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外衣下的生命思考

2017-01-04郭亚丹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14期
关键词:电影音乐观音山

郭亚丹

[摘要]《观音山》有着独特的主题表达方式,意象符号的运用、电影音乐的运用以及主题的过渡与升华,是这部影片主要的三种主题表达方式。正是通过这些方式,《观音山》才能在不断闪现的意象、准确的音乐搭配和突变的故事情节中,向观众含蓄且深刻地传达影片的主题。《观音山》在青春电影的外衣下隐藏着对生命的思考,需要观众在细腻的画面、声音展示中细细体味。

[关键词]观音山;意象符号;电影音乐;主题升华

《观音山》是导演李玉2011年上映的一部作品,影片以三个高考落榜青年的流浪开始,以女房东常月琴自杀、三个青年继续人生之旅结束。影片大部分篇幅是在表现三个青年的青春叛逆、流浪、迷茫和脆弱,但是因为加入了三人与女房东常月琴的因缘际会,就在青春题材里加入了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于是影片不再单纯地展现不羁的青春,而是扎根在“生命思考”这一深刻的主题上。

《观音山》有着独特的主题表达方式,意象符号的运用、电影音乐的运用以及主题的过渡与升华,是这部影片三种主要的主题表达方式。正是通过这些方式,《观音山》才能在不断闪现的意象、准确的音乐搭配和突变的故事情节中,向观众含蓄且深刻地传达影片的主题。

一、意象符号的运用

意象符号指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并且蕴含深意的事物,由于意象往往与故事情节、影片基调、主题思想相通,所以随着意象的不断闪现,观众会不由自主地开始关注和思考意象背后隐含的深意,进而会跟随不断重复的意象和变化发展的故事情节,产生与主题相一致的情绪积累,最终意象符号会帮助观众领悟出隐藏在深处的主题内涵。意象符号因为其所象征的意义的多义性和延伸性,自动弥补了叙事层面的空白,有助于主题思想的显露和揭示。《观音山》中出现的意象符号主要有三种:火车和铁轨、破烂汽车以及观音庙。

第一个明显的意象符号是火车和铁轨,影片多次出现三个青年在铁轨上行走嬉闹、扒火车、卧轨等情节,贯穿影片始终。火车和铁轨的意象与三个青年人的生存境遇紧密相连,是象征青春的主要意象符号。火车和铁轨多存在于荒凉的郊外,出现在孤独冷清的环境中,象征了青春的孤独、脆弱。这正是南风、丁波、肥皂三个青年的生存状态,他们生活在底层,流浪在社会边缘。他们都有着不幸的家庭,过早进入社会,逃离给他们带来阴影的家庭。风驰电掣的火车上,三个青年肆无忌惮地喊叫,无拘无束地感受风穿过头发,看广阔的山川河流飞快后退,这表现了青春的叛逆不羁、倔强潇洒。他们仿佛自由自在、潇洒不羁,然而在繁华的城市里,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城市相比他们如此渺小。通过这一意象符号,影片含蓄而生动地展现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青年人漂泊、孤独的心境,透视出他们倔强叛逆的年轻面孔背后的迷茫和脆弱。

第二个重要的意象符号是破烂汽车——常月琴的儿子出车祸的车。这辆车不仅象征着常月琴破碎绝望的心,还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道具。常月琴是退休京剧演员,一年前儿子车祸去世,只剩她孤苦一人,她经常独自坐在破车上痛哭。南风三人开着破车到观音山兜风,常月琴发现后,歇斯底里地冲他们发火。常月琴在儿子的女友拜访她后,情绪崩溃,在破车上痛哭一场后割腕自杀,被南方三人救回。南风三人知道了常月琴的故事,陪伴在她身边,四个人相互取暖。常月琴的心境渐渐平静,她把破烂的汽车修好,开车带着南风三人到观音山上兜风。

以上是影片中与破烂汽车相关的所有情节,这一意象与常月琴的心境相互映照。一开始常月琴经常在破烂的车中痛哭,说明常月琴还没从失子的悲痛中恢复,她第一次自杀是在极度悲痛的情绪中做出的冲动选择。后来常月琴把车修好,表明常月琴的痛苦心境已经平复,她最终仍然选择自杀,是在冷静地思考生命归属后作出的清醒选择。常月琴的跳崖,出人意料,这样的故事结局使得影片的主题更加深刻和耐人寻味。

