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语感培养之我见

2017-01-09李本聪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语感习作课外阅读

李本聪

语感是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具体表现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有中心有条理有文采地说话,并按照要求进行习作。

一、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课内阅读,二是课外阅读。怎样进行课内阅读实践?熟读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只有熟读才能接受文本信息,调动学生的生活储藏,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和进行语言积累,但熟读还要辅之趣读来使学生爱读。如表现读,学生觉得自己哪段朗诵得好,最能表现出感情、才华,就上来进行展示,老师同学一起来欣赏,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如比赛读,男生组女生组比赛,选出评委来记分,在赶超竞争中学生朗诵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又如自愿组合读,老师把阅读任务发布出来,哪些同学愿读这一部分,临时组合,一起来进行朗诵,如合唱队表演,一般把阅读与游戏有机结合,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爱上阅读。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细读文本”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教科书按照精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选读课文来编排,精读课文就要在“精”字上下功夫,要指导学生多读课文,把课文嚼碎咽下去。一是教师通读文本,在读中疏通词语,查字典翻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在每个生词旁注出解释,精心设计出教学方法。二是细读文本,用单竖线把一句话一句话隔开,然后研究每句话写什么,一一做好笔记,思考用什么方法归纳句意,找出中心词(中心句),归纳文句中蕴含的语文知识,考虑怎样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学习方法。三是追问与反思。追问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是这一段写什么,其次是怎样来写的。反思呢,是要读出字面意思,重要的是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提出文本细读中自己产生的疑问,并自我寻找到答案。四是指导学生咀嚼文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文本的理解力。让学生学会寻找知识,获取知识。

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流,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如班上成立读书会,把学生吸收到读书会里。每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保证每个学生每天读一篇课外文章。每两周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请学生上来说书、评书、论书,介绍书是怎样改变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这样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滴水穿石,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宽,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也就与日俱增。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本身就是动眼动心的实践活动。只有在“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学会读书,才能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二、在说话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评价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不高,最直接的就是看你会不会说话,话说得好不好,说的话有没有文采,能不能抓住听众。如果你说的话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露,你在别人的心里就是难忘的人了。一个人的形象很大成分是依靠自己说的话树立起来的。同样道理,一个人的历史很大成分是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的。当我们的学生会说话,敢说话,无形中就为自己将来的人际关系、人脉资源的积累打下了基础,为今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今天的语文教学、语感培养就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笔者任教的班级,初接班时大多数学生都比较沉默,一节课上几乎不说一句话,有的学生甚至在一天中也几乎不说一句话,很乖的样子。教师点名让他们起来发言,要么挤不出一句,要么用无言来表示,有时说出一句两句话,如蚊子一样嗡嗡的,含在嗓子眼里,你要把耳朵凑到他们嘴旁边还听不分明。找学生来调查,他们告诉老师“就不爱说话,让我说话比上战场还害怕”。针对学生的情况,笔者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开展实践活动,或是做一个小实验,或是进行社会观察,或是跟父母到田间劳动……星期一来的时候,专门安排时间让每个同学把自己的观察或实践过程说出来,因为是讲自己做的事,讲自己的亲身经历,学生自然有一种亲切感、冲动感,有表达欲望,交流起来也就容易了。在召开班会时,笔者尽量少唠叨,而是让学生对照班规进行反思,说一说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下周努力的方向是什么,有什么建议要提出,有什么问题要反映。言为心声,既让学生进行了说话训练,也让教师及时了解了学生的情况,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在文本细读的活动中,还可以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一起辩论讨论,开展读书汇报会、故事会、学习经验交流会、辩论会等活动,组建各种班级管理职能小组,让学生通过说话化解各种矛盾……实践证明,只要教师不断为学生搭建口语交际平台,不断让学生获得锻炼实践机会,学生自然“观千剑而识器”,天天说,口也就熟了。说话的勇气、说话的技巧、说话的机智就在实践中锻炼出来了,口语表达能力也就提高了。

三、用多写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习作的材料来源于生活,是生活滋养了文章。生活是每个人每天亲身经历着的事情。可为什么学生会经常出现“没材料写”的通病呢?原因是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没有对每天经历的生活进行有意识的收集,进行必要的思考,于是就出现了没材料习作的情况。让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能避免“没材料写”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如今天我做了什么,听了什么,想了什么,读了什么,要经常在心中过遍“电影”,要把那些让自己心动、忘不了的事情与人物及哪些渴望讲给别人听、想和别人分享的事与物记下来,在生活的“硬盘”上存储习作材料。因为只有留心生活,审视生活的人,才是富于精神情趣的人,习作才不会缺少材料。教师在抓学生生活积累的时候,还要抓学生的阅读积累。阅读难以速成,是日积月累的功夫,天天做一点,无数个“一点”堆砌起来,就有了厚度,就有了高度,就能“催化”生活,写出好的习作来。作为学生来说,只要爱读书,只要多读书,语文能力就能提高,就能写好习作。因为,习作是靠生活和阅读这两道活水来滋养的。

习作是一种技艺,技艺的最大特点就是持之以恒,熟能生巧。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多写。笔者教学生习作,每周都要求学生写,一个学年下来最少要写四十篇习作。当然,在作文教学中要加兑些情趣,让它良药不苦口。每周讲评,请学生来念自己的得意之作,老师同学参与点评。好,好在哪里;不足,应该怎样修改,让学生把习作的经验介绍给大家。多写习作,不能给学生的思想套上笼头,而要让他们自由发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想写的文章。教师可以出些有趣的题目,让学生喜欢,如《等我有了钱》《我怕》《小狗看世界》等题目学生就很喜欢。如果学生能坚持每周写一篇习作,一年两年下来,学生的习作习惯就养成了,写作能力也就提高了。

猜你喜欢

语感习作课外阅读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言与言语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