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稼轩词青山意象的隐逸趣味

2017-01-11刘强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隐逸审美趣味

刘强

摘 要:稼轩词历来以家国情怀和进取精神为人称道,其中的隐逸意识构成辛弃疾深沉的思想情感的另一面,同样不容忽视。“青山”意象作为隐逸思想的表征之一,分析其审美趣味有助增进认知词人丰富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青山意象;隐逸;审美趣味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6-0090-01

一、青山意象的隐逸表征

意象形成的基础是现实生活所形成的经验和表象。稼轩词中意象大体有社会人事意象和自然景物意象,人事意象常见于奉职在任时的酬唱会饮篇幅,包含各类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等。自然风物意象则遍及词人各类主题的词作。稼轩词的山意象群可谓群“山”并立,“青山”位列其中。直接出现“青山”的词作有15首。词中青山意象虚实结合、动静相宜、内涵丰富。“青山”是山,则高耸静穆、清俊峭立,“青山”似人,则稼轩以山为友,不吝表露喜爱之情。词人南渡归宋的四十年间,他常借词赋彰显豁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实际常态却是“管竹、管水、管山”,他只好“且把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渴望登朝堂而不得,在山野绿林寻求慰藉,对青山寄予情思彰显皈依隐逸情怀。

二、青山意象的隐逸趣味

1.山人合一。辛弃疾对青山偏爱有加。青山如同他的挚友,是可以互相欣赏的对象,如《生查子其一独游西岩》: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高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这首独游词作于淳熙八年,词人当时被诬陷而罢官。全词渗透了孤独清冷的抑郁,岁晚太寒时分,青山孤高耸立,既然不为招徕所动,必然备受冷落。当词人把理想友伴的形象投射在了气象不凡的青山,后者才会“唤我溪边同住”。加之明月夜夜听取词人独吟离骚,山与月都是词人有情义的好伙伴。

《菩萨蛮其四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中进一步构筑出人山合一的景象: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词中的青山既是词人眼中景,也是志向的化身。高人为题中叶丞相叶衡,词人把知遇之恩转为将伯乐的人格形象高大化,自己唯有化身青山才能与共高语,当词人政途受阻而陷入烟雨惆怅,他由青山回归个人,从敬仰崇高的青山过渡到诙谐地嘲弄沙鸥,实际蕴含了悲观的人生体验,词人与青山,笑语和发愁在矛盾中融为一体。

2.以退为进。从稼轩词中青山与人融合为一的情感体验深入到思想层面,二者联系依旧紧密,当寄情表意时又体现出疏离感,青山与词人相互区别和分离。如《定风波其二再用韵时国华置酒歌舞甚盛》:

莫望中州叹黍离。元和圣德要君诗。老去不堪谁似我。归卧。青山活计费寻思。

谁筑诗坛高十丈。直上。看君斩将更搴旗。歌舞正浓还有语。记取。须髯不似少年时。

此处青山自叹老去不堪须费寻思活计,虽再表报国之心又叹时光流逝功名未立,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既是理想的鞭策何尝不是对前途的隐忧,这种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在《贺新郎·用前韵再赋》里也可见:

肘后俄生柳。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右手淋浪才有用,闲却持螯左手。谩赢得、伤今感旧。投阁先生惟寂寞,笑是非、不了身前後。持此语,问乌有。

青山幸自重重秀。问新来、萧萧木落,颇堪秋否。总被西风都瘦损,依旧千岩万岫。把万事、无言搔首。翁比渠侬人谁好,是我常,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一杯酒。

这首词的青山意象满怀归隐意味,与其徒留感伤不若杯酒周旋。“无道则隐”是隐居的信条之一。当入世的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践,辛弃疾便转向内省,在道家的人格阐释中寻求出路。他以一时的超脱掩盖了内心的痛苦来获得精神愉悦,也就完成了一种思想上的以退为进。

3.品味孤独。历代士人的隐逸之心是追求精神的自由,直接动因往往是对现实的失望和逃避,本质是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悲观认识。处于悲伤体验下,心怀归隐之心入山林不免要先体验一种深刻的孤独感。辛弃疾惯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表达艺术结合起来,通过生活艺术化,为精神找到一个如意的安栖之地。这种安栖也经历过深沉的孤独,比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词里青山徒劳地蒙蔽词人以减轻他内心的孤苦,上片情景交融勾起历史回忆,满含家国沦亡的痛楚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情境深化直抒胸臆,日暮之余,词人循鹧鸪啼声而望深山,感受到内心苍茫和自我封闭意味。对现实愤懑与厌弃在前,退避山林倾向的隐现在后,这种隐逸倾向的递进呈现是品味孤独之后的灵思。

三、结语

隐逸是中国文人一种解脱内心苦闷的方式,本质是文人们对人生社会悲剧性的感悟认知,是对自由悲剧性追求。这种隐逸精神沉淀为集体无意识反映在辛词中就成为寓意丰富情思百折的青山意象。由稼轩词看辛弃疾,可见他一生得意失意间,悲壮归隐之意同样值得细究。

参考文献:

[1]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隐逸审美趣味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