第三个重要的意象符号是观音庙,震后观音庙变成一片废墟,常月琴四人决定帮助和尚重修观音庙,这个重修的过程是四人找寻生命信仰的过程。修好观音庙后,常月琴向和尚诉说自己对生死的困惑。和尚说:“无生无死,便是最好的未来。”无生无死,就是让人坦然看待生死,生而不喜,死而不悲。然而,常月琴并不认同和尚的观点,她认为生命总得有所归属、有所依赖才能继续,而她生命的归属是爱与陪伴。她说“人不应该永远孤独”,只有亲人的爱与陪伴才可以让她不孤独。生命的无常让她失去了丈夫、儿子,她不敢再轻易依赖他人的陪伴。虽然南风三人的到来让她感到开心,但是她恐惧这样的快乐不知哪天会突然消失。在现世,她已找不到归属感,所以她只能去彼岸世界找寻亲人,找寻归属。

影片的结尾是南风、丁波、肥皂在飞驰的火车上驶向未知的远方,他们默默地为常月琴的死悲伤落泪。生命的信仰是爱与归属,青春的叛逆倔强、顽劣不羁,在生死面前显得如此渺小。与常月琴的奇遇,无疑使他们对自己的生命信仰做了一次深刻的探寻。

二、电影音乐的运用

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声音和画面是现代电影缺一不可的两个要素。电影音乐是电影声音中的重要一类,跟随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画面效果的需要,间断性地出现在影片中。音乐和画面的准确搭配,使得音乐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也使得电影画面和情节富有节奏和戏剧性。《观音山》中有两首音乐运用得很成功,分别是许巍的《蓝莲花》和一首伊朗作曲家佩曼·雅斯达尼亚创作的曲子。“在影片中有两种主要的音乐类型。渲染音乐(underscoring),这是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电影音乐;当音乐来自看不见的来源、常常是无形乐队时,这种音乐便出现了。但音乐也能作为戏剧自身的一部分发挥作用,这里指的就是源起音乐(source music)。”佩曼·雅斯达尼亚的曲子属于渲染音乐,在电影画面中充当背景音乐;《蓝莲花》属于源起音乐,来源于常月琴儿子出车祸的车的音箱,是电影故事情节的一部分。

佩曼·雅斯达尼亚的曲子是一首快节奏动感音乐,在影片的三个地方出现。第一个地方是南风三人扒火车,他们在火车上感受风驰电掣。此时,快节奏的打击乐和弦乐交缠着响起,像铁的震颤声,又像强烈光线给人的眩晕感。这种音乐和肆意不羁的画面搭配,生动地表现出青春的张扬不羁。第二个出现的地方是扒火车情节之后紧接着闪现了常月琴的几个日常生活画面,同样的音乐,配合上常月琴的几个镜头产生强烈的反差,此时的音乐反衬出常月琴孤独悲痛、茫然无力的内心世界。第三个地方是三个年轻人再次去扒火车,他们到达一处吊桥,南风走到吊桥中间,低头看桥下急速翻滚的江水和泛着白浪的漩涡。这次的音乐配合着火车上摇晃眩晕的镜头、孤独的吊桥、不知奔向何处的湍急河流,表现出三个青年人心中的迷茫。

《蓝莲花》是一首歌唱青春和梦想的歌曲,这首歌在影片中做了特殊处理,由于它来自于车祸后的车的音箱里,所以《蓝莲花》在快到高潮部分时出现了短暂而刺耳的间断,这一小段的间断正是车祸发生的瞬间。这样特殊的处理,在特定的情节和画面中,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蓝莲花》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是南风三人开着破车出去兜风,路上打开音箱就是这首《蓝莲花》。随着音乐的响起,镜头从三个年轻人兴高采烈的脸上,切换到常月琴睡梦中眉头紧皱的痛苦的脸上。这首歌配合着南风三人兜风地画面,烘托出青春的活力和潇洒;兜风的愉快画面和常月琴痛苦的睡颜产生强烈反差,衬托出常月琴内心的孤独痛苦。第二次出现,是常月琴在儿子的女友拜访后,精神崩溃,她深夜坐在儿子出车祸的车上,拧开音箱,《蓝莲花》放到断开的那段,这段记录着儿子死亡时刻的音乐,让常月琴失声痛哭。冰冷地歌唱着青春和梦想的残破歌曲,将常月琴内心的悲痛和绝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电影《观音山》中这两首音乐的运用,都成功地渲染了影片特定情节和画面的氛围和情绪,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情感,暗示了影片主题,给观众带来生动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思考。只有将电影音乐和电影的画面、情节、音响等其他表达元素恰当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电影内涵极大丰富,使观众获得音画合一、视听统一的立体而完满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电影整体的艺术水平。

