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导语”初探

2017-01-09马虹云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6年10期
关键词:狼牙山五壮士导语

马虹云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奠定基础。

一、图片导入,引人入胜

形象直观的图片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能集中学生的精力与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导入环节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图、教学挂图、简笔画或收集的相关图片,将丰富的教学信息寓于生动形象的图片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草原》(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时,笔者通过出示蒙古草原图片和蒙古族牧民生活的图片,一边展示一边解说:“同学们,这就是蒙古草原,它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图片中的这些人就是蒙古族牧民,他们吃着手抓羊肉,喝着奶茶。只要你到他们那里,他们就会热情款待你的。现在,请同学们系好安全带,跟老师一起坐着车去蒙古草原旅游!”由此引出课题,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故事导入,激发情感

小学生热衷于曲折生动的故事。教师如果能从学生的这一学习心理入手,在教学新课前有意识地将课文所蕴含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不仅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融入故事的情景中,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课时,笔者首先给学生讲述了罗盛教的故事,故事讲完后,有的学生沉默不语,有的学生热泪盈眶,还有的学生轻轻哽咽。笔者用略带悲伤的语气引出课题:“残酷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志愿军也要回祖国了。他们坐在开往祖国的列车上,车站到处都是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战士深情地对送行的朝鲜人民说:‘再见了,亲人。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见证这感人的场面吧!”通过故事的讲述,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中朝两国人民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体会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含义,真实地感悟到课题所蕴含的情感。

三、音乐导入,渲染氛围

李吉林老师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安抚他们的情绪,便于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教学《慈母情深》(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都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唱了起来,他们的神情是那么专注,唱得那么深情。等学生唱完之后,笔者提出问题:“这首歌中提到了谁?”学生立刻说出了答案,笔者借机引出话题:“是呀,妈妈对我们太好了。为了我们能够健康成长,她流了多少汗,也流了多少泪。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认识一位慈祥的妈妈吧!”当学生接触到课文中的母亲后,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母亲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情感也就融入课文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理解课文内容进行了有效的铺垫。

四、影视导入,再现情景

叶澜教授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在教学中,教师精心选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视片作为教学的辅导资料,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教育的超文本形式引入课堂,有目的地围绕课文主题开展教学活动,能帮助学生全方位、多渠道地去感知、分析、理解、选择学习元素,帮助学生形成语文能力。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影视片段,让学生聆听到五壮士壮烈豪迈的口号,感受到狼牙山五壮士如山般的英雄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接着,笔者引出话题:“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五壮士分别是哪些人吗?他们跳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影视作品将课文内容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亲眼目睹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壮举,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狼牙山五壮士的人物形象就像烙印一样,永久地保留在学生的心目中,使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猜你喜欢

狼牙山五壮士导语
对话“你我他”:深度解读《狼牙山五壮士》之魂
阳光
如何写读后感
语文(S)版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实施暨《狼牙山五壮士》公映6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狼牙山寻宝
纪念五壮士跳崖壮举75周年祭奠仪式在狼牙山举行
阔腿裤的小秘密
壮举的见证—狼牙山
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