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心看病

2017-01-11杜仲树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佛家仁爱佛教

杜仲树

《佛经》中说:人的生命中有八苦,即所谓的生、老、病、死、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五蕴炽盛。其中生、老、病、死更是不能逃躲的基本痛苦,只要是有情生命,就必定要体验之,病苦是人生中相当重大的一种体验。佛教认为,人生病主要是因为劳累过度、饮食不节、坐禅不得法、鬼魔所侵而导致的。因此,佛教对待疾病有自己独的特见解和态度。佛教认为,病即是人,有神、有灵、有情感、有意志、有智慧、有慈悲。而且病非常人,他不会误撞门庭,他来了,必有其因,人就要小心奉事。须尊重、敬畏、顺从、感恩。不能玩忽、忤逆。对待疾病,要接受他、询问他、安慰他、化解他。

病是何物?病是天地训诫,仁爱至极。人有错,天地行无言之教示;人不悟,然后行圣人有言之教示;人不遵,又以种种不如意而逆之;人不悔,又示种种征兆以警之,人不觉。愚痴暗钝,刚强难化,愈行愈远,天地为爱其子,不得已特遣病师登门,耳提面命,坐宅教化,仁爱无加也。如父母爱子,先身教而后言教,乃至施顽逆以藤条者,爱之深乃责之切也。人若生病不要怨尤,不要愤恨。病至便应坦然接受他的到来,然后自省。若生病尚不能醒悟而对病生厌嫌之心,是厌嫌天地之大仁大爱也。

病从何来?凡疑难怪症,重急危病,多属亏负众生,即佛家所谓业障。故病,来者即是怨家债主,是你的欠的债,你做下的孽,债不还清,孽不洗净,病不能得到满足,绝不离开。故病至人则应束心悔过,敦品励德,而不能起心欲斩杀之。病乃不和之兆,近死之象,最须和,最忌杀。杀物命以适己,是杀他;种种不良情绪,是杀自;对照顾自己的亲友发怒生怨,是杀亲;视病为毒,以种种手段欲绝杀之,杀伤天地仁心,干犯阎罗使者。

病从何去?佛言:病是自业招感,德有亏,行有损,故致病。欲愈病,德业为根本,医疗为助缘。1.既然病是预警、是教诲、是业障,人们就要有生病就是我们有错的意识。生病,便当知错、惭愧、忏悔、敬顺、感恩。不可妄杀,只能化解,给他功德,乃至性命。2.病是信使,就是带给人信息,要人们开始注重平衡身体阴阳,重新检视人生。3.不论何病,皆当以淡泊之心,顺自然之道。自检修德,从医调养。若此不效,是命当终,毫无遗憾。若强行斩杀,必定激化矛盾,小病转为大灾,缓病变成速死,从错入错,从苦入苦,遗憾无穷,后悔莫及。4.转被动为主动。无求无惧,以病为师,但求无愧于心,不求无病于身。5.感恩他。病是人生重要一课,是人生之良导,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生、觉悟人生。

佛家之语,虽为一家之言,难免有其偏颇消极之处,却可以告诉世人一个道理,以一个平和、感恩的心态去看待生命中的一场劫难,乃至在平静、安宁中离开这个世界,总好过在痛苦、怨愤、失落中煎熬掉自己的生命,甚至到了最后一刻还满是不甘的离开。

猜你喜欢

佛家仁爱佛教
佛教艺术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白色在中华文化信仰中的象征意义
简述梁漱溟的佛家思想
林清玄散文中“禅”的理解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
看中国·在浙江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