三、主题的过渡与升华

《观音山》主题的过渡与升华是通过三个情节突变来实现的,这三个情节转折分别是:南风三人租住的小区要拆迁,他们租住了常月琴的房子;常月琴割腕自杀,南风三人奋力抢救;重修观音庙后,常月琴跳崖自杀。

第一个情节转折将原本不相干的南风三人的青春故事和常月琴老年丧子的生死故事融合在一起,将青春主题和生命主题扭结起来,使影片主题深化到了对生命归属的思考上。影片这一转折前后,表现的是社会底层青年人的漂泊迷茫,以及老年丧子的悲痛孤寂。第二个情节转折,常月琴割腕自杀,南风三人知道了常月琴的故事,四人关系改善,组成临时家庭,彼此取暖慰藉。这个转折着重表现了四个人之间的互相温暖。第三个情节转折,当观众感觉影片就要平静结束时,故事结局突然大反转,常月琴的跳崖自杀大大出乎观众的意料。很多观众都以为常月琴还是没有想开,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常月琴想清楚了人为了什么而活,才做出这样的选择。这一转折将生命主题升华到最高点,然后戛然而止,给观众以震撼和对生命的思索。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影片《观音山》如何从青春主题一步步深化到生命主题,最终落脚到对人生归宿的思考:人为什么而活着?人活着不仅需要物质,还需要精神上的信仰,人如果没有精神信仰的支撑,就会失去活着的信念和意义。《观音山》就是要引发观众去思考“人为何而活”,引发人们去寻找自己心灵的方向。常月琴最后的选择,揭示了影片的主题:人之所以能生活,是因为有生命信仰支撑着人的精神,生命的信仰就是爱和归属感。常月琴失去了爱和归属感,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意义,所以她选择了死亡。

爱和归属感缺一不可,这才是人能好好生活的依托。这两者的稳固形态就是家庭,只有和谐的家庭才能给人源源不断的爱和坚固的归属感。南风、丁波、肥皂三人都有着不幸的家庭,他们的流浪和漂泊正是寻找“家”的过程。与常月琴的相处,让他们停留下来,误以为找到了“家”。但这样的临时家庭虽然有爱,却没有归属感,常月琴的自杀,使“家”的幻影破灭。影片结尾,南风、丁波、肥皂坐着不知开往何处的火车继续流浪,他们需要继续去寻找自己生命的信仰,寻找爱与归属,找到了才能停下脚步,不再漂泊。

四、结语

《观音山》乍一看,似乎是反映边缘青年生存状态的青春电影,然而耐心看下去,会发现它在吸人眼球的青春外衣下,隐藏着深刻的生命思考。《观音山》将文艺片的主题和商业片的运作结合起来,是其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它不仅以全明星阵容和残酷青春故事吸引观众,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还以深刻的主题内涵保证了影片的质量,而后者是《观音山》获得国际大奖和较高评价的关键。《观音山》中意象符号的运用、电影音乐的准确搭配以及主题的逐步深化和升华,是保障影片主题顺利表达和保证影片感染力、表现力、思想深度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电影音乐观音山
观音山倒虹吸工程进入合拢阶段
Exploring the Added Outcomes of the Teaching of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in EFL Context
厦门观音山会所
九年一贯制学校递进式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以厦门市思明区观音山音乐学校为例
浅谈陈凯歌电影音乐中的民族特色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观音山水库双曲拱坝除险加固安全复核
观音山诗草(组诗)