出。墨蚊进了帐篷,贪婪地骚扰我们。灭蚊剂对它们毫无影响。松鼠咬断了拖斗的皮带。风刮得很猛,而且总是逆风。没完没了地爬坡。很短的下坡路段。即便扛住了,也不能说这种情况可以忍受。

尽管科比尼安现在很健康,我感觉他所经历的痛苦也在我们之间制造了隔阂。就像他和另外一个女人有过一段绯闻。而我又不得不担心他依然在想那个女人。手术三天之后他说:我有了怀孕的经历。我肚子里面曾孕育着死亡。我堕了胎。现在我知道女人堕胎之后是什么感觉。现在他好了。他天天向我展示他如何健康。但是那段绯闻……没有什么区别比病人和健康人之间的区别更可怕。

如果继续这么下雨,我们永远无法到达鹰原。如果那样,是否很可惜?我们越接近鹰原,不可能性,我们的不可能性就越真实。我不知道我是否还会跟它调一次情。昨天夜里我梦见科比尼安送我的生日礼物不是由三十九朵玫瑰组成的花束,而是有毒的花朵。忘记它!

晚安,我了如指掌的朋友。

玛雅[1]220-221

十五天后,玛雅又给巴西尔写了一封信,此后,玛雅永久消失。玛雅在这最后的两封信里隐约透露出两个重要信息:她的丈夫科比尼安因为癌症的身心折磨,旅途中出现一系列从未有过的乖戾言行;她被自己的丈夫拖进他设计好的自杀之旅——骑自行车奔赴野熊出没的荒凉北极之旅,共赴死亡。虽然她没有明晰猜想丈夫的意图。每次科比尼安认真询问,问她是否想跟他在一起,她都坚定回答:科比尼安,永远。潜意识里,她应该明白这是她生命里的最后一场骑行。

那个始终没有发声的科比尼安·施内林(他的一切只是由玛雅给巴西尔的信来描述)几乎是个无所不能的人。事业辉煌,生活富足,他美丽的妻子——神学家教授玛雅,深爱着他。他的强大存在更验证着巴西尔与玛雅之间不可能的爱情。同时,他自己不为人知的痛苦体验,也在印证着一种不可能的可能。科比尼安·施内林年轻时就获奖无数,被同行视为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后来他用自己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创办起一家企业,专门生产定制药物。从此名扬四海,财源滚滚。但是,几乎无所不能的科比尼安从来不满足既得的一切。沿着学术道路走向斯德哥尔摩,始终是他的情结。他自责是“堕落的天使”,懊恼自己离开了学术殿堂。

从玛雅给巴西尔的信中吐露可分析得知:科比尼安有强烈的同性恋倾向,或者说,他是尚未出轨的同性恋者。科比尼安一直被内心的一份隐情所折磨。他依恋的印刷商路德维希·弗罗突然与他中断友情(路德维希与其妻子悄无声息地与他断交。因此,路德维希就成了科比尼安与妻子玛雅谈话的禁忌),后来路德维希出版的书《鸿鹄之志》又毫不留情地调侃科比尼安夫妇,致使科比尼安担心此书伤害到妻子玛雅。直到临近设计的旅途的终点,科比尼安才对玛雅讲了他的担忧及他对路德维希的感情。这之前,玛雅给巴西尔写信感叹:“我们对于最亲近人的最隐秘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但如果痛苦不可以分担,什么东西可以分担?”

这个无所不能的痛苦着的男人科比尼安,在癌症手术后,成功地将妻子拖进他安排的死亡之旅中,如同他的爱需要回应。

《第十三章》中的叙述和描述,不乏预兆和隐喻的意味——处处潜伏着不可能的可能,每个人物都有着自身性格与情感的逻辑,人们的命运、人际之间的关系隐藏着多种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它们也昭示着故事自身发展的可能性,似乎看不出作家本人的设局。这就是马丁·瓦尔泽描画人物及故事的魅力所在。

作为读者,我们更关心玛雅后来怎么样了,她与巴西尔的通信最终是什么结果?让我们看看《第十三章》的结局吧。

巴西尔在玛雅失踪多天之后,收到罗德里希——科比尼安的忠实司机的信,信中写道:“玛雅·施内林对我说:如果熊把我吃了,你就讲给巴西尔·施鲁普听”。

罗德里希还附上了科比尼安给他的信——

亲爱的罗德里希:

医生给我留的时间快到了。玛雅说,她想跟我在一起,所以我把她带上。后事你来处理。一切准备就绪。

你的一直服从你的上司向你问好!

科比尼安·施内林[1]234-235

即便事件的结果真相大白了,你又怎么可能知道、确认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和认知的过程?它们皆处于不可能的可能中。

在接到玛雅最后一封信的第二十三天,巴西尔在他的几封信件再无应答后产生了强烈的不祥之感。他给玛雅写信——

最亲爱的朋友:

告诉那边的人,你不行了!路途遥远,路途遥远!北极圈。打道回府。回到文明社会。你们的处境很危险。我必须救你。让人救你。我来救。你像是被绑架了!你被绑架了?!

你的朋友[1]230

巴西尔曾经写信给玛雅,称她的信“来自深渊”。从此,永无回应的这一份期盼的爱也将指向深渊——揪心的下坠、绝望、无终止的黑暗……

《第十三章》的书名,蕴含着几重寓意。“第十三章”,与“十三”对应的德文是:Verrat, verraten;与中文对应的是:泄露、背叛、出卖。不难发现,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激情者、破坏者。他们没有想过要伤害谁、背叛谁,他们只不过依着自己的思维和自己的情感逻辑。他们——不管是笼罩着光环的成功者还是失败的自杀者,不管是拥有爱情者还是爱的缺失者,身上都多多少少有那么一些“十三”之嫌,诸如:

巴西尔与玛雅的婚姻之外的恋情——秘密通信,彼此欣赏到无话不谈,不经意吐露各自配偶的隐私。

科比尼安,因患上绝症而设计了自杀之旅,却要自己的妻子玛雅陪同自己走上此旅。虽然途中他几次探问玛雅是否愿意与他在一起,玛雅都坚定回答:“永远。”

路德维希——成功的印刷商,在他讲述自己一路凯歌从成功走向更大成功的《鸿鹄之志》一书中,放肆调侃他的同学、朋友们(虽然用了化名),甚至披露了科比尼安和玛雅的性交习惯。这部令媒体欢呼雀跃的真实、诙谐、大胆而放肆的书,伤害着将他视为好友的科比尼安及妻子玛雅。

伊莉丝一直还爱着她的前男友——因绝症而坐上轮椅的已经享誉世界的建筑师(当年他告诉伊莉丝,他将以自己的构想征服世界:性别建筑),每个月至少一次推他散步回来,她就用沉默对丈夫巴西尔宣布无语日。

北极途中与玛雅相遇的那个甘愿做她仆人的教授,爱自己的女校长而不得,转而诋毁与女校长有恋情的另一数学教授。

罗德里希——科比尼安最信任的司机,在处理完信赖他的主人交代的后事之后,应聘到了让科比尼安始终不能释怀的路德维希手下开车。

如果用传统道德的高标,他们所有人是否都难以摆脱“十三”的干系?

故事的结尾是:伊莉丝的前男友贝亚图斯·尼德拉尔在一个酒吧自杀了。那里是伊莉丝推着他的轮椅散步的最远端。伊莉丝沮丧地坐在自家阳台上,一页一页烧着什么。巴西尔明知故问:烧的什么?伊莉丝回答:第十三章(她悄悄写作的小说稿)。巴西尔说:把书名送给我?伊莉丝回答:很乐意。然后把双手放在巴西尔的膝盖上。

当然,这是颇有隐喻意味的结尾。它很有弹性,不把故事讲完。

书信体的《第十三章》是文字的盛宴、思想的盛宴——智慧、轻快、调皮、引人入胜,但文字背后,依然是无所不在的痛苦的阴影。也许,与深度的爱及爱的不可能性如影相随的必然是痛苦。无数个男男女女终其一生都纠结于理想之爱的希冀、追求与它的不可得之间。只不过,已到中年的男女们无奈地理智地承认了这个现实,无论内心有多么痛苦,他们都能淡定从容波澜不惊地接受这一现实。作者曾在接受网易读书专访时说,人生注定无法摆脱真正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即便通过写作。自言“缺了不可能的事物就不能生活”的瓦尔泽,他笔下人物的故事自然也揭示了他的体悟。

对不可能的可能这么一种爱情关系的揭示,可见马丁·瓦尔泽探察现代人情爱的一种姿态。马丁·瓦尔泽用现代性的目光来重新考量爱情,让他的主人公以字母游戏的方式开启未知的新奇经验——探察理性下的激情倾诉及讲述,也指向各自的深层意识,指向与人性相关的一切。作者博大悲悯的情怀使他越过传统道德的屏障,再度触及到人性的新维度。他的《第十三章》为爱情文学增添了美丽、真实、丰富的一章——让现代人心灵为之震颤的一章。

快要写完这篇文章时,我再次回看《第十三章》,令我吃惊的是,这本书居然像是第一次摆放在我的面前,巴西尔、玛雅的信里那么多智慧迷人的语句触动着我的神经!《第十三章》之于我,如同一座神秘的山林或者一座迷宫,我仅在它边地的某一个路段走了走,或者仅仅在外围领略到它不寻常的轮廓线条,它繁复奇妙的肌理及它独一无二的存在姿态,我尚未探察明白。此刻想起黑格尔对爱情的定义:在对方身上发现自我。其实阅读何尝不是发现自我的旅程!是否可以说,如同瓦尔泽笔下的爱情关系,读者与高妙的文本之间也是一种不可能的可能?

[1]马丁·瓦尔泽.第十三章:译者序[M].黄燎宇,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5.

[2]〔捷克〕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M].袁筱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法〕马汤达.红与黑[M].郝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刘海燕)

Love Affairs: From Impossibility to Possibility——On Martin Walser’sTheThirteenthChapter

FANG Xiang-zhen

(Shanghai, Free-lance Writer, Shanghai 200000,China)

TheThirteenthChapter, created by German contemporary writer Martin Walser, attempts to explore humanity in terms of love affairs——from impossibility to possibility. The correspondences between the hero and the heroine in the novel, which are filled with the feat of thought and expression, embodies the perfect integration of reason and poetry. By traversing traditional barriers, the writer aims to reevaluate lo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consciousness, adding beauty, reality and richness to the love literature.

Martin Walser;TheThirteenthChapter; love; from impossibility to possibility

2017-03-20

方向真(1957—),女,河南南阳人,文艺评论家,现居上海,自由撰稿人。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7.03.002

I206

A

1008-3715(2017)03-0010-05

猜你喜欢

玛雅马丁巴西
阿斯顿·马丁Valkyrie Spider
神秘的玛雅密码
神秘的玛雅密码
神秘的玛雅密码
——迷失雨林
神笔马丁
小蚂蚁马丁的冬天
维马丁的诗
巴西战舞
福州的玛雅
2014巴西世界杯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